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mark]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不仅孕育了无数的中华好儿女,而且还谱写了不同时代的服装文化。当唐装以其的端庄大方再次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中国旋风,当旗袍再次引领了一段高雅的时尚文化,我们无法再忽略这些有着民族特色的服装给我们带来的一次又一次视觉的冲击和感官的震撼,我们不能不深深地着迷于这源远流长的服装文化.。 尽管我一向对服装不怎么“触电”,但最近我却对民国时代的服装异常着迷。或许是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金粉世家》将我那复古的情绪引燃了的缘故罢了。其实对民国时代的服装情节是由来已久的事。好几部经典的电视连续剧更是推波助长了这种情结。无法忘记《人间四月天》里的林徽因,周迅将这旷世才女的清新脱俗用一身素净的碎花裙展现的淋漓尽致,无法忘记《金粉世家》里冷清秋,董洁身着一身淡雅的学生装将这位出身贫寒的女子演绎的是如此温婉动人。 一种服装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还引领了一段文化。隋唐的服装浮华艳丽,大都以暖色调为主,我想这时候的服装之所以如此也反应了这一时期我国的国力蒸蒸日上,故而在服装上也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绚烂的景象。而民国时代的衣服更可谓独树一帜,这一时期的衣服既继承了明清时代的传统,又受欧风美雨的影响出现了西服洋装。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民国的服装更呈五彩纷呈之势。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在男装上:民国初年出现了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这一时期的男子长衫马褂非常讲究:用作礼服的长衫马褂,在款式、质料、色彩及具体尺寸上都有一定的格式。用作便服的长衫马褂,颜色则可不拘。与此同时,西装也成为了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最爱,他们喜欢穿一种简便的西服,这被称之为“学生装”。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以庄重、儒雅之感。孙中山先生当年就颇喜爱穿着这种服装,并对此稍作改制,后流传开来, 尊称为“中山装”。在女装上:这一时期女性的服装受日本女装的影响深远,故而袄裙套装颇为流行。民国初年,随着留日学生的日益增多,受日本女装影响,青年妇女(尤其是上海)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下穿黑色长裙,裙上不施绣纹,衣衫也比较朴素。进入20年代,中国妇女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服饰日趋华丽。长期以来,中国妇女的服装,在裁制时多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呈平直状态,没有明显的曲折变化。20年代以后,中国妇女有了“曲线美”的意识, 一改传统习惯开始将衣服裁制得合身适体,这种服装不仅装有垫肩、硬领,而且大了胸裥。旗袍也是这一时期女性的最爱。在一篇有关旧式旗袍的文章这样写道“旗袍源于北方蒙古游牧民族,清代满族妇女继承这一形制,起初,旗袍的式样宽宽大大,长至脚踝,后来经过逐步改进,成为民国初年的女性流行服。清初服装改制,汉人改穿满人的服装,因为有男降女不降的说法,所以女性的穿着还保留明代的遗风,肥大的衣衫,低低的领圈,宽宽的长袖,有大袄、中袄、小袄,还有束胸的肚兕,把隆起的乳房压的低低的,女性的胴体被层层包裹,外观留下的是溜肩、平胸、宽大、直筒般的衣服架子。裙子有多裥多折的凤尾裙、月华裙、弹墨裙、鱼鳞百折裙等等,大都是直线直筒状,端庄、凝重,四平八稳。人们对衣服的审美情趣,多集中在色彩的搭配、花样的设计和滚边的装饰效果,在款式方面变化并不大。旗袍在沉默了一段时间后从20年代起,旗袍又开始在上海妇女中普及,并逐渐传到各地。但旗袍在款式上还没有从清末旗装中脱胎出来。至20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影响,旗袍的式样明显变化,如缩短长度、收紧腰身等等。发展到30年代,旗袍款式在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取西服特点,使之成为一种中西合璧的服装,且不断创新,不断变化。主宰其变化者即上海的服装界。 旗袍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是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 即使在盛夏之日,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转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无法再低之时,索性穿起无领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而流行长袖,长过手腕;时而又流行短袖,短至露肘。至于旗袍的长度,更有许多变化,曾经流行长式,走起路来衣边扫地;后来又改为短式,短至膝盖,甚至将大腿露出。”由此可见,旗袍从清朝时期的繁琐到民国时代的简洁,从花边装饰的复杂到清爽简单,从色调的浮艳绚丽到淡雅和谐,无不表现出了民国时期服装的特色。 《辛亥革命后的服饰》写道:“民国时代女装的总趋势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各种素色或者印花面料的曲线长旗袍,特点是在衣边加镶条、补花或衣外加套小马甲和丝质围巾,另一种是上衣下裙分开的衣裙式。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外来商品的进入,西方生活习俗的渗透,国内大城市女子频繁地出入交际场所,使得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合体着装最为突出,这时轻盈利落,紧身贴身的西式连衣裙吸引了中国女性,穿上一身西式连衣裙再配上眼镜和手表并将遮阳伞握在手中,便为那时最为新潮和浪漫的装束。” 其实在文学作品里也有很多有关这一时期服装的描写。《文学作品中的民国服饰》一文归纳了文学巨匠经典之作中有关这一时期服装的描写:巴金在《激流三部曲》对女性服装的描写:蕙“穿一件滚边玉色湖绉短袄,系粉红裙子”。婉儿“穿了一件玉色湖绉滚宽边的袖子短、袖口大的时新短袄,系了一条粉红湖绉的百褶裙”。张爱玲对服装的讲究是出了名的,她在《金锁记》中塑造的曹七巧原在衣着上是紧追潮流的。她“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镶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子”。张恨水《啼笑姻缘》中的陶太太是一个摩登的民国女子。她“穿了一件银灰色绸子的长衫,只好齐平膝盖,顺长衫的四周边沿都镶了桃色的宽辫,辫子中间,有挑着蓝色的细花,和亮晶晶的水钻,她光了一截脖子,挂着一副珠圈,在素净中自然显出富丽来”。 (待续) [/watermar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