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63|回复: 16

正方:勤学比实干更重要;反方:实干比勤学更重要;我是反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8 10: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江户川柯南 于 2012-6-18 07:26 编辑

比赛啊亲~急求帮助!

题目是勤学比实干更重要。我方是反方 实干比勤学更重要! 求 指导! 思路混乱~我们都是新手。对方据说4位研究生!我方领导集体围观,压力山大!求思路!
发表于 2012-6-18 15: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到两个角度。

第一,实干指导勤学的方向。在实干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自己会什么、不会什么、需要学什么;并且在实干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当前的操作有什么问题,应该如何研究改进。等等这些都指导我们反过头来勤学的方向;而单纯从勤学到勤学则难免有纸上谈兵的嫌疑。也正因为此,有些MBA的课程要求报考者必须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第二,勤学的目的是为了实干。勤学之后如果仅仅是自己知识渊博,仅仅用来自我安慰或者向别人炫耀,那跟因为会写四种不同“茴”字的孔乙己还有什么差异?我们应该把学到的东西用于实干中去,在实干中发挥出比那些没有学过的人更大的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2-6-18 20: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斑竹,其实我们还想到一个就是实干比勤学有着更现实的意义。中国从不缺勤学的人,少的就是实干、
另外,我一直困惑这些不是只能说明重要,怎么来说明更重要呢
还有,对方的辩题应该比较难立论,他们可能会从哪些方面说呢?
发表于 2012-6-19 01: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重不重要的问题,我觉得主要是靠切入点。
楼主所提出的“缺乏”就是很不错的切入点,这个不仅符合了反方的口味,也会让人觉得这样会让辩题更加有意义。其次,版主所提到的两个角度,其实又是另一个切入点“目的性,或者方向性”,两者都重要的情况下,哪一个更能够引领一个正确且实际的方向,哪个自然就更重要了。
作为正方,猜测的立论点
第一,勤学是实干的前提和基础,具有指导意义。这就好比“读完万卷书”,“行万里路”才会有收获,不然只是走马观花,甚至误入歧途,“实干”也会变成“蛮干”。
第二,对方可能会切合现实,楼主的队友应该都是学生,对方虽是研究生,可仍是学生。学生不在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最快的时候“勤学”,反而要基于一个自身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实干”。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吗?这个时候的“实干”,收获会有那么客观吗?说不定会导致(.......种种的问题,原因是因为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心理承受力较差等)

个人的一些看法,仅供楼主参考~
发表于 2012-6-19 02: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我是正方: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接触、要了解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知识,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职业是确定的,真正需要自己动手去做的却只是少数领域。比如,作为一个教师,我主要的实干就是教学方面,可是对于教学之外的其他各领域,我或许不用实干,但勤学依然重要。所以,勤学比实干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具有意义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09: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LS两位!松子,对方也是工作了的,年纪比我们大不了几岁。
雁子。你的角度很新颖。要回去考虑考虑。

另,有什么好的问题么~(@^_^@)~ 我是三辩。我只想到一些粗俗的问题比如学了干嘛用之类的。请大神来点专业的吧!
发表于 2012-6-19 12: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遇到这种双方其实都不可或缺的辩题,一般的思路是这样:
首先,如果这实干和勤学发生矛盾了,我们必须在其中做出一个选择,以这样的标准来评定谁重要。
其次,其实实干和勤学一样重要,但是,我们要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更需要哪个,以此来说明哪个更重要。
最后,我就一句话,没有勤学的实干,和没有实干的勤学,哪个后果我们更不能承受,以此来做个损益比。
为了辩题的意义,最好不要说勤学的目的是实干,实干必须在勤学之上才能有意义之类的我包含你你包含我之类的话。
楼主加油。
发表于 2012-6-19 14: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做对事和做好事那个更重要?显然是做对事优先,否则方向错了做得再好也没用。柯南的角度是很有哲学高度的。
请问对方辩友为这场比赛是不是学习了很多东西呢?
。。。。。
。。。。。
。。。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15: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求犀利问题!
发表于 2012-6-19 15: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zjhellen 发表于 2012-6-18 12:21
斑竹,其实我们还想到一个就是实干比勤学有着更现实的意义。中国从不缺勤学的人,少的就是实干、
另外,我 ...

我来分别试着回答一下这两个问题。

第一,关于重要和重要的问题。我试图解释清楚的逻辑关系,是说实干是勤学的基础也是勤学的目的,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实干我们不知道学什么、而学完之后也是为了实干。这样从一头一尾来阐释,则把勤学放在了一个中间过程且没有独立意义的状态。当然,您说的那一点,即从眼下人们却什么入手来说,是一个非常不错也非常新颖的角度,非常鼓励纳入整个立论框架中来。

第二,关于对方可能的理论。我想,对方可能完全跳出我们的逻辑范围,另外开辟一条逻辑思路,例如指出“理论指导实践”这个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16: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斑竹!~~~  理论指导实践  那他不就片面了么? 理论确实可以指导实践,实践不是同样左右理论么·~~
斑竹 求犀利问题!·明晚比赛~~
发表于 2012-6-20 18: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zjhellen 发表于 2012-6-19 08:05
斑竹!~~~  理论指导实践  那他不就片面了么? 理论确实可以指导实践,实践不是同样左右理论么·~~
斑竹 求 ...

不好意思,现在才回复您,但愿还能赶在您比赛之前吧。

对于第一个问题,实践左右理论。呃,“左右”这个词比较宽泛呢。怎么个左右法?确切地说,实践对理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对于第二个问题,犀利问题。如果勤学可以比实干更重要,那为什么从公务员考试到用人单位的招聘,所提出的学历要求都不是很高,基本上本科就可以,但却都要求若干年的基层或相关工作经验呢?为什么更高的学历(例如博士)不能替代工作经验呢?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09: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斑竹,对不起大家了,我们完败了,从立论到逻辑到例子所谓作协成员的评判居然没说我们一句好,我崩溃了。
1、对方把实干包含到勤学里去,这难道不是在攻击命题,逻辑错误么? 这点裁判居然说他们想法新颖。。。扩大了自己的“外涵内延”,这一点 ,我哭了。
2、我们的实例涉及父母恋爱生子,恋爱之类的。三位评判一致认为欣赏不能。更可恨的是,他们说这些都与本次论题无关。我又哭了。是有多无关。
3、自由辩论对方可以一辩说完二辩说,二辩说完,三辩接着说,甚至两个人一块站着,这是有多自由啊,多藐视赛场纪律啊!
4、对方4位辩手,声音超大的!超激动的!胡搅蛮缠!随意打断我们的话,完全就是泼妇,那脸拉的比驴还长,我尤其怕对方四辩,一位40岁左右的律师(据说他人很牛掰很上进),脸一拉,眼刀那么一飞,我完全可以想象家庭暴力的场景!辩论不是应该友好和谐的基础上据理力争么? 脸红脖子粗的是要干嘛!

总而言之。这场我们的处女秀失败告终。感觉这完全就是一场吵架。裁判不专业,选手也不专业。有理不在声高啊亲。 不是么 。只能说他们局里的和局里的有共同语言,我们乡镇的没他们那么上档次。%>_<%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09: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AND我们的例子都是无法反驳的,自由辩论的很多问题对方都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声音太大,杀伤力太大, 让人有点晕。
裁判说话的时候我超想反驳的,还作协呢,还统战部呢,狗屎吧~
发表于 2012-6-21 15: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没关系,工作之后的比赛,有时候比的不完全是辩论了,这个,工作之后的人懂的......学生辩论赛可能遇到二百五的评委,但评委大多只是个人水平问题,而没有太多的态度和主观倾向;但工作关系中,那个就......既然这样,就没有必要在乎成败咯。或者我说的话比较直接,但是如果你们整个辩论活动,领导从一开始就决定让你们当配角,那么现在他们应该正赞赏你们这个“配角”当得很棒呢。

就辩论内容本身来看,对方在自由辩论方面的犯规,主席并没有维持秩序,评委也没有相应对其减分,这是比较罕见的混乱。而在交锋内容方面,如果一定要说你们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的话,我想如下两点可以试试:

第一,关于把实干包含到勤学中去,这是一种严重有违辩题逻辑的做法,但是我们不能指望每一个评委都能意识到。所以,我们可以进行两种不同的反驳。一是指出这种包含的不妥当;二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指出:那么医学生上学期间的临床实践、研究生长达数年的课题研究,这都是作为学生身份做出的很好的实干,那难道我们能说勤学也是实干的一种途径吗?

第二,关于恋爱生子的例子。我想,可能由于不同的人对于实干的理解不同。如果我来理解实干或实践,那么它除了创造价值以外,还是一个锻炼提高的尝试过程。第一次不知道怎么做,先琢磨着试试,很可能是白;第二次知道了,但不熟练,可能成功但结果很不漂亮;第三次熟练了,也就做好了。如果我们把这种态度拿到恋爱中来:我反正也不知道该跟什么样的女人结婚,也不知道怎么恋爱,先找一个姑娘试试......这个,这个还是比较欠揍的呀(虽说事实上人人都是如此经历的,但这事儿能干不能说呀,因为态度不端正)。所以,评委不能接受这个例子,也是有一些考量的。当然,我相信你们一定还有其它的例子。

最后,关于比赛之外的事情,我想比赛是一个综合的战略考虑,不仅仅逻辑上要论证清楚,而且在知道评委是谁的情况下也最好尽量投其所好。比方说来自作协、媒体、演艺圈的评委,他们可能比较侧重“感觉”而不是逻辑,他们认知事物是通过一种内心的感受,而不是条分缕析地去想是什么、为什么。那么我们在辩论过程中,如果太侧重于逻辑推导,他们会觉得头大(因为他们自身的逻辑水平跟不上);因此我们就需要用一些语言包装,让他们听着觉得舒服,满足他们的“感觉”。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17: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白一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也算有意义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6 09:00 , Processed in 0.06112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