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07|回复: 0

辩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3 20: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学习而言,方法和勤奋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二者相比,方法比勤奋更重要。
1.现在是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时代,效率非常关键,没有方法就没有效率。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句话用在今天更有现实意义。就拿学习说吧,谁掌握了学习方法,谁就掌握了打开一切知识宝库的进钥匙。随着人类知识量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所付出的精力将越来越多。这客观上要求人们提高学习效率。而学习效率又取决于学习方法。
2.我国的一些农民,每天早出晚归,勤于耕作,但是,由与种田的方法还停留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是弯把犁杖老镰刀,人均劳动生产率很低。我国的每个农民每年可以产1500公斤玉米,而美国的农民采用科学种田方法,机械化种田,飞机洒药,一个农民每年可以生产1500吨玉米。关键在于二者的方法不同。
3.俗话说:方法得当,事半功倍。这里说的是方法对路了,花费一半的工夫就可以产生双倍的效果。里外里就是四倍呀!
4.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也就是说,你个人如果总也不与别人交往,不拜师学艺,即使再怎么勤奋学习也会是孤陋寡闻的。可见勤奋与方法相比是苍白的。
5.18世纪,天文学家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找到了一颗小行星。为搞清它究竟是行星还是彗星,便请数学家计算它的运行轨道。数学泰斗欧拉计算了三天三夜,当数据出现时,他的右眼因劳累过度而失明了。与欧拉同时接受计算任务的数学家高斯,首先革新了欧拉行星运行轨道的计算方法,引入了一个八次方程,仅花1小时就得出了更加精确的结果。190111日,人们循着高斯计算的运行轨道,终于找到了这颗小行星——谷神星。高斯深有感触地说:若是我不变换计算方法,我的眼睛也会瞎的
6.学习要讲究学习方法,思维要讲究思维方法,创新要讲究创新方法。社会上之所以那些关于方法的书籍那样畅销,就是因为方法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太重要了。而勤奋与方法相比却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我们大家经常参加各种学习班,到那里去学习方法,而很少有人去花钱学习勤奋的。
7.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名师开悟。名师开悟的是什么?无疑主要是方法。学琴的,学剑的,学射击的,学游泳的,花高薪请教练,无非是想学习方法。

有一个简单的寓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有两只蚂蚁想翻越一段墙,寻找墙那头的食物。

一只蚂蚁来到墙脚就毫不犹豫地向上爬去,可是当他爬到大半时,就由于劳累、疲倦而跌落下来。他不气馁,一次次跌落下来,又一次次迅速调整自己,重新开始向上爬去。另一只蚂蚁观察了一下,决定绕过墙去。很快地,这只蚂蚁绕过墙来到食物前,开始享受起来。第一只蚂蚁仍在不停地跌落下去又重新开始。

这个寓言故事向我们昭示了一个道理:很多时候方法比努力、勤奋更重要。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都要选对方法。只有方法正确,才能取得成效。

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孩子们的不同性格。

“作秀”式的公开课方式,照着教育名家的教案或教学设计的照本宣科式都不会有好的效果。原因就是不适合自己,不适合实际,不适合学生。

现代素质教育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这一理念根植于“适合学生”这一观点上。只有“适合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老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就有利于扬长避短,有利于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也就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讲两则故事,希望对学习方式的选择,职业选择,做事方式选择有所启迪。希望能减少如马布科克所说:“最常见同时也是代价最高昂的一个错误,是认为成功有赖于某种天才、某种魔力、某些我们不具备的东西”的错误。
故事一:

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学生,利用他的智慧和执着精神,创造性地解决了旧金山市政当局悬赏一千万美圆久而未决的旧金山大桥堵车问题。

那位青年经过细心的观察和缜密的调查,发现久而未决的旧金山大桥堵车问题,不仅具有上下班高峰时段的时间性,而且还具有上班时段进城方向发生堵车和下班时段出城方向发生堵车的方向性特征,
从而追根求源找到了同时发生时间性和方向性特征堵车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市郊农民上下班的车流太大。最后,他创造性地采用“可改变活动车道中间隔栏”的方法,巧妙地改变上班时段活动车道中间隔栏,使进城方向四车道变为六个车道,出城方向四个车道变成两个车道,下班时段则反其道而行之,使问题轻而易举地以最小代价圆满地解决了。
故事二:

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他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文学之路。一个学期之后,老师为他写的评语是:“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父母只好尊重老师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学校的评语更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上不可造就之才”。

面对如此“笨拙”的同学,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化学实验应有的品质,建议他试着学化学。于是,瓦拉赫智慧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成大器。

其实,成功要素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优势和兴趣,按照自己的性格、优势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事,往往就是通往成功的捷径。作为教师,工作的关键在于发现学生的性格、优势和兴趣,找出适合学生的因势利导的方法,引导学生获得成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就是教师提高效率、走向成功的捷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7 02:28 , Processed in 0.04670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