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95|回复: 1

什么是哲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3 21: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qid=1306110108333

hang840930:

人类经过漫长的科学认识,形成了众多分门别类的知识。将这些分门别类的知识进行比较,有些知识相对于其他知识来说具有普遍性。这些具有普遍性的知识就是本体论、认识论和概念论。在这三者之外的任何其它知识,都要受本体论、认识论、概念论制约,都是特殊的。这三种普遍性的知识的总和,构成哲学。本体论、认识论、概念论便构成哲学的三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有人可能会问,不论是本体论、认识论,还是概念论,都要运用语言,语言不是比本体论、认识论和概念论更具有普遍性吗?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世界上有很多种语言,一个概念可以分别用很多种语言来表示。因此,相对于概念来说,语言是特殊。

作为哲学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的本体论、认识论、概念论,相对于其他知识来说还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本体论、认识论、概念论主要是解决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因此我们把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的哲学叫做理论科学;也可参照中国哲学史中的道和器的关系,叫做形上学或玄学[1]。而其他知识是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我们把它叫做实际科学[2]。

在自然科学的大学教材中,有理论力学与应用力学之分。与此相类似的是哲学也区分为理论哲学与应用哲学。理论哲学是研究本体、认识、概念的本质与规律以及三者的关系,应用哲学是把普通哲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某一其它科学领域所形成的,如社会历史哲学、法哲学、科学哲学、价值哲学等等。由于社会历史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所具有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因此,社会历史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应属于理论哲学。

从世界哲学发展的历史来说,在西方哲学史上,大致说来,中世纪以前的哲学以本体论为主;近代以德国哲学家康德的重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为代表转向了以认识论为主;现当代哲学以分析哲学为代表则以逻辑学为主。在中国哲学史上,尽管这三个方面的划分不够明确,但也有一定的轮廓。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这三个方面的综合。

我们所接触的、所认识的世界,直接存在着千差万别的事物。这些千差万别的直接存在物最共同的就是存在。古希腊哲学家、逻辑学家、自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所研究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作为直接存在物中的存在也就是客观世界千差万别事物中最普遍共同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本体,这也就是本体论(存在论)研究的对象。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理论,或者说是关于世界本原、本性或本质的理论;而哲学的其它部分或其它科学只研究存在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本体论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客观世界的本原[3]是什么,是物质还是精神?二是客观事物的最普遍本质和最普遍规律是什么?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

在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必然要求我们也要认识认识自身,把认识作为认识对象进行考察。认识论就是关于认识的理论。认识的本质是什么?认识的普遍规律是什么?我们的认识究竟能不能认识客观世界的最普遍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等等,这些重大问题都是需要认识论来回答的。

无论我们对存在的认识,还是对认识本身的认识,不仅作为认识成果都要形成概念,而且在认识过程中还要运用概念进行逻辑推理。因此,在关于存在和认识的认识中,也必然要求我们要对概念进行考察。关于概念的理论就是概念论。列宁说:“概念的关系等于逻辑的主要内容。”[4]当然,作为哲学组成部分的概念论,旨在考察概念的普遍本质和逻辑的基本规律,这与作为在哲学之外的独立学科存在的逻辑学是有区别的。

本体论、认识论、概念论,这三部分是相对独立的。它们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们有各自的研究对象;二是它们不能互相代替。同时,本体论、认识论、概念论又是紧密联系的。

既然本体论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世界的最普遍本质和最普遍规律,因此无论是认识领域还是概念领域都要受它的研究对象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体论是普遍,认识论和概念论是特殊;认识论和概念论离不开本体论的指导;而且只有在正确本体论的指导下,才能认清认识的本质和概念的本质。离开正确本体论的指导去考察认识和概念的本质,是不行的。

无论是本体论还是概念论,都是认识的结果。作为认识的结果,就要受到认识本身的制约。从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的意义上说,认识论是普遍,本体论和概念论是特殊。如果对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认识不清,也不能形成正确的本体论和概念论。

无论是本体论、认识论,在认识中都必须运用概念进行逻辑推理,认识的结果都必须形成概念。因此从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作为概念形态来说,逻辑学是普遍,本体论和认识论是特殊。如果我们对概念的本质和逻辑规律的本质认识不清,正确地认识本体和认识自身也是不可能的。

本体论、认识论、概念论,这三部分是互相区别、互相制约、互为根据的。这三部分的和谐统一,使哲学构成一个理论系统。

-------------------------------------------------------------------------------


http://www.sinology.cn/article/2004/article_160.html

哲学确实不同于经验与科学,所以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哲学具有超越性,但这仅仅是哲学的一种或一面的性质规定,不是其全部的性质规定。哲学不能离开此岸的现实生活,但哲学又确实不是对此岸现实生活的简单描述。哲学是彻底地理解明白此岸的现实生活,但仅此而已。哲学不会为此岸现实的有限的生活规定其发展变易的方向,这是经验和科学的事业。但哲学告诉生活,这就是生活!及:为什么这就是人的生活!“存在”的确定性,“思维”的确定性,“语言”的确定性,“生活”的确定性,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是哲学的全部工作。哲学能够完成这个任务吗?
江郎的回答是否定的,其理由是:“从思维与存在的矛盾来看,思维与存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悖论。”。也即:主客观在现实中的绝对统一是不可能的。我觉得,马克思也是这个观点,所以他才说出了:哲学家们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解释世界,但重要的是改造世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也即:主客矛盾只有在现实的实践中才能得到相对的解决,思想能够在现实中实现自身,但思想在改变外在的同时也改变了自身,所以这个实现的过程是永恒的。而认识及人类社会及自然界都是在矛盾的推动下发展变易的,离开了矛盾,也就完结了一切!
我非常赞赏这个观点,没有思维与存在的分裂及对这个分裂的有限的克服,就没有人类的历史!就没有人类的永恒进步!人类也就不可能有自身的发展(目的)!
马克思不是算命先生,马克思所坚持的方法是主体的方法,即以主体的意志,愿望或目的或猜想或理论,以科学地实践地历史地方法解决主体的现实问题(主客矛盾),在改变世界的同时,改变自身。所谓人的现实,也就是主客对立的现实,当主体以自身的能力实际地改变了对象后,主体的现实也就改变了。主体面临的是改变后的新的主客对立的现实,而这个永远有着对立矛盾的现实,导致了主体永恒的追求!人所能够解决的,总是针对着与人自身有关联的困难矛盾或现实。人的能力走到哪里,历史也就走到哪里!所以,我觉得马克思的世界观是主体的科学的世界观,是发展变易历史的世界观。这与江郎你的“实践-猜想”的永恒轮回模式几乎是一致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黑格尔哲学的历史功绩!
“一事物的本质不过是关于"此物"的见解而已”。主体的观点总是一种一厢情愿的片面性观点,马克思用实践的历史地方法抑制了主体的片面性与狂妄性。但以主体的目的为导向的实践,总是在主体视界中的有限的片面性的行为方式,这种主体的行为方式,是受制于主体的认识视界,所以这永远也不能够是一种全面的,完整的世界观,这与哲学所要求的相差甚远。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因为对人来说,根本不可能有一种作为客体的世界观,能够与主体的世界观进行互补参照,所以近现代人对哲学:全面完整的世界观的建构失去了信心。“时代精神”或“过程论”成为哲学的代名词。江郎你的观点就是其中之一。更有那无聊的狂妄者,企图建构“整体的世界观”,“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也不知这些无知者企图建构的是时间上的整体世界观还是空间上的整体世界观,或是时空统一的整体世界观?我不知这些狂徒们是真的糊涂还是装作糊涂。黑格尔从绝对精神开始,到绝对理念完结的哲学,为“无限”讨了一个说法,但这个绝对必然性的精神自我实现的无限过程,却也有其彻底完结的时候和地方。老黑到底也封闭封杀了他自己!我对那些可怜的“绝对规律”,“绝对逻辑”及“世界方程”的打造者们,对那些“全知体系”的打造者们,在这里问候一声:辛苦了!重复前人的劳动已是可怜了,如果是重复前人的无效劳动,那就不仅仅是可怜,而要再加上可悲了!乌呼!救救打造“永动机”的天真孩子们吧!
“客观共识认同的方法”,“逻辑的方法”,“历史的方法”,“实践的方法”都不能有效地突破“主体的遮蔽”,“主体的洞穴”——认识的视界,而实现哲学的目的或任务。面对这样的烦难,仅仅有“怀疑与批判”是不够的。那么,哲学该如何进行下去?
我觉得,哲学应该从“思维与存在的问题”究竟是一个“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入手突破。这个问题是一个两难问题:一,如果不确定它是一个理论问题,实际上就是封杀了哲学。二:如果不确定它是一个实践问题,实际上就是墨认了理论的万能。我个人的观点是“鱼与熊掌吾欲兼得”,同时认可:以头立地,以脚走路。当然,我这样子认为是有理由的。

附江上郎原文:
江上郎写到:哲学家应该忠于真理还是忠于自己? 这看来是个最简单不过的问题。当然是忠于真理!但我要说的是这是件非常难的事情,甚至仅仅只能是一种信念,一种理想。
一个哲学家反过来批判自己的思想,这很有被人以自相矛盾而厌弃之的危险。哲学家往往要面对为保证自己的思想前后一致而委屈真理和为了忠于真理本而甘愿冒自己的思想前后不一致而遭人厌弃的两难选择。选择前者将失信于真理,选择后者将失信于群众。毫无疑问,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因为哲学如果一味媚俗不顾真理,它将变得丑陋不堪。
有人会说,还有一种更好的选择:既能够忠于真理又能够前后一致。但这仅仅只能是一种理想,这样的哲学家其实是不可能存在的。
之所以这么说,原因有二。
其一,在很多哲学家那里,往往为了保证自己思想的前后一致的虚荣和冲动会让他形成真理总是和他站在一起即使穿凿傅会也是忠于真理的感觉和信念。为了建立让人信服的思想体系,他的体系必须首先能够自圆其说,自圆其说的重要性取代了忠于真理的位置。这个时候,他所自以为的忠于真理其实是主观的错误的信念。由于真理总是和他站在一起的信念的支撑,即使他的思想错了,他也不会发现,即使发现了,他也不会承认。如果我们问他,你的这个信念来自于何处,有什么基础?他将无言以对,只能重复这个答复:我相信它!这是主观原因。
其二,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头脑中的联系有两种,一种是主观联系,一种是客观联系。风马牛本不相及,但可以在我们的头脑中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是主观联系,如语言、制度、文学、艺术等。太阳晒石头热,这是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转移的,是客观联系,是科学的研究对象。哲学作为一种对整个世界的知识,必然是同时包含这两种联系而且是错综纠缠在一起的,主观与客观完全区分开来是不可能的,所以哲学家随时都有把主观联系当成客观联系的危险。
从思维与存在的矛盾来看,思维与存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悖论。当一个不可知论者说思维与存在不可能同一之前,他已经而且必须预设思维与存在的同一。他若是在这之前不预设思维与存在同一这个前提,那么无论他说什么都不可能是真理。在次,他不得不陷入悖论。一个批判哲学家总是怀疑别人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但他从不也不可能怀疑自己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相反,对这一点他必须是深信不移的,因为若是他怀疑这一点,那么他就什么也不敢说了。哲学就是这样的一个哲学家打倒另一个哲学家随后被别的哲学家打倒的过程。这是客观原因。
正是从这个层面出发,我们说哲学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的批判性。一个哲学家的思想一统天下是永远没有可能的,相反,哲学中的批判永远是可能的,批判同时意味着被批判,批判是个无穷无尽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哲学的始终,一旦批判没有了,哲学就随之消失了。

-------------------------------------------------------------------------------


http://blog.tyfo.com/user/laiquanlong/2006-08/143342.html


哈贝110 发表于 2006-08-03 10:40:30


什么是哲学?
——从海德格尔与形而上学谈起
作为二十世纪西方无与伦比的哲学巨匠,海德格尔殚精竭虑,毕生致力于重新阐释西方哲学。也许以“重新阐释西方哲学”来概括海德格尔长达几近一个世纪的哲学运思显得太过于轻描淡写,远不足以与海德格尔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相称。不过,如果我们领悟了阐释特别是对于哲学的阐释的本性的话,此种疑虑当可打消,因为所谓对于哲学的真正阐释,在其最基础的意义上意味着对于哲学之义理业已达到极为精纯纯正之理解,在更高的意义上意味着将哲学思想的精微奥妙之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至高的意义上则意味着通过对原有哲学外在形态之超越而臻于哲学的最原始境界。因此,对于哲学的重新阐释就是对于哲学的重新奠基,并在此奠基中回溯哲学的本源境界。可见,以“重新阐释西方哲学”来评价海德格尔的哲学,并不是对它的贬低,而是对它的至高褒扬,倒是海德格尔的哲学是否担当得起这一评价,这恰恰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的,当然,在文章的开头,我们尚不能对此作出定论。我们只满足于指出:只有对于西方哲学的本性具备透彻完满之领悟者,只有从根基上洞观西方哲学之源流者才有可能对其做出真正契合其本性的结论。海德格尔哲学和他所批判的传统形而上学一起,皆归属西方哲学传统,所以仅当我们把握了西方哲学之本根,才能从中获取一个尺度,去测量海德格尔哲学所处的境界。但对于西方哲学的理解,并不就是就西方哲学本身来理解西方哲学本身。对于西方哲学的理解,只有在超越西方哲学所在尺度的基础之上方始可能,因此,我们理解海德格尔哲学并由此而理解西方哲学,就是通过它们并和它们一起,共同进入哲学的本源境界中去。
海德格尔所置身于其中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在海德格尔本人的视野中看来,渊源于柏拉图而完成于亚里士多德,并在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尼采的虚无主义哲学中找到了历史回应。也可以说,西方形而上学自从起源于柏拉图之后,不断在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或者新的哲学家那里得到完成,而这一点又意味着,西方所有后柏拉图的形而上学,究其实质,都是柏拉图尺度上的形而上学,柏拉图哲学即西方哲学之限度。海德格尔认为,试图超越柏拉图哲学尺度之限度者,一个是亚里士多德,另一个则是康德,至于其余哲学家就很难说了。通过这一理解,似乎西方哲学的伟大传统全都被一笔勾销了。在充分理解这一结论之前,我们必须领悟,在海德格尔的理解中,什么是对于哲学的超越?超越意味:在对于某一事物的关系中保持自由,因此,凡奉柏拉图哲学为圭臬者,皆在其尺度之内也。同理,以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形而上学”的著作为标准或者将康德哲学理解为发生了从传统的“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都没有理解这些形态的哲学的真正意义,这与人们不能理解柏拉图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尽管后世的哲学家不断构建出庞大的理论体系,尽管后世的哲学家为哲学一度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尽管后世的哲学家又为了挽救哲学的颓势竭尽所能,然而所有这些都不能掩盖这样一个事实,反而它们本身都是这一事实的体现,那就是,西方哲学早就在根基上枯萎了。表面上繁盛的亚里士多德之后的西方形而上学,其形成并非因为后人充分理解并展开了亚里士多德当时所沉思的问题,相反倒是应该归结为后人根本就没有真正领会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所争论的问题所具有的可质疑性与开放性,换句话说,对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哲学的理解,其最具本质性的态度是:哲学不是止于而是始于他们所争论的问题。那么,在海德格尔看来,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所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是“什么是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吗?这一点似乎是不证自明的,因为亚里士多德开宗明义就指明了哲学的研究领域: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然而,仅仅通过字面意义的理解就给某一哲学下结论是危险的,因为这样它就封闭了而不是打开了进入哲学真正境界的道路。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并不是亚里士多德如何回答了这一问题——这样恰恰从这一问题所在的领域错失了——而是亚里士多德到底基于什么而提出了这一问题?这一问题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之中具有什么意义?从字面上看,这个问题所说的事情是:存在者之所以是如此的存在者,其根据何在?显然,将此问题的解决诉诸“本质”或“现实”并不会从问题本身那里前进丝毫,更不用说解决它了。这种方式充其量只是就事论事的提出另一个与之同等的范畴将“存在者是什么”重新表述了一遍而已。问题不是“存在者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存在者是这样的存在者”。无论是“本质”或是“现实”都没有超出存在者本身当下,相反倒是建基于其上。更进一步,就算超出了某一存在者的当下性而以另一个在先的存在者来解决“什么是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这一问题,表面上似乎给它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答案,然而这种解答说穿了无非是为某一特定的存在者找到了一个处于同一尺度的原因而已,而这一在先的存在者自身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如此之“解决”只是对同一问题的转换或传递。总而言之,西方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根本就不理解,亚里士多德提出“什么是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这一问题,本来就没有将其作为哲学的根本问题来看待——这一问题甚至根本就算不上真正的哲学问题,对它的解答当然也算不上真正的哲学。这一问题的真正用意在于:它是引导人们踏上通向哲学归宿的道路之指引,是进入哲学之门径,而这一问题本身还不属于哲学。后世哲学家皆致力于就此问题所在尺度而求解此问题,认为只要解决了此问题就为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或将解决这一问题作为哲学的核心,岂非滑天下之大稽?所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都是在哲学的门外兜圈子,根本还没有进入哲学之门,更遑论登堂入室或者窥其堂奥了。


-------------------------------------------------------------------------------

http://blog.sina.com.cn/u/498ece95010003wb


潜龙的blog:

常常有人问我什么哲学,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平淡,实则深奥莫测。记得有位哲学教授曾半开玩笑的说,要难倒一个哲学家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停的问他什么是哲学。所以对于功力浅薄的我来说,要说清楚什么是哲学简直就像是骑自行车上月球-------不可能。但是在哲学方面我好歹也得到过良师的教诲和益友的帮助,也看过几本书,有了一些心得,所以也想谈一下这个高深的问题。

关于什么是哲学前人就有许多不尽相同的看法。中国正统的马派观点认为,哲学是关于人生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人生观。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哲学就是爱智,是一种对智慧追求的人生态度。中国古代的先哲对此有不同的观点为,老子的哲学是“大道”,孔子的哲学是“仁爱”,佛家的哲学是要“普度众生”。我想各家之言均有其道理,无需我去评述。我对哲学的理解是:首先,哲学是对人生和世界的理性反思。被公认为西方哲学之父的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可以算作进行理性反思的第一人,他通过理性反思提出了第一个哲学------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也即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通过反思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世界是由水构成的。现在看来虽然有些荒诞,但由于其中充满了思辨的思想,所以成为西方哲学最早源头。其次,哲学是通过对智慧的追求使人们能够幸福的生活的学问。哲学本来之义就在于对人的关心与关怀,柏拉图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年轻的柏拉图目睹了雅典民主制度的衰败与无能,同时又经历了寡头执政的无情和残暴。为了改造这样的社会,他写出了经典名篇《理想国》。在《理想国》中他描绘了一幅社会各阶层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的正义社会的图景。第三,哲学是求根寻本的学问,其研究与探讨的问题都是带有根本性的。任何一门具体学科里面都包含有哲学问题,所以才有经济哲学、数学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等等分支学科。任何学科的革命都是在哲学的意义上发生的。

实际上,对什么是哲学的问题,答案有很多,但是人们对此并不满意,还要不断的追问,这也或正是哲学的魅力之所在吧。


[匿名] 博长:
以上回答未得要领。其实哲学就是探究和钻研世界(即事物)本质的一门学问,这门学问概称为哲学。所以哲学中就包含有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这两大类。自然哲学是对自然物理的钻研、认识、或解释,精神哲学是对人的世界(即社会)存在的钻研、认识和解释。并进而给出理性的指导性的理论,使人类社会少走弯路、邪路而与天理(断天道)同一。这就是哲学的功用,又是之所以叫哲学的真正原因。

-------------------------------------------------------------------------------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qid=1406110300868


vera_myy:
lbj20_33:


科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考察科学的一门学科。它以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为研究对象,探讨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获得和检验、科学的逻辑结构等有关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问题,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我们说它简单是因为它应
该是哲学这门学科最基本的规定,但凡学习哲学的人都要从这个问题开始,如果一个学习或研究哲学的人说他不知道哲学是什么,那似乎是一件很可笑很滑稽很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这的确是事实。我们说它复杂就是因为迄今为止它仍然是一个问题,而且很可能永远是一个问题。
换言之,“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尚未有终极的答案。
对于初学者来说,“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很好解决的,翻翻哲学辞典或者大百
科全书就行了,虽然他们并不一定真正理解那上面说的是什么。但是我们这些号称研究哲学的人,或者说自认为对哲学“略知一二”的人,却不能这样做,因为那并不能解决我们心中的疑问。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也令我们感到汗颜,虽然哲学这门学科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是“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却至今尚未有定论。由于这个问题太大太难了,即使是以此作为书名的大部头著作业已汗牛充栋数不胜数,所以我们在此并不想(实际上也不可能)解决“哲学是什么”的问题,而只是想把这个问题本身当作一个问题,看一看会有什么答案。
从问题本身看,“哲学是什么”可以有两种表达方式:“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
哲学”。表面上这两种表达方式所说的是一回事,都是关于哲学的基本规定或定义,似乎无论把问题中的“什么”放在后面还是放在前面,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在西方语言中一说到“哲学是什么”或“什么是哲学”,其实就是一句话,例如英语中的“what is philosophy”,德语中的“was ist die philosophie”。虽然当我们把它们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既可以译作“哲学是什么”,也可以译作“什么是哲学”,不过通常并没有要突出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的意思,但是实际上在这两种表达方式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别,而且这一差别不仅仅是翻译的方式问题,而且是表述的含义问题。不要以为我们是在玩儿文字游戏,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的确可以有不同的意义。
“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
当我们追问某种东西“是什么”的时候,通常在逻辑上问的是这种东西的“本质”
或“本性”,亦即规定它“是什么”的“定义”。然而所谓“定义”所表述的既可以是曾经如此或现在如此的实际状态,也可以是将来如此或应该如此的理想状态,前者说的是“是如何”,后者讲的则是“应如何”,一个是“实然”,一个是“应然”。在一般情况下,一门学科的基本规定是没有这种区别的,或者说上述两方面是统一的,但是哲学却不一般。由于哲学家们在“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始终未能达成普遍的共识,使得我们只知道以往人们关于哲学的不同规定,而无法确定关于哲学的一般规定,于是在“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就出现了差别。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是什么”问的是作为历史事实的哲学过去和现在“是什么”,而“什么是哲学”问的则是究竟什么样的哲学才能够被我们称之为哲学,亦即作为普遍意义的哲学“是什么”。
当我们以这两种不同的方式追问哲学的时候,似乎显得对哲学有点儿不太恭敬,因
为这意味着在“哲学过去和现在是什么”与“哲学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着差别,把这个问题问到底就很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哲学过去或者现在是什么样子,它有可能还不是它应该所是的样子。
有人可能会说,对于一门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之久的学科是不应该产生这样的疑问
的,而且哲学也可以有一般的规定,如“世界观”和“方法论”等等。从理论上讲的确是这样,但是事实上却不尽然,因为哲学是一门与众不同、十分独特的学问。不仅如此,对于一门学科而言,存在的时间长短其实并不重要,关键要看它是否已成定型。我们之所以不会向其他科学提出这样的质疑,原因就在于它们早就定型了,无论它们的内容、方法甚至对象的范围等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门科学的定义通常是不变的。哲学就不同了。因为哲学与任何一门科学都不一样,我们简直无法将它看作是科学。
尽管说哲学不是科学很难为人们所接受,对于以哲学为职业的人尤其如此,然而只
要有一点儿哲学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这实在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实。2000多年来,哲学家们几乎在所有的哲学问题都争论不休,甚至在哲学的对象问题上也难有定论。虽然我们都希望哲学是科学,都认为哲学应该是科学,但是它的的确确并不具备一门科学知识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因而即使从这个角度看,哲学也还不是它应该所是的样子。
为什么说哲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原因有很多,而其中最明显的原因是,哲学
不像科学那样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或者说,哲学留给我们的不是知识,而是许许多多的问题。譬如就数学而论,通常我们认为只有一门数学,其他各式各样的数学都是数学的分支或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我们却不能说历史上只有一门哲学,其他哲学都是哲学的分支或发展阶段。黑格尔曾经主张历史上只有一种哲学,其他哲学不过是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现在很少有人持这种庸俗进化论的观点了,因为它起码与事实不相符合。无可否认,哲学也有自身的发展过程,然而这个发展过程并不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历史上的哲学思想的确有某种传承关系,但是在大多数哲学问题上它们的基本观点却是很难调和的。不恰当地说,自然科学类似某种知识积累的“直线运动”,我们可以不管科学的历史,只要把它积淀下来的成果拿过来使用就行了。哲学却不一样,它更像是一种“圆周运动”,围绕着一些永恒无解的难题,尝试着一种又一种不同的解答方式。所以尽管在哲学家们之间的确存在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但是每个哲学家的理论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并不在于它的知识内容,而在于它提供了什么样的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显而易见,今天的人们在知识的占有上是古人无法比拟的,任何一个医学院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都要比医学始祖希波克拉底“先进”得多,然而即使是研究哲学的人也极少有人能够达到柏拉图或者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水平,虽然他们所表述的知识内容早已过时了,故而哲学很难用“进步”来衡量。

-------------------------------------------------------------------------------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qid=1306112724731


brody:

“哲学”一词,本来源于古希腊文,是由“爱”和“智”两个字组成的,其义是爱好智慧。由此可说:哲学就是关于智慧的学问,凡是有关智慧的问题,就是哲学问题。凡从事探索智慧的问题,就是在从事哲学工作。

就现代哲学的具体意义来说,给哲学下个确切的定义是件不容易的事。过于抽象的定义,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弄懂它真正的含义,根据某一方面的特点去下定义,又会失之偏颇。一般教科书都不能明确说哲学本义是什么,而有时只说哲学所涉及的问题是什么。

英国哲学家贝特兰·罗素说过:哲学是对许多科学所不能解答的问题的探索。他还说:“要弄明白哲学是什么,唯一途径是去从事哲学。”你在从事哲学时,你就会明白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什么?就象语言描述现实一样,再详尽也无法等同于事实。下定义固然很难,我们只能去试着进行阐述,使问题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哲学是包罗万象的,是关于世间的一切疑问的理性思考。哲学是探求真理的,它对一切疑问都试着去进行解释、猜测和澄清,它同时也提出疑问。而这些疑问是任何具体学科还无法解答的或没有解答的。这些疑问都是与多方面的因素相关的,不是具体的,不是单调的。哲学行为不涉及具体行动,它纯粹是理性的思考,它对问题的考察不是具体的研究。

哲学所思考的问题,一旦有了具体的解决方法,那么这一问题就不再是哲学问题了。

哲学最初是包罗所有学科的,在人类的文明之初,人类的智慧在开始探察着世界,智慧的行为就是在从事哲学。人们习惯认为对未明的事物进行探讨才算智慧,从哲学里独立出来的学科就不叫哲学了。后来许多学科不断独立起来。如:数学、物理、生物学、历史学等。在牛顿时代,还把自然科学叫自然哲学。再后来,心理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又独立起来。

尽管到了现代,科学在蓬勃发展,但世间还有很多问题是各门学科还不能解答的问题,那还是哲学。其实心理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到今天还不能很明确的独立起来,因为它们还不能独自明确的解决问题,所以我们所说的哲学还包括这许多学科。另外宗教也属哲学。有关某些学科的智慧问题,也是哲学的问题,如数学哲学、物理哲学、历史哲学等。哲学是不限定哪个方面的,哲学只是不用明确的方法探讨显明的问题。哲学是所有方面都去探讨的,如数学问题,科学问题,人生问题,心理问题等。

在中国古代称哲学为玄学,但玄学不完全等同于现代的哲学,玄学另外还含有神秘的倾向意识,是玄乎的东西。而哲学并不是关于玄乎的学问。现代的哲学一词应该是一个西方名词,所以我们的早期学者翻译西方哲学著作称为形而上学,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就译称《形而上学》。哲学是形而上的东西,具体科学是形而下的东西。形而上就是不可见之物,是事物的深沉道理,有如我们平时所说的“大道理”,它可能不着边际,延伸较广。用“哲学”一词代替“形而上学”一词较恰当,它简洁,也符合中国古代的“哲”的含义。哲理即是大道理、深远的道理。

哲学是一种前瞻性的科学,在古代它引导出很多科门出来,许多科学门类的出现,都是哲学发展的结果。现代虽然科学非常发展,但哲学的指导作用还是不能忽略的。世界、人类是个永远解不完的大迷团,哲学始终会从这些迷团里找出些东西来,以满足人类好奇的胃口。

总之,哲学是什么?概括地说就是:哲学是对世界现在的一切疑问、包括思维本身问题、意识形态等问题的纯粹的理性思考。思考的结果就是对这些问题试提出解释、猜测和澄清,并同时也提出新的疑问。

对于哲学研究的发展,使得哲学造成了许多派别,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先念论、经验论、实用主义、实证主义等(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每一个派别都是一种哲学倾向,都是较完整的一种自圆其说。每一种哲学都试图重新解释世界,哲学都是在按照各自(哲学派别、哲学家的个性)的方式,去竭力描述世界的真理。哲学的过程是探索真理的过程。

因为人有智慧,所以才产生了哲学;因为世界上有疑问,所以才有了哲学;因为世界上还有疑问,所以哲学还将继续探索下去。

哲学是关于智慧的科学。世界上有许多不为众人所知的、不确切的、疑惑的、无人作出的、不可验证的等等这些问题,就是哲学问题。


-------------------------------------------------------------------------------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qid=1306112724731

xxybjysyy:

哲学确实不同于经验与科学,所以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哲学具有超越性,但这仅仅是哲学的一种或一面的性质规定,不是其全部的性质规定。哲学不能离开此岸的现实生活,但哲学又确实不是对此岸现实生活的简单描述。哲学是彻底地理解明白此岸的现实生活,但仅此而已。哲学不会为此岸现实的有限的生活规定其发展变易的方向,这是经验和科学的事业。但哲学告诉生活,这就是生活!及:为什么这就是人的生活!“存在”的确定性,“思维”的确定性,“语言”的确定性,“生活”的确定性,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是哲学的全部工作。哲学能够完成这个任务吗?

哲学是什么

在一般人看来,哲学似乎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说不清,道不明。但这个问题一经本文作者解释,就变得非常容易理解了。哲学是一门讲道理的科学。这句话多么好懂!

回答时间:2006-11-27 20:28:08  


-------------------------------------------------------------------------------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qid=1306112724731

爽歪歪:

科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考察科学的一门学科。它以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为研究对象,探讨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获得和检验、科学的逻辑结构等有关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


-------------------------------------------------------------------------------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qid=1306112724731

wuanshou:

哲学是人们对于世界人生比较系统化的认识。
但哲学多半是繁琐无用的。


-------------------------------------------------------------------------------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qid=1306060400265

wlpjxn:

什么是哲学和哲学是什么, 有其共性但又有区别。什么是哲学有着哲学内蕴的语境; 哲学是什么又有其外延的语义。可是古往今来至今也弄不明白。但是,什么是哲学?显然有一个定性,或称定义的语境。
“爱智慧”好像是最早的对哲学自身定义的一种说法;后来又有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人与世界的关系”之说;还有“让知识成为可能”之论,以及当代的“讲道理的学问”等等,而更多的则是哲学无从定义中的定义之说,而转向哲学的作用方面。
当然,我也无力将哲学象数学方程式那样加以定理;也做不到象物理定性那样加以定性;更办不到象化学分子结构那样加以定量。然而,分析哲学、实证哲学、语言逻辑哲学等等的现代哲学趋向,也正有着把哲学引入科学领域的趋势。而大有把人的思维、思想、意识等等当成“爱智慧”的可能。似乎找到了人的意识的科学;人的思维的科学;人的思想的科学;一句话,也就是人的理性的科学,也就找到了哲学的真谛。我并不能武断地指责这种努力,更不能下一个“无效”的定论。因为这种努力的本身与科学的努力并无区别;也是一种“让知识成为可能”的实践。
然而,哲学的历史和导引科学、摄统人的思想的作用,都在明证着哲学是一个人类性的完整的文化体系;是人类知识文明境界和程度的标志。而不可能象科学那样,在知识细分的学科中给出一个单一而完整的定理或定性。更不可能在断章取义的割裂中,得出一个完整的定义。

人类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人始终是以生存和生活的更加美好为目的,而求真、论真、证真,实现为真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在这个追求真理的道路中,只有知识为真才能实现为真;才是真理的理性为真!
因此,真理必须具备必不可少的三个基本要素;一,让知识成为可能的知识为真;二,让知识实现存在的实现为真;三,让知识存在成为真理的理性为真。
什么是哲学? 即哲学定义的内质和外值的理性为真的知识。甚至可称为真理的知识。完整地说是:“让知识成为可能;让知识实现存在;让知识存在成为真理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人与世界关系的理性为真的真理程度和境界。
对我来说,定义哲学未免太显狂妄,甚至会被当代哲学权威家耻笑。有人说哲学一旦定义了,哲学也就死亡了,哲学是个无从定义的爱智慧;是个无从定义的学问。可我要说定义本身并非是终极真理,“义”为真理的道路,是一个螺漩态,而非真理。但也并非不可定义和不能定义。哲学即然是个学问、是个学科,竟然我不知道学的是什么学问?不知道什么是哲学这门学科,你说哲学不死亡才怪!当然这个定义不是我的主观臆断,而是人类知识文明史的一个轨迹,一个完整的史轨。即让知识成为可能的知识文明低级阶段,向让知识实现存在的高级价段进步;向让知识存在成为真理的创造自然的文明境界循环。
更清晰地说;是人类从认识表象世界的让知识成为可能,而进入掌握和运用本质世界的让知识实现存在,进而实现支配表象世界的,让知识存在成为真理的创造自然的循环。也是人类掌握和运用知识,从表象进入本质,从本质支配表象,才能从创造自然的表象世界再进入创造自然的本质世界,这样一个从表象到本质,又从本质到表象;再从表象到本质,再从本质到表象的螺漩升界循环。
让知识成为可能是人能够掌握和运用知识,赋于自在和已在的事物存在以知识为真的此在。比喻为时空随道的复原或称还原,而成为此在为真的存在。虽然这种知识信息模态的“图影、图景、图形式的概念存在,并非是全真的知识全息模态,但它赋于了知识的本质属性,成为知识存在的“知识介质”,而为实现存在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又把这种概念存在视为知识基础的单子、单元和信息模态,形成知识全息维态的,知识存在的组成元质。这种知识元质而生发着让知识成为可能的对应为真,而显现着“知识的此在”。
让知识实现存在;是人类掌握和运用知识,围绕着人的生存和生活更加美好的本质需要为目的,而将知识的此在构建起一个又一个知识介质的信息模态,并通过知识条件的统一而实现彼在的此在,实现人的生存和生活的目的。
人的设想、计划、设计、乃至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有知识的已在所显现的知识的此在所规定,无不受其目的所支配,而这种规定和目的的实现,即使是重复地实现已在,我们也不能再视为是自在,而是实现了的存在;并且是脱离了人的主观的客观存在,成为世界的真实存在,我们称为知识存在。当然,创造自然的实现存在,或者说创新的实现存在,也就无须明证为“非自在”了。
人的自然本性和知识才能的两重性存在,是与世界的自然存在和知识存在的两重性存在完全吻合的。这是带来“二律背反”、“二元对置”、“二极对立”的根本原因。所以我们并不能把“让知识实现存在”视为“终极存在”,而是具有彼在性、目的性的终极指向或称终极意义的实现存在,具有终极真理所支撑的存在,而区别于本原的、自然存在的自在。
让知识存在成为真理;知识为真和知识存在为“真在”的真维质态,具有着真理的属性,虽然不能把知识视为真理,但在本质的三个统一定理上是一致的;即px3的本质与表象的统一;本原与终极的统一;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但知识存在是人的目的的终极意义,以及实现存在的终极指向,而并非是终极的真理存在,并非是创造自然的终极实现和循环。


-------------------------------------------------------------------------------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qid=1306060400265

龙卷风:


哲学是古希腊文的本意是"爱智",它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人们对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根本看法的理论体系,它探求的不是具体领域的具体规律,而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最一般的规律,是对它们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依照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哲学家分为相互对立的的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同这两大阵营的斗争交织在一起的还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哲学属于上层建筑。


-------------------------------------------------------------------------------


http://www.zmkc.com/bbs/read.php?tid=45529&keyword=%d5%dc%d1%a7


(转自争鸣)【zwq原创】辩手素质到人生素质之——哲学


老师告诉我们,哲学是一门抽象科学。作为一个优秀的辩手,是需要数量掌握和运用这门科学的,作为一个普通人,似乎没有必要太过研究之,因此随便到路边抓个人问哲学是什么,往往没人说明白。

其实要给准确定义的哲学,还真不容易说明白,但是要知道哲学是什么,也不难,哲学无处不在,假设有两个人,从一条很宽的马路这边的生活区要到那边的家乐福购物,而马路上竟然没有斑马线,现在还是上班高峰期,于是这两个人一个用跑的过去,一个用走的过去,结果跑的却未必比走的先到达对面。这是一个简单的生活现象,然而当我们去思考的时候,分析车来车往的这种路上,先观察再通过才是最好的选择,就有点哲学的味道了,如果我们在进而思考,认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一定是最匆忙的那个人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成功往往来自于冷静的思考和正确的行动,这就是一种人生哲学了。还能进一步思考:做事情的速度快是好事,然而我们要追求的不止是做事的速度,还有以正确的方法做事,如果说做事的速度快是效率高,那么知道以什么方法去做事就是效能高,只有效能和效率都高了,才能更快的到达目标。

哲学就是这么简单,不过是一种对生活的思考而已,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对生活有所思考,不过是思考的程度不同罢了,思考这种道路应该怎么走的人,大有人在,从之思考到人生的人,就不是很多了,进而思考到做事的两个因素的人,就更少了。

辩手,必须具备思考的深度,也就是说从随便一个事例中都能够看到比别人更深一层,这样在辩论的时候才能更有逻辑性更有哲理性,辩手们是用道理说服,而不是用事例本身来说服。

然而这种思考,又不是唯一的一条线路,例如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生活区到对面的家乐福,这么宽这么多车的马路,如果还没有斑马线,那么一定会有地下通道或者人行天桥的,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例子中两种方法之外更好的方法。

做到这种思考,即使在辩手中,也是不多见的,然而有了这种思考,就能在场上想的比对手更宽阔,带给观众焕然一新的思路,听这种人的说话,就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了。

前两天,有个辩手问我暑假来了,他想补充补充能量,问我应该怎么办,我告诉他应该看书,他问看什么书,我说看什么书都行,重要的是要去思考,看中外历史故事,要去思考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到这个事例,看逻辑方面的书籍,要去思考作者思维逻辑中的漏洞,找到相驳的思路。不知道他有没有理解我的话,只是讲故事当故事看,讲逻辑当指挥棒看,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在人生中同样如此,过一次篇头那样的马路,过两次那样的马路,过三次……要过多少次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呢?几乎每一本成功学的书籍都会告诉我们要一天抽出半个小时或者更多时间专门用来思考,其实我认为不一定非要抽出专门的时间思考,思考是无处不在的,学习的时候,从寝室走向教室的路上,工作的时候,从办公室去wc的时间……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有去思考的觉悟,哪怕是遇到路边一个凭空出现的生活垃圾堆,也可以去思考最早的时候这里不过是普通的道路,因为一个人顺手扔了垃圾,从而导致第二个人正愁垃圾没有地方扔的时候看到这个位置……去思考这附近很可能没有垃圾桶,才会让来往的人们手中的垃圾没有正确的地方投放……乃至思考到人生路上需要多给自己预备一些“垃圾桶”来释放自己的负担和不良情绪,才能避免它们堵塞自己的道路等等。

人,每天遇到的事情往往都是随即产生的,苹果不止是砸到牛顿的头上,烧水的水壶叫唤也不止是让瓦特一个人听见过,蜘蛛织网蚂蚁搬东西一类的事情更是几乎每个人都见过,为什么它们能给名人以启示而对于我们不过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成功在机遇上,而是成功在思考上。

因此我们知道,哲学的掌握不再仅仅是辩手的素质,从生活中找到哲学,再将之回到对生活的指导上来,才能更好的生活,更快的成功。

-------------------------------------------------------------------------------

http://www.zmkc.com/bbs/read.php?tid=2961&keyword=%d5%dc%d1%a7

(转自争鸣)


夏日彩虹:


哲学与哲学的作用
(转)

做为一个搞哲学的人,不在于你读了多少书,关键是哲学上的活学活用,他不但能运用哲学知识解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物,而且能融会贯通地解释宇宙间所有的事物,在这个意义上才能称为中国文化所说的“格物至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与哲学工作者。

有人问什么是哲学,我告诉他们说,哲学是一种工具,是一种方、是认识论,它是一个可用的公式。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只要你把哲学公式、或哲把学常识代入到具体的事件之中,就可以得出一自圆其说的逻辑体系,即——正确结论,除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之外,并能指出其它的理论体系在这些事物上的结论不足之处或谬误之处。当然了,你要想更细致的知道事物的始末,就需要以哲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做更多的工作,学习更多的东西,作更多的具体的研究。你要想彻底的知道事物的始末,那么你就学佛吧,只要能真正的入定,就会知道宇宙见所有的事的始末。

现代人把哲学庸俗化了,学术界搞了很多哲学流派和哲学分支,有物理哲学,代表人物是爱因斯坦与现在的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霍金,这些物理学家野心很大,他们想单纯的以他们在物理上的发现,来解释宇宙的形成、发展与衰亡的过程,可是有很多具体的问题他们并不能解释,就是在物理范畴内的时间概念,也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另一类是数理哲学,这个哲学分支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它旨在通过数理逻辑,去阐述一般的哲学原理;还有古典哲学、宗教哲学、历史哲学、医学哲学、艺术哲学、政治哲学......。可以说,五花八门的哲学是应有尽有。其实以上例举的哲学,都不能代表真正整体意义上的哲学,它们只能是哲学在某个具体学科上的运用形式,有些具体的运用形式都是错误的,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具体的运用的方法。

有人问,什么是哲学的基本定理与基本常识?那你就到中国文化中找吧!周易八卦中就包容了所有的基本方法。你只要能正确的运用这些方法,在哲学上没有解释不了的难题,在物质上看你解到什么层次上了。

西方人有时把哲学庸俗化,有时有则把哲学神秘化,有时把哲学与科学混淆起来,有时又把哲学与科学立起来。有时把哲学捧到天上,有时又把哲学打入地狱。哲学庸俗化的具体形式是,任何事物都要冠以一个哲学的帽子,如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科学哲学,文化哲学,吃饭哲学,旅游哲学,语言哲学、社交哲学等等。我不能说以上的表述是错误的,但是我认为有点太庸俗了。西方人把哲学神秘化具体表现在,对哲学不能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他们认为,哲学是相对封闭的、自成逻辑的一个理论体系。把哲学与科学混淆起来就是哲学的庸俗化。把哲学与科学立起来就是认为哲学无用论调,有些人甚至认为哲学妨碍了科学的发展。

其实任何一个事物或理论体系,只要系统细致、具体,我们就可以称之为科学;而带有纲领的指导性的,不系统,不细致,不具体,并与科学紧密联系理论体系的就是哲学。科学一般研究事物的外在形式,或者说它研究事物时总是从具体的事物入手,而哲学只研究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基本原理,从很多事物的抽象概念着手,这就是说,它研究事物的共性。进行哲学研究时,一般是从很多具体的事物出发,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变化的基本原理,从中抽象出它们的本质,才能形成哲学理论的。这也就是说,哲学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理论体系,没有哲学,就没有科学,在此意义上,哲学是科学之母。同样的道理,任何科学的发展,也都是一定的哲学理论体系指导下的科学,没有哲学,科学就不能发展的,在此意义上,哲学是科学之帅。同时我们应当知道,任何科学与哲学都是有层次的,有范围的。在这个范围层次内,你是科学,研究再深入一个层次就成为哲学了;在这个层次上你是哲学,上升一个层次就变成科学了。这就好象是一个地方领导人,在老百姓面前你是领导,在国家领导人面前,你就是个被领导的了,并依此类推。由上可见,哲学与科学不是一成不变的。不管科学涉及到的事物的外在形式如何变,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不会变的,任何科学研究都不能独立于哲学体系之外,不管你意识到了没有。而有时或者在经常情况下,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哲学与科学的联系约岸钥蒲у闹傅家庖濉?
在以上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科学家是哲学,哲学就是科学,它们都是揭示宇宙间的规律的学术理论体系。

有人说,没有哲学的指导,科学照样能发展,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是偏激的。要知道,任何科学的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而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生总是与一定的哲学思想是分不开的,科学的发展总是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去寻求发展的,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是无法与哲学相分离的,也无法脱离社会对它的指导。科学的发展,为哲学的发展在物质上(不是从宗教的修持精神上的求证)、人文的意义上的提供了更多更可靠的条件,使哲学的表述更为清析具体、有说服力,也更能证实哲学的基本原理是否正确。

我再说一遍:社会科学是自然科学之纲,是它的灵魂,没有正确的社会科学为指导,自然科学就不能很好地发展,或是走向邪路。现在的人类社会的状况不正是这样么?现在人类把科学技术用于战争,不正是因为不重视哲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正确的哲学思想为主导恶果吗?

冰蓝的海:
……这个作者似乎混淆了学术研究和学术成果应用的差别,将哲学研究混同于个人哲学的形成。
“哲学上的活学活用”是任何人都要做也都能做的事情,区别在于哲学研究者应该知道更多的成系统的哲学,在获得关于哲学的间接经验多于大多数人。

而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工作者”,首先就是要将哲学作为一门成系统的学问去了解和研究。研究老庄哲学的人,未必要信仰“道”;研究机械唯物论的人,未必要否认意识的运动 和社会的运动;研究王阳明哲学的人,也大可不必真的以为“眼睛一闭,花儿就谢了”。

研究哲学和信奉某哲学,是不同的

-------------------------------------------------------------------------------

http://baike.baidu.com/view/3330.htm

(转自百度百科)


哲学
  (philosophy)
哲学是人类对于存在的思考与探索.

  1.探求有关世界和人的智慧·原理的学问。包括:存在论、认识论、实践论、感性论等部门。
  2.个人基于自身经验等得出的基本认识,人生观。

  ----------------

  哲学是一门反思性与前瞻性并存的学科,它所关心的是探讨具体事物背后的抽象本质。由于这些特点,使得哲学这门学科的内涵自古以来就有非常多的争议。

  不少的哲学家认为别人的哲学不是哲学。事实上,我们可以概括的说,这些哲学家的批评,是批评对方对于真理的认识有所偏差。不过,即便是错误的理论,也常常被后来的学者所讨论,并且增进我们对于真理的认识。

哲学的历史

  哲学在欧洲语言里最早出自希腊文的“φιλοσοφο?”(拉丁化希腊字母/拉丁语philosophia),即“philo-”(喜爱)和“sophia”(智慧)(爱智慧)。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后来的希腊三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研究终极真理的学科),知识论(我们是否有知识,知识是什么)与伦理学(我们应该如何做)的哲学问题,至今依然被热烈地讨论。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这些哲学家做注脚而已,那也就是说我们依旧在试着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同时也表明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与古希腊同时,在古老的中国,也产生了哲学的萌芽。西周以降,传统的社会制度发生巨变,周室衰微,列国纷争。这时候,一些具有社会抱负的士人走向了历史的舞台。他们著书立说,设坛施教,试图用自己的理论来解说人和自然。后世称其为“诸子百家”,这就是中国的哲学的开端。其中出现了老子,孔子等思想大家,对后来整个的东亚哲学都有深刻的影响。

  19世纪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借用古汉语译作“哲学”.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与其同时,西方哲学也正式的传入中国,由此,中国哲学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西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而学术意义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

  最早哲学的范围涵盖所有的知识层面。它一直是人类最抽象的知识研究。对哲学一词的介绍最初来自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

哲学的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透过问问题来进行哲学实践,他们所提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三类,这些问题分别形成了哲学的基础学科:形上学(metaphysics),知识论(epytimology)以及伦理学(ethics)。

  最初的三类问题分别是:

  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

  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 。

  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 。

  必须要注意的是,这三门主要学科并非壁垒分明,事实上在许多领域里它们互相交叉,而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形上学主张不可能忽略知识论的理论基础。同样,知识论也就是在架构主体与事实之间的关系的描述。而道德的实践往往与伦理学的存在与否和我们怎么去了解它息息相关。哲学的困难在于:一个完整的理论通常必须在形而上学与知识论方面都有良好的说服力。(伦理学就先不谈了,因为它必须建立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多数的哲学家往往只专精一个领域,只有少数具有热情与天赋的哲学家才能精通各个领域并且提出一套自己的完整理论。他们的理论通常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并改变了人类对于自身和世界的看法,

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从学术史看,科学是哲学的衍生物。后来,科学独立为与哲学并行的学科。科学与哲学有互动关系。科学产生知识,哲学产生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现代西方哲学中有科学哲学,是专门研究有关科学的理论。这种理论研究了科学的历史,为科学总结了许多理论模型,它们不仅仅解释了科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指导了科学。哲学是人类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使人崇高起来的一门学问。

  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不具有或很少具有“现世”用途。有人认为,离开哲学,各门学科也可以发展得很好,或者会更好。但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并不关注各门学科中实例、概念或定理的具体内容,它所关注的,是这些具体科学的“基本常识”,或是其中被人们惯常使用因而视作理所当然的概念、准则、定律等。这包括:促使它们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在哪些范围里有效?它们的权威是由什么来得到保证?它们是否已经是这门具体学科中所要求的足够的基本前提?它们对人有什么意义?等等。以及将这些疑问运用于哲学自身。

  因此可见:

  物理学研究物体现象、结构和运作规律,寻求一种解释现象的客观最优方法;而形而上学要求对规律的有效性以及最优方法何以成立作出说明。

  知识多被视为经验以及方法的整合;而知识论关注的是知识自身是否可以获得、是否可以划界以及是否具有意义。

  数学利用逻辑形式来研究数量、结构以及模型;而逻辑学则关注那保证推理有效的根据是什么、逻辑推理的可靠性和完备性。

  社会学试图以某种普适定律来概括并预测人类群体或其中个体的行动;而伦理学则更加关心这些行为的自由度与道德责任的相关性、其内在动机、意义所在以及如何使人们的行为朝向一个最优的趋势发展。

  政治学关注权力的转移;而政治哲学对权力何以能够出现并成立更加关心。

  艺术向人们展现美的魅力,却不曾说明这魅力的由来;而美学则追问美的本质和意义。

哲学的价值

  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并且减低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于通过哲学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灵会变得伟大起来,因而就能够和那成其为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

  哲学也可以说是理性对于信仰的研究。

  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哲学还是对人的自我一种定位的工具。

哲学史 的主要分支:
  -东方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印度哲学史
  --伊斯兰哲学史
  --日本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古希腊罗马哲学史
  --中世纪哲学史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史
  --英美哲学史
  --欧洲大陆哲学史

学哲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入手;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及其解释性的二手参考书;
  3.西方哲学史以及现代西方哲学史。
  4.有兴趣的话,也可以看看中国哲学史。

在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哲学学科是一个系统的学科,要想真正入门,一些相关的课程也是一定要学的,如:伦理学;(西方、中国)政治思想史等;
  2.对于西方哲学史以及现代西方哲学史的学习,不建议初学者直接去阅读原著,而只需学习有关的大学教材即可;
  3.哲学学科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尤其是对初学者更是如此,这尤其体现在对西方哲学史以及现代西方哲学史的学习上,这时不能有畏难情绪,但也不能急于求成。实际上,看多了自然就能有所收获了。
  4.有时间的话,多翻一下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术杂志,不要求一下子就懂,多翻即可,可适当做些笔记。
  5.如同其他学科一样,哲学也有它的具体分类,也就是研究方向。搞哲学的人也并不是在以上所有方面都很精通,但也一定要有基本的把握。每个哲学工作者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这个方向可以具体到一个学派,甚至具体到研究某个人。因此,你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专攻某方面,而不要迫使自己精通一切。当然,如果是纯粹作为一种兴趣的话,当然是多了解为好。

  教材方面,西方哲学史以南开大学冒从虎等人编的《欧洲哲学通史》为好,其余的只要是相关的书即可。
哲学

  马列主义解释:标志物质存在状态的哲学范畴,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具守恒性,即运动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其具体形式则是多样的并且互相转化,在转化中运动总量不变。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从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中理解运动,既承认运动具有绝对性又承认事物具有相对静止的状态。人类对于运动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大都承认事物的运动。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者把运动理解为机械运动,近代唯心主义者则认为运动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生活中的解释:体育运动是人们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身体的活动规律,通过身体锻炼、技术、训练、竞技比赛等方式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物理学解释:跳出人的思维看,运动可以被解释为频率的变化,而在人仅表现为对于光频率感应。    


-------------------------------------------------------------------------------


 楼主| 发表于 2007-4-22 16: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哲学

http://www.bianlun.net.my/forum/viewthread.php?tid=267&extra=page%3D1


何谓哲学?

哲学

哲学传统包括了形上学,知识论,伦理学,形上学的研究。这些学科试图回答对于神,世界,知识,对与错等观念的答案。基本上,做哲学的基本方法是运用理性对于这些问题提出论证。但是,哲学的实际范畴与定义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哲学是什么?”在哲学传统之中是充满分歧与倍受争议的。

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ία" (philo-sophia)转变而来,意思为“爱好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 。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于,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被牛津哲学辞典所挑战:“二十世纪晚期...偏向于将哲学思考视为对于任何一种智识探索的最好实践”。的确,许多早期哲学家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观察最后都形成了现代科学对于众多课题上重要的基础。

另外,哲学较不正式的用法可能是指一种特别的方法或是信念。
哲学的历史

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接续的希腊三哲人,柏拉图,苏格拉底与亚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这代表他们提出了有关形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好问题,至今依然。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这些哲学家做注脚而已,那也就是说我们依旧在试著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著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哲学的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透过问问题来进行哲学实践,他们所提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三类,这三类问题分别形成了哲学的基础学科, 形上学(metaphysics),知识论(Epytimology)以及伦理学(Ethics)。

最初的三类问题分别是:

   * 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
   * 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
   * 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

必须要注意的是,这三门主要学科并非壁垒分明,事实上在许多方面他们互相覆盖到彼此的领域,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形上学主张不可能忽略知识论的理论基础。同样的的知识理论就是在架构主体与形上学事实之间的关系。而道德的实践往往与道德真理的存在与否和我们怎么去了解它息息相关。哲学的困难在于,一个完整的理论通常必须在形上学与知识论都有良好的说服力。多数的哲学家不是只有专精一个领域,或是是他在形上学领域的主张很具说服力,知识论上却无法说服我们。只有少数具有热情与天赋的哲学家才能精通各个领域并且提出一套自己的理论。只有这样的哲学家才能名留青史,她们的理论通常非常具有说服力并且横扫历史改变了人类对于世界的看法,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从学术史看,科学是哲学的衍生物。后来,科学独立为与哲学并行的学科。科学与哲学有互动关系。科学产生知识,哲学产生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现代西方哲学中有科学哲学,是专门研究有关科学的理论。这种理论研究了科学的历史,为科学总结了许多理论模型,但这也只是解释了科学,并不是可以指导科学。哲学是人类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使人崇高起来的一门学问。
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不具有或很少具有“现世”用途。有人认为,离开哲学,各门学科也可以发展得很好,或者会更好。哲学并不关注各门学科中实例、概念或定理的具体内容,它所关注的,是这些具体科学的“基本常识”,或是其中被人们惯常使用因而视作理所当然的概念、准则、定律等。这包括:促使它们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在哪些范围上有效?它们的威权是由什么来得到保证?它们是否已经是这门具体学科中所要求的足够的基本前提?它们对人有什么意义?等等。以及将这些疑问运用于哲学自身。
因此:
物理学研究物体现象、结构和运作规律,寻求一种解释现象的客观最优方法;而形而上学要求对规律的有效性以及最优方法何以成立作出说明。
知识多被视为经验以及方法的整合;而知识论关注的是知识自身是否可以获得、是否可以划界以及是否具有意义。
数学利用逻辑形式来研究数量、结构以及模型;而逻辑学则关注那保证推理有效的威权是什么、逻辑推理的可靠性和完备性。
社会学试图以某种普适定律来概括并预测人类群体或其中个体的行动;而伦理学则更加关心这些行为的自由度与道德责任的相关性、其内在动机、意义所在以及如何使人们的行为朝向一个最优的趋势发展。
政治学关注权力的转移;而政治哲学对权力何以能够出现并成立更加关心。
艺术向人们展现美的魅力,却不曾说明这魅力的由来;而美学则追问美的本质和意义。
哲学的价值

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并且减低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于通过哲学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灵会变得伟大起来,因而就能够和那成其为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

哲学也可以说是理性对于信仰的研究。

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借。

哲学还是对人的自我一种定位的工具。
哲学理论

利他主义 ── 反现实主义 ── 佛教哲学 ── 儒家思想 ── 享乐主义 ── 唯物主义 ── 唯心主义 ── 理想主义 ── 非现实主义 ── 逻辑正确主义 ── 悲观主义 ── 道家思想 ── 自我主义 ── 悲观主义 ── 理性主义 ── 现实主义 ── 唯美主义 ──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辩证唯物主义 ── 客观唯心主义 ── 主观唯心主义 ── 非理性主义 ── 斯多噶主义 ──存在主义──形而上学——功利主义 —

-----------------------------------------------------------------


【入门】哲学浅析

哲学是什么?


很多人都不知道哲学为何物,只觉得哲学虚无飘渺,不设实际。固然,哲学并不像工程等应用学科,有比较明显而实在的成果,但这并不表示哲学与实际生活无关。哲学训练思考分析以及表达能力,而这些全面的技能在很多的现代行业都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哲学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作出反省,有助我们去思考人生的方向和意义。

简单地说,哲学是以批判思考探究和反省有关生活、知识以及价值等根本问题的学科。当然,文学、艺术和科学都涉及我们生活上的根本问题,那么它们和哲学的分别在哪里?答案是,哲学是以批判思考 - 亦即清晰和理性的思考 - 去处理这些问题。但文学和艺术则不一定用这个途径,例如可以用情感表达对这些事物的看法。另外,科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研究方法,探索经验世界的性质。


真假之悖论


有些概念我们平日知道如何运用,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对这些概念的性质掌握得很清楚。例如,我们平日常常需要分辨别人说话的真假,但何之谓真?何之谓假?哲学的其中一个问题便是透过悖论(若果接受它便会推论出互相矛盾或者荒谬滑稽的结论之说法)去分析和理解真与假的概念。试考虑说谎者悖论 (Liar Paradox),举例有人说:

“我现在所讲这句话是假的。”

那么,这个人所讲的到底是真或是假的呢?若他所说的是真,则他便真是在讲假话,亦即他所说的是假的了。但若他所说的是假,那么他说自己在讲假话,岂非真确?但一句说话又怎可能是既真又假的呢?也许有些人会认为他那句话既不真也不假,但如果他所讲的其实是不真不假,而他却说自己在讲假话,那么他不真的是在讲假话吗?


哲学,就是一种理性的思考。

------------------------------------------------------------------

哲学的价值


一般来说,哲学是指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的核心是“求真”和“求知”。它的特点是思辨性、解释性和概括性。


事实上,对哲学这个概念进行定义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问题。不同哲学家对哲学的定义有很大差异。哲学通过仔细地公式化某一问题来提供一个解答,而不是通过实验和仔细的观察。哲学通常研究例如“存在”,“善良”,“知识”和“美丽”之类的概念。它会提出诸如“一般而言,什么是善良?”之类的问题。它是理论化及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涵盖了所有的知识层面,是人类对知识的最为抽象的研究。哲学的不同分支是建立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上的,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多元化,通常是由少数人预先提出,被多数人认可,并通过国家机器强化而形成。一种哲学思想的提出既是整个世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反映,也是人性的反映。事实上,正是哲学和物质生产促进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同的文化,政治,外交则是不同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

“哲学”这个词最早出自希腊文的“φιλοσοφος”,即“philo-”(喜愛)和 “sophia”(智慧)。19世纪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借用古汉语译作“哲学”,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在西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

恩格斯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内容:

思维和存在哪个是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如果认为有则是可知论者,否则就是不可知论者。
哲学的根本在于解决人生问题,讨论人生的意义,哲学离不开对人生的讨论,哲学离不开对人精神世界的探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8 18:42 , Processed in 0.05808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