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57|回复: 5

娘子身体要紧战队立论——F组小组赛第二场:道德的根基在于感性体悟(对方理性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30 22: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次陈词:

谢谢主席,我们讨论一个辩题,首先,就要确定我们的讨论范围,今天我们的辩题是“道德的根基在于理性思考还是感性体悟”,也就是说今天我们讨论的是道德的根基,所谓道德,其实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一个价值观,就是一种人们行为做事的准则和导向,而根基就是基础和来源。

    在讨论这样一个辩题前,我们应该是要明白一件事情,这世界上的道德观念是有着千差万别的,根据各个国家民族时代的不同,以及一个人处在的社会地位分工的不同,道德观念也是不同的,因此说,不存在绝对的单一道德标准应该是我们今天双方共同明确的前提。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区分清楚几个概念:

1、什么是感性体悟,什么是理性思考,其实我们双方大可不必在这上面争执过多,不是说只要实践就是感性体悟,只要思考就是理性思考,不是这样的,所谓感性体悟指的就是人们在实践中的第一感觉进行的判断,而理性思考指的是人对一件事情仔细的分析乃至于以一个统一的标杆量化比较所进行的方法。

2、道德的来源及其性质,我们都知道道德这个东西是伴随着人类发展进程而发展的,理性与感性贯穿于人类道德发展进程的始终,而现在哲学体系中往往将人类的行为定义为两种,实践和思考,而无论是坚持道德理性化的康德还是非理性主义学派都将道德归于了实践一类,那么我们今天讨论首先就要正视这一点,道德是一种实践。   

第二次陈词:

    刚刚我和对方辩友试图达成几个共识……这也就让我们接下来继续看看我方观点如何:

1、道德其本身的实践性决定了道德的根基是感性体悟。正如我刚刚在第一次陈词中所说,理性是人们分析的一种手段即为什么做、怎么做,而感性是指导人们做什么,兰考县的那位妇女,她收养孩子们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以后会怎么样,没有吧,只是有感而发,不做心里不舒服,你问她为什么,她自己也不知道,她只是感性的去做,至于为什么,她没想过。因此,道德其实本身很简单,不问为什么,只是去明确做什么不做什么。

2、理性的验证和分析的目的是在于发现结论,并且根据已有标杆来验证这个结论是真是假,而通过行为体现出来的道德,由于道德观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即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参照的道德标杆。导致这样的标杆结论是不存在的,所以道德成为理性的最基本的前提就不成立,而我们判定道德成为感性的原因是因为当我们看到一些道德模范的时候不是分析这个人有多少道德的事情,而是看这个人的事迹,就好像感动中国人物中总会有那么几个让我们触动很深,这就是我们感动的原因,触动了我们的情绪,这源于人的同情心或者叫做共鸣。所以,在这里我们发现在我们判断道德的时候也是用感性的情感为基准来判断的。

而我们今天聚在这里也不单单是说这些理论性的知识,我们也要正视我们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经济化的社会,各种理性的德育我们也接触过不少,但是当我们看到思想品德书的时候,现在又有几个人能够感触很深,真正的思想品德课就是在父母与周围人中已经上过,这才是一个孩子思想品德形成的真正过程,相信大家也有所感触,难道不是吗?


结辩:

    谢谢主席,大家好。

其实正如我方在对辩小结中说的那样,对方辩友今天最大的问题直到现在依旧是那样,双方的分歧始终在对根基的理解上有不同,但是其实我们想想,一个东西之所以称之为根基,就算一颗树要以种子为根基才能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但是这棵树从树苗到大树究竟有没有根本性质上或者是发展方向目的的改变,没有吧。

道德,说白了,就是用道去指导人的德行,这就是道德。

指导人的德行,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就是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至于为什么,这似乎并不是道德要告诉我们的,我们从小收到的教育就是我们要去做什么,不要去做什么,而不用去问为什么,因为我们应该做。

而理性总是不同的,理性对于任何问题都会去问一句为什么,怎么做,而道德并不需要问这句话,我们想一下,当我们看到很多感动我们的人物被采访,问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为什么要这么做,问的人和被问的人都不同,但是回答是那么的相同:我不做过意不去。

一句简简单单的言语胜过了所有的所谓的理性分析,兰考县那场大火让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了袁厉害收留智障儿童这件事上,有很多人质疑过原因,说其动机不纯,但是当袁厉害真正出现在荧幕上回应这些指责时,有人尖锐的问她,你说呀你为什么这么做,她愤怒了,说话都有些结巴,因为她自己本身就不知道为什么,她只知道自己不做这些自己心里难受,自己喝水都会不爽。

说的不好听点,就是求个心安。说到这里,我想起来了,亚当斯密在写出《国富论》后看到了资本主义世界道德的不平静,于是他写出了一本几乎被人们遗忘的书,这一本书中他没有做出像前者一样的数据论述和理论描述,而使用了一个个实例告诉我们,原来所谓的道德,就是由于人在经历一件事情将自己代入的感悟,四个字,感同身受。就像我每次在路边遇到乞丐都会下意识的找零钱,有时候虽然自己的理性告诉自己这是骗子,但是自己还会给,为什么,不为什么,不给的话,我自己会觉得难受,我甚至有时候走过去会再回去给他们,这种最基本的感悟就是道德的来源。

最基本的感性体悟,不想那么多可能的得失,不去分析未来可能的状况,只是去做,这样就好了。

今天我们的德育教育中最失败的一环叫做非理性道德教育。记得柏格森曾说过:“理性只能认识物质世界,获得相对的真理,而不能把握生命的本质”。经济时代,我们尊宠理性,却忘记了就算没有所谓的理性我们也要坚持道德底线。面对当前我国德育效果不佳的现状,我们应试探着走出理性德育的误区,认清楚感性体悟对于道德的根基作用,同时发挥理性对于一个人成长的完善作用,使之纽带作用不那么狭隘,忽视了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人。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出我方的观点:理性思考使人区分于动物的无意识,而感性体悟则让人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谢谢。   
发表于 2013-1-30 22: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贴啦!!!!!!!!!!!!!!!!!!!!!!!!!!!
 楼主| 发表于 2013-1-30 22: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纯小兔 发表于 2013-1-30 22:12
顶贴啦!!!!!!!!!!!!!!!!!!!!!!!!!!!

小兔顶贴速度真快~~
发表于 2013-1-31 22: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烟 发表于 2013-1-30 22:49
小兔顶贴速度真快~~

必须的···
发表于 2013-4-7 18: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  呼呼
发表于 2013-5-19 13: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得学学你的结辩了 为什么你没有分为几个角度来结辩的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4 22:40 , Processed in 0.04973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