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96|回复: 0

松鼠会灌水第16弹![七日访谈]果壳跨界:与姬十三共进午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5 01: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nBeta专访果壳传媒创始人姬十三 时间:2010.12.18
■有没有一个东西,如果它真的有效,或者真的很好,松鼠会或果壳也会介绍它的好处?
■如果把发微博的顺序换一下,先发金庸那条,后发nasa那条的话,可能前一条发完他们就辞职了
■我们就想让包括物理、化学等其他方面的人涌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和这个社会去打通
■希望IT圈的人以后也能够站出来,跟其他圈子的人说说话,告诉这个世界其他的人群他们在发生什么,他们也可以向其他人群来学点东西

果壳网团队的照片:“拍的不专业,只是很欢乐很geek” 图/果壳传媒

北京大望路某咖啡馆。藏身在住宅楼里,方向感超低的我到了那栋楼下,又花了20分钟才找到咖啡馆的入口。不知如果我写出找入口的过程来,有没有哪位果壳网的专家给我分析分析。

果壳网的办公室和咖啡馆一样藏身在住宅楼里,这也让他们的办公室更像是一个家----或者说得不那么温馨的话,更像是合租的房子。照片上,果壳网的编辑们遮住脸摆出pose,似乎隔着面具都能感觉到他们的笑容。

果壳是一个属于科学的比喻,就像数字42是一个属于科幻的比喻一样。"果壳传媒"这个最新的称谓印在科学松鼠会成员们的新版名片上,以此命名的机构将用自己的商业化来扶持公益性质的科学松鼠会运转。

因此,去了解比松鼠会陌生得多的"果壳网"是何方神圣,话题也就自然而然的展开了。

质疑即素养?


果壳网新上线,烧的第一把火就是"谣言粉碎机"。《新京报》曾经对其"粉碎"过的那条NASA的消息(参见CB 11月15日报道)带来的冲击力进行了夸张的描绘

"'人们都特激动,都在奔走相告',薛女士转发了这条微博后,赶紧给她的两个好朋友打电话告知'外星人要来了'。其中一个朋友听后第一反应是'明天我把股票全卖了'。"

"这是小媒体报的吧?"此乃姬十三听到上述描写后的第一反应。我说是《新京报》,然后大家笑而不语。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与欧美相比排名垫底》的报道言犹在耳。一条"外星人"微博惹得大众折腾半天;一条"可乐是杀精药"的微博段子标称自己是"扯淡科学",都被当成真消息不断转发。

"这个还是很多人相信的,因为不仅是微博,它以很多载体出现在很多地方。"谈到那条"可乐杀精"的谣言,姬十三说,他认识网名为"扯淡科学"的段子作者,现实中的工作是一个产品经理。尽管该微博非果壳网所有,不过其背后体现出的科学素养还是很得姬十三的认可。

"谣言粉碎机"栏目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探索频道的《流言终结者(MythBusters)》,在这档奥巴马总统刚刚友情客串了的节目面前,姬十三纷纷表示情绪稳定。"我们因为条件所限,往往不能像他们那样做规模很大的实验来证明,有时候也会做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实验,但大多数时候,还是用知识去说明。"《MythBusters》的栏目编导擅长运用特效将科学原理直观的展现出来,这也是文字形式力所不能及的地方。

现在国内也有一些电视台找到松鼠会要他们做节目。而在地方电视台、甚至是公交地铁的电视上,类似的有科学实验,传授生活常识的节目已经很常见了。不过"这样的节目一般都会有植入软文的需求,你看这样的节目就会觉得他不靠谱。"

也许是受到了《每周质量报告》和各种深度阅读的熏陶,也许是生活中带毒的东西越来越多,放心的东西越来越少,每当某个消费类节目前半段夸某样东西,我就特别希望后半段揭露这东西有假。如果一路夸奖到底,那我就会觉得这节目是软广告。这样的心态应该并非我所独有。这科学吗?

"事实上就是这样的。"姬十三说。

"有没有一个东西,如果它真的有效,或者真的很好,松鼠会或果壳也会介绍它的好处?"我问。

"这种情况应该不多,因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很难说什么东西是有特别大的效果的。"姬十三沉吟半晌答道。"药物之类通常只有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条件,合适的情况下才会有用。作为一个科学媒体来说,不太可能只说一个东西有多么好,大家很容易被蛊惑而夸奖某个东西;但是告诉你它在什么条件下才适用,这才是科学的做法。"

"所以一个科学媒体永远不能变得特别耸人听闻,特别吸引眼球。"他补充说。

信则有,不信则无?

可能确实如他所言。就算《新京报》对"谣言粉碎机"进行的整版采访还一直让果壳论坛的版主们津津乐道,但同样是证伪,NASA的这条消息远比不上"金庸去世"的假消息更吸引眼球。

造成《中国新闻周刊》当事编辑和一名副总编辞职"血案"的微博显然是写金庸的那条。"如果把发微博的顺序换一下,先发金庸那条,后发nasa那条的话,可能前一条发完他们就辞职了。"姬十三笑道。

辞职消息一出,有关微博到底是新闻源还是垃圾场的争论----或者说是各说各话----马上火热,但其中显示的问题早在NASA段子或者之前就已经存在。如何判断微博消息真假,姬十三想起了另外的例子。Twitter上当时也流传了同一条消息,不过当时马上有人拿出证据来证伪,消息很快被扑灭,没有传播开,而那时新浪微博上人们正不加判断的随手转发中。他认为,微博的功能设置上,一键转发更倾向于引导网友不假思索,直接转发。

"而如果消息被证伪,二度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就会明显减弱很多,很多网友收不到后来证伪的消息。这很糟糕。"他说。

谣言和辟谣言论的传播效果是由什么决定的?南方周末记者方可成提出一个"未经科学验证的"看法:它们的传播效果都是由人心决定的----人们更愿意相信哪一种言论,哪一种言论就会传播得更广。的确,金庸先生已经这么大年纪了......也许各大娱乐媒体早就准备好了他的生平事迹,随时准备推出好多个整版的号外呢。

也许正是人们的这种心理,才是"谣言粉碎机"最希望"粉碎"的东西。姬十三说,"我们对每条谣言'粉碎'的过程中,里面其实有很多种分析方法,比如分析消息来源是否可靠,通过常识判断消息是否可信,你看任何东西都要加一层思考在里面。这种态度是我们更希望去普及的。"


因为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在分类学上的亲缘关系,松鼠也是办公室常见的吉祥物——不过另一种说法是,它们只是伪装成玩具,其实每天都在盯着大家有没有好好干活。背后红衣男同学是果壳网“自然控”主题站编辑“紫鹬” 图/果壳传媒

跨界交流的心愿

在NASA消息传出来的当天,另一个著名的说法是"三体星人攻进来了"。刘慈欣的科幻巨著某种意义上就像刘翔一样,两者都是各自领域突兀的崛起的一根独苗。但不管怎么说,在不了解的人看来,科普和科幻差不多也是"一回事"。科普这一方怎么看科幻呢?

"这两个领域分得还是比较开的,科普领域的人去读科幻的没有那么多。科幻方面对于科普的爱好也不是那么强烈。但是我们觉得两方面的人未来有可能会更加重合在一起,科幻群体对科学的爱好无疑是胜过其他群体的。"果壳传媒也即将推出一本科幻小说,以地铁为题材展开。

"言必称量子物理、波粒二线性,看《星际迷航》必搬出动体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等等。"类似于《中国企业家》所举的例子这样的,非常Sheldon的描述,往往被媒体认为是公众心目中对Geek的刻板成见,而觉得公众都这么看Geek,这往往也是媒体自身的刻板成见。实际上,公众对科学爱好者、科普人士的印象,也并不是铁板一块,永无变化。他们更可能会模糊化的处理不同种类"怪人"之间的差异。

"Geek最初这个词的含义,你会觉得是指很孤僻的一群人,跟外界很少接触。现在它的含义可能指搞IT的人,搞工程技术的人。但科研和科技,所指的远远不止这些东西,我们就想让包括物理、化学等其他方面的人涌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和这个社会去打通。科学松鼠会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让物理学家和音乐家来沟通,让生物学家和社会学家来沟通。我们有意识的把这些人向外推,他们不能形成孤僻的小圈子。"

据介绍,果壳未来一两个月将会推出一个二期版本,会融入更多的社交元素。同时,果壳将继续在人人、微博等大众的社交网络上做宣传,而同时更主要的发展自己站内的SNS,希望把果壳做成国内Geek们的一个聚集地,而国内目前还缺少这样一个让Geek们歇脚安家的地方。

跳出独立博客困局

我们一同怀念了一下08年左右和松鼠会同时代的一些独立博客。爱枣报、可能吧、煎蛋、小众软件......这些被网虫们熟知的名字,那时和松鼠会常常一起出现,但松鼠会随后发展选择的路径却和其他几家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一开始是以一个群体博客的形式存在,但后来慢慢的,我们开始把自己当作一个俱乐部,"姬十三说,"群博不过是这个俱乐部的一种方式。所以后来我们开始有线下活动,出版,还做辅导班。所以博客就成为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和其他几家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一开始,一些纸媒专门介绍新鲜事物的专栏文章还会把松鼠会和其他几家独立博客放在一起介绍,后来松鼠会的曝光率相对越来越高。"松鼠会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给很多媒体提供内容,开设专栏。"与此对应的是,他们的科普内容也满足了媒体们填补报纸版面上豆腐块的需要----而相比起来,IT业界的文章更容易让人联想到花了钱才能上版面的软文。

姬十三说,"我们把自己定义为是带有SNS属性的媒体。我们依然保留媒体成分,继续发布一些原创的,负责任的内容,而且在中文互联网内我们都找不到和我们类似的同质的文章,这就是我们的媒体价值所在。"

果壳传媒的"输血"机制构建同时,松鼠会在北京当地申请成为民政部门注册的NGO也获得了批准。成为NGO这一点,在国内是相当值得夸耀的一件事,因为实在是太难了。比这一点更加不容易的是果壳获得了百万美元级别的风险投资。而果壳----和松鼠会----的起点,同样是当初那个简单的架设起来的WordPress博客。当年同一时期涌现的很多博客,如今都已经默默无闻,或者消失不见。

只有独立博客做到像松鼠会这样名声在外,才有机会拿着这样的影响力去吸引投资,进入发展的良性循环吗?

"这个不一定。获得天使投资的很多机构,他们不一定都很出名,而松鼠会是一个公众话题。但只要在你自己的圈子里做的很好(就可以了)。很多公司都在赚钱,但公司的知名度没有那么高。"姬十三说。

然而,仅凭个人兴趣爱好和坚持打造出来的独立博客品牌,尽管确实迎合了不少人的兴趣,也做得很用心,但兴趣无法转换成金钱,随着个人的工作生活变化,一些博客的渐渐消亡似乎无可避免。

姬十三认为,松鼠会博客的某些特质是IT类独立博客难以复制的。"我觉得(IT博客)还是被一个大机构收购,或者说养着会比较好。"但对于仍将继续坚持下去的博主与写手们,"我真的觉得团队很重要,团队的资源整合能力,光靠自己去写真的是很难坚持下去的。要么就是保证一个很小众的规模,这样你付出也不太大,但如果要保证更新量,就必须有很好的团队合作。"

过去一直陪伴我们的独立博客们,这段时间纷纷走到了自己的瓶颈期。以小众的规模一直坚持写下去,总有一天会到达独自消遣和照顾受众的临界点。而这样的瓶颈期不能保持很久,会很快从高峰跌落下来。"这就必须要找一个变革的途径,除了寻求资金来源,我们(独立博客)有可能也要关注一些其他的领域,可以进行一些活动,把圈子里的资源都调动起来。"

难怪北京的周末对IT人士来说变得越来越热闹。各种线下沙龙聚会,名目繁多,IT从业者和记者们如同过去的社会名流一样,逢周末就穿梭于各种聚会之间。从网志年会到TEDx再到nTalks,每一个群体都在努力做自己的尝试,好更加可靠的生存下去。

"我自己不是IT圈的人,"姬十三对CB的网友如此寄语道。"我觉得IT圈的人和科研的人很相似,都非常自成一个小圈子。但我希望IT圈的人以后也能够站出来,跟其他圈子的人说说话,告诉这个世界其他的人群他们在发生什么,他们也可以向其他人群来学点东西。我一直非常希望看到这样的交互。松鼠会、果壳网一直致力于在科技和其他领域保持这样的交互,我希望IT圈也能这样。"


该贴已经同步到 羽日雨4的微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10-5 11:23 , Processed in 0.05113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