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25|回复: 6

☆★☆二辩和四辩比较技术性的东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10 22: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辩:
    如何提问有逻辑?
    一些技术性的回答:遇到一些真的很讨厌的问题不想回答,但又让对方迷迷糊糊,感觉我们回答了,这应该怎么跳过去?【os:我记得有种是,“对方同学想到了…我们也想到了其他的,然后问对方问题”】有没有其他什么之类的?、

四辩:
    嗯。。就是觉得临场记不出来什么东西,唉~
      攻辩小结和结辩有什么区别?
    攻辩小结主要写什么内容/分别写什么内容?有没有技巧?
    结辩又主要写什么内容/分别写什么内容?是否也有技巧?
    【os:类似于:对方辩友反复对…避而不谈,屡屡逃避我方问题,是不是对方自认理亏呢?还是不能回答呢?】
发表于 2010-10-11 00: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指的是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赛制,立论、攻辩、攻辩小结、自由、结辩。

攻辩阶段,二三辩一般可以设置一种封闭逻辑给对方,也就是连环问题,这样的杀伤力更大一些。说白了就是给对方下套,在不知不觉中让对方进入你的陷阱中,诱使对方承认自己的观点,由于时间很紧,短时间内百口莫辩。这样的问题可以是事先准备好的,也可以是临场根据对方立论想到来瓦解对方立论的。

而怎样去设置封闭式问题?一般是给对方选项,是或不是,或者另外二选一的答案。这样的问题可能是大众显而易见会选一个答案,也可能是两个答案都可能。要根据每一个答案来设置接下来的问题。

简单举个例子,不是很恰当:
(辩题: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
在对方立论中提到“乱世造英雄不是时势造英雄”的情况下,
——请问对方辩友,乱世是不是时势?
——请问对方辩友,乱世造不造英雄?
也就是说,还是时势造英雄。

以上是一个比较低级的错误然后自然会有的问题,多看辩赛视频你会发现很多更好的例子。

而守辩一方面对对方场下苦思冥想很久的攻辩问题,临场不一定能够完全接下是正常的。想要完全避免受伤不可能,但你可以把伤害降低到最小(注意,不可以反问)。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些技巧,比如,在给你限定条件的时候:
——对方辩友,你给我的限定太多
——对方辩友,这只是一个现状,但现状不代表应该达到这样一个现状。
——某一方面我认同你这个说法。
——如果仅仅在这样的特殊条件下,那么我同意这个……但请不要以特殊性代替普遍性。

还有,攻辩小结是一辩做的,并非四辩。攻辩小结是对于攻辩环节中,如果对于对方针对自己的漏洞并没有在被攻辩的时候做出完美解释的一个补充;而结辩是全队最后的发言,需要强调出一些东西,对于整场比赛没有做到位的地方尽量弥补,起到救死扶伤、打扫战场的作用。如果做的完美,甚至能够扭转乾坤,反败为胜也不是不可能。

屡屡不谈一般在自由辩论中出现,可以视场上情况选择趁胜追击或者换下一个攻击点,先强调问题,交替发言的时候,先回答对方的,再反抛“请对方辩友不要逃避问题,请对我方刚刚的……做出解释”如果对方三番五次避而不答,而这个问题又跟辩题相关,评委已经会做出判断扣对方分数。见好就收,千万不要一直盯一直盯。这样的情况越多,你们胜利的机会就会越大。
发表于 2010-10-11 00: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质询的准备

    出色的质询相当程度需要依赖临场反应,但这绝不表示质询无法准备。透过“逆向思考”和“打造地基”,多数质询都可以在上台前准备妥当。

    逆向思考

    在分析立场的过程中,辩手应该已经对哪些争议点有机会发展为“可能议题”有了基本概念,质询的准备应该以这些可能议题为重点。例如在“大学生创业利大弊大”的辩论中,针对我方主打的“大学生创业即使失败,仍将增进其挫折抵抗力”,以及对方可能主打的“大学生创业会造成课业分心”等议题,辩论队伍都应该设计好质询题目;如果场上确如意料中的出现了这两个议题,就可以使用事先备妥的质询来回应。

    换句话说,事前的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猜中的议题越多,质询就越可以依赖事前的准备情况,而不必只靠临场发挥。因此,准备质询题目时,辩手不应该从“我要怎么问,问什么”的“问题设计”开始,而要先思考“我要问出什么”,也就是先想结果,再想题目。这种由结果倒推问题的准备方式,就是所谓的“逆向思考”(reverse thinking)。

    一般而言,对攻防而言越重要的议题,也就是对质询而言越主要的主题,质询时辩论队伍攻击对手立论和防御本方立论的重要工具。

    打造地基

    接下来辩手要思考怎样问出自己要问出的东西。前面说过,辩论或者论证的基本过程是透过双方都同意的事,来使对方承认他原本不同意的事(由“第一共识”找“第二共识”)。因此最好的论证拥有三大组成要素:1、无可否认的根据;2、无从推翻的“推论”,因此产生3、无可回避的主张。

    简单的说,主张的“大楼”必须建立再根据与推论的稳固“地基”之上。而质询就是打造地基(ground building)的有效手段。

    举例来说,如果我方统一“大学生创业回造成课业分心,因此弊大于利”的方式,是“很多事情都会造成大学生分心,因此造成分心不构成弊大于利的理由”,这个我方主张就是要试图构建的大楼。而要怎样使对方接受这个主张呢?类比论证使一个可能的方法。我方如果以交男女朋友、打球与参加社团做类比,强调这些事情也会使大学生分心,但却不被认为弊大于利。辩手可以这样问——

    问:对方辩友,请问您有没有女朋友?

    答:有。

    问:请问您交女朋友是不是会花时间?

    答:我懂得时间分配。(答辩者打算逃脱)

    问:那请问有没有大学生会交女朋友交到无法兼顾课业?(质询者不为所动,继续以其它大学生为对象进行追问)

    答:这不一样……(答辩者回避问题)

    问:请回答我的问题,有没有大学生会因为交男女朋友而耽误课业?(质询者不为所动,再次追问同样问题)

    答:呃,有可能,但是……(获得对方承认类比)

    问:谢谢你,我得到我想要的答案了。

    在打造地基时,质询者最常用的就是“类比论证”。如果对方无法否认类比,又无法证明二者“不能类比”,他将就无法回避主张——交男女朋友利大于弊。如果交男女朋友、打球、参加社团这些多数人不认为弊大于利的事情,依照对方的逻辑都属于弊大于利,其辩论的外部连贯性就将受到重伤。

    所谓“绝不能问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指的经常就是以对方无法否认的事情作为质询的地基。“有没有大学生会因为交男女朋友而耽误课业”,在一般人的“已知”答案中显然是“有”,因此对方无法否认。除了一般人的已知,对方自己说过的话他们也将难以否认,同样可以作为质询的基础。例如:

    问:您刚才是不是提到“刑罚教育犯罪者的目标重于报复的目标?”(他们自己说过的话,这是很难否认的)

    问:所以当二者冲突的时候应该以教育目标为优先喽?(这是同一说法的重复,同样难以否认)

    问:请问您,如果有一位盗窃犯已经服完所有刑期(报复目标完成),并且未再触犯任何法律,您方是否一定要让他出狱?(这时有两种可能的答案,质询者推测他会答“是”,但如果他回答“不是”,将发生自相矛盾,对质询者更有利)

    问:请问他是不是可能还没改过(教育目标未完成)?(因为这个问题的“强度”很低(可能),对方将很难不回答“是的”)

    问:那么您方为什么要让他出狱呢?(这是逼对方哑口无言的问题,对方回答不回答都将暴露矛盾)

    在设计系列问题打造地基时,“耐心”非常重要。若能达成质询效果,即使延长系列问题的数目也无妨。

    完成问题的初步设计后,辩手可以彼此扮演质询者和回答者,来测试问题中是否有明显疏漏,容易让对方有可乘之机的地方。透过上述“心怀目标→打造地基→设计问题→问答演练”的准备过程,在比赛正式开始前,辩手们应该拥有重要议题方面的多套质询题目,有备无患。

                                                                                                                                      摘自游梓翔《认识辩论》
发表于 2010-10-12 09: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晚一直等你半天怎么一直没看到你上
发表于 2010-10-18 13: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哎~小白来围观一下啊~嘿嘿
发表于 2010-10-18 21: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有楼上学长那么完善的观点,我就说下自己的对于二辩的想法
二辩问题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对于回答要做很多的猜测,希望对方回答什么,对方可能回答什么,提问的逻辑基本就是按照靠盘问来论证观点的思路,可以往论点方向靠拢,也可以作死一些攻击点,方便自由辩的展开,攻辩问题在比赛前需要靠很多的对练和打几场交流赛才能完善
我认为攻辩在盘问上,逻辑是次要的,效果是个关键,问题的第一波一般没有很大的杀伤,杀伤力在于你对于对方回答的反击,我个人认为反击前做一个简短的驳点,在直接打下第二波,这样会有大面积的杀伤。如果像有经验和控制语速的选手,可以尝试用先慢后快的语速来提问,慢的部分可以加些废话或驳点来打乱对方思路。
现在很多像我这样经验不足的辩手,没法在防守反击上打出很强的效果,只会反驳观点而非先总结在对于观点进行杀伤。
那啥,新手的一些小想法,别见笑
发表于 2011-3-25 23: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重新开始适应攻辩的位置,很有帮助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8 08:22 , Processed in 0.05119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