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09|回复: 4

解密《西游记》那不为人知的秘密和真相(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8 14: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5) 妖怪与神仙究竟有什么区别

上回说了,可以延长寿命的食物共有三种:蟠桃、人参果、唐僧肉。神仙可以吃到前两种,所以就不稀罕唐僧肉,而妖怪吃不到前两种,所以就盯着唐僧不放。因此,对于妖怪来说,唐僧肉就绝对是个稀有资源。
妖怪为什么要吃唐僧肉呢?妖怪们自己说的只有那么明确了:因为唐僧是金蝉子转世,有人吃他一块肉,长寿长生。
很显然,凭这一点就可以证明:妖怪们根本就不能长生不老!正因为他不能长生不老,所以才需要吃可以长生不老的食物来延长寿命。
也就是说,妖怪的本事再大,也还是有寿命限制的,并不是一修丶炼成妖精,就永生不死了。如果妖怪是永生不死的,那就对唐僧肉不感兴趣了,对吧。
但是,有的朋友可能会说,你说的是妖怪,并不是神仙,一旦修成神仙,就不会死了。
如果要这样说的话,那我请问你:妖怪与神仙究竟有什么区别?
你该不会说,妖怪是动物修成的,神仙是人修成的吧。许多人都受电视剧的误导,总以为妖怪是动物变的,神仙是人变的。错误的好笑!天庭二十八宿,全部都是动物,但他们却是地地道道地神仙!这你怎么解释?!
还有,你说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半人半兽的家伙,究竟算神仙?还是算妖怪?你说得清楚么?!
那么,妖怪与神仙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他们的划分标准到底是什么呢?前面其实已经讲过:只有修成正果了的,才是神仙。没有修成正果的,就是妖怪。
怎么叫修成正果了呢?在仙界混到“编制”了的,就是正果。没混到编的,就不是正果。你不要闭着眼睛想当然:“成了正果就是法力无穷、永生不死”。根本没有这么回事的。
正果和法力,各是各,两回事。法力好比本事,是老师教的、自己练的。而正果,则既不是老师教的、也不是你自己练的,这是领导给的!因此,你的法力大小、技能高低,和这个正果是没有半点关系的!
《西游记》第3回,玉帝问:“这妖猴是几年产育,何代出身,却就这般有道?”这个时候孙悟空还没有到天上去,玉帝说的是“这妖猴”,就说明此时的孙悟空是个“妖”。
而一封他个弼马温,他马上就变成了个“仙”。太白金星说这叫“收仙有道”。
孙悟空从“妖”到“仙”的转变,仅仅只取决于他是否在天庭登记注丶册了的,是否接受上级神仙的领导。
在这个过程中,孙悟空的本事,有没有因为他从一个“妖”变成“仙”而发生变化、得到升级呢?根本就没有!还是他原先学到的那些本事!
《西游记》第4回,孙悟空嫌弼马温官小,他不要这个“编”了,不接受上级神仙的领导,反了。李天王来剿时,哪吒喝道:“泼妖猴!”这个时候,他就又变成了个“妖”!
而在玉帝答应他做齐天大圣之后,他就又是个“仙”了。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是从妖到仙,从仙到妖,又从妖到仙,又从仙到妖,反反复复次数最多的一个了!所以就很容易从他身上看到“仙”与“妖”究竟有什么区别。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十分明确的“妖”、“仙”认定标准:就是“编制”,没有别的。
所以,“妖”与“仙”之间,仅仅只存在“身份”上的区别。除了身份不同之外,其他的都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如果不论身份的话:神仙就是妖怪,妖怪就是神仙。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区别!
那么,既然妖怪们不能长生不老,神仙们也肯定是一样的不能长生不老。既然妖怪们需要吃长生不老的食物,神仙们也肯定是一样的需要吃长生不老的食物。
在这个地方,妖怪和神仙就有区别了。什么区别呢?有编制的神仙就可以吃天上的蟠桃,没有编制的妖怪就吃不到蟠桃了。所以,神仙当然就可以长生不老,而妖怪就不能长生不老了。区别就在这儿。
那么,又凭什么说,只有神仙才可以吃到蟠桃呢?因为蟠桃是天庭玉皇大帝发给有正规编制的神仙们的俸禄。神仙们上班来拍马,玉帝当然就要给他们发工资。若你不是他单位的人,那他就不会发给你。对吧。
从哪里可以看出,蟠桃是天庭玉皇大帝发给有正规编制的神仙们的俸禄呢?
西游记第4回,太白金星奏道:
“就教他做个齐天大圣。只是加他个空衔,有官无禄便了。”玉帝道:“怎么唤做‘有官无禄’?”
可见,“有官无禄”这个词是太白金星临时想出的。玉皇大帝从来就没有听说过。那么,以往的神仙们,应该都是“有官有禄”的。
金星道:“名是齐天大圣,只不与他事管,不与他俸禄,且养在天壤之间,收他的邪心,使不生狂妄,庶乾坤安靖,海宇得清宁也。”
可见,齐天大圣的名号虽然是个神仙,但不怎么正规,是不发俸禄的神仙。什么是俸禄呢?俸禄就是朝廷发给下属的报酬。天庭发的俸禄就是蟠桃。《西游记》第6回,玉帝说:
“就封他做个‘齐天大圣’,只是有官无禄。他因没事干管理,东游西荡。朕又恐别生事端,着他代管蟠桃园。他又不遵法律,将老树大桃,尽行偷吃。及至设会,他乃无禄人员,不曾请他,他就设计赚哄赤脚大仙,却自变他相貌入会,将仙肴仙酒尽偷吃了,又偷老君仙丹,又偷御酒若干,去与本山众猴享乐。”
天庭开蟠桃宴,为什么不请孙悟空?因为玉皇大帝说得很清楚:“他乃无禄人员,不曾请他”。那么,所请的,就必是有官有禄的正规神仙了。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只有正规神仙,才有资格吃得上蟠桃。
1. 玉皇大帝只邀请“正规神仙”吃蟠桃。
2. 玉皇大帝不会邀请“非正规神仙”吃蟠桃。“无禄人员,不曾请他”。
3. 玉皇大帝更不会邀请“妖怪”吃蟠桃。

50) 西游记中最奇特的妖怪

六耳猕猴是《西游记》中最奇特的一个妖怪, 怎么奇特呢? 我们来看一看:
一、人物奇特
西游记主要是看孙悟空的戏, 六耳猕猴这个妖怪居然敢冒充主角孙悟空, 上演了一出《真假美猴王》的好戏。
按妖怪的胆量、能力与勇气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1. 怕孙悟空的妖怪根本不敢冒充孙悟空。
2. 不把孙悟空放在眼里的妖怪根本不屑于冒充孙悟空。
3. 和孙悟空势均力敌的妖怪, 手段也颇高了, 完全没有必要冒充孙悟空。
六耳猕猴这个妖怪的本事和孙悟空是一样的, 他完全有能力独霸一方, 干吗还要冒充孙悟空呢? 因此, 六耳猕猴冒充孙悟空, 就显得格外的奇特。
二、地点奇特
唐僧遇到六耳猕猴的地方, 是强盗出没的山林, 这里至少有三十几个以上的强盗在此地谋生活, 这就说明这个山头是属于强盗的, 按说不会有妖怪, 若有妖怪, 则强盗们根本无法生存, 更不可能结成团伙, 形成气候, 早就被妖怪捞去吃了。
可见, 六耳猕猴这个妖怪并不是本地妖怪, 那他是从哪儿来的呢?
西游记中的妖怪无论法力大小, 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 厉害的妖怪管的宽一些, 不厉害的妖怪地盘小点, 怎么说, 得有一片生存的土壤, 否则, 他是成不了妖的。
六耳猕猴呢? 他有没有自己的地盘呢? 有, 在花果山, 乘孙悟空不在的时候, 他跑到花果山占山为王了, 并且没有被其他的猴子们发觉。
可见, 六耳猕猴对孙悟空的行踪及过去的经历了如指掌。
三、行为奇特
妖怪们都有很强烈的领地感, 只在自己控制的势力范围内吃人, 基本上吃的都是你自己瞎了眼睛送上门来的, 或是采用手段把你诱骗去的, 一般不会越界行凶。许多妖怪都说过“若过了此地就不归我管”这类的话。
妖怪与妖怪之间还是比较H-E-X-I-E的, 没有什么争斗, 偶尔还有聚会, 我抓到一个人请你吃, 你抓到一个人请我吃, 大家都遵守江湖道义。不到别处去撒野, 不到别人的门面上去抢生意。
而六耳猕猴, 则不管这一套, 他是从花果山不远万里赶来作案的! 这个行为实在是太奇特了, 这是其他妖怪所没有的。
四、手段奇特
六耳猕猴作案的手段更是怪异, 他不像别的妖怪那样躲在半空中, 瞅准机会一阵风把唐僧掳走。
而是跪在路旁,双手捧着一杯水给唐僧喝, 唐僧不喝, 骂了他一顿, 六耳猕猴就轮铁棒望长老脊背上砑了一下,那长老昏晕在地,不能言语,被他把两个青毡包袱,提在手中,驾筋斗云,不知去向。
六耳猕猴并没有抓唐僧, 而是把唐僧打了一顿, 然后抢了包裹行李, 扬长而去的。没有一个妖怪是像他这样搞的。
五、动机奇特
六耳猕猴作案的动机, 也和其他妖怪不同, 妖怪抓唐僧, 无非是要吃唐僧肉, 或者是要交配, 而六耳猕猴则是要自己拉一班人马去西天取经!
六耳猕猴高坐在石台之上,双手扯着通关文牒,念了从头又念, 反复学习。他说:“我今熟读了牒文,我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经,送上东土,我独成功,教那南赡部洲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也。”
六耳猕猴不仅冒充了孙悟空, 还找了几个猴精冒充了唐三藏、猪八戒、沙僧和一匹白马,企图上西天, 成佛做祖! 这个妖怪简直太有创意了!
六、过程奇特
六耳猕猴和孙悟空不仅外型一模一样, 本事也是一模一样, 走到哪儿, 都无法分辨谁是真的谁是假的!
1. 观音菩萨暗念《紧箍儿咒》,两个一齐喊疼,菩萨无计奈何。
2. 李天王取照妖镜照住,镜中乃是两个孙悟空,毫发不差。玉帝亦辨不出。
3. 唐僧念《紧箍儿咒》,二人一齐叫苦, 唐僧也不认得真假。
4. 阎罗殿的谛听可以分辨的出真假, 却不敢说出来。
5. 最后被如来佛辨出真假, 是所有神仙都没有听说过的新物种: 六耳猕猴。
6. 六耳猕猴被孙悟空当场处决, 打死了。
以上种种疑点, 实在太多, 这里面就存在无法解释的问题:
1. 既然阎罗殿的谛听可以分辨的出真假, 却为什么不敢说出来? 六耳猕猴与孙悟空的本事是一样大的, 只要谛听说出哪个是假的, 随便加几个人就可以帮真孙悟空抓住六耳猕猴, 谛听为什么不说? 他究竟怕什么?
2. 既然六耳猕猴熟悉孙悟空的一切, 当然就应该十分清楚如来佛祖是非常厉害的, 他为什么不跑呢? 还要到雷音寺去送死? 这不是脑子进了水么?!
3. 六耳猕猴只不过打了唐僧, 既没有打死, 也没有要吃唐僧肉, 最多论个行凶抢劫罪, 怎么说, 罪不致死, 为什么就把他打死了?! 量刑是否过重?
4. 六耳猕猴的目的是要取经, 又是主动的, 目标一致, 如来佛应该高兴才对, 这样的人才哪里找啊? 把他也安排进取经的队伍, 岂不是更好?
5. 为什么只有如来佛一个人知道世上还存在“六耳猕猴”这一类物种? 而所有的神仙包括菩萨都是闻所未闻的? 难道就没一个人知道吗?
6. 如果所有人都不知道有“六耳猕猴”这一类物种, 那么, 如来佛祖与六耳猕猴之间, 究竟存在着怎样的渊源呢?
六耳猕猴的下场太惨了, 这个和孙悟空一样的上进青年, 就这么突然之间死于非命了, 可怜, 可惜。
但是, 这件事情的真相, 真的就是这样简单么? 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幕? 我无意为六耳猕猴这个妖怪伸冤, 只是因为真假美猴王的好戏欺骗了太多的人, 所以, 我要揭发他们。
请看下回: 真假美猴王之谜。

51) 真假美猴王之谜

真假美猴王这一回, 不知道欺骗了多少观众, 今天, 看我来戳穿泼猴的鬼把戏。
其实呢, 这一回中根本就没有妖怪, 那个所谓的六耳猕猴并不存在。从头到尾都是孙悟空一个人捣的鬼!
大家看西游记把大脑都看的僵化了, 总以为孙悟空是捉妖怪的, 却怎么都想不到: 孙悟空也会冒充妖怪, 把唐僧这个泼秃领导暴打一顿以泻私愤吧!
孙悟空在这件事的起先, 他是个受害者, 而结果, 却变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因此, 孙悟空是第一嫌疑人。我们再来重新看这一幕:
一、起因
孙悟空打死了两个强盗, 唐僧念经超度强盗的亡灵: 拜惟好汉,我以好话,尔等不听,却遭行者,棍下伤身。你到森罗殿下兴词,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
八戒笑道:“师父推了干净,他打时却也没有我们两个。”三藏又祷告道:“好汉告状,只告行者,也不干八戒、沙僧之事。”
孙悟空道:“师父,你老人家忒没情义。虽是我动手打,却也只是为你。你不往西天取经,我不与你做徒弟,怎么会来这里打杀人!”
然后大骂道:“触恼了我的性子,将你打死了,尽你到那里去告,我老孙是不怕, 玉帝认得我,天王随得我;二十八宿惧我,九曜星官怕我;十代阎君曾与我为仆从,五路猖神曾与我当后生;三界五司,十方诸宰,都与我情深面熟,随你那里去告!”
这一番话,绝对是在恐吓唐僧。把老子惹火了, 连你也打死, 你去告吧!
三藏见他说出这般恶话,心惊肉跳道:“徒弟呀,你怎么就认真起来?”
晚上, 在老杨家借宿, 老杨的儿子是强盗一伙, 孙悟空又打死了二三十个强盗, 还把老杨儿子的头割下来, 拧给唐僧看。
唐僧大惊, 念起《紧箍儿咒》,把个行者勒得耳红面赤,眼胀头昏,在地下打滚, 翻筋斗,竖蜻蜓,疼痛难禁。把大圣咒倒在地,箍儿陷在肉里有一寸来深浅。并威胁道:“快走!迟了些儿,我又念真言,这番决不住口,把你脑浆都勒出来哩!”
这是唐僧第三次赶孙悟空滚蛋。
西天路走了一大半了, 眼看就要出成果了, 他要他滚蛋!
大圣疼痛难忍,忽然省悟道:“这和尚负了我心。”
于是, 孙悟空发怒了, 终于撕破脸皮反了目: 你这泼秃! 没了俺老孙, 连口水都没得喝, 还这般刁难俺, 不给点颜色看看, 你就不知道俺老孙的狠气! 我管你是哪个! 一棒子将唐僧打晕在地,扬长而去。
走的时候,愤愤丢下这样一句话:“你这个狠心的泼秃,十分贱我!”
二、经过
沙僧来找他算帐,他说没有,绝对没有的事,俺老孙怎会干这样的缺德事呢, 你若不信, 菩萨可以作证嘛, 我这几天一直都在这儿。
沙僧当然不信,因为你会架筋斗云,又会分身法。
于是, 菩萨叫沙僧与悟空同去见个真假。结果, 沙僧看到了两个一模一样的孙悟空, 长相、声音、本领都是一样的。这些条件是妖怪有可能具备的, 可是, 最重要的证据金箍棒、紧箍咒也是一样的, 而这两个条件是妖怪不可能具备的。这就说明根本没有假的, 这明摆着是孙悟空使的分身法嘛!
孙悟空上天庭借照妖镜,鉴定结果: 两个都是真的。玉帝当然辨不出哪个假。“这大圣呵呵冷笑,那行者也哈哈欢喜”,就说明他正在暗自得意: 嘿嘿! 你们谁都想不到吧!
到阎罗殿去查, 谛听是知道真相的, 却不敢当面说破,否则, 孙悟空不打死他才怪, 发起恶来, 把阎罗殿都拆了!
孙悟空走到哪儿都问的理直气壮:“你们看我两个谁是假的!”都辨不出,因为根本没有假的。他的目的就是要闹得让天、地、神、人、鬼尽知,不是俺老孙打的你这泼秃,而是你这泼秃缺了俺老孙就会碰到妖怪。
三、结果
最后闹到雷音寺, 孙悟空与如来佛说的话, 和在前面别处说的是有区别的,他先说这一路上我这般辛苦, 不知费了多少精神, 师父却把我赶出来。现在, 请佛祖与弟子辨明邪正,我才好保唐僧过来把佛经取回东土,帮你永传大教。
注意: 他说的是辨明邪正, 不是辨明真假, 而在前面别处他都是说的辨个真假。这个区别是相当大的, 真假, 是指两个人谁真谁假, 邪正, 是问我的行为对不对, 请如来公断。
孙悟空这点分身术的小把戏,又岂能瞒得过如来佛?! 在他还没来之前,如来佛就已经对大众说了:“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他二心斗来。”
你们这些人呀, 一心要看他谁真谁假,又岂能识破他的二心呢?根本就不是两个人嘛, 是二心也,孙猴子生了二心, 把老师都打了! 你们却以为是妖怪。
但是,这能说吗? 一说破, 就无法收场了, 这个经就彻底的取不成了! 如来的计划就破产了!
所以, 大局为重, 如来佛也不能说破, 不但不能说, 反而还要很默契地配合他假戏真做! 于是,如来佛就杜撰出一个谁也没听说、没见过、根本就不存在的六耳猕猴来。
原著中这样写道: 如来正欲道破, 忽见......, 如来笑道: 我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
孙悟空没想到如来佛会瞎扯, 很是震惊, 不知道如来要干什么, 如来也没有辨真假,而是直接吓唬猴子:“悟空休动手,待我与你擒他。”悟空生怕被抓住把柄,急变蜂儿飞跑。大众不知,以为走了。如来笑云:“汝等休要再言,妖精未走,在我钵盂之下。”将钵盂揭起,果见一六耳猕猴。
大众都看到假悟空已经变做蜂儿跑了,不料如来佛的钵盂下还真有一只六耳猕猴。
孙大圣忍不住,将其打死。“忍不住”这三字用的好啊,悟空的心理素质到底比不上如来佛祖。佛法无边的如来总算帮神通广大的悟空把这个弥天大谎撒团圆了,皆大欢喜。
大圣叩头谢道:“上告如来得知,那师父定是不要我,我此去,若不收留,却不又劳一番神思!望如来方便,把松箍儿咒念一念,褪下这个金箍,交还如来,放我还俗去罢。”
如来道:“你休乱想,切莫放刁,我教观音送你,不怕他不收。好生保护他去,那时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
经过这一场闹剧,孙悟空明确的被如来内定为预备佛员了, 这是对他敢打师父的一种肯定, 一种奖励!
唐僧呢, 这个刁酸无能的泼秃领导吃了哑巴亏,白挨了一顿揍。这种人欠揍,揍他一顿, 他自然就老实了。你看后来,唐僧还敢不敢再说赶孙悟空滚蛋的话了?就是想念紧箍咒,那也还得掂量掂量。

53) 冒充如来佛的人

这西天路上怪事真多, 什么样的妖怪都有, 居然有个家伙胆敢假变雷音寺, 冒充如来佛! 他不仅自己变成至尊如来的模样,还叫手下的小妖都变成五百罗汉、三千揭谛、四金刚、八菩萨、比丘尼、优婆塞、无数圣僧、道者。
这个妖怪真牛! 不仅胆子够大, 而且手段极高, 捉孙悟空以及他请来的救兵们时, 管你来多少, 一麻袋全部装走, 像捉小猪儿一样。争斗了几番之后, 孙悟空实在是没办法了, 只好在一个没人的地方哭了一场。
这个妖怪是谁呢? 为什么只捉而不加害呢? 他的动机又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这件事的起因:
师徒四人来时, 远看: 真个是珍楼宝座,上刹名方。行者道:“师父,那去处是座寺院,却不知禅光瑞霭之中,又有些凶气何也。观此景象,也似雷音,却又路道差池。我们到那厢,决不可擅入,恐遭毒手。”
孙悟空看到的是:
1. 真的是一座寺院, 很气派的一座寺院。
2. 这座寺院的建筑风格和雷音寺非常的相似, 但道路却有差别。
3. 寺院有禅光, 有瑞霭, 祥云环绕。
4. 禅光瑞霭之中,又有些凶气, 不知道为什么。
如果是妖气, 孙悟空是看的出来的, 但他看到的是“禅光瑞霭”, 并没有妖气, 只是有些凶气, 说明孙悟空的第一感觉估计: 多半不是妖怪, 而是个神仙, 是个有点凶的神仙, 还是不惹他, 饶道走比较好。
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其实没电视上放的那么神, 说实话, 分辨率很低, 不知有多少土地山神这样的低级小仙变个样子, 他就识别不了了! 他识别妖怪的办法基本上都是采用的一估、二诈、三恐吓这类手段。
但是, 孙悟空看气色基本上都是准的, 很少有走眼的, 为什么?
因为看气色太简单! 神仙住的是公房高楼大厦, 妖怪住的是山洞贫民窟。神仙待遇比较高, 故气质幽雅, 妖怪生活无着落, 故贼眉鼠眼。神仙服饰工整讲究, 妖怪穿着衣衫褴褛。神仙的举止, 经过刻意训练, 很注重形象。妖怪的动作, 都是邪痞拉胯, 用手抓饭吃。神仙架的是名牌飞船, 无噪音无污染, 尾气是一片祥云, 妖怪开破麻木在天上乱飞, 排放出又浓又黑的乌烟瘴气。神仙家里烧的都是高档香, 老远就闻的出他有钱, 这叫祥云瑞霭, 妖怪没钱, 他烧个球的香! 满屋里被菜油烟子熏的漆黑漆黑, 此乃妖气也!
连我都看出来了, 孙悟空他看不出来?! 笑话!
所以, 孙悟空一看,就估计到这座豪宅的主人,身份非同一般! 这座豪华之中带有威严的、不亚于雷音宝刹的寺院里面, 应该住的是一位佛派的高级干部! 不打扰他, 是正确的。
唐僧呢, 他偏要去。走近一看, 见是“雷音寺”, 吓的一跌, 再细看, 是四个字, 乃“小雷音寺”。
上面写的清清楚楚, 人家这是“小雷音寺”, 并不是如来佛祖的大雷音寺。小雷音寺就是小雷音寺, 这不是假变冒充的。
这时, 山门里有人叫道:“唐僧,你自东土来拜见我佛,怎么还这等怠慢?”三藏闻言即拜,八戒也磕头,沙僧也跪倒,惟大圣牵马收拾行李在后。公然不拜。
注意, 人家说的是: 你自东土来拜见“我佛”, 并不是拜见“我”。若是如来本人, 就不会说拜见“我佛”了。所以, 人家到这个时候为止, 也并没有假变冒充如来佛这回事。
那么,孙悟空为什么公然不拜呢? 因为他知道这小雷音寺里虽是一位高级干部, 但绝对不是如来佛祖。仅次于佛祖的级别是佛, 你是佛, 老子现在也是(预备)佛了, 还是如来亲口提名的, 一个级别的, 你叫我拜你? 我拜你个鸟! 我拜, 我呸!
这就是孙悟空公然不拜的真正原因!
只听得莲台座上厉声高叫道:“那孙悟空,见如来怎么不拜?”准确的说, 假变冒充如来佛, 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是因孙悟空公然不拜而引起的。
孙悟空又仔细观察, 觉得这不可能! 便喝道:“你这伙孽畜,十分胆大!怎么假倚佛名,败坏如来清德!”轮棒便打。只听得半空中叮当一声,撇下一副金铙,把行者连头带足罩住了。
孙悟空请二十八宿帮忙出来后, 问他:“你是个什么怪物,擅敢假装佛祖,侵占山头,虚设小雷音寺!”
那妖王道:“这猴儿是也不知我的姓名,故来冒犯仙山。此处唤做小西天,因我修行,得了正果,天赐与我的宝阁珍楼。我名乃是黄眉老佛,这里人不知,但称我为黄眉大王、黄眉爷爷。一向久知你往西去,有些手段,故此设象显能,诱你师父进来,要和你打个赌赛。如若斗得过我,饶你师徒,让汝等成个正果;如若不能,将汝等打死,等我去见如来取经,果正中丶华也。”
后来, 孙悟空怎么也斗不过他, 弥勒佛来了, 说: 他是我面前司磬的一个黄眉童儿。于是将他领走了。
这个时候, 真丶相大白了:
1. 他根本就不是什么妖怪, 而是地地道道的佛派神仙。因为他早已得了正果,正果可以明确的界定是神仙还是妖怪。
2. 他是弥勒佛的人, 弥勒佛是东来佛祖, 即副佛祖, 又叫未来佛, 也就是佛派内定的下一任佛祖, 接丶班人。所以孙悟空猜的是对的。是个高级干部。
3. 这个地方是仙山小西天。属弥勒佛的势力范围。
4. “天赐与我的宝阁珍楼”, 说明小雷音寺是天庭玉皇大帝送给弥勒佛的, 所以根本不存在假变冒充这回事。
人家不是什么妖怪, 孙悟空肯定是知道的, 因为从头到尾他都不敢叫人家一声妖怪或是妖精, 最多只说了一句“你是个什么怪物”这样的话。
黄眉童儿的目的、动机已经很清楚了, 他不是要吃唐僧肉, 而是要教训教训这个目中无人的孙悟空! 因此, 这一回的纷争是由孙悟空的傲慢无理引起的, 不把人家放在眼里, 人家便要修理他。
可是, 这件事情真的只是这么简单么? 我们还得进一步分析。

54) 认得我么
在小西天假变如来佛的黄眉童儿, 不仅手段超强, 而且胆大包天, 他敢变成如来佛, 就说明在他的心目中, 既有崇拜如来的一面, 又有不把如来放在眼里的一面,
这个家伙肯定是把自己当成第三代佛派的领导人啦!
黄眉童儿对孙悟空说: 知你有些手段,要和你打个赌赛, 若斗得过我,就放你们西去, 斗不过我,就把你们都打死。
这是黄眉童儿嘴里说出来的表面意思。而真丶相却是恰恰相反的!
真丶相就是: 如果孙悟空确实斗不过他, 他才会放行! 如果孙悟空的本事比他大, 那可就麻烦了! 要知道, 那个弥勒佛其实就躲在旁边看着呢!
黄眉童儿的手段究竟怎样呢? 我们来看:
1) 孙悟空 + 二十八宿 + 五方揭谛, 一起上去群殴, 被黄眉童儿一次性全部捕获, 捆丶绑了,掷于地上。然后, 当着他们的面摆了一桌酒席, 从早上吃到天黑才散席睡觉。(这家伙特爱摆谱。)
2) 悟空设法逃脱后, 黄眉童儿追来, 再次群殴, 这次还加上了猪八戒、沙僧两个帮手, 八戒问他行李呢? 悟空道:“老孙的性命几乎难免,还说什么行李!”当黄眉童儿取出宝贝时, 行者喊声:“不好了!走啊!”他就顾不得众等,一路筋斗,跳上九霄空里。看样子是被打怕了, 成了惊弓之鸟, 一有动静, 就跑那么远! 先躲到九楼再看。
3) 悟空又先后请了两批降魔捉怪的能手, 也都被黄眉童儿轻易捉去了。
可见, 孙悟空和黄眉童子相比, 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 最后, 孙悟空实在是没办法了, 只好在一个没人的地方哭了一场。
这个时候, 弥勒佛来了, 注意: 弥勒佛是不请自来的, 这个行为在整个西游记中都是比较罕见的。他现在出场, 是已经确认了孙悟空不是黄眉童儿的对手!
那么, 小西天的人为什么在看到孙悟空并不是很厉害时, 才放他们走呢? 这其实反映了佛派西方极乐世界的内部斗争。
弥勒佛是东来佛祖, 即“副佛祖”, 因为他又被称为“未来佛”, 所以, 这也就成了公开的秘密了, 弥勒佛是佛派内定好了的下一任佛祖, 他是这个领导班子将来的接丶班人。
这位矮矮胖胖满面笑容的副佛祖, 法力肯定也是无边的, 应该不会比如来差到哪儿去, 但他毕竟不是如来的嫡系部队, 而且势力范围也小。现在, 如来给了取经团队两个成佛的指标, 弥勒佛会不会有意见? 观音、唐僧、孙悟空已经形成了如来身边的一股新生的强劲势力, 唐僧又是如来的嫡传弟丶子, 这会不会对他这个接丶班人构成威胁?
所以, 弥勒佛安排他的童子和孙悟空见个高低, 一比较, 并不构成威胁, 所以才放他们过去。
黄眉童子是早就得了正果的,但他的果位究竟是佛位? 还是菩萨位? 还是罗汉位呢? 他自称是黄眉老佛, 这可能有虚高的成分, 弥勒说他只是一个童儿, 可能有虚低的成分, 从职能上看, 弥勒佛的这个童儿, 应该相当于如来佛手下的菩萨, 所以, 黄眉童子应该是个菩萨, 或是享受佛级待遇的菩萨。
再者,从黄眉童子说的“将汝等打死,等我去见如来取经,果正中丶华也。”这句话来看:就已经和取经总负责人观音菩萨构成了竞争关系。如果黄眉童子已经是佛了,就没必要和观音抢业务嘛。
现在,黄眉童子大概是在想, 你一个孙悟空有什么手段, 居然混到老子前面去了! 所以想打孙悟空出气。
弥勒与唐僧的矛盾, 黄眉童子与孙悟空的矛盾, 从本质上讲, 是职务权利地位之争。这种内部矛盾, 是不能以“平等”来解决的, 如果双方势均力敌, 那么, 矛盾永远不会缓解, 只有在一方彻底压倒另一方的时候, 矛盾才会变相的消除。
你看,当孙悟空完全不是黄眉童子的对手时,弥勒佛就笑嘻嘻地不请自来了。不迟也不早,咋就那么巧呢?
西游记中的弥勒佛, 尽管他的戏很少, 尽管他总是笑嘻嘻, 我们还是可以领略到这位二把手副佛祖的狠气, 那是超级的强大! 只几句简单的言语, 那个味儿、派头, 真叫足啊! 请看:
1) 孙悟空斗不过黄眉童子, 哭的时候, 弥勒佛来了:“悟空,认得我么?”行者见了,连忙下拜道:“东来佛祖哪里去?弟丶子失回避了,万罪,万罪!”
孙悟空亲口说过, 我为人做好汉,只拜了三个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观音,两界山师父救了我。即使见了玉皇大帝也只打个招呼, 唱个诺。现在, 他拜了弥勒佛, 而且还是连忙下拜的。
曾拜九尾狐, 那是假变小妖不得已, 不算九尾狐狠, 拜观音唐僧, 那是有解脱之恩, 也不算狠, 拜如来, 是因为如来狠! 拜弥勒呢? 弥勒是一个和他没有任何关系的人, 却要连忙下拜! 这只能说明弥勒和如来一样的狠!
弥勒是佛祖级别的人物,孙悟空当然不能马虎。
2) 悟空道:“东来佛祖那里去?弟丶子失回避了,万罪,万罪!”
为什么不说失敬, 而要说“失回避”? 失回避是万罪。可见, 在佛组织里面的规矩是: 见到大领导, 首先是“回避”, 不回避, 就是万罪, 在回避不及的情况下, 才是下拜。
真是牛啊! 这个佛组织从制度上保证了下属对领导的个丶人丶崇丶拜!
因为弥勒佛的戏很少, 所以这一段要特别认真的去读, 按原文, 就只能作出这样的理解!
3) 弥勒设计让悟空钻到黄眉童子肚子里, 黄眉童子疼得打滚, 眼泪汪汪,只叫:“谁人救我一救!”弥勒现了本象,嘻嘻笑叫道:“孽畜!认得我么?”
认得我么?这句话, 弥勒佛说了两次。
见到悟空的第一句话: 认得我么?
见到黄眉的第一句话, 也是: 认得我么?
这两个人是百分之百的认识弥勒佛的, 干吗还要问呢? 对认识自己的人说认得我么, 这就有问题! 那就只有一种可能: 是在讲狠! 讲狠的时候才说: 认得老子么? 叫你认得老子!
孙悟空和黄眉童子是西游记里最狂妄的两个人, 孙悟空还不敢变佛祖, 黄眉童子的手段高些, 敢变佛祖, 简直狂到家了! 弥勒佛也许只是要黄眉童子和孙悟空比试一下, 黄眉童子却乘机玩了一次佛祖的味, 过瘾啊!
这两个最狂妄的人, 同时被弥勒佛修理了一顿, 先叫黄眉童子把孙悟空整哭, 然后问孙悟空: 你认得我么?再反过来叫孙悟空把黄眉童子整哭, 然后又问黄眉童子: 你认得我么?
你这两个狂人, 瞎起眼睛, 也不看看老子是哪个! 叫你们认得老子。
黄眉童子被弥勒佛带走后, 孙悟空越想越不是味儿, 你的本事大, 是不是? 打不赢你, 是不是? 打不赢, 我就没办法了? 也不看看老子是哪个!
原著上这样写道: 师徒们却宽住了半日,喂饱了白马,收拾行囊,至次早登程。临行时,放上一把火,将那些珍楼、宝座、高阁、讲堂,俱尽烧为灰烬!

56) 如来与菩提
关于“菩提祖师是谁”的猜测,有N种之多:如来说、老君说、观音说、玉帝说、燃灯说、金蝉子说、准提道人说、元始天尊说、太白金星说、镇元子说,等等,只要叫得上的人名,都不防套上去试推一番。
我一直是持“如来说”的。去年在与网友游文意的讨论中,又找到了更铁的证据,支持这一说法。在其他证据出现之前,我依然还是坚持:如来 = 菩提。
孙悟空是菩提一手教出来的,我们只要看看孙悟空学的是什么就知道了。
1. 取经路上,究竟是谁在“持续地”指导唐僧修行?是孙悟空!孙悟空若不懂佛法,他怎么能够指导唐僧这个“准和尚”修行?!孙悟空的佛法修行要比唐僧高深的多!那他是怎么会的呢?当然是跟他神秘师父学的。
2. 车迟国,在道士新建的三清观内偷吃供品时,行者道:“这上面坐的是什么菩萨?”八戒笑道:“三清也认不得,却认做什么菩萨!”行者道:“哪三清?”可见,孙悟空对道派的基本常识都还比较模糊。
孙悟空学的是“佛法”,不是“道法”。因此,认为孙悟空的师父是道派仙人的说法,基本上是可以否决的。
《西游记》第34回,孙悟空变成一个小妖去请九尾狐狸精,走到门口,哭了起来。为何而哭?原文:
放眼便哭,心却想道:“老孙既显手段,变做小妖,来请这老怪,没有个直直的站了说话之理,一定见他磕头才是。我为人做了一场好汉,止拜了三个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观音,两界山师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一卷经能值几何?今日却教我去拜此怪......使我受辱于人!”
注意:我为人做了一场好汉,止拜了三个人。(这是孙悟空的心里话。)
孙悟空说他为人以来,只拜了如来、观音、唐僧这三个人。那么,我请问:孙悟空在西牛贺洲灵台山拜师学艺的时候,他天天向人家磕头,拜的又是哪个???
有的朋友会说,那当然是菩提祖师呀,这还用问。是的,是菩提祖师,可这样一来,孙悟空就拜了四个人了,并不是三个人。
下面,我们就把这四个人逐一分析一下,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两界山拜唐僧,属实。
见第14回,心猿归正:只见那猴早到了三藏的马前,赤淋淋跪下,道声:“师父,我出来也!”对三藏拜了四拜。
2)南海拜观音,属实。
见第26回,为医治人参果树,孙悟空的确去了南海,也的确有“参拜菩萨。”并且,孙悟空拜观音还不止一次两次。
3)西天拜佛祖,根本就没有的事!!!
大闹天宫时,孙悟空与如来斗法失败后,大吃一惊,有这等事,有这等事!我决不信,不信!就已经被五行山压住了,他就是想磕头也来不及了。一直到他出来,保唐僧,走到金角大王的地盘,遇到九尾狐为止,既没有去过西天,也没有拜过佛祖。
这就有问题了。孙悟空明明没有去过西天,也没有拜过佛祖,那他为什么要说去西天拜了这个人的?
4)西牛贺洲拜菩提,属实。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前两回:孙悟空在西牛贺洲,一见到菩提祖师,“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学艺时“跪在榻前”,临走时“只得拜辞”。也不知拜了多少遍!
这个问题就更大了。孙悟空明明是拜了这个人的,怎么又不算数了呢?
从上面这四段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孙悟空的确只拜过三个人,分别是:菩提、观音、唐僧。
那么,孙悟空拜过菩提,为什么不算数了?而没有拜过如来,又为什么要说拜过他了的?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如来就是菩提,菩提就是如来,是同一个人。孙悟空学艺的时候,才是真正的“西天拜佛祖”!
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全身不能动弹,只有每日动脑筋反思,终于想通了这一切的前因后果,所以悟空说:“如来哄了我,把我压在此山,五百余年了”。
我们再看第58回,如来说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这分明是撒了个谎, 如果真的有六只耳朵的猴子, 那真假悟空就太好区别啦! 只看耳朵不就得了。如来说的这个六耳猕猴, 是在场的所有人都没听说过的, 因为这是如来杜撰的。
那么, 如来为什么不编个别的名字? 而偏偏要说是“六耳”呢? 因为说出“六耳”, 就是说出了“本象”!
本, 就是最初。最初的时候, 悟空随菩提祖师学艺, 祖师是打暗语教的, 悟空悟破玄机, 半夜子时,跪在祖师床前求教, 悟空道:“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师父传我长生之道罢,永不忘恩!”
祖师由此开始秘授, 悟空由此开始得道, 皆起于这最初的“此间更无六耳”。这是他和祖师两人间的秘密对话, 绝不可能有第三个人知道! 所以, 如来现在笑着告诉他, 悟空是真的, 六耳是假的!
要想证明菩提祖师是其他人,你首先得证明菩提祖师这个人不存在。而证明菩提祖师不存在的唯一证据是:“孙悟空只拜了三个人”,即如来、观音、唐僧。他原先拜的那个菩提,已经不作数了,由未曾拜过的如来取代。
即:如来 = 菩提。明确无误。
既见过菩提,又见过其他人的证人,在《西游记》中,还只有孙悟空这一个人。

57)野势力妖怪

妖怪,之所以能成为妖怪,就因为他修炼了的。若不修炼,又怎么能够成为妖怪?
这西天路上的妖怪,有的是在为天庭道派服务,有的是在为佛派服务。还有更多的妖怪则是独霸一方,不为任何一派服务,这样的妖怪,我们称之为:野势力妖怪。
野势力妖怪,由于没有派系的支持,他们要想最终混成神仙,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妖怪,并且等级也是最低的。
野势力妖怪的生存状态普遍较差。在西游记中,基本上是越靠近西天的妖怪越富,越靠近东土大唐的妖怪越穷。
你看后面的三个犀牛精,他们洞中的许多珊瑚、玛瑙、珍珠、琥珀、宝贝、美玉、良金,仅八戒与沙僧搜出的细软宝贝就有一石。可见是相当有钱的。
再看中华大唐的妖怪:
第13回,唐僧带着唐王赐的两个随从被寅将军捉住了。这时,来了两个客,熊山君与特处士。看见唐僧三人被绑着,就问:“此三者何来?”寅将军说是他们自己送上门来的。
处士笑云:“可能待客否?”
后面的妖怪,都是捉到人后,请客吃饭。而这大唐的妖怪居然是问能不能请我们吃?又说只吃两个,还留一个。
最后,寅将军将两个从者的首级与心肝奉献给二位客人,自己吃了四肢,其余骨肉,分给各妖。看样子,大家都没吃饱。
怎么说呢?我觉得大唐国的妖怪极少,并且很穷很寒酸。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和如来说的恰恰相反。
如来说:我西牛贺洲,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但那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
而实际上,南赡部洲只有两处妖怪: 寅将军、黑熊精。西游记中90%以上的妖怪, 都集中在如来的西牛贺洲。究竟哪边是“是非恶海”?

孙悟空放出来后,他就专门负责清剿妖怪。有派系有保护伞的妖怪,他一个也没打死。因此,野势力妖怪就成为孙悟空的重点打击对象。
通观《西游记》全书,有背景有派系的妖怪,都能活。无背景的妖怪,则分以下3种情况:

1. 无背景,但有利用价值的,可以收编。
孙悟空遇到的第一个野势力妖怪是黑熊精,这个妖怪虽然没有什么势力,可问题是那妖怪也颇有些手段,孙悟空降伏不了他,所以被观音菩萨收编了,并安排他做了一个守山大神。
黑水河的鼍龙怪,这个妖怪武艺也不高,也没谁要收编他,但孙悟空没打死他,我们来看一下。
鼍龙怪被摩昂太子捉住,众海兵一拥上前,揪翻住,将绳子背绑了双手,将铁索穿了琵琶骨,拿上岸来,押至孙行者面前。这个时候,生杀大权完全在孙悟空手里。要打死他,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
a. 黑水河河神对孙悟空说:“奈我年迈身衰,敌他不过,把我坐的那衡阳峪黑水河神府,就占夺去住了,又伤了我许多水族。我却没奈何,径往海内告他。原来西海龙王是他的母舅,不准我的状子,教我让与他住。我欲启奏上天,奈何神微职小,不能得见玉帝。今闻得大圣到此,特来参拜投生,万望大圣与我出力报冤!”
b. 摩昂太子对孙悟空说:“大圣,这厮是个逆怪,他极奸诈,若放了他,恐生恶念。”
c. 猪八戒见那妖精锁绑在侧,急掣钯上前就筑,口里骂道:“泼邪畜!你如今不吃我了?”被孙悟空制止了。
在场的人,几乎都要鼍龙怪死,如果孙悟空打了,则至少可以帮河神报个仇,他自己也有功果,但孙悟空说放。
为什么要放?孙悟空说:“且饶他死罪罢,看敖顺贤父子之情。”这就是看的龙王的面子,给了西海龙王一个人情。后来龙王屡次来帮孙悟空降私雨,可不是因为怕他,那是有人情的。
所以,放过这个妖怪,对孙悟空是有利用价值的。
另有:碧波潭的龙婆,留着她看塔,没死。还有蜈蚣精,被毗蓝婆收去看门,也没死。等等。

2. 无背景但精明的,可以逃跑。
碧波潭的九头虫,他就成功的逃跑了,没有死。
《西游记》第63回,那怪物(九头虫)负痛逃生,径投北海而去。八戒便要赶去,行者止住道:“且莫赶他,正是穷寇勿追,他被细犬咬了头,必定是多死少生。等我变做他的模样,你分开水路,赶我进去,寻那宫主,诈他宝贝来也。”二郎与六圣道:“不赶他,倒也罢了,只是遗这种类在世,必为后人之害。”至今有个九头虫滴血,是遗种也。
这是西游记里所有野势力妖怪中唯一负伤逃命的一个妖怪,没有死。仅此一例。

3. 无背景又无本事的,一棒子打死了事。
在所有野势力妖怪中,被打死的妖怪约计如下:
虎先锋、白骨精、九尾狐、狐阿七、蝎子精、玉面公主、碧波潭老龙、龙子、万圣宫主、杏仙、十八公、孤直公、凌空子、拂云叟、赤身鬼、丹桂、腊梅、大蟒、7个蜘蛛精、狐狸美后、金钱豹、黄狮精、三个犀牛精。
这些妖怪基本上都不怎么厉害,在被打死之前,也没人来救他们,所以都被打死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最容易被打死的妖怪,是既无背景又无本事的妖怪。这些都是老孙的“买卖”,同时,也是猪八戒争夺的对象。

74) 卷帘大将
      沙僧因为打破了玉皇大帝的一个杯子, 就被贬下界来, 并且受到酷刑: 七日一次,飞剑穿胸百余下。
      量刑过重, 很不正常。于是就不免被人怀疑他是个用苦肉计的卧底。
      沙僧是卧底的说法, 一般有两种:
      1) 说沙僧是如来佛祖安置的卧底
      证据是沙僧没喝子母河的水, 这个应该说不通。如来没有必要安排一个卧底在取经队伍里面, 因为有39个暗神一直在监视, 并且记账。再说, 就算如来想安排一个卧底, 也不可能把玉皇大帝的贴身保镖兼秘书安排下去。
     
      2) 说沙僧是玉皇大帝安置的卧底
      如果沙僧是玉皇大帝安置的卧底, 那么, 目的就只有一个: 破坏取经! 沙僧有没有破坏取经呢? 这要分两个部分看: 他加入取经队伍之前与之后。
      从他加入取经队伍起, 到取经结束, 并没有发现他破坏取经, 而且在关键时候还有挽救取经队伍的行为, 这一点可以肯定他不是玉帝的卧底。
      沙僧在加入取经队伍前, 有过破坏取经的行为, 因为他曾经吃了9个取经的僧人。有人说那是金蝉子9次转世都被他吃了。这金蝉子的脑子不是进了水么? 每次转世后就专程跑来喂他?! 就一点也不改变策略?
      原文上讲:“我在此间吃人无数,向来有几次取经人来,都被我吃了。凡吃的人头,抛落流沙,竟沉水底。这个水,鹅毛也不能浮。惟有九个取经人的骷髅,浮在水面,再不能沉。”
      沙僧吃的这9个和尚是有道行的, 头骨比鹅毛还轻, 这9个和尚是分几次吃的, “有几次取经人来,都被我吃了。”取经人总共只出现过“几次”。
      沙僧只吃了几次取经人, 这几次取经人中有道行的和尚共有9个。“几”是一个不确定的数目, “九”是一个确定的数目, 并且是最大的个位数。9个取经人是分几次吃的, 那就不是分9次吃的! 每次吃两三个, 才与“几次吃了9个”相附。
      所以, 这就不可能是金蝉子9次转世,
     
      沙僧被称为“久占流沙界吃人精”, 几乎是见人就吃, 吃人无数,而9个僧人和“无数”相比, 简直微乎其微! 说明沙僧的攻击目标是所有过路的人, 而不是只针对和尚!
      因为沙僧没有食物吃, 饥寒难忍,所以客观上破坏了早期的取经队伍。如果他是卧底, 他就不会对菩萨说这些事, 如果他是卧底, 他混进去后就应该搞破坏!
     
      现在, 当观音菩萨路过流沙河的时候, 沙僧走上岸就捉菩萨, 动机是什么? 饿了, 准备吃菩萨充饥。
      但在他得知是菩萨的时候, 就收了宝杖,纳头下拜, 说了自己很痛苦的现状, 并向菩萨道歉:“没奈何,饥寒难忍,三二日间,出波涛寻一个行人食用。不期今日无知,冲撞了大慈菩萨。”
     
      他受的罪最大, 但他并没有向菩萨求救。
      我们再看猪八戒:“不期撞着菩萨,万望拔救拔救。”再看孙悟空:“你好的是那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南无观世音菩萨。万望菩萨方便一二,救我老孙一救!”他们都是主动向菩萨说好话求救的。
      沙僧没有向菩萨求救, 是菩萨主动要帮助他的。
      菩萨向他保证“教飞剑不来穿你。复你本职。”这两个条件时, 沙僧爽快地答应了, 并说“但恐取经人不得到此,却不是反误了我的前程也?”这句话说明沙僧非常重视前程, 生怕误了。
       然而, 沙僧在取经路上的一贯表现, 毫无卖力进取之心, 又否定了他重视前程, 他压根都没幻想再回到天庭去官复原职! 就算后来封为金身罗汉, 也没像猪八戒那样表示不满, 职务高低无所谓。这就奇怪了, 沙僧究竟要什么?
      菩萨的两个条件: 1.教飞剑不来穿你。 2.复你本职。
      既然沙僧不看重第2个条件, 那么, 他必然看重的是第1个条件! 既然他这么看重第1个条件, 就说明“七日一次,飞剑穿胸百余下”的痛苦, 他已经无法忍受!
     
      玉皇大帝为什么要如此折磨他呢? 难道仅仅只是因为打破了一个杯子么? 不太可能! 猪八戒调戏嫦娥也只是贬下界来, 没有别的附加刑罚, (错投猪胎的责任是他自己, 不是玉帝), 难道沙僧犯的罪比八戒还大?
      如果沙僧真的犯了什么罪, 他贬下来就应该去投胎! 沙僧并没有投胎, 这就说明玉帝没有用明文规定的天条来处分他。那么, 沙僧在流沙河受罪, 就只能说明是玉帝用的私刑!
      玉帝和沙僧之间有什么私人恩怨呢? 有一首诗讲沙僧:
     
      自小生来神气壮,乾坤万里曾游荡。英雄天下显威名,豪杰人家做模样。
      ......
      玉皇大帝便加升,亲口封为卷帘将。南天门里我为尊,灵霄殿前吾称上。
      腰间悬挂虎头牌,手中执定降妖杖。头顶金盔晃日光,身披铠甲明霞亮。
      往来护驾我当先,出入随朝予在上。
     
      “豪杰人家做模样”, 沙僧是在地上修仙得道的, 曾经是许多人的偶像。长得帅, 功夫高, 被玉帝相中, 一步蹬天, 做了万神主宰玉皇大帝的保镖兼秘书, 并且允许他带兵器上朝。可见玉帝对他是最够意思的。
      孙悟空猪八戒的兵器都是老君炉子里炼出来的杀人凶器, 正规军丶用丶品, 而沙僧的兵器却不是的, 是一根赶面杖, 是哪的? 是月宫里的, 是月宫嫦娥家里的!
     
      “这般兵器人间少,故此难知宝杖名。出自月宫无影处,梭罗仙木琢磨成。”
     
      沙僧怎么会有嫦娥家里的赶面杖? 莫非他在嫦娥家里吃过面? 这个东西不要说人间少,就是天上也少啊, 怎么就到他手里去了?! 莫非他与嫦娥有什么关系?
      如果他与嫦娥有什么关系, 他又怎么敢把这个证据天天拿在玉帝眼前晃? 所以他与嫦娥应该没有什么关系, 这就只有可能是玉皇大帝赐给他的, 即使他与嫦娥有什么关系, 最多也和猪八戒一样, 依天条贬下界来。很显然, 沙僧犯的罪比这要严重的多!
      并且, 还不能公开宣判, 那就只会是这样一种可能: 他这个卷帘大将与王母娘娘卷到一起了!
      沙僧最有条件受到王母娘娘的引诱, 而玉皇大帝出入月宫与嫦娥幽会时, 就提供了他们幽会的时机。
      但有一次, 玉皇大帝该去月宫时没去, 是叫天蓬代替的, 而沙僧与王母娘娘不知道, 结果奸丶情败露了, 沙僧在慌乱中打破了一个杯子。
      猪八戒和沙僧这两个人都是那个时候贬下来, 八戒干玉帝的小老婆, 沙僧干玉帝的大老婆。八戒没干成, 处分轻些, 沙僧干成了, 玉帝要把他的心捣烂才解恨!
     
      沙僧在流沙河变得丑陋无比, 青不青,黑不黑,晦气色脸。已经是心死了, 对什么都无所谓了, 所以在取经中, 他就没有什么追求, 他最需要的是平静。

     81) 西游记的主旨是什么
      西游记的主旨是什么? 这么多年来, 一直是众说纷纭, 答案千奇百怪, 大致有如下几种说法:
     
      1) 搞怪说。仅是神话小说, (或恶搞历史上的玄奘法师), 滑稽搞笑, 看了好玩, 并没有什么寓意。
      2) 宗教说。是一本宗教小说, 讲的是佛道并重, 或是以佛证道。
      3) 炼丹说。讲的是丘处机道长(或其他道士)的炼丹口决。
      4) 谤佛说。看起来是在讲修佛, 其实是在讥讽诽谤佛教。
      5) 修心说。心生则魔生, 心灭则魔灭, 讲的是如何养性收放心的学问。
      6) 养身说。讲的是气功口诀, 养身怯病(魔)之道。
      7) 讽刺说。讽刺官场腐丶败。
      8) 揭露说。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
      9) 惩恶扬善说。
      10) 反映人民斗争说。
      等等。主流的大致就这些吧。
     
      所谓主旨, 是具有唯一性的, 看看上面这些说法哪一条是的? 哪一条都不是的!
      以上这些说法, 西游记中确实都函盖了有, 时不时的都有所体现, 这只能叫: 西游记从侧面反映了有如上现象, 但却都不是当做自始至终的主线来写的。
   
      西游记自始至终的主线, 其实非常清晰明了。
      开头, 唐僧师徒因为种种原因, 聚到了一起, 上西天去取经, 无论他们是真心实意也好, 虚情假意也罢, 反正是朝着目标出发了。
      过程中, 他们遇到了无数次的艰难险阻, 面对环境的恶劣, 敌人的攻击, 上级的压力, 内部的纠纷, 他们都挺过来了。
      故事的结尾, 皆大欢喜, 都成功了, 是以圆丶满成功结束的。
   
      所以, 西游记的主旨写的是如何成功的故事, 这才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起因、经过、结果, 无一不是紧紧地围绕着这条主干在写。其他的, 诸如上面的那些说法, 都是枝叶, 不过是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已。
     
      我说西游记的主旨就是如何成功, 有些朋友可能不太认同, 这种理解太肤浅了吧, 太世俗了吧, 尤其是有宗教信仰的朋友会反对, 他们硬是要固执地坚持西游记讲的是佛家的修行。
      佛是真正的大智慧者, 说句不好听的话, 佛的境界, 又岂是你一个凡夫俗子所能理解得了的! 西游记你都看不懂, 你还能看得懂佛经?!
      其实呢, 世俗的修行与佛家的修行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矛盾, 只是追求的境界不同而已。并且佛也提倡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行。
   
      任何一个人, 起初都有一个立志阶段, 立志升官, 立志发财, 立志为僧, 哪怕是具体到做某一件事, 也都是起缘于最初的一个念头, 所以, 立志阶段(决定开始)总是在幼稚期完成的, 是最不成熟的, 因为他处于整个事件的最前端。
      没有立志, 便谈不上努力。做任何事, 先都有个目标, 没有目标, 你往什么方向努力?! 有了目标, 很自然地就要朝着目标去努力。
      没有努力, 便谈不上怀疑。在前进的过程中, 一定会因种种困难而产生种种怀疑(幻象), 我的决定是否正确? 我的努力是否正确? 我坚信的理论是不是有问题? 或者理论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 或从一开始我就受到了欺骗? 这些都是正常的, 他说明你认真努力过。
      没有怀疑, 便谈不上坚定。其实呢, 你怀疑的两个面, 他都是对的, 同时也都是有问题的, 所以你才会怀疑! 这个取舍是很困难的, 必须取一而舍其他, 舍去的其他未必就不是正确的, 取的这个一, 也未必都是尽善尽美的, 究竟站在哪一边, 靠的是信念, 而不仅仅是知识。只有认识到这一点, 才可以称之为坚定。
      没有坚定, 便谈不上成功。怀疑、坚定都是成功的中间过程, 你要是在怀疑中, 动摇了, 或者放弃了, 也就等于是在成功的中途, 自己主动放弃了。
      没有成功, 便谈不上无欲无求。只有该有的都有了, 才可以很自然地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 现实中的释迦牟尼佛他从一生下来就是个王子, 他当然可以追求更高的无求境界, 一个老百姓也谈无求, 自欺欺人, 不觉得很可耻吗?! 这才是真正的曲解了佛意。这些都是混饭混日子的假佛信徒!
      没有无欲无求, 便谈不上皆是虚妄。不认识皆是虚妄, 便不可得无上正等正觉。
     
      世俗的修行以成功为终点, 佛家的修行以无上正等正觉为终点(没有终点)。很显然, 佛的境界比世俗的要高的多。
   
      而西游记只讲了从立志到成功这一段, 就结束了, 并没有讲更高层次的修行, 因此, 西游记的主旨就是谈如何成功, 如果你硬要说是佛家的修行, 那么也可以看做是修佛的初级阶段吧。这是不矛盾的。

82) 《西游记》之成功法则(全文完)
      西游记的起因、经过、结果, 一直都是紧紧地围绕着“如何成功”这条主线来写的, 非常清晰明了, 为什么就很少有人这样理解呢? 是作者隐藏的很深吗?
      不是的, 是中国人的性格使然, 因为大家都不以谈功利为美德, 当然就不愿意把西游记与功利挂钩。
   
      然而, 西游记是一本赤裸裸的描写功利的书, 反复的提到功果、功劳、功绩。
      故事的开始, 观音菩萨就明确的告诉了唐僧:“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不是白干, 是有赚头的, 用“去”换取“正果”。
      就是与取经无关的人, 也都是以“功”来衡量的。黄风怪一回, 灵吉菩萨说: 我拿他去见如来,才算这场功绩哩, 这个功劳是我的。
      金角银角一回, 老君说: 却是你今拿住,得了功绩。
      乌鸡国一回, 文殊菩萨说: 今得汝等来此,成了功绩。
      故事的结尾, 都成了正果, 怎样成的正果? 如来说得只有那么清楚了: 都是因“功”成的正果, 唐僧取经甚有功果,孙悟空炼魔降怪有功,猪八戒挑担有功,沙和尚登山牵马有功, 白龙马驮唐僧有功。
      结论: 是因“功”成的正果, 不是因“善”成的正果。
     
      西游记的作者是没有善恶观念的, 他给小说中的人物都有发善心的一面, 也有做恶事的一面, 所以给人的感觉很矛盾, 你不知道他究竟是何立场。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 问题不是出在作者身上, 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在作怪。
      我们从小看电视, 就学会了: 人物一出场, 还没开始表演, 我们就已经认定了他是好人, 他是坏人, 否则我们无法看下去。
      带着这种思维枷锁, 当然就看不清本来的面目。传统的行为准则一直停留在道德层面, 总是以善恶来衡量评判, 可善恶究竟是什么? 以何种标准来界定? 你说的清吗? 西游记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作者没有这么狭隘, 都是一样的。
      拿现代社会来说, 谁一生下来就是好人或是坏人? 不存在的事, 再如当今的商场、股场, 大家都在里面各施手段, 博取利润, 谁是好人谁又是坏人? 大家都是一样的。
      西游记是一本描写如何成功的书, 探求的是成功的法则, 没有好人坏人, 只有胜利者与失败者, 把个说教式、灌输式的“劝善”打的粉碎!
      所以, 你读西游记, 不要管他讽刺什么, 揭露什么, 这些对我们都毫无意义, 只有成功的经验才具有借鉴价值。
     
      成功是什么? 用最简单最直白的话说, 就是达到自己所需要的目的。可现在偏偏要用上: 成功是一种信念, 成功是一种境界, 成功是一种超越, 这类高尚的语言, 这只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没那么多废话, 成功的准确定义: 达到目的。
      西游记告诉我们, 成功的法则主要有三:
     
      1. 能力
      西游记展示给我们的是: 成功, 不仅需要手段, 而且还要不择手段。当然, 老君、如来、观音的手段太高, 不是我们一般人模仿得了的。不过, 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我们还是可以学的。
      你是精英, 就学孙悟空, 你是卖苦力的就学猪八戒, 既不是精英, 又不肯卖苦力, 你可以学沙和尚紧跟着有望成功的团队。
      总之, 有什么长处, 使什么长处。
     
      2. 合作
      成功需要合作。合作, 还有两个意思相近的词: 一个叫互助, 一个叫勾结。其实是一样的, 请大家注意, 这些感性认识的词汇仅仅只是生动形象而已, 没什么实际意义的。
      唐僧靠徒弟保护,徒弟靠唐僧解脱,彼此扶持, 两不相谢。合作得以成功。
      如来靠取经团队, 传经得以成功, 取经团队得如来封授得以成功。
      成功是互利的, 现在的说法叫:双赢。
     
      3. 坚持
      成功, 是由若干个因素构成的, 其中, 最为重要的一点, 就是坚持。
      要做成任何一件事, 至少有个必要时间, 取经的必要时间是两三年, 那么, 无论如何在两三年之内是难于完成的。在成功的过程中, 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 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 两三年时间就够了, 那么, 有阻力呢? 有强大的阻力呢? 需要多长时间? 这就是不确定的了。
      唐僧本打算三年完成的, 结果却用了14年, 这14年他一直坚持着, 其中的任意一个时候, 他只要一放弃, 就彻底的失败了。
      西游记中的如来佛也是一样, 他欲传经东土,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 他还在坚持, 只到唐僧这一次, 传经才成功, 假如这一次又失败了咋办? 那就再来一次!
      没有什么高深的秘诀, 就是一个“持”字, 很简单, 真做起来, 靠的不是知识多少, 不是能力大小, 靠的是无尽的毅力! 无论你看多少成功的妙招, 都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没有那么多成功的规定, 没有那么多成功的定律, 就是一个“持”字, 不要轻易放弃。
      只要你一放弃, 等于你又要重新再来。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过去失败的经历, 是不是因为主动放弃导致的? 再想一下曾经成功了的经历, 是不是也有着不可避免的困难与阻力? 这些困难与阻力在你成功后再来看, 真的就是如梦幻泡影。
      究竟要熬到什么时候, 才能成功? 谁都不能给你打保票, 因为这永远都是一个不确定的未知数, 你只有坚持坚持再坚持, 终有成功之一日。
     
      弃清规, 破戒律, 汝今能“持”否?
发表于 2010-3-19 18: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太牛了!学习中!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19: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可能是原创,响应13的号召转载的
发表于 2010-3-24 18: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分析逻辑确实让人佩服,看完不仅有点恍然大悟,更加欣赏作者作眼深处的眼光啊。超赞!
发表于 2010-4-17 17: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才啊,不过写的真多啊,看的好累滴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3 06:20 , Processed in 0.07179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