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对方辩友,大家好:3 q* Q/ V1 {- Q7 Y% g8 N
首先我要向对方辩友再次强调,请注意我们的辩题“高中生参加志愿活动”,我们的群体是高中生,高中生是一个宽泛的群体,请对方辩友注意不要以个别的、少数能力较强的高中生的例子来代表整个高中生群体,未免有些以偏概全。; T1 V, C8 Q9 d6 c' E$ d
另外,我们参加的志愿活动,不一定贴近社会生活,反而可能远离生活。我们去参与植树,树没种活,那么有什么好处?恐怕只是让我们做了一次锻炼,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将来的生活,总不会是天天植树吧?1 S. \# ~2 {9 G6 a) i+ w2 S
再说志愿活动的服务对象——社会。以交通协管这类活动为例,我们很少在生活中接触这类事情,在处理这种事情上极可能效果欠佳,说严重点,如果由于你的工作不慎,引起了交通堵塞,甚至交通事故,怎么办?我方一辩刚刚提到了这么一个例子,类似的不胜枚举:佛山市社会福利院曾发生这种闹剧,今年五一期间,某一天来了5拨高中生志愿者,97岁高龄的黄会珍老人先后3次被志愿者领着在院子里“晒太阳”,通过电梯上上下下3次,老人感到疲惫不堪,等回到房间时,老人已是气喘吁吁,她对志愿者们说:“我们的地今天已经扫过两次了,不用再扫了。被子也不用叠了,下午4时左右我还想休息一会。”我们不是为老人服务的吗?怎么反而让老人痛苦不堪?我们高中生积极地为社会服务,态度值得提倡,但是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实在难以保障。我们为什么不在高中时段打好我们的基础,在生活中积累我们的能力,在将来再参加更深层次的志愿活动,或者以更好的方式来为社会服务,释放我们的热忱呢?
8 N6 w7 z, R/ \4 S8 m U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需要连续的锻炼的,许许多多次志愿活动尚未毕能起到培养能力的效果,何况是高中区区三年,寥寥几次又短暂的志愿活动呢?% W1 s3 S' s( n' O1 O6 \
高中阶段,虽然是从少年迈向成年的过渡阶段,但我们仍然是稚气未脱的孩子,能力不足,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并无法完全负责,法律将我们定义为限制行为能力人,也正因为如此,何况我们时间有限、精力有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时间,即便你有能力就能把事情圆满完成吗?, \5 K' A y8 v9 C2 d
另外,高中生参加志愿活动与其说是理性结果,不如说是他们感性的结果。他们满腔热情的去参加活动,当在活动中受挫之后,就一下子冷淡下来,失去了积极的态度。而从始至终都能保持热情的,只是少数对活动本身真正热爱的人。& W8 r& x( j5 H7 g& I1 Q
因此,我方坚持认为,高中生参加志愿活动弊大于利,谢谢。
0 b* S- t" s5 A" b4 p! ^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