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也来说道说道~~呵呵~~` 但是如果站在反方呢?我们应该怎样设置出驳倒正方论点的问题? 答:现在的比赛赛制都是“正起正收”,也就是正方第一个发言、最后总结。 这意味着正方除了最后的总结之外,都是靶子,反方反被动为主动在实战中是常有的事情,所以没有“正反方谁更有利”一说。 而对于驳倒对方的问题,正反方都是一样的,本人是“有准备的游击战”者——只熟悉本方的立论和理论依据、而不过多地思考“准备好的问题”(当然有的队伍不是这样,这个比较因人而异),因为双方的立论必然会有矛盾点,因为不可能在同样的前提(事实)、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出现相反的结论。 所以在场上实时发现双方的逻辑冲突点,是第一位的,否则将会出现“无的放矢”(不知道该打哪里)或者“放空枪”(准备好的问题跟对方的立论八杆子打不上,特别是对方用鬼立论的时候)的状况,其后果就是只能“干巴巴地立论”,而无法确实地去完成“驳论”。 最后很负责任地告诉楼主,没有一个问题的模式是百试白灵的,所以如何娴熟地掌握您方立论,比什么都重要。 “攻击是最好的防守”,而对于辩论“防守”也同样是“最好的攻击”。 整体思路就是: “双方立论一样的,肯定是对的,双方立论不同的,肯定我是对的!” 而其前提依然是“知道双方的冲突点在哪里”。 我被对方辩友的问题难住时,应该以什么方式很自然的过渡到下一个问题? 答:第一、废话原则: 起来说几句客套话,比如“这个对方辩友的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这样来看”之类的长句,一来给人以“这个问题很深奥,不是很容易讲清楚”的感觉,容易用尖酸的语言混过去,二来留给自己几秒钟思维的缓冲,构筑自己的回答。 当自己的回答,勉强过关之后,回到之前我方提出的某个问题接着打。 第二、同一律原则: 简单来说就是“对方所言之A,并非我们今天讨论之A,我方今天认为的A实际上是……”虽说其适用范围不是很广,但我的经验告诉我80%的疑难杂症都是对方混淆概念而产生的,即:“对方一句话似乎是成立的,但是我方立论也是成立的,所以我们讲的肯定不是一个概念”。 第三,回避原则: 常用的方法就是“清扫战场”,即不管对方说什么,都说“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今天总共讨论了这样几个问题……(总结对方的错误,然后就没有“其次”的回到刚才的问题了)”,然后冲动的队伍一般都会急于解决你总结出来的问题,然后就被你混过去了…… 但是这些始终不是立命之本,长久之计,这些方法对于好的队伍,顶多能撑一回合(即下一回合对方继续追问),所以如何“发现矛盾”、“解决矛盾”才是辩论的王道。 在辩论过程中的一些语言技巧是什么? 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模仿对方的勾句模式、事实,而论证我方观点。 “排比”,气势! “俗语”,幽默~ …… 这些都是日常的积累,经验科学,无法简单地归于模式。 一家之言,随便说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