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41|回复: 3

转自~中青报:朱自清写《背影》是为父爱而非为入教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4 23: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段时间,“鲁提辖”刚惹了祸: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侯会在博客里表示,现行初中语文课本应删除《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因为该文核心是血淋淋的杀人场面,少儿不宜。近日,朱自清的父亲又引来话题——北外副教授丁启阵,同样建议中学课本删去朱自清的《背影》,理由是《背影》的感动是“不健康的”,是不理性和实用主义的表现。(6月30日《法制晚报》)

若说侯教授嫌鲁提辖太暴力,还只是哗众的话,那么丁教授说的朱自清父亲跳下月台横穿铁道去买橘子,这种“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给读者带来的感动是“不理性”不健康的,那么就有点像是诛心之论了。

为人子者,恐怕不会不知一个父亲,跳下月台横穿铁道翻栅栏去给临行的儿子买橘子的重点,不在于“违反交通规则”,而是那种儿时觉得不堪其烦,长大后却为之魂牵梦绕的父亲最质朴的爱。而为人父者——不知丁教授是否身为人父——自然更是不会不知这一点。所以,我不知道丁启阵建议删去《背影》的初衷何在。

若说朱自清的散文水平不高,此文文学价值不大,这些都是可以商榷的。但是若说这篇文章带来的感动是不健康的不理性的,那我确实百思不解,很难苟同。说实话,中学时学这篇课文时,我确实对此文没什么太深的感触。只记得当时考试重点是在该文中的一系列动词上。那时只顾考分,没来得及回味其中韵味——就像他的另一篇教材名文《荷塘月色》一样,我现在唯一的记忆,也只是要求背诵的段落首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可是,就在看到这个新闻时,我搜出《背影》原文,大致扫了一遍,我瞬时就深深地被此文白描式的送别场景所感染感动感喟。这话一点不夸张。或许是因为岁数日渐大了,或许是因为和作者一样离家在外,家境相仿,境遇相似,父母也日渐年迈。或许根本不是这些原因,只因为那些文字描述的场景,传达的感情,是人类共通的东西。

回想起来,我离家入川求学,刚好和朱自清文中提到的北上返京的岁数相近。父亲不光送我到车站,而且直接和我一起挤青岛至成都的18个小时的站票绿皮车到绵阳。父亲的年纪或许比朱自清的父亲还要大很多,车上的情节我不愿回忆,因为那比重读朱自清《背影》还令人心痛。

和文中“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臃肿蹒跚的背影之于朱自清一样,父亲伛偻的身影,也深深刻在我脑中,那他就是属于我的《背影》。同样,朱自清写《背影》也只是挂怀父亲颓唐老境,只是书写属于自己的记忆。

那个肥胖的“父爱背影”只属于朱自清,后来此文能入教材“感动中国”,自然都是他始料未及的,也均非其本意。只是,他万万不会想到的是,若过年后,竟还有教授能无视其中父子亲情人伦大爱,本身就从一个很不理性很实用主义的立场,去质疑该文给人带来的所谓的“不健康”的影响和感动。感动难道还有理性的吗,父爱难道还有不健康的吗?此情此境,真是让人不知如何置评。到底是谁不健康,谁不理性呢?
发表于 2010-7-5 00: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
发表于 2010-7-13 10: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太无理了~~人的感动是发自内心的~~如果感动也要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进行,那么人不是太机械了嘛~~再说,时代不同能同日而语嘛~~现在有好的交通设施和完善的管理条理~~那古代还没有斑马线呢~~那干脆把历史书全部删除好了~~
发表于 2010-7-13 20: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啊,顶。说起来历史书不就已经被和谐了么。楼上的文科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19 09:46 , Processed in 0.04702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