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75|回复: 1

李远:理学院辩论队的经验总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7 04: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言:最近,马腾开始写四辩的教案,我觉得,我们这些从这支队伍走过,并学到很多的人,都该将以前的得失功过的经验共享出来,以备来者更上一层楼。我们的大学生活,很多方面,都仰赖诸位队友全力协助和资源的供给,才有今日。是此,不能忘。
关于辩论队的整理的历史,参考我和贺兴华写得关于理学院辩论队的记录。本文,旨在具体的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广开言路,大家一起探讨。

1)换届问题
首先,我先交代两种心态,以供我们审视组织管理。
1.我们做管理,需依靠众人之力才能完成,但是也绝不可奢望他人。
2.我们试图将自己的理念传播给他人,但是众人的成长环境和志向别若天地,因此只追求平均值的改变。
我怀着如此心态,参与到公众的事物上来。不低头,也不奢望,努力将所想变成实际。凡是有人响应,我就积极接纳且共享资源;如若无人参与,我就自己独立完成,直至出现可观的效果,足以吸引他人参与。
切入正题,辩论队每年换届,都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辩论队内部分为三类,新生(编号A),新的管理者(B),以前的管理者和队员(C)。由于新生一切伊始,与其他两个群体都不存在任何的既定的关系,所以也就无所谓矛盾。因此,主要问题,集中在BB之间、BC之间,A的流失问题。
我们做组织管理,从不规避、惧怕任何矛盾或者问题,因为正是这些,才成就了我们的理想。一切事物的发展,无不在将无序的事物有序化的道路上行走,我们,也在其中。

1.1  BB之间
大一的一年,B的身份是A,他们之间彼此平等,受高年级的管理者协调组织,一切有序而且平静。一年过后,身份变成B,之前的规则重新厘定。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有所变化,并经一个新的组织管理体系,需要具备良好的决策体系、执行体系。而这些,都源于大一时候单一化的执行体系。不同年份,出现的情况不同。人和人的差异,使得问题的表现形式也迥异。有时候相互之间激烈辩论,或者退而做自己的事情,不参与这磨合工作。当然,也有很好的配合的。当然,这些都是一个时间段内的问题,一般经过几个月后,到交大论坛结束,所有磨合工作完成。相互之间认同,形成新的有序化。毕竟能进入辩论队的,已经是经过了严格的甄选,或多或少,都有个人理想和觉悟,能够适应团队作战。而这,也是我最喜欢辩论队的地方,虽然有矛盾,但大多对事不对人,问题来的时候,能够凝成一起,形成团队优势。对于BB之间的问题,需要在他们大一的时候,尤其是后期,就促成新的有序化的形成的趋势,并且,在他们变成B以后,C应该成为新的协调人,缓解矛盾。由于B中的新的管理者刚上任,人数只有2-3个。所以此时,相对于其他的B成员,C应当更加支持这2-3个组织管理者,促使他们形成威信,才是关键。组织管理中,没有核心则其他所有的正确或者真理其实都是无序化的表现。
另外,在他们上任之前,C有责任将之前所有的外部组织关系网,传递给B,无论是请客吃饭,登门拜访等形式,总之,握住新的权杖的前提,是成为新的关系网的代言人。
1.2  BC之间
在任何组织体系下,换届都是个权利体系重新组成,广义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因此都必然出现诸多问题。理学院辩论队,不因为选拔严格而脱离这个普遍的规律。所谓的广义利益,除了物质利益之外,在辩论队内部,主要是个人理念在体系中的执行权重。当然,这在更加复杂的组织体系中,表现的更加突出。
C作为以前的B,可以自由的将个人理念融汇到辩论队运作中,并且整个体系,都会以他们为核心,任其调度,实践战略目标。然后,一个月不到的时光,一切转变。体系上的权重重新分配,必然导致很长时间的不适应。此时,旧的体系代言人和新的体系代言人之间,在意识上,尤其是具体事物的决策态度上,出现了诸多分歧。在此,我们首先需要明白,我们对一个事物进行决策,是基于我们个人的理想、理念,并按照我们的个人特点进行具体的方法执行。然而换一个人,理想理念不同,战略思路也不同,所用方法难以相同。因此统一起来十分困难。所以我才常说:“在组织管理中,将错就错也比犹豫不决更能增进效率。”。其实我的意思不是我们要一意孤行,执行错误的观点。而且接纳他人的观点,不因为有碍自己理念而阻拦。凡是不违反大原则的事情,换个思路,未必不是欣欣向荣。
同时,刚开始交接的时候,新的B的一切威信都没有建立,如果CB中的核心不能团结一致,势必造成执行力下降。因此,在BC的矛盾上,C应该做更多的妥协。同时,基于C的所持有较多资源的原因,C应当更加主动的协助B,协调组织好其他高年级成员,形成梯队的建设。

(待续)

1.3  A的流失问题
我将此问题放到最后说,不是因为它最不重要,而是因为前两个问题不交代清楚,这个问题就没有探讨的平台。因为,正是B之间、BC的关系疏通了,A才有协调好的机缘。
其实,理学院辩论队,在邓彦、高阳一届,这个问题已经缓解,尤其是邢雨辰、熊星这一届,基本上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但是,A的流失,在当年,成为理学院辩论队发展的关键。每年大量人员流失20%~40%,也就是,每年都要走3~6名。主要原因有三:1.如同辩论队史中记录,当年的辩论队策略不同,建立之初,贵在靠人海战术打开组织体系,不计人员得失,凡是有才就招进来,走了也默认还在。总之,目的不在于精兵简政,而是扩充体系的延展力,为之后的发展奠定资源基础。2.那时的辩论队,不如现在这般规范,一切初定,全凭个人力量维系,人来人去,缺少文化的积淀和如同讲师制度这种树根一样的机制。因为总共也没几个人,何谈体系?3.也要承认,这几年辩论队人的素质提高的很快,招新选拔异常的严格,选进来的人本来具有团队作战的优势,稍加熟悉,很快拧成一股绳。不止辩论,凡可以直接合作的地方就直接合作,比如数学建模,挑战杯等等,不可以直接合作的,就相互支持,各自分工,比如竞选。加之辩论赛的日子异常难熬,经过这些之后,似乎也没有什么更难坚持的事情,便形成了共同承担风险和均分利益的团队认同,所以不存在落单现象。加之,上一届的队长教练异常的敬业,还有个别队员的穿插策应,一切好似必然。
但是,我们需要时刻注意的,是他们的未来。新人进入辩论队,就是我们的队友,不仅是辩论,也是我们未来的大学四年,甚至将来的同伴。我们要从他们一开始进队,就替他们筹划未来。所谓的筹划,就是在不同的阶段,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遇。诸如数学建模竞赛培训,社会工作,科研论文、工作介绍、课程辅导,关系延展,等等。总之,不流失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更深一层的是,要让他们因进入理学院辩论队,而受益一生,而这,也才是理学院辩论队不同于一个普通的学生社团的地方。同样,组建良好的老队员体系,尤其是毕业的老队员体系,成为了长期资源共享的关键所在,具有战略意义。
2)招新
任何组织体系中,新人的选拔,乃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第一要务。它的选拔水平,使得后面的整个体系的基调有所不同。但是,此时,我须首先倒叙,阐述培训的意义。因为,那才是本章节的我的初衷。其实,在我创建理学院辩论队之初的理念中,从来认为培训重于选拔。在我之前的定位上,认为理学院本来不是一个打辩论的地方,因为纯理科生,从一开始,就不具备人文学院和经管学院的文科生的素养。当然,这一点,在后面,因为团队文化的沉淀,发生了转变。可是,在当初,我所想的,是采用近乎于“淘淤泥选金”的办法。也就是,运用我的动员能力,使得整个学院为之努力,分成若干部分,即准备比赛的队员,学生会的组织人员,群众的活动策应。如此,最多时候有40%的新生,都参与其中。这样,可以以体系的优势,弥补密度的匮乏。然后,采用我刚才提到的,极其严格夸张的培训方法,使得不善于辩论的人,变成辩论高手。其实,回顾昔日那些在理学院辩论队中走出来的交大杰出的辩手,初进队时基本都无辩论经历。在其中的实践中,采用了诸如朗诵报纸,一对一强化,食堂门前朗诵等极端的手段。这些方法,后来有的之所以被放弃,乃是内部水平已经提高,讲师制度如同筋脉,已经将知识技能普及。总之,一个先进的组织体系,贵在能够将顽石变成金玉,而不是高价买来钻石而无法镶嵌。
但是,此时,我需尽我能力,细致阐述招新中的问题。

2.1  宣传板
在我见过的所有的宣传版中,以薛单做得两幅最好。原因在于简介明了,充满个性。
我常见到的各个协会社团的宣传板,色彩斑斓满篇文字,华丽,但是要明白它说得是什么,需要静下来看看才能找到。我们做宣传,最重要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吸引对方,并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传达最大信息。试想,如果大家绘画水平都差不多,如何可以在众海报中脱颖而出?曾有一次,我给校研会出宣传板,我就在白纸上,拿毛笔写了时间地点内容和主办方。后来发现,其实效果很好,因为其他所有的海报都是五颜六色,全是文学型的文字,反而都没有了个性。其实,我的意思不是说,海报越简单越好,而是,一定要考虑到竞争方的宣传策略和目的人群的心理。
3年前的宣传单,我们将辩论队队徽用照片洗出来,然后裁剪成小的队徽,在宣传单的左上角贴上,效果很好。后来又采用彩色的印刷海报,比手画更有吸引力。当然,又辅助宿舍发放策略,才能将辩论队的思想意识传递出去。总之,少用文学性的描述,可以才用类似广告语的语言,但是简练为重,毕竟路人走过,一瞥而已,不要让无用的文学性的描述掩盖主要内容。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做的东西会认真品味,就妄估路人也有此闲心。
宣传贵在细节,海报也是无处不在,从食堂门口公共宣传,宿舍发放,迎新时后插放海报在新生指南,等等,总之,不要漏过任何一个未来的队员。

2.2  讲师培训和工作日志
给新生培训,是依靠讲师制度的支撑。(关于讲师制度,将在后面章节详细论述。)具体的演讲内容,可以参照宋晶路、顾旭、马腾他们专门为此写的教案或者总结。(在此,理学院辩论队如果有需要的,可以给我发邮件,我发给大家。)
通常情况下,讲师由新的大二学生,也就是之前提到的B来做主力。这就意味着,一个被传道授业的团体,骤然开始“为人师”。这种变化,其实会带来很多问题。诚如上面章节所说,并且之后我还会不断重复的话。“做组织管理,不能畏惧任何矛盾和问题,因为正是这些,才体现了我们存在的意义,也才是成就我们一生的关键。”。回到刚才的话题。一个新的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建立威信,因为如果没有威信,就没有良好的执行力。换句话说,如果指令不能下达,则指令无从谈及正确错误。而这前提,是整个体系,对于管理者的认同。所谓威信,即权威和信用。权威,就是让大家感觉你的决策具有正确性,大家可以将个人利益托付与你。所谓信用,即所做决策,必然履行,使得整个体系不存在断点。因为众人的投资,总是希望会按照组织者的言行兑现。此时,也就是讲师制度培养之初,正是这种新的权威建立的时候。新的讲师,一夜成为管理者,心态难以平和,很难把握如何算是学长,如果是传道授业。因此,这时,由高年级学长适当带一两次,也就是两个人共同指教一个班一回,可以起到过渡的作用。通常讲师出现的问题是,约束别人条条是道,自己却做不来。比如开会不让别人说话,自己却窃窃私语;新生的迟到现象,往往源于讲师的迟到;讲师不讲究效率,放松他人,所以新生也开始如此。总之,坏规矩的开头,往往都是组织者做的。
说到讲师的培训,一个完备的工作日志习惯很重要。个人能力的提高,重在日积月累,并且逐步系统化。我在大学期间,分别建立了不同的文档,记录我的不同领域的思路和读书笔记,然后每隔一段日子,整理系统化,形成一个阶段性理论,并不断滚雪球。因此,讲师从一开始授课,就应该有预先的教案,和每日的,或者每次授课的总结和修正。记录每次授课学生的反馈,并且标注详细日期,形成计划和实践的对比参照,最终使自己清楚众人的接受能力和群众效应。在管理中,我们往往想执行所谓的“红色”指令,经过群众效应,到下面就变成了蓝色,所以,如果我们清楚其中的道理,施用绿色指令,到下面,正好是红色,与本来的目的相同。这就是群众效应的奥妙,也是我们管理学的重点。
对于工作日志,我通常分为三类:日程表(单独用一个本,记录未来的日程安排和注意事项。大到将要面对的事务的计划,小到采购物品的列表和财务拆借),每日工作备忘录(有电脑以后使用电子版,记录每日的工作内容,属于概述性质,包括事务内容、重要人员活动、公务资金账目)、思想总结(电子版和纸张并用,最终录入电脑,用于记录每日对问题的新的看法和问题的归纳)。正是这些每日细小的记录,使得我在繁杂的工作中,收集零碎的资源,按照计划执行并配有应急预案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方才能,在空闲的时候,整合之前的只言片语,形成系统的理论,进一步提高执行力。其实,除了上述提及的三个文件之外,我还有一些诸如账务文件、科研思路文件等等专门的整理。否则,当多样的工作扑面而来,还有学习的压力,细小的误差的累加,就会突破心理承受能力,一切进入恶性循环的无序。归到讲师培训,一套详细的教案和工作日志,就显得由其的重要了。我常说,老师和学生的差别在于:知识、经验、和思考。前两者只需要时间的积累就可以超越,而后者,需要良好的习惯做平台,使得思考犹如滚雪球,形成日积月累的优势。
总之,欲做复杂之事,需有良好的工作习惯。否则,所谓的雄心和勤奋,根本没有平台承载。

(待续

人员定位
招新,就好像市场营销,选择“服务”的面向群体和对应的“销售”策略是招新中的关键环节。
从辩论队的狭义定义上讲,辩论队是一个以提高口才、参加辩论赛的学生群众性组织。同时,辩论赛的需求,不仅是场上犀利诙谐的辩手,还有场下的学识渊博的智囊,和善于帷幄组织关系的管理者。基于此,不单一着眼口才好是招新的要则。同时,班级辩论赛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载体。
另外,定义延展,辩论队乃是理学院中思想活跃的年轻人的一个平台。努力在理学院本来的资源不及之处,培养非常规理学环境的人才。为此,除了班级辩论赛这种比赛性质的选拔之外,个别选拔成了需要。比如管理层商讨的选拔和从学习部吸纳人才。因为有些能人,是不善于场上辩论的。
最后,更加广义的定义,立于未来社会需求的校友平台的思路。如此,则我们对于队员的定义,都要修正。如何组织起如此的校友网络也成为了必须。这些,之后会详细说明。总之,辩论队不是留学生会或者数学兴趣小组,而是一个立身社会的思辨技能的专业性团体。不仅需要说,还需要能想,和能团体合作,更需要在未来的社会协作中,独当一面,并且结成体系。
如上,只是定性的阐述。在我看来,一个道理的阐述,如果不配合案例的分析,则不能展示起细节的所在,并且不能融入到行动中去。下面,我将列举一些案例,成功失败皆供参考。
理学院辩论队的今天,不仅,或者绝对不是几个上场队员在台上叱咤风云就能得来的。下面的,除了参与比赛的队员,还有一些不常参与比赛,却潜移默化促成它发展的人。例如,池队。他从来没有参加过一场交大论坛,论及辩论水平也难以和马腾、李庆彤媲美。但是,那一届的团结稳定,他却功不可没。他妥善的处理了辩论队内部和上级的关系,融通大家的分歧,之后进入毕马威,为辩论队的工作去向,树立了良好榜样。其实,辩论队除了需要一个当前的好辩手,更需要一个前面的良好的榜样,使得大家明白现在的所言所行,将来如何反馈。另外,同届的贾恩博则依然不是场上队员,但是他的横向的积极学习和工作的引导,尤其是后来考入哈工大的鞭策作用,都是同届队员不可及的。
在失败的案例上,我们曾经花大力气培训一些新人,其实他们本来没有辩论兴趣,最后随即流失,对我们是极大的损失,错误不在他们,而是我们选拔的问题。因为,我们的选拔出现了被动的情况,也就是对方可能对辩论没有兴趣,只是参加辩论赛而被我们忽然选中。对于解决这个问题,去年的面试换届,就显得作用显著,因为面试属于自愿,不同于班级辩论赛的责任性。以至那一届基本没有退队的。当然,这也跟邢教等的认真负责相关。
最后,我想引用《辩论手册》中的话,“辩论是小,发展是大”。招人的定位也一样,立足未来的队员的发展才是真。如何组建一个有机的辩论团队,而不是几个各自为战的辩手是招新的目的。人不在强,在乎为之有用。因为,强弱本是相对,习之可及,而个性不好改变
3)培训
我将培训分为辩论技术性培训(理论、技巧、礼仪)、管理和文化培训、知识体系讲座。其中管理和文化培训,特指服务于辩论队管理的讲座。换言之,就是教育队员辩论队的纪律和规则,以及如何将这种理念,融入到大家的思维中,贯彻行动,服务于辩论队的战略战术。

3.1技术性培训
我所提倡的,乃是“疯狂专项训练”和“无耻辩论法”。再配合数据统计和循环巩固。
所谓疯狂专项训练,就是针对某一个技能,反复的,超出正常承受力的强化。例如,对于胆量,我就建议中午12点站在东区食堂门口或者天佑门口,大声的朗诵和辩论,并且不停地反复,突破我们以前的胆量。对于熟悉辩词,我就建议,同一套问题,要被重复打十几次或者数十次,直至熟悉的已经明白各个套路的转化。这点,我们的训练赛或者模拟赛很不到位,往往是打完了,总结完了,就完了,下次,该忘的,还是忘了。而我觉得,应该在准备的时候,就反复的找人一对一的磨练,直到完全领会。训练赛打完,也要继续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练习,把总结出的所有不足和问题,牢记于心,甚至到再犯同样错误都恶心,而不会再犯。总之,凶猛的组织,总是有凶猛的方法,也就培养出一些凶猛的人,如同虎狼一样,视前方为羔羊。
所谓的“无耻辩论队法”,就是基于论证的不确定性、逻辑不严格、论证不充分等问题,其实最重要的是基于,短时间不可能将一个观点陈述的毫无漏洞,尽善尽美。同时,毫无漏洞可能就以为毫无意义。换言之,辩论赛,本来就是一个不可能论证的事情,因为一个复杂的人文概念,一定包含了很多的缺少量化和严格推导的定义,这些不确定性,导致了它们漏洞百出。例如,如果有人跟我说“乱世中,应留得青山在。”。我一定会问,什么是乱世,青山是怎么定义的。要知道,这些定义,对方一定会尽量往他们有利的层面说,但这种“尽量”,也必然造成了定义的偏颇。如果看似没有,比如他说:“没有战争就叫乱世”。那我们可以质疑“党争”算吗?如果他已经尽可能的覆盖,我们有没有发现明显的漏洞,那么不要着急,他之后的论证一定会有偏颇。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论证“乱世”(他定义的)就一定要“留青山在”(还是他定义的),并且满足充分性?我就不信在可知的宇宙中有生物能把这种复杂命题论证清楚。因为所有的所谓的道理,其实都是对现实的抽象,而任何的抽象,都造成了信息的损失,这种损失,就造成了道理成立的概率存在。换言之,任何概括性的道理,必然造成未概括层面的问题。其实,就是自然科学的规律,又有多少是一定成立的?虽然有些还能姑且使用,但我从来不坚信它们。
在这两种方法之间,穿插的,是反复的强化,和对于每次培训的数据统计。(具体参加宋晶路的校内日志http://blog.xiaonei.com/GetEntry.do?id=367336202&owner=72399686)。最终,这种重复有助于形成有效的、正确的强化,形成我们的做事习惯。
此时,我想起了我当年准备GRE,到考试前基本上所有单词都能记住。后来同学问我技巧是什么,我说:“反复的强化,每天花掉6个小时背单词。”,他又问我,还有什么技巧吗,或者,如何能够坚持如此的强度呢。我后来把回答的话改了改,加到了《江湖痕》:“玩命的时候,没有恐惧和疼痛,也没有疲惫和散漫,只有决心和渴望。”。他进而问我,何以能玩命?我说:“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所有的方法都会失效”。

发表于 2009-10-22 13: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长啊, 幸苦了!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10-18 10:05 , Processed in 0.05313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