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思想最早由孔子创立,子思把祖父有关这一主题的思想言论发扬光大辑成一本书,传于孟子,是为《中庸》,位列儒家四书五经之中。中庸是一个特别的思想,孔子初创时就赋予了它大而泛的特性。大而泛自有它的优点,因为大而泛了似乎就无所不包,世间万物皆在其中了,但是它的缺点也正由此而生,后人对这种大而泛的理解就有了众多的争议。孔子初创之后,便不断有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中庸的思想加以损益。较为著名的有宋朝理学家程颐对 “中庸”解释:“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后人多从这一解释出发,认为所谓“中庸”,实际上就是 “言论不偏不倚,调和折衷,平庸守旧,走老路。”更通俗的来说就是:和稀泥。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庸的本质是适度与和谐而不是调和与折中,呼吁社会应当为中庸正名。 这些观点的冲突是很大的。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肯定,认为中庸体现了事物的统一性,另外一种则持否定态度,认为中庸是中华民族保守、落后的源头。对中庸的种种理解各有各的道理,每一方都能引经据典为自己的主张辩解。可惜的是,直到现在为止,似乎都还没有哪一方能取得明显优势,绝对压倒另一方的观点。原因有很多,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庸的真实的,完全的内涵已无法考据。因为如果上溯,中庸承继周公中行,中正思想而来,而宋之后,中庸则更多的趋向与折中。 中庸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其内涵本就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我们的对中庸的解释只能限定在某一特定时期才有意义。中庸的概念因为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这也就是为什么关于中庸,会有那么多无穷无尽的争论。而且不会有一个明确的结论。我认为,既然这种单纯的考证于事无益,倒不如从无休止的考据中抽身出来,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审视中庸,从各方的解释中吸取精华,融为一体,为经世之用。这种对待中庸的态度本身也可以算是一种中庸吧。 那这种“中庸”究竟是什么呢?或者准确的说是我们需要拿来经世致用的“中庸”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应该把中庸理解成什么样子才对我们的国家、社会的发展有利呢?我谈谈我的看法。 中庸既是哲学也是方法论。 中庸哲学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有着不小的差异。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事物的对立性放在第一位,认为事物本身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对立与矛盾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第二位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中庸则把事物的统一性放在第一位。认为事物的统一本身就是发展,统一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就导致了两种哲学在对待诸多问题上都会产生不同的看法,这也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文明的差异的表现之一。 中庸既是事物矛盾对立的本源也是事物矛盾对立的产物。如果用图形来表示的话,中庸就是两个互为一边的正三角形的两个顶点(如下图所示)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是相互矛盾对立的。在人的心还是平静如水的时候,就不存在矛盾与对立,这时就可以说是中庸的状态,但是喜怒哀乐皆来自于起初的平静,所以说矛盾与对立也是来自于中庸的。也就是中庸孕育着矛盾与对立 喜怒哀乐的情感通过修身养性等方式使心情重归平静。这就是矛盾与对立之后的中庸。由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中庸的这一特征来自于《周易》。《周易》认为事物来源于无,由无生有,有最终又将回归到无。周易的太极图就是这一思想的最好图解。太极图还向我们显示了矛盾对立是如何统一的。在事物的正反两方面之外存在着一种中和中正的状态。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也不断的在证明这一点。按照西方的逻辑与科学思维,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元素由一正一负两种性质的物质组成,可是随着物理学的发展,非正非负\介于正负之间的物质颗粒却不断的被证明是确实存在的。在这一方面成就最大的就是现代量子物理学了。量子物理学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无法由西方原有科学逻辑可以解释的世界图画,而这些用中国几千年前的《周易》和中庸却可以很轻易的解释清楚。 因为中庸处于一个很玄的位置,很容易让人把中庸与折中混为一谈。其实中庸与折中是有着根本性区别的。 折中是什么?折中就是把事物对立的两方面各取一半,把它们捏合到一起。如果用图形来表示的话折中就像是一条线段的中点,离左右的距离是相同的。不偏不倚。但必须注意的是被捏合的两个方面并不一定的都是互补的,这种组合的方式就像是用一个袋子把两件东西装在一起,即使事物的这两方面有可能是互补的,但折中主义并不致力于把两方面有机统一起来,而是满足于把两方面都装在了同一个袋子里。折中主义并不是实质性的统一,这种形式上的统一不只无法形成合力还会妨害阻碍事物的发展。 中庸的哲学基础在于它认为矛盾的两方是可以平和的被有机统一起来的。通俗的来说,就是两个仇人碰在一起不会打架,而且可以共同发展。而西方的哲学认为,两个仇人碰在一起要是不打倒其中的一方,就不可能获得新的发展。 我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矛盾与对立是可以平和的统一的起来的。譬如说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是要用两条腿的,左脚跨出去的同时,右脚不能也跨出去;右脚跨出去的时候,左脚不能也同时跨出去。如果同时跨出去的话就不叫走,而叫跳了,这说明左脚与右脚的运动是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的。可是,人是靠什么走路的呢?两只矛盾着、对立着的脚嘛!在这里矛盾、对立的两方面不会产生斗争,他们是协调的统一起来的。但是我们又没有对这对立的两方面进行损益,他们保持着对立与矛盾的完整性统一在人体当中。这就是中庸!人体本身就是中庸的表现。
中庸既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认识,还是一种方法论,这个方法论一般运用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以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 中庸作为一种方法论,其实远不是和稀泥这么简单。中庸要求为人处事必须掌握一个度的问题,即做到无过无不及,何为无过无不及,就是可以大伤人脑筋的事,做到无过无不及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要做到中庸必定要先对事物的来龙去脉了解分析清楚,分析好事物的各个方面。然后取其精华,形成一种新的认识。 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时至今日,已经到了攻关阶段,越是到这样的一个关键时候,就越要求我们有清醒的头脑,兼收并蓄,开拓进取,掌握好正确的前进方向。依我所见,中庸是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