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53|回复: 9

[其他] 反方二辩 高中生参加志愿活动利大于弊/弊大于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3 23: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对方辩友,大家好:3 q* Q/ V1 {- Q7 Y% g8 N
首先我要向对方辩友再次强调,请注意我们的辩题“高中生参加志愿活动”,我们的群体是高中生,高中生是一个宽泛的群体,请对方辩友注意不要以个别的、少数能力较强的高中生的例子来代表整个高中生群体,未免有些以偏概全。; T1 V, C8 Q9 d6 c' E$ d
另外,我们参加的志愿活动,不一定贴近社会生活,反而可能远离生活。我们去参与植树,树没种活,那么有什么好处?恐怕只是让我们做了一次锻炼,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将来的生活,总不会是天天植树吧?1 S. \# ~2 {9 G6 a) i+ w2 S
再说志愿活动的服务对象——社会。以交通协管这类活动为例,我们很少在生活中接触这类事情,在处理这种事情上极可能效果欠佳,说严重点,如果由于你的工作不慎,引起了交通堵塞,甚至交通事故,怎么办?我方一辩刚刚提到了这么一个例子,类似的不胜枚举:佛山市社会福利院曾发生这种闹剧,今年五一期间,某一天来了5拨高中生志愿者,97岁高龄的黄会珍老人先后3次被志愿者领着在院子里“晒太阳”,通过电梯上上下下3次,老人感到疲惫不堪,等回到房间时,老人已是气喘吁吁,她对志愿者们说:“我们的地今天已经扫过两次了,不用再扫了。被子也不用叠了,下午4时左右我还想休息一会。”我们不是为老人服务的吗?怎么反而让老人痛苦不堪?我们高中生积极地为社会服务,态度值得提倡,但是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实在难以保障。我们为什么不在高中时段打好我们的基础,在生活中积累我们的能力,在将来再参加更深层次的志愿活动,或者以更好的方式来为社会服务,释放我们的热忱呢?
8 N6 w7 z, R/ \4 S8 m  U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需要连续的锻炼的,许许多多次志愿活动尚未毕能起到培养能力的效果,何况是高中区区三年,寥寥几次又短暂的志愿活动呢?% W1 s3 S' s( n' O1 O6 \
高中阶段,虽然是从少年迈向成年的过渡阶段,但我们仍然是稚气未脱的孩子,能力不足,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并无法完全负责,法律将我们定义为限制行为能力人,也正因为如此,何况我们时间有限、精力有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时间,即便你有能力就能把事情圆满完成吗?, \5 K' A  y8 v9 C2 d
另外,高中生参加志愿活动与其说是理性结果,不如说是他们感性的结果。他们满腔热情的去参加活动,当在活动中受挫之后,就一下子冷淡下来,失去了积极的态度。而从始至终都能保持热情的,只是少数对活动本身真正热爱的人。& W8 r& x( j5 H7 g& I1 Q
因此,我方坚持认为,高中生参加志愿活动弊大于利,谢谢。
0 b* S- t" s5 A" b4 p! ^  m
发表于 2011-8-25 09: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胆提出自己意见。。对于为什么弊大于利的理由太牵强了
, ^/ T4 |: V) i4 M, h试想,阻止高中生参加志愿活动,难道就是欺负他们年龄小,不懂事?那么什么年龄去参加志愿活动才是楼主说的“理性结果”呢?从楼主开始几段说的例子来看,我也看不出楼主第一段所强调的高中生群体的特殊性,反而是我们所有志愿、公益活动的通病。难道楼主要从否定志愿活动开始,否定高中生参与?+ |$ U; m1 F- W' t' o% [
个人认为,当然要抓住高中生的特点,但是这个特点归纳成不成熟、稚气就已经输了一阵了。志愿活动的特点也要归纳,但是也不能拿出志愿活动中的特例就以偏概全。还是要从组织高中生志愿活动的出发点来看(目的与效果的分离。当然,这一点是可以辩的)。/ E; U& f9 Q5 E8 K
如果这是四辩稿,不是太理想。但是楼主是高中生吧,我高中的时候绝没有这个水平。
 楼主| 发表于 2011-8-25 10: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商大小木鱼 发表于 2011-8-25 09:00
; W4 f* |# X9 e' ^大胆提出自己意见。。对于为什么弊大于利的理由太牵强了. r. x8 F. H6 d7 N. r" Z3 g; B
试想,阻止高中生参加志愿活动,难道就是欺负他们 ...

* J' m) @6 J! u- f: V& E: D这是二辩稿,是补充一辩用的% I, _- c+ n+ z2 Y0 m2 L2 M
我是高中生
发表于 2011-8-25 11: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这篇稿子,又浮现黄执中那个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总结。
; W, Z8 E. s& q+ F* o$ I/ E稿子再润润色吧。可以从志愿者队伍的各方面要求着手看高中生是否符合其标准。
发表于 2011-8-25 19:4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梭伦的沦陷 发表于 2011-8-25 11:03
- `+ W6 \+ @2 w看到这篇稿子,又浮现黄执中那个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总结。8 A9 Z; ?4 [. k2 v2 d
稿子再润润色吧。可以从志愿者队伍的各方面要求着 ...
5 R/ h- Z+ C/ M3 x4 ]2 F0 G  U) q
看见类似题目,首先脑海里浮现的就是黄大叔啊。
" s0 ^8 C5 H4 L0 c, Z0 b但是学不来啊学不来,人家可是实在的人生经验积淀那
发表于 2011-8-25 21: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商大小木鱼 发表于 2011-8-25 19:44
# d5 Y+ G* q4 @& v$ {2 Y看见类似题目,首先脑海里浮现的就是黄大叔啊。) p7 D- D4 X- [6 y
但是学不来啊学不来,人家可是实在的人生经验积淀那

4 c( U; z: Y7 W7 B+ }历练啊历~~练
发表于 2011-8-25 22: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处于习惯。。。提点个人意见 不是正式反驳哈。。。那个写起来太累了。。。站在正方的角度哈
, O( \& H4 }! C+ w$ G第一 强调的是高中生的群体概念,我方要提出的是高中生作为一个尚未接触到社会,参与到社会而却一直接受着社会供养和扶助的特殊群体,其是否具有回报社会的义务和通过这种社会服务行为来启发其本身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我们看到的是我们今天之所以强调的是高中生,不是小学生,不是初中生,正是考虑到高中之前,未成年人尚未具有成熟的身体足以负荷一定程度额社会劳动,也不具备真正理解何者为社会责任的心理基础,但是高中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就其身体发育出发,相对较为不繁重的志愿活动并不会造成其身体不足以负荷,而其心理认知已经较为成熟的他们恰恰更需要这样的机会去体会一个人的社会责任。
% Q7 t4 f0 z7 S第二,志愿服务的本意是让人回馈社会,并且从中体会到自身所该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同时也是社会教育的一个手段,是对于高中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其本身的立意并没有偏差,但是我们看到任何的活动都是由人参与制定的,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其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误和不足,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其错误的根源并非志愿服务本身就是错误的,而是其体制体系不完善和社会条件的客观限制,我们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改良来改善这种具体操作过程中的偏差,是高中生能够不至于成为志愿服务形式化的牺牲品。
4 \. Y9 l. R4 |9 P诚然,作为学业较为繁重,学习压力较大的高中生,志愿服务对于时间和精力的占用会对其学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压力,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一个教育是否成功是取决于其是否塑造了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人格完整的大写的人,而不是不闻窗外事,只读数理化的书虫,让高中生投身于志愿服务之中,对其学业造成的影响所产生的弊端远远小于对其人格价值观的正面塑造所带来的利处,无论从社会角度还是个人角度出发,高中生参与志愿活动都是利大于弊的
发表于 2011-9-14 16: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初来乍到  
5 Z* T) m( l* W我觉得这篇稿子还可以再精华点  毕竟没时间能说这么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6 22:04 , Processed in 0.05008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