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帮师弟师妹破的题,花了一个小时,也只是一些单纯的理论依据,没有花时间去完善。一是敝帚自珍,也许以后能回来看看当年我是怎么理解辩题的,二是也许会给一些人起到帮助,那就最好了。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解释: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 出处 《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 中立定义: 局:棋局,具体化为某一事件;当局者:与该事件有直接联系的人;旁观者:观察事件,但无直接联系的人。 当局者优势:亲身体验者,对事件掌控的信息量多,不会忽略细节。 旁观者优势:观察者,与事物无任何利害关系,判断力不受本身情绪影响。 在这个辩题中,显然是要比较出二者谁更清楚局势情况,是一个比较性变题,掌握二者本身的有点共和缺点,和寻求衡量清与迷的工具,即一把可以把两者放在一起比较尺子。分析这两个元素是这个辩题的关键所在 首先是如何强化我方定义,弱化对方定义的问题。因为这个辩题显然是“清”为追求目标,所以以“清”挂钩的人,便是需要强化的人。反之亦然 正方: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旁观者要达到清的目的,强化旁观者的优势,弱化劣势 优势:和事物没有利害关系,不会受心理层面影响,判断力更为准确。 劣势:因为不是亲身体验者,无法掌握当局者所有的信息,细节。 为了弥补劣势,应当想方设法让旁观者在对信息掌控量上达到和当局者一致的地步,有了这一个平台,旁观者的优势就是一把尺子,即相对于当局者来说,在心态上更加冷静,判断力更加准确,更加理性,所以比当局者要清。 接下来的重点是如何让旁观者达到和当局者一样的信息收集能力。本人建议将二人合为一个,意思是,同一个人在当局者位置是是迷茫的,但如果他能像旁观者一般心态,便能看清事实,做出准确判断,我简称这个中心论点为一人论。 一人论的最大缺陷在于容易脱离这个辩题的传统印象,就好像棋局当让是多人而非一人。弥补的方式也很简单,只要在开篇立论中说明:每个人的阅历不同,性格不同,一个聪明的当局者可能比一个迟钝的旁观者更加清楚,如果单单是讨论这两个位置的影响,而不讨论人本身能力的因素,这个辩题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应该在一个更加公平的环境下,免去人本身的因素,才鞥回归辩题,讨论一个人在这两个位置时,那个位置能更让他清楚 反方:当局者清,旁观者迷 当局者要达到清的目的,就要强化当局者的优势,弥补当局者的缺陷 优势:一个是更多的信息,可以知道很多不方便被外人知道的事情,便能更充分的判断事物 劣势:关心则乱 为了弥补这个劣势,建议将关心则乱的思想转变为正面思想,即关心才能认真对待,只有在自己身处其中的时候,才能认真对待事物,而旁观者可能只是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来看待事物,不会做更深一步的分析,网络上的造谣风气便是证明,没有人愿意认真去调查真相,一味被煽动。 所以反方最好的方法是坚持多人论,即当局者才是在心理上真正关心,在信息上又大大超过旁观者的人,当然更清。而且旁观者也未必不会受到心理上的影响,是人都会有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