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01|回复: 6

【记亚太赛】写给那坑爹的同化政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4 01: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f_wenying 于 2011-7-14 01:51 编辑

这个【记亚太赛】系列准备写个三部曲,本来打算:1.写给我亲爱的队友 2.写给我热爱的辩论 3.写给那坑爹的同化政策。结果最近各种技术贴横行,引起了众人难得的对辩论技术讨论的热情,所以我准备颠倒顺序,以随人愿。



1. 背景介绍

我到现在还没看过录像,只是每天时不时地就想一想同化政策。我准备在看回录像之前写,提供一些场上队员临场判断的角度。过后再去看录像,分析一下自己在场上是如何很傻很天真的。



2. 两个关键问题



2.1 比赛结束后,我就马上拦住了评审之一,张明强,跟他请教。他说他的裁决标准在于同化政策暴力的部分。他认为我们应该承认暴力是同化政策的过程,并拉长整个同化政策实行的周期,把对方所说的一切负面的东西包在过程中,然后强调有利于团结的结果。他认为我们刻意回避了很多暴力的因素,没有触碰到问题的核心。



2.2 时隔两天之后,我有机会跟评审之二,黄聪涵,探讨此题。她的裁决标准在于对多元文化的处理。她认为我们并没有反驳掉这一点,所以例子被对方以“这是多元文化的结果”吃掉。双方分数差别在5分之内。



3. 对于这两个关键问题,让我谈谈我的理解(当然不一定完全体现在临场效果之中)



3.1 多元文化

反方一辩立论开始时,用了相当大的篇幅讲同化政策和多元文化政策的区别。一个是assimilation,一个是multiculturalism,在学术上,这两种政策是对立的。

当时听到这里,我心中嘿嘿一笑,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也是查的英文资料、学术论文,在这点上完全没有异义。虽然曾经有过美化同化政策的想法,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还是使用了学术界应用比较广泛的定义,“少数族群融入主流族群”。我们所使用的例子,无论是泰国华人还是美国原住民和一战时期,确确实实是assimilation,没有为了论证方便而取巧,完全问心无愧。所以当时我认为对方的这一点进攻会打空。

在过程中,对方又不断质疑我方所说的同化政策是多元文化政策。但我感觉进攻多数是空喊口号,并没有直接进攻到我方使用的例子。我方说的“泰国限制华人学习华文” “美国在20世纪初禁止非英文刊物”等等的措施确实是公认的同化政策,对方并没有办法直接攻击到这些具体的措施、没有办法否认这些是同化政策。

而且对方还使用有政府资助的华校的马来西亚当做同化政策来进攻我们,这不是双重标准吗?当对方一直混淆同化和多元时,我们说“同样是法国移民,在加拿大可以使用法语作为第一语言,此为多元化政策;在美国就必须使用美式英语,此为同化政策”。除此之外,我们也采取了一些“难道必须要100%一样才叫做同化政策吗?”的反驳。

本来没觉得对方会在这个问题上做这么多的攻击,因为毕竟我们说的是历史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同化政策,只要评审或了解过一些基本的同化政策,就会知道我们并没有取巧,无论对方如何喊口号也没有。现在想想我还真是很傻很天真。后期对方主打“一体多元”和“一体一元”的概念,把同样的进攻包装了一下,感觉就强了很多。所以最后我结辩的时候不得不花了很多时间去反这个点,然后据说反的也不是很到位,没有一刀刺死的感觉,唉,道行不够啊!!



3.2 暴力、强制

这是非常非常纠结的一个东西,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拿捏这个度。开始的时候承认的比较多,到马大打模辩,被评价没必要把同化政策打得这么低,不用给自己这么大的论证压力,还是有鼓励性诱发性的嘛。后来承认的比较少,评审又觉得我们避重就轻,没有正视问题所在。

其实我们的战略是:在前期削弱暴力成分,后来承认即使是暴力也能带来团结,最后给出的价值是人权和团结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孰重孰轻任君选择。

之所以要削弱暴力成分:太暴力的话容易引起群众反抗,一反抗就打仗,一打仗就不团结了。而且暴力毕竟不是必然的也不是必须的,所以不能任由对方把同化政策描述得过于血腥暴力。

之所以要承认即使是暴力也能带来团结:确实是这么回事,虽然清朝的例子我们描述得不好,但是留发不留头等同化政策确实促进了满汉一家。不止是既得利益者,民间,比如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基本上也没把满族的统治者当外人。对比一下台湾228惨案,本来是反抗政府官员的无能和腐败,结果发现政府官员多数是外省人,结果就发展成了反外省人运动,很多无辜的外省人都被连累。如果彼此之间没有族群的界限,类似这样的动不动就上升到族群矛盾的惨剧就可以被避免。

之所以最后要任君选择:国民团结在不同时期对于不同国家的重要性不同。不同时期的不同国家对于人权和保留文化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所以我方没有论证“应该使用同化政策”的责任,只论证想要国民团结的话,同化政策是个不错的选择。



4. 感情基调

其实同化政策多多少少会牺牲人权和文化,被同化的人心中肯定会不愿意,如果这种心结演变成为长久的反抗,团结就很难达到。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对方会渲染人民心中的不情愿和反抗,甚至是仇恨。而我们需要论证这种不情愿只是暂时的,只需要一个过渡期。

这两种感情哪一个比较直观?哪一个比较容易被观众接受?我觉得是对方所说的反抗。对方有个印尼华侨用自己妹妹的故事煽一下情,稍微提一下“失去文化、失去语言、失去华族的根”,听上去就能够论证少数族群心中的痛了。对于我方来说,“过渡期”“阵痛”这样的词说出来容易,但是如何在观众心中站住脚?我觉得这需要多一些的渲染和描述。但是亚太赛制的一个特点就是陈词环节特别少,所以我方缺少系统的反驳。短兵相接的环节,用泰国华人参政议政、黑人第二代移民当美国总统来反问对方他们的心结在哪里。

关于少数文化消失、文化侵略等等的概念,跟对暴力的处理方法很像,我们前期也是削弱,到后面再慢慢承认这是必要的牺牲。为什么不能直接承认呢?是出于感情基调问题。

对于“其实文化和身份认同是可以被替代的”,我个人认为马来西亚华人更难认同。对于马来西亚华人来说,他们为了保留华族文化和语言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宁可不要政府的援助、宁可文凭在本地不受认同也要开办自己的华校。至少一些我能接受的底线对于我的马来西亚队友来说就非常不舒服。在观众提问环节,也有马来西亚的同学表示了同样的想法。台下坐着三个马来西亚华人评审,两个还是社会裁。如果说其实他们被马来人同化后国家会更团结,他们心里会是个什么滋味?同化马来西亚华人不带来剧烈反抗才怪呢!有了剧烈的反抗,同化如何进行?团结如何达至?

所以在这个感情基调上,我们也尝试找到一个平衡,但是我现在很怀疑这个战略。我想,如果就一黑到底、邪恶到底,一开始就讲必须牺牲、必须牺牲!会不会意思会更明了呢?



5. 其他

澳洲被偷走的一代:确实很邪恶、确实没人权,澳洲总理也道歉了,但是人家是对于侵犯人权而道歉,不是对于阻碍国家团结道歉。澳洲的原住民现在跟主流社会的矛盾少了很多了。反之,在实行了多元政策之后,澳洲未被同化的移民跟当地主流社会冲突不断,05年、09年、印度人、黎巴嫩人、出租车司机、学生,这些矛盾要远远多于原住民的问题。

爱国主义:加拿大魁北克有自由、有尊重、有自己的文化、有爱国主义教育,问题是每次独立公投都差不到1%的票数,马上都要独立成另外一个国家了,谈何爱国主义?

自然同化:身在法国的土耳其移民怎么没有自然同化?加拿大魁北克人民怎么没有被自然同化?

对于这些零零散散的点,我们实在是抽不出空逐一仔细反驳。只是用例子打击一下。可能效果不够。



6. 自由辩

自由辩我们守自己的战场守得太死板,比较被动,虽然有回应对方的质疑,但是给对方造成的压力不够。

其实在练习的初期,我们比较散打,战场没有这么死板,但是太乱,4个人各种乱跑,所以最后就采取了比较保守的方式。然后就被动了。

自由辩还得多研究,我总感觉很少有打得痛快的自由辩。
发表于 2011-7-14 01: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开始如果讲邪恶, 只能求置诸于死地而后生阿....
另外, 英文 assimilation, 包括混居, 通婚, 拉近政治经济社会, 所谓文化上同化, 身份识别上同化, 未必是同样语言这么简单。。。
满清之后,从反清复明 到 反清革命, 满汉其实非一家。 所以当后面说道孙中山时汉人维护请政府其实满挑战常识认知的。 我会觉得说到八国联军即可, 见好就收阿。
发表于 2011-7-20 23: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澳洲的确没道歉不利于民族团结。当时在赛场上听到正方如此反驳还惊了一下。但是如果民族团结的话,政府为神马要道歉?还不是因为土著不满政府,各种反抗ect...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6: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吃螃蟹 发表于 2011-11-4 11:11
楼主怎么不回复我的问题啊?!

什么问题?
发表于 2011-11-4 11: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怎么不回复我的问题啊?!
发表于 2012-11-6 01: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大家都更加热爱辩论
发表于 2012-11-11 01: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政策是否很敏感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1 07:16 , Processed in 0.05252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