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15|回复: 1

[带队心得] 《带小孩心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2 00: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抛砖

     本人是一个即将步入大三的辩手。

     做了一年不成功的辩手,教了一年学弟学妹教得也算不成功,吃了很多堑理应长些智吧,就算乏善可陈,经过磨练得出来的心得也当闻者足戒。

     由于各校甚至是各人对辩论的理解不尽相同,所以在此强调,本系列纯粹是一家之言,甚至连一家之言都算不上,而此系列存在的理由在于它简单且直接。我会针对我遇到过的问题提出思考,而不倾向于得出任何“结论”。对于各种结论我们习惯与一刀切地对待,而真正有价值的我认为是思考理解的过程。只要过程详尽,各人得出不同的结论当属正常,而本系列最大的目的也在于诱发读者思考,发出声音的最大目的在于接受各种反馈的声音。达此目的,我便算得上成功。

     所以,这仅仅是心得而已。恳请各位前辈指教。

1、“跋”



     为什么开篇要名为“跋”?



     “跋”的原意是写在书文之后的序,意即读后感。而此“心得”系列实为“提出问题”,“纪录细节”以及“诱发思考”。也就是说,本文所有材料与思路均来自于实践或者本人所见,而此“跋”为实践和所见之后感。



     正是因为有“跋”为引,素材取诸实践,所以逻辑体系可能疏漏丛生,微倾向于演绎,而鲜有十分严密的逻辑推论。但正如前文所说,本系列本意是诱发思考,内容多为实证的,而非成一体系的行为规范,也非高屋建瓴的理论著作,简而言之,是在“解决问题时”如何“看清问题”然后“着手解决”这一过程的反复斟酌、批判。



     所以,看罢若您有想骂娘的冲动,就说明我成功了。只要不是真心骂娘…..







2、“什么不是辩论?”



     先分享一则小笑话:



     有个贫穷的读书人做梦拾到300两银子,醒来对妻子说:“如果真的拾到,我就要用
100两买屋,100两买田,再用100两娶回两个小老婆,那时多么快乐啊?”妻子大骂道:“只能穷死你、冻死你!才有些钱就想讨小老婆了!”夫妻两人争吵不已,竟在床上大打出手。左邻右舍闻声急来劝解,问明争吵原因后,都哄然大笑:“幸亏是梦!如果你家真有钱讨小老婆,岂非要打出人命案子,连累我们吗?”



     此笑点便是一例,此例绝非“辩论”。



     我们不妨想想生活中我们争论的原因都有哪些:意见的分歧,利益的冲突,观念的差异,阶级的不对等,甚至是一时冲动等等。仔细分析一下,这些原因有时是平行的,也就是说有可能因为A与B观念不同、阶级不对等然后产生了些许利益冲突,在沟通时意见出现分歧然后一时冲动了,便开始争论甚至是争吵,或者仅仅只是争吵。



     我们再不妨想想每次争论(或争吵)的结果,或者回忆一下当自己处在争论的任意一方里会如何抉择。基于上述争论的若干原因,理性的抉择应当是基于矛盾的存在,以解决矛盾为目的的。



     附上一伪实例:“【你是不是想分手了】 我说【没啊 你想多了吧】你说 【可是你一直对我冷暴力】 我说 【最近忙实习的事情嘛】你说 【你是不是喜欢其他人了】 我说 【你八卦上多了吧】你说 【小三是谁】 我无奈继而无语 你说【被说中了吧】我耐着性子说 【没有啦 你真的想多了】 你说 【你骗我】我说 【有病,我干脆就冷静下来看着你吵 过了一会 你累了 不说了 我就苦笑着说 我这还说发了工资给你买点什么 谁知道你这样 你说 没做亏心事 怎么就突然想起买东西了 你那时的腔调很奇怪 明明听起来挺正常 但是感觉特别刺耳后来你说咱俩分手得了 我说你真的而是想多了 我可以向毛主席发誓 你嘟囔了几句 然后就当没事了 呸 去他mia的天涯。”



     作为一篇吐槽文,这一段很真实。我们很轻松就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类似的片段。不妨设身处地想想,当我们作为任意一方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



     作为男方:辩解自己没做亏心事,并且让对方相信。但保持这个目进行辩解我们会发现根本没用,因为女方的逼问方式似乎在想我们传达一个信息:你必然有外遇。如果保持这个前提女方会持什么目的呢?对此我咨询了几位资深女青年,发现其实在此时候男方的发言基本不会被接受,女方大多(注意是大多)是在试探性地求的男方的反应,然后对“已承认有外遇前提下”的下一步做决策,看的是男方会不会在这个时候“哄我开心,安慰我。”那么仔细揣摩我们不难发现,此时双方并不是在沟通,因为没有互相之间的理解甚至是达成相互理解的趋向(双方都希望对方能了解自己),并且无论是在争论目的还是对争论本身的认识上,双方偏差很大,达不成共识。而争论的结果便是大吵一架,甚至分道扬镳,偶有油嘴滑舌脸皮够厚的男性可能会求的对方的“原谅”并和好如初,无论哪种结果,其争论本身并没有任何结果。



     这连争论的算不上,何谈辩论。



     以上两例,不用多说,不是辩论。



     我想毋须过多解释,也没有必要再过多堆砌事例。每一个有生活阅历的人,哪怕只有一点点阅历都会大体明白此处对“争论”在认识上的偏差,可能在认知上还处在暧昧状态,但是这是个良好的开端。对于新生,我们很难一口气给他们灌输一种“观念”或者“思维方式”,这些都需要时间和经验来填补,并自行完善的。老人需要做的应当是引导其走向“怀疑”,先看清迷雾是如何氤氲不散,而我过去是如何受其蒙蔽,再来教授定向求索之法,是为行之有效。



     根据以上若干分析,我们可以逐渐认清:



辩论须建立在互相沟通的前提之下。没有问题;

我们是否是在沟通?

我们是否是在正确地高效地沟通?

我们的沟通会有哪些障碍?

此时,我们沟通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该说些什么?怎么说?我(你)说的东西是否有益?

沟通的内容与我们的目的关系如何?

…..



     前在性的思考是必要的,也是大家都知晓的,不过此处赘述的原因在于我们常常忽略掉这些十分简单但非常重要的前提。基于以上问题,我们会发现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沟通实质上是“不完善”的沟通。之所以要打引号是因为我们并不确信“完善的”沟通之必要性,在这个认知基础之下我们便需要先放眼我们日常的所有沟通行为,对于信息的传递我们有着怎样的需求?而我们大多数时候是怎么做的?现在看来,我们队这种惯常的方式又作何评价?基于以上所有前提我们该怎么做?



     提出以上所有内容,诱导新生开始“怀疑”。这便是辩论的开始。



接触辩论,了解辩论,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这才是辩论。


发表于 2011-8-22 13: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怎么样,先顶!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10-4 11:48 , Processed in 0.04829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