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58|回复: 1

松鼠会灌水第20弹!姬十三:我要经营百年协会(上海一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5 01: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 2009-03-01 3:28

大半年前,专栏写手姬十三还是一个很纯粹的科普作者,一心钻研着如何用他的文字来传播科学之美。数月之后,当本报记者再次与这个年轻的神经生物学博士相对而坐时,姬十三已有了多重的身份。他是“科学松鼠会”的掌门人,是一个集结数十位优秀科普作者的幕后推手,更是一个承载了更多责任、理想和困顿的“科学创业者”……
■文/本报记者  周逸摄影/本报记者  马建平
没料到如此火爆
连姬十三本人也没有料到,一场小小的读者见面会竟出现如此火爆的场面。
2月21日,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3楼大厅被一群年轻人挤爆。他们席地而坐,有人端着相机四下扫描,有人捧着书埋头苦读,更多人昂着头,时而哄堂大笑、时而神情专注、时而发出声声惊叹。

上台发言的也来自各行各业,大学老师、天文学者、翻译、杂志编辑、精神病院医生……发言的内容更是千奇百怪,从魔方表演到两性话题,热闹程度堪比任何一场产品展销或者职业招聘会。
其实,这只是“科学松鼠会”的一次读者见面会,他们的新书《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已经加印了两次,总印数达1.5万册。台上的诸位都是松鼠会的核心写手。
策划这场见面会的姬十三只能不停地跟记者说抱歉:“采访恐怕要延期了,我实在走不开,没料到……”话音未落,就被一群粉丝堵住要签名、拍合影;然后,又好似被绑架了一般簇拥下楼去。
就这样,记者错过了原本约定的采访,却见证了“科学松鼠会”的魔力——难以想象,将近两个半小时的活动里,最冷场的时候竟然是抽奖环节。
我是最差员工
三天后的中午,在天钥桥路上的一个咖啡馆里,姬十三点了一份鸡肉芝士饭和一杯芒果汁,这是他的早中饭。因为前一天晚上跟朋友聊到两点才睡,他险些又误了采访。

“现在忙得几乎都没有时间写东西了。”他解释道:“要想办法让松鼠会活下去,不容易。”
热爱科学是姬十三创立科学松鼠会的最大理由。不过在硬币的另一面,松鼠会也成了姬十三甜蜜的烦恼,使他必须告别单纯快乐的写手生涯。
科学松鼠会是姬十三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自发成立的群博,意在“用文字传播科学之美”。之所以叫松鼠会,是因为他们把科学视作难啃的坚果,而自己则是剥开坚果、共同分享的松鼠。这个民间组织一开始只有几十个人,刊出一些有趣的科学短文,属于小范围的自娱自乐。去年4月底正式对外开放,奇文共欣赏,迅速成为全国最有人气的科普网站。
可随着松鼠会博客流量的增加,姬十三发现原本运作良好的模式有问题:“目前从我而下,松鼠会台前幕后10多个管理人员都是义工,但几乎就像全职员工一样在付出。”科学松鼠会的作品面向普通大众,可是对会员的要求却相当高,核心成员许多是硕士以上学历,而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
身为领袖的姬十三便是典型案例。目前他在一家美国百科网站任编辑,新年才刚过,公休就已经用得干干净净,还时不时地要请假外出为松鼠会奔走,一走就是两三天,“老板见到我这样的员工,确实很头疼。”
愿做社会企业家
苦恼于这种本末倒置的局面,姬十三强烈意识到松鼠会眼下的第一要务,是自给自足。;曾有一家同类型的科学网站,数年前也是科普界的领军人物,每两个月出一份电子杂志。但2005年之后,更新就逐渐减少,论坛也关闭了。原因很简单——核心成员由于工作原因逐渐退出,参与者的热情自然冷落了。“松鼠会现在的程度已经超过了当年的那家网站,但站得越高,跌得越疼,这个道理我懂。”姬十三说。
贩卖“科普”概念的想法由此而生,姬十三的身份转变也自此开始。2009年初,松鼠会的文化传播公司在北京注册成立。
姬十三是总经理,可他连名片都没有印。“千万别叫我姬总。”他希望淡化公司的色彩,因为虽然现在他看不到公司盈利的希望,却也固执地不想给这个网站引入太多商业元素。“我想做一个社会企业,首先是社会效益,然后是企业利润。也许经营10年之后,这个企业一分钱都没赚,但只要能生存,就是胜利。”这勉强能算姬十三的企业愿景。
不过姬十三确实正在努力地改变着,他的书桌上已不再是清一色的《自私的基因》、《裸猿》、《裸女》、《身体使用手册》和《万物简史》,还多了管理学和经济学。
“科学是了解自然界怎样运作,而这些书告诉我一个企业怎么运作,我觉得背后的道理都一样,所以不会枯燥。”
寻找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问姬十三卖的究竟是什么,他回答得很泛泛:“科普。”商业模式呢?仍在探索阶段。核心团队有多少人?他挠挠头,目前还都是义工,执行力比较差,谈不上核心团队。他仍然矛盾于商业带来的便利和制约之间无法自拔,既希望能有条件施展拳脚,又不想被过多干涉。作为企业主的姬十三才刚刚上路。
在注册这个公司之前,姬十三也曾经做过许多别的考虑。比如说让松鼠会挂靠一个官方机构,或者干脆成为一个NGO,靠接受资助存活下来。但这些想法最终都被否决了。
他承认自己是一个掌控欲很强的人,不愿意妥协,不愿意被压抑,而个性让他最终把松鼠会带向了一个自由却艰难的境地。
“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很多,比如今年是国际天文年,还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和《物种起源》问世150周年。我们原本想做一个达尔文月,在上海、北京两地做一些线下沙龙,让公众了解进化论究竟是怎么回事。”但因为人手的原因,活动停留在了姬十三的草案上。
如果资金足够充裕的话,他希望能够举办大型的讲座、论坛,包装明星科普作家,引进国外优秀的科学图书,“目前科普的市场做得比较差,所以首要的是扩大市场影响力。”但这也仅限于姬十三的想象中。因为松鼠会目前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为媒体供稿和编著图书这样“微利中的微利”。这些钱勉强只够聘请一个专职的编辑。钱,这个俗到死的字眼却能扼杀一切活跃的创造力。“赚钱才是硬道理。”姬十三喃喃地说,也不是没有商家来找过,但他很谨慎,因为不想让商业化过多侵蚀公益,“寻找一个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平衡。”
不过姬十三不会干等着米下锅。今年,他会邀请读者走进真实的解剖室,参观真实的解剖过程,这是第一站。紧接着松鼠会还要搜遍上海大大小小的实验室和科技馆,进入最核心的区域,探索其间的奥妙。
此外,与电视台的合作也正在洽谈中。姬十三希望松鼠会能成为独立的内容提供商,制作许多集短小实用的科普短片在电视中播放。“我记下了朋友告诉我的一句话——要把松鼠会当成一个百年协会来经营。”100年,虽然我们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可已经能看见他身上的那份执著。



该贴已经同步到 羽日雨4的微博
发表于 2011-3-12 17: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10-5 11:23 , Processed in 0.05111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