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99|回复: 0

[申请原创] 同甘才能共苦还是共苦才能同甘 反方一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3 08: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各位评委、同学:+ m9 I* r' l/ z1 ]
大家好,谢谢对方辩友精彩的开篇陈词,但对方辩友主观上的同甘,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客观上的共苦。共苦与同甘是一个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没有艰辛的付出和播种,哪来的甘甜共同享受呢?因此我方认为共苦才能同甘。首先,开宗明义,共苦:是指集体承受苦难并克服困难。同甘:是指集体处于甘的状态并享甘怡。才能二字表示共苦是同甘的条件,而且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我们今天的辩题是一个先后问题的逻辑关系,只有经过努力,奋斗,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才能心安理得的享受甘甜,这是一个意识形态上的先后递进关系。我方认为共苦才能同甘,其原因有三:
5 V: w4 g8 A8 S. B- a0 x4 W- ~# g/ w: u* K! Q  O
第一:从个人角度来看,先同甘后共苦,强调的是感情的甜蜜,而先共苦后同甘,强调的是感情的担当。亲情,友情,爱情,事事总关情。至亲的家人,与你一同抵挡风雨,得到了团聚的甘甜;亲爱的朋友,与你并肩共患难,得到了信任的甘甜;亲密的爱人,与你牵手走过荆棘,得到了幸福的甜蜜。我们总说“患难见真情”,可没有说“酒肉朋友见真情”啊。由此可见共苦才能同甘,是多么的深入人心!3 n( N+ c* J# z( O
8 Q, a( k8 \# U) |
第二:从国家角度来看,先同甘后共苦,强调的是享乐,而先共苦后同甘,强调的是建设。何谓休戚与共?何谓同舟共济?这不是一一验证了患难见真情,日后同甘苦的结论吗?在古代,战国时期,燕昭王与老百姓经过28年的共苦,终于国富民强;在近代,革命前辈克服打江山时的种种艰难险阻,终于捍卫了国家的完整;在现代,和平时期,我们共同建设,为经济发展添砖加瓦,当灾难降临时,我们同舟共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只有我们今天多担当建设的苦,才能创造明天用来享受的甜!9 L6 y. \' t% J# a# t% \* P  L
: D* I* {# s; z, |* x
第三: 从社会角度来看, 先同甘后共苦,强调的是坐享其成,而先共苦后同甘,强调的是艰苦创业。无论是小家还是大家,都要先艰苦创业,才能享受成果。反之坐享其成,坐吃山空,早晚山穷水尽。社会明天的幸福生活,需要今天我们每个人来创造,我们现在能有这样的生活条件也是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如果说同甘才能共苦,那么革命先辈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奋斗?是什么让无数仁人志士走到了一起?是他们共同享乐了吗?或者说是他们先尝了某个甜头才准备一起吃苦的吗?这些推断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只有苦尽才会甘来,阳光才在风雨后。
2 V% s0 k7 @* S8 W& Q- |1 d- y
+ l9 Z" A% ?; w; m  }共苦是奋斗,同甘是享受,没有奋斗,哪来享受?! c0 J( v4 J3 Z7 O( Z# z2 ]
共苦是风雨,同甘是彩虹,没有风雨,哪来彩虹?0 o) _' x; }' m4 ^. V9 I1 l
共苦是付出,同甘是收获,没有付出,哪来收获?$ `; L% v( l7 i( A6 X: o
综上,我方坚定的认为:共苦才能同甘!& V: T* g! B3 ]! c) f

5 o7 o% H3 s+ G2 v7 p
+ V0 ?# F; ~6 t  U+ ^
% Q8 Z/ i. E; _8 c
7 k7 Z9 G% ?! \) V: n4 n1 l% w3 Z2 o5 A) R. Y# }

& B/ f1 b: }4 |" ^. \9 [& g! g. B0 a- i3 {
. h+ F; ?9 c1 X  u# y  S# j2 c

: M, o9 ^+ J; Y
3 }/ C" Y) i4 f2 x) M& D6 m$ G6 R" _- L/ d6 X- c5 Z/ N9 A8 q1 C! ?

9 |& L0 r3 ]6 z; P: D/ V
) O+ s1 k" n# m* U- ?5 \
6 O& a" y6 Q) [5 n7 I5 B+ p- J5 Q7 J3 B0 ?) F4 c- K
谢谢主席,, 对方辩友的激进和活跃的思维让我佩服,但作为一名理性的大学生,看待问题应该放眼大局和未来,不应该贪图短期的享乐。以下是对方辩友所进入的误区:' D& N+ t/ q6 ?5 Z3 R
第一,        对方辩友显然有意曲解了今天的辩题,既然中心词是才能,那么就有一个先后顺序的问题,那么请问究竟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还是“享乐在前,吃苦在后”呢?而同甘共苦作为一个被人们所熟知的成语,同甘与共苦在此成语中属并列关系,并没有先后之分。
% [% _4 O5 D4 j6 m! C* U
; C2 b0 P! o7 v: o0 q5 R# D第二,        对方辩友一再把辩题绝对化,我方观点是共苦才能同甘,而对方辩友却曲解为共苦一定能同甘。要知道事事无绝对啊!; U' l* a( P+ m0 K1 P4 P' W7 ]
第三,        对方辩友一再强调共苦容易,同甘难。那请看辩题,今天我们讨论的并不是同甘与共苦难易程度的比较,对方辩友显然没有把握整场比赛的重心。
6 x8 }9 P- k! a1 k! Y' H- o) n- o7 Y% A4 h' B
第四,        对方辩友举出了若干实例,想极力为你方的观点寻求佐证,然而,请问这些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仅凭对方辩友的区区数例就足以得出大多数合作、创业及打拼都是在先有甘后有苦的基础上完成的?或者说大多数合作者都是在先共同享乐过后才共同奋斗吃苦的?这是否符合逻辑?有那么多先共苦再同甘的事例,为何对方辩友视而不见?当然,我方不否认对方便有所举事例的真实性,但对其普遍性深表怀疑。8 W1 w3 w& X1 ]3 J

1 s$ c+ k/ c. y3 s: V$ W, J从我方观点来看,* M9 |4 u/ F0 T1 S1 ?4 ^! f$ ~
古有成语“苦尽甘来”,艰难的日子挺过了,快乐而美好的日子自然就来临了,这也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因此共苦才能同甘。再言之,只有吃过苦才会完整体会甘的甜美;若先享受甜,当时也许会觉得那是甜美的,可是再受苦,那便是苦上加苦。3 Z* l; y5 z6 y
生活中往往同甘容易,共苦难。共苦过后才会有同甘的资本,而且连苦难都一起经历过了,甘为何不愿意拿出来分享呢?
7 h; m; R/ V1 m+ `# e5 E因此我们坚持认为共苦才能同甘。: w! |, Q. a  Q3 K  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6 22:21 , Processed in 0.04724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