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light0sun在 2005/02/09 03:08pm 第 1 次编辑]
最近来是在对名校杯的种种做着回忆与总结。还是那句话,过城关过程,结果管结果,那段经历实在是很有回报的。对于辩论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记得刚进大学的时候,我的一位前辈和我们说过:每打完一场比赛,对于这个辩题的认识就应当成为专家级的。当时我也是如此以为的,的确面对着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大量的分析,这样的认识比起一班人来说当然要深许多,清楚许多。 然而,这次的名校杯,领队的一句话却让我很触动:你们差的远了。 想想也是,哈贝玛斯的沟通心理学,人家总结了几十年的经验才得出的经典理论。学它的人也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分析才能称得上是专家,我们花一两个月都不到的时间看了一遍书,大概的听听教授的基本评价就称得上理解和精通?这最多只能够是算是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没效果的。真的差远了!这样的理论、这样的见识拿到辩论场上去讲,在专家的眼里面最多也就是两小儿辩日——值得表扬。 别人为了这个题目做研究要花上几个月或者几年的时间,我们就以两个星期就能搞懂本质所在?不可能的。就能和大家说出一个所以然来?不可能的。 终于明白了和路一鸣的差距在哪里了——学识。 要成为路一鸣这样优秀的辩手光靠对辩论的热爱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我们积累多少的知识才能够到达这样的境界 别说路一鸣了。就算是像我们领队这样的研究生——汉语传播学的硕士,给我们带来的差距感也是明显的。真的,读书的多少决定得太多了。我相信,如果他们上场,绝对比我们强。 可惜,他们对辩论的热爱已经是昨天的事了... ... 辩手的年轻化在我看来是影响辩论走向萧条的症结所在,没有了深厚的学术深度作为保障,辩论给人们还能带来什么?思考?娱乐? 就好比没有了一流球星的联赛——归根到底只是一场游戏,庸俗的游戏。 一流的辩手们都激流勇退,靠着本科生撑台面又能够有什么进步可言... ...诚然,老一辈的可以多做幕后工作,新一辈的有着一份发自内心的热爱。但是这行吗?能力的差距是明显的! 一如我的签名所言,光有对辩论的热爱是没有用的... ...要有足够的能力。而有能力的也不应当再缄默... ...我们需要这样的人来拯救辩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