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01|回复: 0

我触到的边界——华语网辩听后记 BY周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0 12: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得以前跟朋友谈起打辩论的理想,我说:尽自己的努力,在辩论场上告诉大家:面对这个问题,一个学文史的研究僧是怎么看的;告诉大家,一个文科背景的人,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我为此而辩。

即使不是我专业的领域,在准备比赛时我也会图书馆、数据库,尽量阅读我能获取的资料,保证我的观点不是“民科”,保证自己是在做知识、学术和听众之间的传声筒——我可能不是在为真理而辩护,但一定是在为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前进一步而辩论。

但,比别人离无知更远,就意味着离真理更近吗?你自己对于包罗万象东拉西扯的各种辩题,又能把握几分?用“布道者”的情怀来麻醉自己,能掩盖是为了“胜利”而打比赛的事实吗?你的身份是一个辩手,不是一个今天慷慨激昂号称精通新闻学,明天又来侃侃而谈经济学的万能“专家”- -

而最难看见的,总是自己 ╮(╯_╰)╭

----------------------------------------------------------------------------------------------------------------------------------

这周华语网辩打了两场历史题,一场是“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建设性大于破坏性/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另一场是“康乾盛世名副其实/名不副实”。说实话,作为一个...学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僧,而且硕士论文做的清代,难得有这么一次机会能以相对“专业”的角度来聆听辩论是如何探讨问题的。

听后感是...(以下进入我心中某只小明的喃喃低语阶段)...1、学院派研究了这么多年历史,但其成果的大众普及真是做得一塌糊涂。满天灰的都是阎崇年,袁腾飞,纪连海之流,当年布罗代尔都是抢着编法国的高中历史教材的好不好- -     2、在比赛里所表达的历史观,基本上属于高中水准。

第一场,“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建设性大于破坏性/破坏性大于建设性”。正方呢...常用的就是高中历史书的老调子:在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下,开始有了近代工业,开始“开眼看世界”。说的都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不假。但是...如何比较呢?如果反方煽动民族情绪,“洋鬼子割了我们这么多的地破坏大不大”“让我们赔了那么多钱破坏大不大”“把中国变成倾销的市场和原料产地破坏大不大”,在每个听众心中掀起“凭啥我吃亏”的共鸣,心里一股受迫害的悲愤油然而生...这趟水就彻底搅混了。喏,那场的反方就是这么打的。就一个学历史的脑袋来说,双方开展的后续攻防简直不能忍。譬如当正方说鸦片战争开拓了视野时,反方回应:“早在鸦片战争前林则徐就已经开始了解外国的情况了- -”正方说鸦片战争刺激了近代工业,反方说“明代就有了资本主义萌芽”。。。。拜托,且不说“资本主义萌芽”在历史学界早就被打了一个巨大的问号;这一题的题中之义,是近代的、工业的、资本主义的西方与传统的、农业的、东方专制主义的中国之间的冲突,讨论的是资本主义对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国家&外交体系对传统帝国秩序的挑战,科学&理性&基督教&民主的理念对儒教思想体系的冲击。。。等等等的得与失,损与荣。战争也好,工业也好,掠夺也好,放在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框架下看,就能看到史实皮相之下深入骨髓的转变。但...在比赛中,常常沦于“谁是谁的因所以谁更重要”这样的技巧之争,要么就双方一正一反做史实的对举,就辩论攻防来说无可指摘,却无法深入历史的肌理。近代化不是开了几家工厂,翻译了几本书;而是鸦片战争如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结构?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观念?甚至什么是中国的“近代化”也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探讨不能达到这一层,汲汲于数目字上的增减,浮在表面,就做不出判断。附带说句,正方说很难找到“近代化”的定义,其实在历史学的术语里,“近代化”就是“现代化”,呵呵....

决赛,“康乾盛世名副其实/名不副实”,这是一个很危险的题目,因为现在有种人群叫皇汉/明粉。。。就我心中的“小明”来讲,这个题目绝对偏向正方。在传统中国,一个王朝经过近百年的稳定局面,经济社会渐次臻至高峰,而国力强盛,必然带来政治上之权威高涨,军事上之武功赫赫。所以一般意义上的“盛世”存在于两个地方:1、儒家理想中的尧舜禹三代。2、每个时代都有的对当朝统治者的阿谀奉承。作为历史名词的“成康之治”、“文景之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仁宣之治”“康乾盛世”,在我看来则更近于后世史家的笔法问题。如果说经济成就,西周成康时基本上还在吃野菜杂粮,开皇不可与盛唐比,仁宣不可与晚明比,北宋更是秒杀之前的各个“治世/盛世”。如果说政治,文景诸侯列土封疆、外戚干政,开元奸臣当道,边镇军阀格局孕育。如果说军事,文景匈奴为患,开皇时不能灭突厥,贞观朝败于高丽,秦皇汉武反倒是榜上无名。如果说对后来的影响,“XX之治”一般指代王朝建立的恢复期;“盛世”之所以为盛世,反倒是意味着由盛到衰的拐点。开天盛世酿成安史之乱,康乾盛世下承嘉道中衰。所以“盛世”不是一个界定“发达国家”那样的硬指标,而是一个史学史范畴的历史书写问题。“康乾盛世”的说法,由衰世的晚清史家追溯先世盛期而来,历经民国、今朝而定名。海外中国学界亦称康雍乾为“盛清”。说它达到旧式传统中国的极盛期,并不为过。如果单单列举一部分阴暗面,就能否认整个“盛世”;那和天下大乱时(或者干脆说当代)找几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例子就能加冕为“盛世”一样,都是不严谨的说法。如果以GDP、铁、布产量等支离破碎的单项指标来加以衡量(且不说要是仔细检证的话必定会有问题,人口至少翻了一番怎么可能铁、布总产量还会减少),更是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过去(甚至是没有标准,单单拼数字大小),那更近于否认中国历史上存在“盛世”。尤其不能忍的是历史学最基本的史料运用,在这场比赛里面做得简直就是渣。反方反复用的康乾时史书多次记载“易子而食”的例子,最后才报出东昌、兖州等发生地,我一听几乎昏过去——这都是山东靠近黄河流域的地方,清代黄河经常发生水灾,严格来说只能算是一个特例。同样的打法,以文字狱、四库禁毁书来否定整个康乾文化乃至乾嘉学派,讲心学如何灿烂来控诉考据学=考古是文化退步(我真的想吐血三斗了,顾炎武钱穆顾颉刚陈寅恪诸公一定会陪我吐的)...正方却也无法拆掉反方的攻击,只能你来我往扔干货....而“盛世”这个史学概念本身所代表的儒家史学之批判、王朝盛衰发展轨迹等等,都付之阙如。说实话,这题目拼的是双方的“历史观”而非“历史知识大奖赛”。当比赛偏离了历史学的领域,进入最蛋疼的事例对拆阶段,无疑是双败(小明按:传说国政系有两位研究国朝史的老师,平时闲聊学术,率以史事相互应答。何也?历史之妙处,不在史实之针锋相对、我胜你败;而在于相互矛盾、方凿圆枘之事实,并非水火不容,反而能够在同一个历史时空中获得合理的解释,如拼图一样接合出历史的全貌。所以打历史题,单单停留在史实之拮抗,是不知历史之醍醐味,不知历史之复杂与深刻)。而最令人不能忍的就是观众提问里的皇汉党,看起来历史“知识”丰富,但结论呢?“清朝平定三藩之乱花了很多年打得很狼狈”“打准噶尔是靠噶尔丹病死了,康熙他是运气好”→所以清朝军事成就不值一提....这是什么狗屁论点啊?╮(╯_╰)╭

某学历史的小明吐槽完毕...下面是另一只打辩论的小明....

------------------------------------------------------------------------------------------------------------------------------

平时很难有这样的体验,同时进入自己熟悉的专业学术和辩论,从而触到了他们之间的边界。对于一个“布道者”来说,辩论要告诉听者的,是深思和启迪。但这,建立在自身的学养之上。我毫不怀疑辩手们为了比赛做的尽心尽力了,但从专业角度看,甚至只是故作热闹的“门外汉”。想想我打过的其他专业领域的比赛,不也是如此吗?记得系际赛“自由贸易对发展中国家弊大于利/利大于弊”那一场,我也是跑到图书馆搬了十几本书,down了满满一文件夹论文,埋头看完。最后一天赛前,某学国际贸易的研究生同学前来助阵。听完我们的论,提了几个问题,我都据书强辩,那朋友唯有哂笑,smilence而已——现在想来,这和只靠寥寥数本历史书就奢谈近代化、传统中国这样的历史论题有何区别呢?心中一阵寒意涌起,不由得为自己汗颜。

辩手们很容易将问题处理成概念的切割,论据的拆解,事例的攻防;在这之间,自有辩论的技法、节奏、妙处。我自己也孜孜不倦地在这个方向努力。我认为这是思考问题的必要训练。但以前我忽略了,这同样也会遮蔽问题本身。当自己变得愈加熟练地在“辩论赛”的框架下处理问题,就会像是一个瞎子,他越是仔细,越是耐心,越是冥神苦思,就越是难以发现自己仅仅摸到了大象的腿而已——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或许我所知道的,和我能辩论的,有一个界限。越过“辩手的限度”,我反而更乐意当个听众。听辩手告诉我我所不知道的,又应该知道的那些东西。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4 22:40 , Processed in 0.0688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