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43|回复: 3

求助 辩题 学海无涯巧作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3 20: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是反方,我的辩题是学海无涯巧作舟,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大部分都是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所以,在此发帖向各位辩友求助。明天就要比赛了,可是资料还没有准备好!
发表于 2011-9-14 01: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家之言,实难登大雅,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指正。
回复 正方 1 反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4 00: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前不久帮人准备过这个题目,我把当时准备的东西拿过来吧,仅供楼主参考~~
发表于 2011-9-14 01: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方观点:
其一、从实例的角度说:
我们谈到学海无涯,是说求学的道路没有止境。我们又常听说学如逆水行走,不进则退。说明,求学的道路往往会是崎岖的,漫长的,需要坚持的。学习之苦乐,正如吟诗作画,了然于寸心之间。古今中外,为学驭苦的例子更是笔笔皆是,古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孙敬和苏秦,近有放牛不忘读书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他们的博学,他们的智慧是靠取巧么?显然不是!靠的是积累,积小流成江海,累跬步至千里。古人教导我们,一分辛劳一分收获,任何学识和成就的获得都不可能平白无故获得。投机取巧的做法,虽暂时可行,若长此以往,也必将落个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可笑下场。易得到的易失去,难得到的难失去。要在学海中畅游,没有一挺坚舟如何挺得住狂风暴雨的考验,要打造一挺坚舟靠什么?靠的正是这兢兢业业、扎扎实实的吃苦精神。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求学的道路没有蹊径良方。唯有滴水穿石的热忱,才能见风雨之后的彩虹。
其二、从逻辑的角度说:
我们坚持认为学海无涯应以苦作舟。为什么呢?因为在下认为,巧不是舟,而是浆。舟者,根本也。我们在学习中,吃苦是必须的,但是可能有的人不得法,不善取巧,甚至弄巧成拙。在没有巧的时候,舟沉了么?没有!学习仍在继续。只是舟划得更慢,学习的效率更降了。反之则不然,若以巧作舟,那按照对方观点,那就是说一点苦都不要吃,学习也能照常进行。我想结果已经很显然了,天才是有的,但毕竟大部分人不是天才,这根本不能成为指引大众学习的理论。
经如此推敲,看来吃苦是学习的方式,而取巧是学习的方法。不可相提并论。学习的方法可能有很多,效果好坏也良莠不齐,但学习的方式则大同小异,无有更章,这是因为方式才是决定能否通达彼岸的必然因素。

下面逐一反驳
其一,正因为求学的道路没有止境,是崎岖的、漫长的,我们才更需要找到一种合理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我们找到学习的方向,倘若没有这样的方向,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就是迷茫的,这样的学习是无效率的,甚至有可能适得其反,得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况且,我们说的“巧”并不是指投机取巧,而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够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我们也认为投机取巧是不对的,应该被否定,但是无论如何你也不能否定智慧的作用。从古到今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获得成功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41346f010002vt.html
其二,其实仍然是鸡生蛋的逻辑 而且生硬引入了 桨 的概念

为什吗说勤奋和踏实就是苦呢  那我在勤奋学习的同时注意时间的科学安排 在踏实学习的基础上注意科目的交叉渗透 这是苦还是巧呢

其次啦 学海无涯什么作舟 其实是一个比喻 就是说我们在面对无尽的无知领域,应该以何种方式,去尽可能多第拓展我们的认知。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人知识的盲点是无穷尽的,再怎么苦学也难以探索完,所以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人,只能选取其中那些对自己或者对人类最有实际意义的或者说最切合的知识来了解并深入。这种在沧海中取一粟、在黄沙中沥一金的做法,恰恰是一种灵活和机巧。
下面说一点自己提出的观点:
我们看看这个题目,“学海无涯苦作舟”,可以分解为“学海无涯”、“苦”和“舟”这几个关键词,“学海无涯”是大前提,是背景条件,“苦”或“巧”是交锋点,“舟”是核心,了解了这些才能慢慢分析。建议结合背景的特点来说明“巧”在这样的环境里更适合“舟”的产生,这样的论证还是比较有力的。
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在古代农耕时代传下来的,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过去我们强调苦作舟是因为“学海”的范围要小很多,黄执中说过,“培根那个时代全球最好的图书馆剑桥大学皇后区图书馆只有二百本书,因此说即使不用什么巧妙的方法也可以度过学海到达彼岸,而现在不同,现在每一年全球出版了五十万本书,四十多万本学术期刊,五百万篇博硕士论文,每一天光是美国就有1800种报纸在出刊,每一周光是美国就有6900种杂志在出版,每一年光是在讨论食品与安全的杂志资讯量就有200亿页,是四库全书总量的一万两千倍”,在这样庞大的信息量面前,如果不追求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效率,我们是永远不可能找到我们想要的东西的,更何况每一年所有的资讯量再翻上一番。如果说过去我们是掉进了池塘那么现在就是掉进了大海,而且我连我掉在太平洋还是印度洋都不清楚(好吧,向少爷致敬)。
况且,在这个时代,人不可能成为全才,更应注重学习的方法、效率和领域的取舍,这一点农叔已经做了讲解,我也不再多说,只是要有一个共识,现在勤奋刻苦仍然需要,但更注重的是如何去勤奋刻苦、在哪里勤奋刻苦。,也就是强调方法的重要性。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7 00:20 , Processed in 0.04839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