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把这篇文章献给,有志写好文章的版主和用户。 ----------------------
电邮发问: 你好。一共有六道问题,请你一一回答,好让我追赶大陆学生的写作水平。 问题: (1)你有没有特地下过苦功背四书五经? (2)如果没有,为什么你和大陆的朋友,引古文会那么熟悉? 我看岚星的文章,每一段都在引古文。 岚星写的一些文章段落: 正因为如此,正方更容易在辩论中借立论之“势”。《孙子兵法》称:“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势篇》)立论形成的有利战区就成为那“千仞之山”,正方借助山势,就可以痛痛快快地歼灭对手。 这样看来,双方其实都可以借势,只不过正方借得更容易一些——可是对于具体的战役,双方未必就有差别。所以对每一方来说,都处于一种易守难攻的局面。这种境况下最合适的选择是以守为攻、以静制动,不主动出击,而等待对手出现疏漏——比如对手主动进攻。正所谓“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孙子兵法•形篇》) 岚星这篇文章,很美很好。引用古文,就是它的窍要所在了。 我是下过苦功追求你们的写作水平的。可是我发现,除了最终的办法,开始拿老子道德经、孔子论语、孙子兵法。开始从头背到尾,而且要背得滚瓜烂熟。此外,别无他法。 问题: (3)所以我想知道你们大陆的学生,怎么可以知道古文这么熟悉? (4)是不是你们的教育强制性背古文? (5)还是家庭教育强制性背古文? (6)能告诉我背后的原因,你们怎么知道古文这么清楚吗? 如果可以得到你的答复,我将感激不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迎使用您的收件箱,pp95 消息来自绿光光,发送给您的时间:2004/11/24 09:22am 消息标题:re:你好 说到我的写作水平真是惭愧啊,其实我也很少引用古文中的句子。
回答你的六个问题: (1)你有没有特地下过苦功背四书五经? 说到四书五经大陆的学生可能也没几个会下苦功去背诵的,但是我们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教材中都会有一部分古文中的经典章节,多多少少都会有所熏陶,偶尔冒出一两句也是正常的,这是应试教育毒害下唯一的好处了。 (2)如果没有,为什么你和大陆的朋友,引古文会那么熟悉? (3)所以我想知道你们大陆的学生,怎么可以知道古文这么熟悉? 这两个问题我一并回答,说道“引古文会那么熟悉”其实这并不难,在网络上只要知道其中的一两句就可以很方便的google出来,而岚星本人的古文造诣确实很高,能引出大段的古文也不稀奇。在华语辩论网这样的语文性质网站,能看到许多在国学方面擅长的朋友,我们的版主中就有很多。 (4)是不是你们的教育强制性背古文? 也不能说是强制性,举个例子:老师说明天要考试,内容在书上,有背就能过,这个时候你敢不背吗?应试教育就是这么个东西,不管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些内容你都必须掌握,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中国的高考(大学入学考试)的语文试卷,文言文占了几乎一个版,大概会有30~40分(总分120),大家为了拿高分这一块是必须拿下的。 (5)还是家庭教育强制性背古文? 这个确实要看个人的情况了,我初中的时候认识一个女生,小小年纪就背诵了上千篇的古文,我们都在搜肠刮肚的寻章摘句,她却能轻轻松松的出口成章,家庭对国学教于也不无影响吧。 (6)能告诉我背后的原因,你们怎么知道古文这么清楚吗? 其实知道的并不是完全清楚,只是我们能对经典的句子有所记忆,也许在辩论这个圈子里的朋友古文能更加擅长,因为辩论队的集训当中也会要求背诵一些文章,像我们当时就是研究《孙子兵法》,也看了一些朱熹的书,因为国学在辩论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迎使用您的收件箱,pp95 消息来自吴理,发送给您的时间:2004/11/24 03:35am
消息标题:re:你好 我没有苦读过 我们中学教育都有古文的 老师会很认真的教 我们都会认真的学 也很有兴趣 古文选的都很经典 家里不强制我们学习 古文中常见词我们都学过 考试也考 所以了解的相对清楚 但是也有很多古文看不懂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祝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迎使用您的收件箱,pp95 消息来自xinxi,发送给您的时间:2004/11/24 01:53am
消息标题:re:你好 呵呵,好朋友,你实在是过奖了。其实你的文章我也很喜欢,文笔很清新,也很有情趣,只不过由于文化背景和阅历不同,可能你写得很有趣的话题,却不能帖帖受到很多很好的回应。至于小时候,家长倒没有强迫我背四书五经,基本我的家长对我的成长采取的都是快乐教育,呵呵,幸福吧?家长几乎从不在我的学习上做过多的要求,所以我从小对很多学科都很有兴趣,不会觉得学习是个苦差事。当然即使我们不刻意的专研中文,我们大陆语文课本的难度和文化背景也会比马来西亚好很多。但是真正的知识飞跃是在大学的时候,就是为了辩论的需要,才开始厚积薄发。开始涉猎多学科知识和系统的重温经典。后来辩论生涯结束了,但是这种读书积累的过程却保留了下来,变成了自我磨砺和自我培养。其实,这里即使是参加国辩、全辩的绝大多数大陆辩手,也不是从小就读四书五经的,成长的经历大致与我相同。固然有少年得志的文学天才和演讲精英,也没有现在的水平,都是靠准备辩论赛期间的恶补和自我磨练,才达到现在的知识含量和境界的。说到底,还是应了一句常说的古话:“功到自然成”。有时间,别忘了给我也介绍介绍你的经历啊,呵呵,你是教什么学科的老师呢?我也喜欢打乒乓球,有机会赛一场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消息来自疾风之铃音,发送给您的时间:2004/11/23 07:54pm 消息标题:re:想请教你 呵呵,谢谢你的夸奖,我想你有些高看我了,在大陆我这样的人车载斗量吧,如果说你对我有一丝关注,那我想应该是我的文风吧。大陆很多学生从小就被限制住了写作的风格,为了完成而作文,我很幸运有一个给我适度空间的师长在我生命中出现过那么一段时间。而另一个原因是我在初中和高一的时候保证暑假补课的时候一天一套武侠,其实这是个偏方,但中国人对华文的感悟很多都在字里行间的细微之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不得不承认,确实如此的,越想模仿哪个风格,越迷失自己,可能在众多风格的混杂下,才找到了自我。而且我可能也和别人不大一样,我从小首先接触中国四大名著的时候是幼稚园小班,没什么原因,只是喜欢。在小学三年级搞定国外名著,然后来根据喜好看些有深度的书,而把武侠放在最后,因为我觉得很多言谈间的话语必有深意,只是缺乏发掘。武侠中很多市井中的言语,其实来自生活的更真实,而越有阅历,就越不需要时间消化。 说的挺杂乱的。其实我的想法是: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书非借不能读 3、尽信书不如无书,重在思考,举一反三 4、好读书不求甚解 其实我也很欣赏你的文字,不是因为文笔,而是风格,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自己的话才是根本。不要想什么我是生长在中国,这不是问题的本质,如果可以就让自己做你自己,让兴趣带你远航! 真诚祝福你,祝你早日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迎使用您的收件箱,pp95 消息来自疾风之铃音,发送给您的时间:2004/11/24 09:36am
消息标题:re:你好 呵呵,这样可以吗?我把你的问题合并回答,因为本身这些问题就不该拆分的。 应该说我没怎么下工夫去被那些劳什子的东西,我觉得理解了的记忆才能更帮助你运用吧。而且古文这东西,不是单纯背背就能熟练运用的,它需要的是在恰当的环境恰当使用,过犹不及。记得我上次和你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就是如此,如果你喜欢,就让兴趣做主,没什么不可以,那你看古文就和很多善男信女诵经一般流畅自然。 再来谈大陆的教育体制,的确很多学校在应试教育下,都给学生灌输背的思想,但其实他们让背的东西都是很基本的几段文字,或者说纯大众化的几段文字吧,更多的还是要自己去看,其实大陆现在更注重的是现代文小品文等等,对古文并不怎么看重,很多人都是临时抱佛脚,如果你来大陆和你觉得该高山仰止的人去聊古文,你会发现,其实深层次没什么东西,都是为了用才去看,而他们引用的古文都是最平常的几篇。当然我这么说,不是推荐你去读那些偏僻的文章,而是真正喜欢,所以熟悉,就是这么简单的。 再来说家庭教育,其实在大陆,现在中文很吃不开的,工作也很尴尬,我家里一直希望我读理工科,为这个,当初和家里闹过很多次。我学古文的办法,不知道有没有用,也许因人而宜,做个参考好了 首先,我认为你必须去研究中国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等等,全方位的。然后才能准确理解文意,而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会给你具体的语境,让你读起来不那么生涩,更快的融入其中。 而且很多别人不怎么在意的道具都可以帮助你,例如:大陆很多人都憎恨日本,我也不怎么喜欢,但不喜欢不是只是在bbs上说说而已,你可以去了解他的文化社会等,说到了解日本历史,不好意思的说,我是先从游戏开始,从信长之野望和太阁立志开始的,其实不是说学古文就该这么做,我只是想告诉你,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没有单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普遍联系,因为生活就是联系的。 不知道我的方法是否有用,而且古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东西,如果有时间,愿你能来中国看看,在古迹旁站立,你都会找到些感觉的。 希望你有所收获,那样我就很高兴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消息来自蒹葭,发送给您的时间:2004/11/25 10:59am 消息标题:re:你好 1.没有 2.我的古文水平并不高,但是古文读起来有特别的韵味,所以一直很喜欢读,读多了自然能记下一些 3.我们从小学开始语文课本里就有浅显易懂的古诗,很多家长也以子女(尤其是年幼的)背诵多首诗歌为荣。以我侄女为例,她四岁时,还不识字,但已经能背出二十多首古诗,尽管很多她都不明白,但她妈妈会耐心教她,每次家族聚会时都会让她背诵几首。可以说是一种时髦吧。但达到岚星前辈那种水准的即使是大学生也并不多见。当然,也有很多人对古文抵触,就象对英语一样。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古文主要是因为它本身的魅力,念起来朗朗上口,回味起来其乐无穷。以上纯属个人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消息来自岚星,发送给您的时间:2004/11/25 09:04pm 消息标题:re:想请教你 谢谢夸奖。我的父母从来没要我背过那些东东。=p 其实引经据典要能信手拈来,就我所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读书。而读书的量与谈笑风生的水平并不是正比例线性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更像阶梯:20本以内,感觉不到变化;20本以上就会感觉到和其他人不同了;20本到200本之间感觉变化也不大,要再有明显的飞跃就要200本以上了;再上一个层次可能就是2000本了。 我现在处在的是200本以上(大约三五百本吧),而西交、复旦则是2000本以上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消息来自岚星,发送给您的时间:2004/11/26 03:30pm 消息标题:re:你好 大陆的学生也并不是人人都对古文很熟悉的。我们的教育中(主要是小学、初中)的确有强制背古文的,只不过很少,而我的家庭教育就根本没要求我背过。我也并不是喜欢背这些东西。只不过喜欢看,看多了自然就记住了。就算不能全背下来,能想到这一段,再去查一下也就ok了。(比如《孙子兵法》这两的两段都是去copy过来的……是不是很faint?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