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2日 14:01 《数字商业时代》
) a6 N& A3 k2 G9 | 采访·撰文/倪燕 摄影/徐胤
' q0 M4 z- k" @) w" W- E- M
5 Z" B+ U" K/ F* \ 在苦撑两年之后,科学松鼠会终于找到一条新路,成立果壳传媒,用商业反哺它的公益。
1 R& Y) {7 B0 U$ N2 ^/ o9 H$ A" w0 Q" v! x5 R% Z* a
月初的一个周日下午,上海艺海剧院小剧场里正上演一场以“生命的修复”为主题的科学演讲,舞台上打出追光灯,酷似阳光大男孩的博导,瘦高个的英伦范儿神经科学专家……“科学之星”们另类登场,“从基因角度看,你只有1%是人,99%是细菌。”演讲嘉宾——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赵立平在台上如此解读每个活生生的人,这是果壳时间在上海举行的首发仪式。
6 s- \9 D I% j6 R" e9 f" t. l/ i! r, H* |6 P
果壳时间是科学松鼠会创始人姬十三策划的亲民类科技讲坛,戴着黑框眼镜、白白净净的姬十三也出现在了活动现场,他向记者表示,果壳时间的创意缘于美国及世界掀起的TED热(TED是科技家、文学家、设计师及音乐家齐聚的论坛,鼓励各种创新思想的展示和碰撞)。
; D" L* z6 }% m2 n9 f5 a: A; s0 A6 R% H4 y
2008年姬十三召集一帮圈内人开科普群博,成立了科学松鼠会,“让科学流行起来”是姬十三最初的想法,这吸引了一群对科学感兴趣的人。虽然得到很多年轻白领的喜欢,以及100多家媒体的关注,但科学松鼠会本身既没有任何收入,同时又不被公益圈所认可,总是被质疑“科普算公益吗”?在苦撑了两年之后,姬十三终于找到一条新路——用商业反哺公益。$ r% D' r8 y6 w4 n; z1 X7 [
- h% Q6 @8 k& ?0 B" V. k
姬十三向本刊独家透露,2010年11月14日,筹备了半年之久、由挚信资本投资的果壳传媒科技(简称果壳传媒)正式成立,果壳传媒由果壳网和果壳阅读组成,前者将是一个具备社交网站特色的泛科技新媒体,会按照与科技相关的不同兴趣主题如侦探、心理学、趣味科技DIY等,由专业编辑来策划制作相应内容;果壳阅读则进入出版领域,按照畅销书的思路去运作科普、科幻类图书,除了已经出版的《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吃的真相》等外,很快还将推出由知名科幻作家韩松创作的小说《地铁》。1 {+ H; x& U, Z, L- }
& O! ]2 Z7 B* C- i 值得注意的是,果壳传媒将成为非营利组织科学松鼠会的出资方,用商业反哺公益是姬十三摸索出来的新思路。姬十三说,做公司这条路其实也是被逼出来的,由于科普不是人们传统观念中的公益,所以从民政局注册,到寻求社会资金都面临重重阻力,“我们自己只有找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摸着摸着就变成这样了。”5 E6 y) A$ d2 J2 y& M+ Y/ i# x
" z8 ]/ ~" e7 ]- s4 j 未来姬十三要兼顾科学松鼠会和果壳传媒,一个是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另一个则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觅食。& ]6 a0 b1 ~# m- R" }
8 |9 } D$ l; r* W" w, _. B2 y
以“果壳”养“松鼠”/ b G v) m9 h! M: ]
" e7 p+ ?& f) J* E( U% [3 a, Y 从科学松鼠会成立开始,资金短缺一直是他们不容回避的问题。最初松鼠会的作者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只是利用业余时间写作,操办线下活动,成员们都是义务劳动,随着活动越来越多,资金问题愈发严峻起来。姬十三曾经想过将松鼠会变成公益性的非营利机构,争取社会的资金支持。但是公益组织要找挂靠单位,而大多数单位并不认可科普的公益性质。无奈之下,姬十三和几个股东凑了30万元资金,在2009年初注册了一群松鼠文化传播公司(以下简称一群松鼠),公司既要做公益,又要挣钱。4 t' a4 v2 M+ I4 a; G
+ d7 q* d8 l& [7 v7 \ 后来公司内部有股东希望利用松鼠会的品牌赚钱,比如在某些出版社的新书上贴上“科学松鼠会推荐”的标签,但也有股东坚持松鼠会要做公益。双方在商业与公益之间的矛盾冲突,加之现实的资金问题,让姬十三做出了一个两全的决定,把公益和公司彻底分开,两套班子分别运作,新公司只是松鼠会的经济后盾。2 O S8 |) E" X1 V
, k2 Y1 Y( f) s/ K" i* p 新公司名为果壳传媒,目前旗下有果壳网和果壳阅读两大类业务。果壳网近似于科学版的豆瓣,吸引一群对科学感兴趣的白领人群,“中国学理工科的人很多,但是他们的文化生活却很少有人关心,比如他们希望组团去看星星,一起去某地采集矿石,做手工机器人等,但缺乏一个平台让他们共同交流。”0 L0 ]3 R$ K6 A9 K$ `' S* d
/ e1 c* H* {2 T4 b( k U8 J
2010年1月姬十三把办公地址从崇文门的居民楼搬到了SOHO现代城一号楼的十二层,松鼠会在1202室办公,果壳传媒则在隔壁的1204室。连续四五个月来,姬十三一直在为新公司招兵买马,他挖来计算机、数学、生物学、医学、化学等三十多个理工科背景的员工组成了网站的编辑部,编辑部负责策划和传播大量科技类话题和内容。
w) i) q# C' H2 ^& r
9 z& F; e c' v$ a, V8 u 姬十三说果壳传媒需要的人才跟一般企业完全不同,他举了个例子,最近他收到一份简历,应聘者毕业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专业,高中时组建过机器人社团,本科时担任天文学会部长,参加橄榄球社。姬十三说,这样的人跟果壳传媒是绝配,到其他企业可能就被埋没了。“我很满足的是,我们聚集了一批这样的孩子,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人才的难得对后来者是一个高门槛。& P( B. J% h$ W* p. R
3 z( h4 e* X4 o. ^4 U6 H) h
“果壳”与“松鼠”的良性互动0 ^& `& F% `3 C* r7 ]9 j/ J# ^
9 c2 l) S% n9 k' N& A% E 新成立的果壳网凭什么具备为已经扬名四海的松鼠会捐赠资金的条件?
* O+ y5 a5 ]5 l' V! f! W) b: Y s2 R+ Q1 O7 Y( {# ?
一直以来都有不少风投看中松鼠会的商业价值,但碍于姬十三“商业和公益分家”的思路,风投迟迟没有下手,曾投资豆瓣的挚信资本也是在与姬十三接触了半年之后,才最终同意将商业和公益分开,只投资果壳传媒。6 P4 k2 Q1 p4 a/ X( I1 y4 i' w, d
/ p I- j1 U' M8 W/ \5 }2 g 业内人士称,果壳传媒作为一家新公司,而且受众相对窄众,风投最主要的还是看重科学松鼠会的影响力,期望以松鼠会的知名度促进果壳传媒的运作。1 r5 D# s" q7 f& L" P. [2 s
T. ~0 }; i5 P$ E; M1 s 事实上,虽然姬十三一再表示商业和公益分家,但是科学松鼠会和果壳传媒之间的关系还是有些“剪不断理还乱”。就拿人员调配来说,目前双方还是存在一定的交叉,像今年初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桔子,本来是被姬十三找来加入果壳网团队的,因为松鼠会的果壳时间缺人,就被临时抓差担任果壳时间的策划编辑。5 t! \& p9 X$ Z, a
1 J5 `- W0 g3 f% {7 w1 H0 _
姬十三对果壳网的前景很有信心,“我们的受众定位很精准,我们可以准确地挖掘出品牌商产品的科技内涵,然后传递给受众”。目前果壳网正在跟GE、宝洁、欧莱雅等品牌洽谈合作,推出以广告为主,包括线上线下活动、刊物策划等整体形象的推广方案。对于品牌商来说,果壳网在科技方面的权威性以及对产品“科学卖点”的大众化包装推广能力也是他们所看重的。
+ I' ~) T& G* J; @
$ {- t( ^! J5 V 图书策划将是果壳传媒的另一大业务,姬十三希望果壳阅读不再局限于小众的科普图书上,而是将目光投向读者范围更广的科幻类小说,果壳阅读策划的第一本书就是选择跟姬十三关系很熟的科幻小说作者韩松著作的《地铁》,“预期发行几万册吧”。
* a0 M( ?; n2 `) Y9 \0 w4 ?7 E5 C* Q/ ~, T
之前松鼠会只策划过科普书,姬十三的挑战在于如何迅速切入科幻小说市场,以及说服更多的畅销作者信任果壳传媒,不过松鼠会的背景应该会给他加分不少。
6 |' k. _% b: v0 }# B0 k, o/ _7 n8 I: X
如今忙着筹备公司的姬十三早已没时间写作了,“对于公益,我们还想做更多的事,今年底松鼠会将升级为哈赛科技传播中心,哈是喜欢的意思,赛是赛先生(Science,科学)”,哈赛将构成以科学松鼠会为龙头的科普项目群,其中还包括果壳时间、科学家沙龙、科学支教等,目前姬十三正在跟青年基金会洽谈去希望小学进行科学支教。然而这些关于公益的想法还要依靠商业公司的成功运转,“只有果壳传媒长大了,松鼠会才能走得更远”。
该贴已经同步到 羽日雨4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