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67|回复: 24

help~~ 沉默是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8 23: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最近要打一次比赛:沉默是金
我方将沉默定义为:不仅仅是不说话,不表达,而是在进过仔细思考,韬光养晦之后的爆发。
这样的定义可以吗?大家还有什么更好的定义吗?
谢谢大家帮忙了~~~
发表于 2011-5-19 11:4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定义略霸道啊。沉默没有思考和韬光养晦的意思吧。沉默其实就是不说话、不表达,然后思考和韬光养晦的爆发是你们所倡导的为人处事的方式。而不是沉默本身就代表思考和韬光养晦。
发表于 2011-5-19 20: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相信你是雅婧。。。。- -!你们定义霸道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20: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mR_6_jObe 的帖子

所以沉默和韬光养晦没有办法联系吗?
那你觉得楚庄王那个一鸣惊人算做沉默吗?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20:3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wkatmm 的帖子

少年。。。。是你吗?
发表于 2011-5-19 22:5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PPPP婧 的帖子

     沉默和韬光养晦不是没有联系,是有很大联系的。
   韬光养晦就一定要有沉默这个阶段,但是不是说沉默就是韬光养晦啊。
   定义是用来告诉观众一些有争议或者大家不理解的东西的,他本身不是用来论证的。沉默大家都懂,就是不说话、不表达。你没有必要花多大心思去定义它,你们要做的是去倡导沉默以后,韬光养晦然后爆发。而不是直接就把沉默定义成韬光养晦。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23: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mR_6_jObe 的帖子

有点懂了。。。。
是要把他们之间的联系说清楚是吗?
发表于 2011-5-19 23: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沉默是金”,很朴素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极耐人寻味的真理。
其次,形式上的静止,并不代表思考的停滞。正相反,深邃的思想,正是来源于那看似沉默的思考过程。有的人喜欢夸夸其谈,将并不成熟的思想,过早地说出来。这样,对于他自己,失去了进一步思考、提高的机会,使本来可能很有价值的想法,随口溜走了。而对于听的人,由于说者的滔滔不绝,很容易忽略了其谈话的重点及思想的核心,随耳一听罢了。还有的人因为说话前缺少足够的思考和语言的组织,造成言不达意或逻辑不清,反而影响了感情的交流,真是欲速则不达:难怪有人要感叹:“要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最好是看他写的文章,而不是和他交谈。”为什么?因为人们在写文章前会仔细推敲,然后才落于纸墨,所以清楚、流畅。由此可见,思想需要语言的表达,而语言的形成更需要经过冷静思考和反复推敲润色的过程。记得有一次,正当我说得眉飞色舞之际,一个朋友对我说:“你知道人为什么有两只眼睛,两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吗?为的是让人多看、多听、多想,而少说两句!”我默然,沉默确乎是金!
首先,沉默并不等于无言,它是一种积蓄、酝酿,以等猝发的过程。就如同拉弓蓄力,为的是箭发时能铮铮有力,直冲云霄。战国时,楚庄王继位三年,没有发布一条法令。左司马问他:“一只大鸟落在山丘上,三年来不飞不叫,沉默无声,为何?”楚庄王答曰:“三年不展翅,是要使翅膀长大;沉默无声,是要观察、思考与准备。虽不飞,飞必冲天;虽不鸣,鸣必惊人!”果然,第二年,楚庄王听政,发布了九条法令,废除了十项措施,处死了五个贪官,选拔了六个进士。于是国家昌盛,天下归服。楚庄王不做没有把握的事,不过早暴露自己的意图,所以能成就大功绩。这正是“大器晚成,大音希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大地的沉默孕育了金秋的收获,雄鹰的沉默蕴蓄着有力的冲击,冬日的沉默更是奉献出一片姹紫嫣红的春天。有古语云:“君子厚积而薄发。”没有一点一滴的积累,没有孜孜不倦的耕耘,哪有成功者的喜悦,哪有胜利者的欢呼?人们往往只看到博学的人侃侃而谈,却忽视了他寒窗苦读的默默无闻;人们往往只赞扬潇洒自如的谈吐,却小瞧了正在沉默中酝酿的思考。
沉默并不是教人缄口不语,而是希望人们能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说。让我们的生活中多一些高质量的谈话,少一些无目的和平庸的闲语。让思考的火花在沉默中放出光彩,让语言的艺术在思考中得到升华!
发表于 2011-5-19 23: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沉默是金”,很朴素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极耐人寻味的真理。
其次,形式上的静止,并不代表思考的停滞。正相反,深邃的思想,正是来源于那看似沉默的思考过程。有的人喜欢夸夸其谈,将并不成熟的思想,过早地说出来。这样,对于他自己,失去了进一步思考、提高的机会,使本来可能很有价值的想法,随口溜走了。而对于听的人,由于说者的滔滔不绝,很容易忽略了其谈话的重点及思想的核心,随耳一听罢了。还有的人因为说话前缺少足够的思考和语言的组织,造成言不达意或逻辑不清,反而影响了感情的交流,真是欲速则不达:难怪有人要感叹:“要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最好是看他写的文章,而不是和他交谈。”为什么?因为人们在写文章前会仔细推敲,然后才落于纸墨,所以清楚、流畅。由此可见,思想需要语言的表达,而语言的形成更需要经过冷静思考和反复推敲润色的过程。记得有一次,正当我说得眉飞色舞之际,一个朋友对我说:“你知道人为什么有两只眼睛,两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吗?为的是让人多看、多听、多想,而少说两句!”我默然,沉默确乎是金!
首先,沉默并不等于无言,它是一种积蓄、酝酿,以等猝发的过程。就如同拉弓蓄力,为的是箭发时能铮铮有力,直冲云霄。战国时,楚庄王继位三年,没有发布一条法令。左司马问他:“一只大鸟落在山丘上,三年来不飞不叫,沉默无声,为何?”楚庄王答曰:“三年不展翅,是要使翅膀长大;沉默无声,是要观察、思考与准备。虽不飞,飞必冲天;虽不鸣,鸣必惊人!”果然,第二年,楚庄王听政,发布了九条法令,废除了十项措施,处死了五个贪官,选拔了六个进士。于是国家昌盛,天下归服。楚庄王不做没有把握的事,不过早暴露自己的意图,所以能成就大功绩。这正是“大器晚成,大音希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大地的沉默孕育了金秋的收获,雄鹰的沉默蕴蓄着有力的冲击,冬日的沉默更是奉献出一片姹紫嫣红的春天。有古语云:“君子厚积而薄发。”没有一点一滴的积累,没有孜孜不倦的耕耘,哪有成功者的喜悦,哪有胜利者的欢呼?人们往往只看到博学的人侃侃而谈,却忽视了他寒窗苦读的默默无闻;人们往往只赞扬潇洒自如的谈吐,却小瞧了正在沉默中酝酿的思考。
沉默并不是教人缄口不语,而是希望人们能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说。让我们的生活中多一些高质量的谈话,少一些无目的和平庸的闲语。让思考的火花在沉默中放出光彩,让语言的艺术在思考中得到升华!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23: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斌bindevil 的帖子

谢谢~~  资料很好  
我现在想问一下: 如果我把这四个字作为整体来说的话会不会更好一点? 这样就能规避掉一些消极的层面了
发表于 2011-5-20 00: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PPPP婧 的帖子

    对呀,就是说。今天沉默本没有韬光养晦的意思,但是沉默,让我们韬光养晦成为可能。于是我们提倡沉默是金,在沉默中韬光养晦,然后爆发,是这样一个概念。
   如果你直接把沉默定义成韬光养晦,那就是在用定义论证辩题了。完全等于没论证。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0: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mR_6_jObe 的帖子

可是这样论的话会感觉像在论证韬光养晦是好的  而沉默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
还有其他的方法也可以达到韬光养晦。。。。
发表于 2011-5-20 00: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有这种感觉没错。这只是价值倡导点而已,倡导都是源于辩题高于辩题提倡一个社会价值问题的么。具体论点,不能这么打。具体还是要去说,沉默在当今社会,有什么好处。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0: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mR_6_jObe 的帖子

嗯 好的~
基本想法是差不多的  谢谢了~~
还有什么好的想法咩???
发表于 2011-5-20 00: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PPPP婧 的帖子

     我最头疼俗语类辩题了...
发表于 2011-5-20 00: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PPPP婧 的帖子

    这种俗语类辩题,始终贴着社会现实打是关键....不要去太多咬文嚼字。就OK啦,加油吧。。。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0: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mR_6_jObe 的帖子

嗯 我比较烦主观类辩题~~
谢谢帮助!!!
发表于 2011-5-20 20: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沉默是金本身就是一个词,要辩好就要理解透彻这个词,如果用整体来打也可以。如果没猜错的话,对方辩题是:雄辩是金吧。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要做两手准备。
个人观点:在开篇陈词的时候设计一些场景来证明你方观点。
辩的时候注意抓住事实来打,这方面的事实应该很多。给点建议:智者劳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21: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斌bindevil 的帖子

嗯  最后是把沉默是金作为整体来打了 感觉单独拎沉默出来很难定义
用社会现状去限定沉默的话,社会现状除了浮躁,人云亦云之外,还有什么是沉默是金适应的吗?
此外,智者劳人是什么意思?和沉默是金有什么关系吗?
发表于 2011-5-20 23: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知道对方的观点是什么? 沉默不是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7 02:18 , Processed in 0.06288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