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61|回复: 1

捭阖网络辩论赛-2012年-【1月29日比赛赛评】评委魏达:方言在文化娱乐圈中的流行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6 21: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方言在文化娱乐圈中的流行对文化进步利大还是弊大
                 中国目前能不能放宽人口控制

                                                                                                                               评委魏达
                                                                                                                            1月29日比赛赛评

                        


【比赛赛评】


          方言在文化娱乐圈中的流行对文化进步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赛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魏达

自己真的是一个很罗嗦的人。所以这里一定克制,不罗嗦太多。
本场比赛的主要交锋,在于正方用很大力气说明“方言之于文化进步是有利的”,以及反方反复强调“方言的存在之于文化进步有利与方言流行之于文化进步有利”是截然不同的概念,而后者,又与“方言在文化娱乐圈子里流行”有着不同的内涵。
从场面上,那个被指出错误、或者被指出阐述不清楚不完整的,通常会陷入很大的被动。正如这场比赛的正方选手一样。
反方强势的基础在于“破”,于“立”方面,只是强调了“流通的重要性”——“文化的进步讲究统一和通用性”。这个观点在纵贯全场的反方经典句型“我真的很认同你的XXX观点,但XXXXXXY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中,基本没有被摆上台来讨论。
平心而论,这确实是一个讨厌的辩题。“文化”到底有没有进步这一说——如果有进步,就得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地,离目的地近了一些,就是进步了一些——但“文化”这个东西到底有没有进步这一说呢?放下这个讨厌的点,如果继续看下去。
什么是文化娱乐圈呢?圈子有大有小,必然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那么在哪个圈子里面流行算流行?要问这些问题,是因为题目中“方言在XXX内的流行”是既定事实,对于这个既定事实虽然无法否认,但语言背后的事实与真正的事实并不相等。如何精确地定义这些东西,又可以成为双方扯皮的战场。
这种辩题的通用性在于——两个极端都是不好的,一个全然对方言没有任何火热程度的娱乐圈是不好的,一个全然热衷于方言导致语言的工具性丧失的文化娱乐圈,对文化也是不好的。
虽说定义“流行”是无聊的,但就像当年钱是不是万恶之源一样,最后变成了对“万”的争夺。
当进入到这个时刻,作为观众,大家就可以用放松的心情去欣赏两边的语言魅力了。这样的比赛可以看起来很乐呵……大概就是这样。



                                            中国目前能不能放宽人口控制   赛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魏达

这个题目,打起来可以简单粗暴。大家拿到辩题就凭着第一感觉,换个话说,拍拍脑子,就上场打了。至于技巧方面,管他什么东西,反正科研界到现在还没有定论,反正历史不可重复,管他对方在问什么——反正这样类似的辩题千千万万,各类推战场,回避问题的技巧都通用……
但问题来了,这样的话,辩论打完,空虚的很。题目走了,什么都没有留下。
好比这场比赛里,正方在陈词里这样的:
多子多福是传统,70年代的法制规定是迫不得已,而现在中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强很强的人口承载能力,所以能放宽。而且独生子女、老龄化、人口性别比例等等问题很严重,所以要放宽。最后来一声“我们的放宽是‘好’放宽,是科学、合理、适当的”。其中逻辑上的粗暴之处成为了本场比赛的主要交锋点,几个实例更是成为了全场主旋律。

反方也是一样的“第一反应”型辩论:
首先,放宽控制就会有明显的人口增长加速,其次现在的环境已经超过限度,所以为了更好的资源分配,我们要继续控制人口。面对那些劳动力不足等等网上一查就有的问题,我们可以用“优化产业结构”、“推迟退休年龄”等网上一查就有的方法来回答嘛。

那么像这样打以后,辩论很可能进入一个无聊的死循环(这还只是众多死循环中的一个)。反方可以问正方:“你怎么知道我们就有足够的人口承载能力了?”,然后正方反问:“你怎么知道环境的承载能力就不够了?”

好啦,没完了。最后所有的问题都留给科学家,这个科学家说,地球的承载能力是多少多少,这个科学家说,只要利用好XXX,就能XXX

当我们听了大量这样的辩论以后,是不是可以有一些反思呢?

最简单的,不妨从改变“拍拍脑子”作风开始。当拿到辩题,一看到“中国”、“人口控制”,我们就直接想到的是“计划生育”,然后想到了“计划生育”,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一胎政策”,然后自然想到,减少出生率,并联想到近来开放的“两名独生子女可以生第二胎”。
但一个辩手,说一些别人不容易想到的,有一些营养的东西是必备的素质。
就拿上面那种思维来说,中国、人口控制——是不是就直接等价于计划生育了呢?我们姑且认为可以,因为计划生育是我国以立法形式指导和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国策,是一部蛮大条的法律。
那么计划生育所代表的是不是就只是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呢?作为辩手,在这里应该有相当的警觉。你可以联系到现在“放宽二胎条件”来谈,认为既然已经开放了二胎,是不是对人口的增长限制已经放宽了?
你也可以继续想——国家让我生二胎我就只能生二胎,国家让我只能生一个就只能生一个,那不还是国家控制着我能生几个么?这样的“控制”松紧,真的宽了么?
很自然地,又会反思——哦,立法不论让你多生少生都是控制,那这是控制的全部内涵么?是不是还可以包含,在哪里可以多生,在哪里可以少生,哪些人可以多生,哪些人可以少生呢?那么看来人口控制可以包括“控制人口增长、调控人口分布、控制年龄结构”等等用处。
那么最终需要浮出水面的是这所有调控的意义——“为了人口与利益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计划生育法第一章第一条中写的“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行计划生育,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现在问题就到了,人口控制是一项为了“人口与利益协调”而进行的手段。
人口控制的核心是解决人口因素带来的,或者可以通过人口因素解决的问题。那么我们现在面临的事实是“人口地缘分布不合理”,“二十年后老龄化严重”——这显然是要通过人口控制解决的问题,现在怎么能放松?
这时候如果要拿到正方观点该怎么办呢?继续拆分自己的思路——以上的推论中,人口控制是为了“更好”这是没错的,现在人口有问题不像是有错,那么哪里可以继续升华呢?
可能你早就不禁想问出一个问题“人口控制真的有效么?会不会事与愿违呢?。”
这次继续上升已经脱离了简单的耍嘴皮子,笔者也尝试着进行了资料的搜索,而资料又带给我新的问题和想法。
生物学上描述种群数目的时间演化模型(比较粗陋的如logistic方程)中,有着非常有趣的混沌现象。简单地说,你的控制,可能反而让整个族群的数量疯狂波动,是有可能事与愿违的。
其次,资料表明,例如巴西这种国家就在没有政府立法的情况下,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生育率的下降(1),即使是在50-60年代的上海,在当时还没有立法,只是宣传呼吁的情况下,也实现了生育率的大幅下降——伴随着经济的发展(2)。
那么到这里正方也可以说了——既然控制没那么有效,而且中国经济进步,人民文化水平提高,那么不如淡化法律细节。把法律的一部分化为宣传呼吁——算是放宽吧?

篇幅有限,上面的问题其实远远没有问完。
只要不断地诘问、收集资料——任何的辩题都是一个很大的东西,这也就是我们常说辩论无止境的原因。
希望各位辩手在辩论的时候,也要时常想想,这次辩论给我带来了什么,给观众又能带来什么?观众是属于完全没开化,需要我来用最通俗知识做普及的人,还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如果是普通人,那么我至少得花足够的心思,找到一些思考上的价值,如是,才叫以飨耳目。
满纸荒唐言,真心向喜爱辩论的各位请教。


1Population policy: a concise summary, Paul Demeny,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Population
2計劃生育的開端─1950-1960 年代的上海*,小濱正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68 期(民國99 年6 月),97-142











该贴已经同步到 纵横捭阖的微博
发表于 2013-3-18 12: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华语辩论网将恢复经常性网辩
现在征集
主持人
计时员
音频录音与整理员
宣传员
有意者请联系QQ1055537179

希望我们的工作能为辩论做一些贡献;)
希望大家关注华语辩论网
http://www.bianlun.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7-31 14:52 , Processed in 0.04952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