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639|回复: 6

正:经济诱因比公民意识更能促进环保的落实;反:公民意识比经济诱因更......实;反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13 13: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江户川柯南 于 2010-10-14 01:08 编辑

我是反方,公民意识比经济诱因更能促进环保的落实。
     觉得这是一个比较深的辩题。看了之后,觉得对这两个词的概念其实不是特别明了,在查找资料之后有所体会了。觉得公民意识和经济诱因两者的差距是比较大的,我想了一下,是不是可以从一下几点入手呢?
     1.公民意识是一种直接的,根本的措施来促进环保的落实;而经济诱因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行的措施,有治标不治本的意思。
     2.也许会说经济诱因会是一种很现实的手段,所以说它更能,但我觉得不能说现实怎么样就代表它更怎么样,经济诱因也许只是一种无奈的权宜之计罢了,其实所有人都还是希望能公民意识上来解决问题的,只是不容易做到。
     3.是不是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也可以说一说。
     就这么些了。
     希望得到各位大侠们的指教,在下不胜感激!
     谢谢!
     另外问一下:这个辩题有成稿吗?自己思考结束之后想看成稿参考一下,但苦于找不到。谢谢了!
发表于 2010-10-14 01: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很感谢楼主能够给出很多自己的想法。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很遗憾,我这里没有成稿,建议可以去辩词检索版询问,或是在站内搜索。我目前检索到两篇略微讨论了一些这个辩题的帖子,分别是:
ycs于今年6月7日在本版发表的“辩论:经济诱因还是公民意识更能促进环保落实”
miracle1116于2007年12月4日在本版发表的“公民意识比经济诱因更能促进环境保护的落实”。

接下来,分别回答您的问题。

1.公民意识是一种直接的,根本的措施来促进环保的落实;而经济诱因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行的措施,有治标不治本的意思。

答:这是相当好的一个点!鼓掌!

但要注意,对手可能搅局。对方会指出:人们很多情况下,不是意识不到环保的重要性;但一看到有钱赚,什么都忘了。就像一个小孩子,你问她/他“你知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呀?你知不知道如果学不好将来就没有好前途呀?”她/他一定告诉你说“知道”,没准儿说出的道理比你还完美。但是说完之后,转身就去玩儿了,并没有去写作业。为什么?而如果这时候父母跟她/他说“如果你的期末成绩能够往前提升......名,并且在家长会上的确经过老师的确认,那就给你买一台新电脑,并且你假期里可以想玩什么游戏就玩什么游戏”;这时孩子肯定会努力准备考试。这又是为什么?所以,这是不是说明,当没有足够的经济诱因的时候,即使有意识也没有用呢?

对于这一点,反方就需要明晰一个概念:什么叫公民意识?也就是说,什么叫真正意识到了?前面孩子那个例子,反方可以说,她/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过是在背台词;只有到有一天她/他自信满满的参加求职面试,而结果人家面试官提问一个业内问题或外语问题但她/他却没听懂,而她/他对自己懊悔不已时,她/他才是真正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而这时,她/他不需要新电脑、不需要任何游戏,也会认认真真充实自己、应付下一次面试的。所以说,回到环保这个方面。那些一边说自己重视环境保护,一边无限制使用塑料袋的公民,他们其实根本没有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他们思想里其实是“切!我不过就用两个塑料袋嘛,能死人啊?”而如果,我是说如果,如果塑料袋像高压电一样,他们一碰塑料袋就立马咽气的话,他们绝对会见到塑料袋都绕着走的。

综上,什么叫公民意识,什么叫真正意识到了,这是这个点里面需要着重讲清楚的。

2. 也许会说经济诱因会是一种很现实的手段,所以说它更能,但我觉得不能说现实怎么样就代表它更怎么样,经济诱因也许只是一种无奈的权宜之计罢了,其实所有人都还是希望能公民意识上来解决问题的,只是不容易做到。

答:这一点可以用。但是关于“所有人都还是希望能公民意识上来解决问题的”这一点需要解释清楚。

事实上,说得不客气一点,其实很多人期望的是别人能从公民意识上提高,但自己可以享受。在“禁塑令”开始实施前个把月,某市有一家中学,学生自制了一些不错的布袋子,在几家大超市门前卖,价格不贵才2元钱一个。很多受访者表示欢迎,也表示的确需要这样的布袋子,对于塑料袋深恶痛绝的理论讲了一大堆;但真正让他们买一个的时候,他们绝大多数人却表示“这不还没不让用塑料袋吗,等真正禁止那一天再说吧”。

事实上,很多人还是期望有经济诱因的。就算没有补贴,能免费发给我几个布兜子也好呀。

对于这一点,我个人觉得,反方应当这样解释:所谓“希望能从公民意识上解决问题”,是指如果我们的主观意愿,恰恰就是社会所需,那是再好不过的了,皆大欢喜嘛。例如在一个路口,我本来是想直行的,而这个路口又恰好禁止左转弯,那不是很好的事情嘛,不影响我而且别人也影响不了我。所以说,反方应当指出,这里的公民意识,并不仅仅是说意识到了应当环保而很难受地强迫自己进行,而是自己发自内心的就讨厌塑料袋,就喜欢布袋子。

但是,有没有可能达到这一步,有没有必要达到这一种境界,这个反方需要慎重考虑。

3. 是不是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也可以说一说。

答:可以。但前提是,反方要清楚:内因说什么?外因说什么?

外因决定内因,或者说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这个辩题里,我个人认为内因是人们的公民意识,而外因是所有影响公民意识的内容。一个人趋向于环保,可能是由于自己或家人曾经不幸因为污染、甚至是因为自己的过错而形成的污染而生病住院,也可能是由于采取环保措施可以有利可图。不论是什么,这些都是外因,而后者则是经济诱因的范畴。所以说,经济诱因可以使诸多外因中的一个。

所以,我们可以搭建这样一个逻辑关系:外因必须通过内因,即公民意识,来起作用;在优先级上,公民意识已经更为优先。而经济诱因还不是外因的全部,而是诸多外因中的一项。所以经济诱因就更不如公民意识来得重要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09: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江户川柯南


    真的很感谢版主能给我这么详细的解答,谢谢!
下面我就再说一说我对这三个问题的看法:
1.关于“治标不治本”的问题,我的意思是说这两种方式作用于环保的落实之后可能产生的效果不一样,进而想要说明哪个“更能”,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就说这地上有10片废纸,这叫环保的问题存在,我们采取经济诱因之后,这地上当时没有废纸了,但后来又有了,有了5片,我觉得这叫环保落实了,但效果不怎么样,称之为“治标”吧;但我采取提高公民意识之后,这地上再也没有废纸了,这效果就很好,称之为“治本”吧。所以说这么讲要是成立的话,那么哪个“更能”促进环保的落实纠显而易见了。
  在这个问题中,版主提到了“公民意识”的问题,举了一个很浅显易懂的“小孩子学习”的例子,这个我是赞同的,我一直以来认为“公民意识”是一种绝对地,真正地认识到了我们应该怎么做,而非仅仅表面上知道而已,就好比以前打“知难行易”这样的辩题,那么“知”就是指“真知”,简单的“了解,知道”不叫辩题中的“知”,所以这个我是赞同的,而且举双手赞同。但是我的队友就这个问题提出这么一个意见:如果一个人有环保意识,那他就一点儿错误的事都不会做出来了吗?如果哪天他做出了哪怕一点点对环保有害的事,比如随地扔了一片纸,那他就叫没有环保意识了吗?简而言之,队友不赞同我对“绝对”,“真知”的看法。
不知版主有何高见?
2.版主提到了“有没有可能达到这一步,有没有必要达到这一种境界”。我个人认为,这个辩题没有提到“成本”的问题,也就是说即使我们花比“经济诱因”更大的成本来解决问题,但最后造成了环保问题的更好落实,是不是就证明了反方的观点了?所以我个人认为,肯定能达到这一步,即使很难,但只要达到,对于命题中“环保的落实”就是“更能”了。
3.版主提到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即公民意识,来起作用”,“而经济诱因还不是外因的全部,而是诸多外因中的一项”。我个人认为,经济诱因是外因中的一项,而公民意识也仅仅是内因中的一项。经济诱因是外因中的一项就没有必要再阐述了,关于公民意识也仅仅是内因中的一项,我是这么想的:公民落实了环保,可能会怀有多种心理,不可否认有“公民意识”这一种,但是我觉得可能还有其他的内因再作用,比如说我的“公民心理”,“害怕处罚而被迫的心理”等等,这样的话就不能说“经济诱因必然作用于公民意识”了。
除了这三点,我再提几点新的问题啊:
1.上面第3中提到了有多种内因,直观来讲貌似是成立的,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多种内因怎么区分?怎么就能判断了是通过“公民意识”起作用了?怎么就是通过其他“内因”了?
2.辩题中是“公民意识”,而非“环保意识”,我只能说公民意识中有一条是指“努力强调,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么直接将辩题打为“公民意识就是指对环保落实的真正认识”合适吗?
3.辩题中的“经济诱因”是一种长期行为还是短期行为?比如说“经济诱因”这种外因刺激了你一下,然后它就消失了;还是说它在一直刺激着你,知道“环保落实”了?
4.关于“工业环保”的问题,我们谈“公民意识”是不是仅仅局限于“个人的环保”,而众所周知我国的污染大户是各种各样的的工业企业,那么对他们而言“经济诱因”就符合他们“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所以说“经济诱因”更能怎么怎么样,这个目标要是在的话,那么“公民意识”的作用是不是就微乎其微了呢?
说了不少了,可能又会耽误大家不少的时间,见谅了!
但是还是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帮助,谢谢了!
再次感谢版主!
发表于 2010-10-15 04: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楼主好认真啊。那我尽力回答一下:

1.何谓“真的意识到了”?

答:意识到的人,未必不往地上扔张纸,这二者并不矛盾。这个怎么解释呢?

意识到了,是指知道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必须注重环保;但注重环保并不意味着永远把环保放在首要重要位置。如果为了其它更为重要的事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渡环境。例如,我们知道噪音污染,所以在很多大城市对汽车鸣笛有限制;但如果开的是救护车那还拉不拉警笛呢?如果为了避免噪音污染,于是就悄无声息在路上堵着,结果把急救病人给耽误了,这不是我们环保所追求的。事实上,放到工业上亦是如此,我们知道造纸、皮革、炼铝、化工等等行业会污染环境,但是我们仍然需要纸、需要皮革、需要铝、需要各种各样的化工产品。所以,我们只能做到不盲目乱建设,我们只能要求各个企业对污染物尽量进行以下处理,我们只能要求大家不要往生活用水的主要河流上游进行排放等等,但我们绝不能完全关停这些企业。

由此看来,拥有环保意识,并不带表永远不做任何可能危害环境的事情,而是指在做任何事情时都把环保这个事儿过一下脑子,权衡一下综合效益。事实上,在环保方面,我们反对的是大家盲目无度地乱使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反对的是盲目乱建企业、随便乱排放;但我们从来就没说整个社会完全不让用木头吧。

2.关于境界的达到与成本问题。您的观点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但是,不惜一切成本以求达到这一点,虽然不是辩题所要论证的内容主体,但评委会觉得你们说的不是很靠谱,给评委留下不好的印象。

3.关于内因。“害怕被处罚”这个的确是哲学上内因的范畴,但是在本辩题中,应当属于经济有因的范畴。如果把“害怕被处罚”或“追求政府奖励”等等都从经济诱因中分离出来的话,那么经济诱因将无法起到任何作用。

当然,这的确是的“经济诱因”通过“公民意识”起作用这一观点无法得到论证。这是我之前考虑的失误。

4. 多种内因如何区分?我个人认为,把外界奖惩所产生的趋利性内心算作“经济诱因”,理由同3;那么,剩下的,在不受奖惩影响,而自己主观上就接受环保的,那就算作是“公民意识”了。

5. “公民意识”而非“环保意识”。这个结论没错。但是,为什么你们想要说明这一点呢?

6. “经济诱因”作用时间长短?我个人认为,不论作用时间长短,都应当算是经济诱因。

但作用时间长短牵涉到另一个问题。如果是作用时间长,则是说一旦撤销了经济诱因,人们又会回到不环保的状态;而如果作用时间段,则可能是在经济诱因的作用下,人们注重了环保,进而养成习惯或体会到了环保所带来的切实好处,于是转化成了公民意识长期保持下去了。对于后者,应当如何算?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那种情况不属于本辩题讨论范围之内。辩题将二者形成对立,则是主要讨论二者不能相互转化、不能协同作用的情况。说的确切一些,辩题并不考虑几十年后如何如何,就是针对眼前:究竟不给钱行不行吧?如果是这样,这将对反方不利,因为眼下在很大程度上讲,不给钱还真不太行。

那么,反方可以对这个问题这么解释:经济诱因无法形成根本的公民意识。就算在经济诱因的作用下,人们养成了一定的习惯,但如果撤销经济诱因的话,人们的习惯将难以沿袭,几代人之后又会回到之前的不良习惯了。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把经济诱因形成公民意识这一情况排除在了可能性之外。

7. 对于工业企业而言,公民意识依然起作用。企业虽然是法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但是企业的运营者们都是公民,他们的意识决定着企业的追求。例如,并不是每一个开酒吧的人都从事色情活动的吧。为什么?并不是他们组织色情活动不挣钱,而是他们本身并不接受这样的事情。所以说,虽然酒吧都是以挣钱为目的的,但那些合法的酒吧经营者们,与色情业的组织活动者们,在公民意识上还是有区别的,而这个区别,在现实中也是起作用的。


不必客气。但愿我的回答能帮得上忙。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5 23: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江户川柯南 的帖子

看了版主的解释 我受益良多 谢谢!
加油吧!
发表于 2010-10-16 00: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uxinwei 的帖子

加油吧~加油吧~~~
发表于 2011-4-24 16: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赞认真的辩手和敬业的版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7 04:02 , Processed in 0.05018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