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79|回复: 5

《联合早报》王昌伟:面对外来移民所应具备的心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3 10: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发早报网,转载自小蟹空间

  在刚过去的大选中,外来移民成为最具争议性的课题之一。国人普遍对执政党的移民政策感到愤怒,是导致执政党的得票率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选民的感受当然可以理解,尤其是当越来越多的人被生活成本和空间的压力压得透不过气来的时候。不过,在一片骂声之中,我们却可以观察到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有些情绪或思维方式如果不去面对和讨论,对国家的长远发展而言,未必是福。



       先从一些个人经验谈起。今年初,国大中文辩论队的同学来找我,说要主办一场中学生辩论比赛。他们认为,应该规定每组参赛队伍上场的辩论员当中,要有两位新加坡人。他们相信唯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在本地推广辩论风气的目的,否则参赛学校很可能会派出清一色的海外兵团,本地学生就无法获得出赛磨练的机会。



       有趣的是,这些来征询我的意见的同学,都是中国公民。他们这几年来代表国大参加各种比赛,国籍经常都会引起有心人的关注甚至质疑:为什么一支代表新加坡大学的队伍,竟然可以没有新加坡人?



       这其实也是辩论队所面对的困境。每年他们都很努力地设法招收新加坡学生,但愿意加入的却寥寥无几。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本地学生对中文辩论不感兴趣,是因为在中学阶段没有很好地推广这项活动,导致本地学生以为因为比赛用语是中文,他们自然比不上来自中国的同学,因此对辩论望而却步。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从制度上要求各所中学给予本地学生机会。



本地姜无须妄自菲薄



       作为他们的负责老师,我当然很高兴看到这些中国同学愿意为本地中学生的华文文化活动尽一份力。在比赛的过程中,很惊喜地发现,本地学生的水平,无论在语言上或者思维上,都不比中国学生逊色。有好几位如果从这个阶段就开始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养,在进入大学以后,他们绝对有能力在国际大赛上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辩手一较高低。



       这就说明了,我们总是认为本地学生不比外国学生优秀的想法必须改变。在国大辩论队当中,比较活跃的新加坡籍队员只有一位。他的口语表达有比较明显的语码夹杂现象,但在面对语言驾驭能力更为纯熟的外国同学的时候,他丝毫没有畏惧退缩的心理,在场上总是能表现出辩论员应有的气势。



       我常跟辩论队的执委说,我们应该继续鼓励和培养这位同学,但在队内选拔的时候,则不需要特别“照顾”他,因为我相信,他能靠自己的努力取得出赛机会。果然,他在最近一次的选拔中,就成功获得代表队伍参加亚太赛的机会。



       这次的中学生辩论赛也一样,如果我们对本地学生有足够的信心,规定每支队伍应该有若干新加坡人的制度其实是可以取消的。过去对本地学生的信心不足,因而忽视对他们的培养和鼓励,一到需要学生参赛为学校争取名誉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派出在相对良好的环境下成长的外国学生。久而久之,导致本地学生也开始对自己没信心,以为自己天生就不如人。



       在上课的时候,常会有新加坡学生因为担心他们比不上中国学生而向我要求,在改考卷时对本地学生和中国学生采取不同的评分标准。我每次听到这样的要求都会觉得很难过。我们常听到一些政治领袖强调外国人才如何如何优秀的言论,我们是不是在潜移默化中也接受了这样的论述,以为自己天生就样样不如人?



        要求政府在一些政策上优先照顾新加坡人无可厚非,除了要求政府正视大量的外来人口对本地的生活环境所带来的各种压力之外,还应该争取平等的机会,更公平的计算待遇的方式,以及希望政府不要因为有外来人才可供利用,就采取急功近利的方式而忽视对国人的培养。



       但是,如果对政府的要求是基于一种自卑的心理,以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比不上人家,因此只能向政府寻求特别的“保护”,那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新加坡人也许不必等别人淘汰,就会自我淘汰了。



       更有甚者,自卑心理反过来会促成一种非理性的排外心态。在这次大选中,不少网民在谈到外来移民问题时,都使用了具侮辱性的字眼,比如把中国人称为“Ah Tiong”,说中国女人到本地来主要是为了从事色情行业,还说来自印度的人如何奸险狡猾等等,一竹竿打翻全船人,不一而足。



       我因此想到国大辩论队的同学。从某些方面说,他们比新加坡人更关心本地华文文化的发展,也更愿意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我们其实不必总是回顾历史,强调我们许多人的祖先也曾经是“新客”。尊重不同的群体,应该是对一个成熟的社会最基本的要求。



       工人党议员陈硕茂先生在他的面簿上写了一段令人动容的文字。事缘陈先生的一位马来朋友向他抱怨,他的邻里这几年来了许多中国人,他们都在使用一种他听不懂的语言在交谈。陈先生就想劝他说,其实在中国,有许多人正是用着这种他听不懂的语言在赞美阿拉。



       的确,在文化差异因全球化而异常凸显的21世纪,我们还是拥有一些最基本的,人之所以为人的共同点。我想,今天我们在面对外来移民时,就应该秉持这样的心态:自信但不刻薄,谦卑、包容但不自卑。



作者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http://www.zaobao.com.sg/yl/yl110602_001.shtml
发表于 2012-7-30 09: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油
发表于 2012-11-6 01: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大家都更加热爱辩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1 07:14 , Processed in 0.0572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