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66|回复: 8

正方:解决就业难问题应该重视产业结构;反方:解决就......重视劳动者素质;我是正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6 16: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江户川柯南 于 2012-2-26 10:57 编辑

正方:解决就业难问题应该重视产业结构
反方:解决就业难问题应该重视劳动者素质
我是正方,我方应该从哪几个角度来立论呢?
 楼主| 发表于 2012-2-26 17: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高手指点!!
发表于 2012-2-26 18: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正方的立论方面,我想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谈:

第一,那么多失业人员哪里来的?在很大情况下,恰恰是来源于我们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我国十三亿人口中有九亿多是农村人口,但是我国的农业高度发展滞后需要靠九亿人中天来养活十三亿人吗?我国有有足够的耕地或家畜等等供九亿人务农吗?那么,没有地种、或者不需要种地的农村人口以什么来谋生?这便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问题。我国当前加快了工业化进程,甚至把一些食用农产品的加工业直接设在了农村,这个过程就是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过程,是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其它方方面面的失业人口的来源,也可以以此类推找到产业结构方面的问题。

第二,在解决就业问题上,为什么我们需要拓宽新型产业?鼓励科技创新?就是因为原有的产业结构(农业和制造业)已经无法进一步大幅扩增,无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了。所以,在解决办法上讲,我们也还是需要调整产业结构来吸纳剩余劳动力。

至于反驳对方嘛,劳动者有时不能胜任新的岗位,这本身不是素质问题,而是训练的问题。长期学习这个领域、从事这个领域工作的人,让她/他去从事其它工作,自然有一个适应过程嘛,我们不能说这些劳动者素质不高。恰恰相反,当我们已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时,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去学习新的领域,为自己谋求好的工作,这样一来在工作中上手也就快了,所谓的素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发表于 2012-2-26 21: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户川柯南 发表于 2012-2-26 18:56
在正方的立论方面,我想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谈:

第一,那么多失业人员哪里来的?在很大情况下,恰恰是来源 ...

不是很懂LS的立论思路,大致有一些些问题……如下:

首先,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

所以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是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也就是流通部门和生产与服务部门的转型,换言之,应是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乃至技术密集型的转型。故此,我的疑惑是,lS所说的,将工厂设往农村是否能算进产业结构调整之中?毕竟工厂地址的改迁,只是为东部地区的产业转型腾挪出了地方,或者说是高人力成本高通胀的现状下的无奈之举,却没有实质改变其劳动密集型的本质。

其次,若根据LS第二点的饱和论,用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吸纳剩余劳动力,这点是否要考虑下心产业结构下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呢?

假如深圳的皮鞋加工产移到了中部地区,解决了中部地区的就业问题,但是深圳地区也相应出现了因工厂搬迁而失业的失业人员,这些人员的技术职能最匹配的当然还是做皮鞋,如此一来就不能满足深圳产业转型发展高新产业的需要,是不是依旧没有解决问题呢?

第三,由LS提到的农村所想到的。现在很多农村的年轻人都出外打工,而留守下来种地的大多属于老弱妇孺。但是工厂的迁移只能将农民工引流回中西部。我想产业结构,还应当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在此情景中即是对第一产业的优化。当我们需要一个更加集约化机械化生产的农业时,这是否已经是向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为具体和更高的要求?

第四,就业难的问题是否能用“劳动力过剩”一语蔽之?我觉得现在就业难的问题在于“比上不足,比下不及”。大学生眼高手低,不肯纡尊降贵去做一些所谓的“蓝领工作”;传统思维下,农村人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飞上枝头变凤凰,城里人则不屑于体力劳动,造成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口,单靠新东方和蓝翔貌似是不够的……= =
而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训练的务农人员又无法胜任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以上。
 楼主| 发表于 2012-2-26 22: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劳动者素质,因为从社会角度看,任何事件都是经过了人的参与,从产生到完善进而走向进步,首先,对于劳动者素质,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也就是说,个体生理的、心理的成熟水平的不同决定着个体素质的差异,因此,对人的素质的理解要以人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为前提,因此,劳动者素质不仅仅包括工作技能,还包括劳动者的心理、素质等。对于“我欲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无奈,不仅仅是因为劳动者个人的心理素质不成熟,还表现在,作为另一类劳动者——产业结构规划者,目前还无法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一方面也体现了此类劳动者的素质需要提高,另一方面,基于我国目前就业难问题迫在眉睫,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来解决就业难问题是解决目前问题的最佳途径。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完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可谓远水解不了近渴。
发表于 2012-2-27 16: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台客 发表于 2012-2-26 13:08
不是很懂LS的立论思路,大致有一些些问题……如下:

首先,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 ...

哦,您说的很有道理。

第一点,我举例工厂设在农村,并不是想以此说明产业结构调整,而是想以此说明目前工业对于劳动力的迫切需求,进而指出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向工业是一个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所以,您说的很对,厂址的简单迁移并不算是产业结构调整。

第二点和第三点提到了产业结构调整之后劳动力是否适应的问题。正如您说的,原来做皮鞋的可能已经擅长做皮鞋了,现在让他们去榨果汁未必就很熟练。这我在第二点中也想涉及,因为这一点听起来很像是劳动者素质问题。但是,如果站在正方的角度,我们可以指出,这种行业转型所需要的适应过程,并不能说明劳动者素质不够,不过是一些熟练操作的问题而已;只要劳动者具有基本的工作能力和态度,经过一小段时间的训练时很容易上手的。并且,就算不转行,从这家鞋厂到那家鞋厂,也可能由于机器的不同而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这难道也是素质不够吗?所以说,这种转行所导致的适应过程,并不能完全归结于劳动者素质不高。

第四点,关于高校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这恰恰是我们没有充分注意到产业结构转型。到现在,若我们的社会还在想着加强高等教育、培养高端人才,则是一个偏颇的路线。试想一下,如果是个人中有七个人在想该怎么干、而只有三个人在具体干活,这能发展得好吗?所以,当社会不需要这么多所谓的高端人才的情况下,社会若仍然加大力度培养高等教育人才,则是对产业结构转型的一种忽视。眼下,应该削减高校规模使之少而精、巩固中学教育使所培养之人可以来之能战、加强相应的职业技术教育,这才是针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条正确的教育道路。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12: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如何写开篇?
发表于 2012-2-28 15: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7楼的问题,我个人的建议是:将上述所有讨论,以及您找到的资料、想到的观点汇总起来,跟队友一起分析,然后列出立论的框架,列出想从那几点进行论述。

框架出来以后,开篇辩稿就只是文字的问题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18:2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6 16:07 , Processed in 0.09718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