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21|回复: 12

正方:遇事就找百度,对当代大学生是利大于弊;反方:遇事......是弊大于利;我是正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1 11: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江户川柯南 于 2011-4-12 07:26 编辑

我们是正方,辩题是"遇事就找百度,对当代大学生是有利还是有弊",查了下资料貌似之前都没怎么提到过这个辩题,想请教下各位应该怎么下手呢?谢谢了!我是二辩,感觉问问题无从下手...对方的问题倒是能想到一些,但感觉有些比较难回答...像百度内容的真实性,还有依赖性,不利于思考,少了追求结果的过程这些,请各位帮忙啊!谢了
发表于 2011-4-11 12: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度这个东西是可以和当下信息高度发展的时代联系起来的,他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现象。
当然,如果我是反方,我会说:1、网上的资料良莠不齐,许多人不辨好坏就拿来用;
2、使独立思考的过程有了缺失……这是比较容易想到的两点。
正方的话,先要拿出来的是符合当下社会实际情况,百度高速、宽泛、沟通性强、便捷等优势吧~~仅供参考
发表于 2011-4-11 16: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利”对“有弊”?那么,既有利又有弊的事情该怎么说呢?那么,我先试着回答一下后面的问题吧。

关于内容的真实性。
我觉得,内容可以分为新内容和旧内容。如果是新内容,是大家尚在研究的内容,那么别说百度、就是专业期刊也不能保证一定正确。专业期刊刊登的不过是一部分科研人员的科研结果,但这个结果很可能在后来被别人证伪呀。所以,就算不去百度,而去找其它的信息来源,那也为比能保证真实。如果是旧内容,长期以来人们已经约定俗成、达成共识了,例如《离骚》是谁写的,那么百度上肯定不止有一条搜索结果,会有成千上万条结果告诉我《离骚》是谁的,我想总不会这些都错了吧?

依赖性、思考、追求过程
上百度去找结果,不过是利用了最新的工具,但其本身也依然是一个探求结果的过程呀。遇到事情,我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你去图书馆、我去上百度,你能说去图书馆的就是追究、上百度的就是没追求吗?对于百度中搜索出来的结果,我们也不能不加甄别地胡乱相信,所以这本身也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如果有人胡乱相信、信手拈来、不去思考,那这是这个人的问题;这样的人,就算去图书馆查书,也会浅尝辄止的。
发表于 2011-4-11 17: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感觉吧,这个辩题蛮好的,双方站理很均衡。正方的话,对于查询一些死的资料百度显然很有用,就像版主说的“旧内容”,你再思考还能思考出《离骚》是谁写的么?这方面对于正方很有利,这些资料的查阅,本身就无法通过思考获得,必须借助工具。这方面上正方如果纠结于可信度等问题,我觉得很胡闹,因为这些死的资料,百度也很可信啊。
     但是对于“新内容”,查百度确实感觉不是什么好事,就说打辩论,拿到辩题就百度辩题,看别人的立论,确实很不好,确实会产生依赖性。而且这些东西百度找的确实稂莠不齐,这一方面就对反方很有利了。而且这是事实存在的,要去驳翻很难,只有去歪一下了。可以将这些问题归结于使用百度方式不对等问题,比如还是打辩论,我经过独立思考得出立论,再百度一下看看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显然是可以的而且是正确的,就又可以回到正方观点上。就像菜刀对厨师来说是“利”,你不能因为不会用切到了手就说这把刀对厨师是“弊”。
 楼主| 发表于 2011-4-11 18: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reedom1314 于 2011-4-11 18:43 编辑

回复 江户川柯南 的帖子

正方观点是利大于弊,反方观点是弊大于利,正方对这个辩题应该怎么立论呢?另外谢谢后面的问题讨论,很有参考价值
发表于 2011-4-11 21: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江户川柯南 的帖子

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下同样的问题。(百度内容的真实性,还有依赖性,不利于思考,少了追求结果的过程这些)ok,这些问题一言以盖之就是斗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样网络上的东西对方辩友怎么就会认为我们会全盘接受,拿来主义呢?如果今天换一个下主角,百度改成图书馆,类似的问题也会存在,人们也会依赖于图书馆,不去思考,把书上的论断当做金科玉律,问题还是不会得到解决。因此真正的问题不是我们选择遇事选用哪种工具的问题,而是使用百度这个工具的主人——人,具有分辨能力,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思考能力!任何忽略了人的作用而单独把弊端强加给工具都是没有任何可信度的。
最后,我想问下,上百度google寻求答案难道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个途径,不是我们追求答案所做出的努力么?不是所有事都要求亲力亲为,我也灭有见对方辩友因为在这里聊天就必须要全部精通电脑硬件知识,网络知识,编程等等专业知识啊,嗯哼,不是么?嘎嘎
发表于 2011-4-11 21: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题目很狗血啊。
 楼主| 发表于 2011-4-11 21: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kidrow 的帖子

我们一开始拿到这个题目也是这么认为的....而且是第一次参加辩论...后来想想还是加油吧,感觉抱怨题目就是提前放弃的表现...
发表于 2011-4-12 15: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freedom1314 的帖子

楼主客气了。

如果是“利大于弊”的话,我个人感觉正方的立场不是很有利。因为“遇事就......”形成了一个全称命题,是指不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大学生一律去找百度。这种全称的命题,往往论证起来比较困难。就连跑步健身这样的活动,如果我说“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所有人都一有空就跑步”,这恐怕也很难说是“利大于弊”的吧。

尽管如此,我试着从以下两个方面做一个浅层次的破题:

第一,不论百度给的结果如何,去找百度至少比甩手不做要好。当代大学生勇于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勇气和能力都有所下降,遇到自己不懂得问题就会以“我没学过”、“我不会”等等放弃、推脱、打退堂鼓。相比于这样的状况,去找百度至少是一种积极尝试的态度。例如,有人电脑坏了,就找同学、朋友过来帮忙解决,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不懂这个,但为什么不尝试着找百度看看有没有自己能做的解决办法呢?尽管百度这个方法可能未必总是正确的;但是,只有愿意努力、愿意尝试,才能在尝试中学习。

第二,找百度并不等于终止于百度。找百度只是一个开始,为我门后续进一步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做一个铺垫,而且是一个快速的、信息量大的铺垫。有些问题,我们不仅不知道,甚至不知道该去哪里、找什么样的材料来解决,那么百度一下,可以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凭借这个基本了解,再去专业数据库或者是图书馆去有的放矢的寻找资料,岂不是更为省时省力?
 楼主| 发表于 2011-4-12 17: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江户川柯南 的帖子

我是这样认为的,可不可以从这个"就"字下手,举2个例子,如:有困难就来找我,实在不行就放弃吧.把就解释成可以,这样不是会有利点吗?感觉把就解释成马上,立刻对我方很不利啊
发表于 2011-4-13 02: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freedom1314 的帖子

我还没有仔细考虑。但我第一反应,是不太赞同这样的定义。

首先,对于一个概念的理解,不能以我们的理解为标准,而应当以可靠的出处为标准。《新华字典》里,“就”有没有“可以”这个释义?如果有,例句是什么?有没有跟“遇事就找百度”结构类似的例句?如果有,该例句所在的释义是什么?

其次,我个人仍然认为,把“就”理解为“立刻、马上”并不会对正方构成不利,遇到事情立刻上百度进行检索,甚至根据百度的检索结果缩小信息查找范围、进而去专业领域查找更准确
的资料,这样有什么问题呢?我在9楼提出的难点在于概念的“全称”问题,即是不是所有人遇到任何问题都无一例外地去找百度?如果是,这将是正方的一个难点。至于时间问题,是不是立刻去找百度,我个人认为并不是严峻。

最后,我倾向于认为,辩题的理解还要贴近一般受众的一般理解;甚至说,当专业的准确解释与一般人的粗浅理解有区别时,我们还要考虑如何给一般人讲明白。那么,把“遇事就找百度”理解为“遇事可以找百度”,我想这并不是广大老师、同学看到这句话的第一反应吧。如果正方一定要这么定义,那么需要花很大的成本来解释为什么这么定义;如果解释不好,会留下偷换概念之嫌,给评委留下不良印象。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4: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赛结束了,赢拉,谢谢大家的帮忙拉!
发表于 2011-5-4 12: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度的深度虽不及图书馆里包罗万象的书籍,但其广泛性可以缩小学生搜索资料的范围,加快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让学生在图书馆寻找书籍以作更深入了解时有一个指导,提高效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7 03:53 , Processed in 0.05518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