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6-5 03: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反方二辩:对方说我“九三学社”,“九三学社”是目前普通高校严进宽出的模式导致的必然的结果吗?对方辩友,我们说了,今天要是在发展中国高等教育这一个前提下,来讨论究竟哪一种模式更有利,而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 9 y8 l& x! a: f2 w9 N
. N5 \0 y$ L1 }' l+ [+ P( e- f' K
正方二辩:当然不是谁取代谁,有没有我们对比一下谁更有利呢?他如果不是宽出造成的,难道是严出造成的吗?《光明日报》 2001 年 8 月 1 日报载,福建省福鼎市和宁泽市,连续发生两起高考落榜生跳海自杀事件,对这种人间惨剧对方还要严进,您于心何忍呢? ; V1 o; d: ^4 v
% G+ T' A) \) k7 S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说,那个都是严进宽出的错,其实这是课程设置惹的祸。比如说蒋军教授来我这儿讲学,场场爆满,这不是老师的风格吸引了学生吗?对方辩友说高考有自杀的,那么我告诉你,美国的宽进严出的大学有一位同学,他叫林德,因为价值没有被认同,他去哪里了?他跟着塔利班…… 7 N: q# M$ o u6 L7 ~9 ^
. C" I3 N# j/ ~6 R
正方四辩: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课程设置反而影响了高中教育吗?当然。因为课程设置都是严进之后的结果,如果严进这种模式不改变,那么如果有 33% 的学生都想到自杀的话,那恐怕严进就是对人折磨,就是对人性的扼杀,这正是对方辩友学院与《中学生实事报》统计的结果。 % l; j4 Q) l) w4 a6 @6 E
) [# L! ?6 m5 ~$ F1 [反方四辩:请对方辩友顺便大声地告诉大家,他刚才说 33% 的人因为高考要自杀,请具体地论述一下你的数据来自于哪儿?
0 p* k" O+ o) O7 U& N. q- ~, h& h) b5 H. W7 x- s# {
正方二辩: 1998 年《北京青年报》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与《北京中学生实事报》联合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32% 的高中生因为承受不了学业的压力而企图自杀,而其中正是有 10% 的人多次企图自杀,面对你们学校调查的数据,您还要告诉我这是一个特例吗?
- f+ U4 q! R$ ^
7 U2 @7 G1 ]( E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这到底是严进宽出惹的祸,还是呆在家里的他有错呢?还有,对方辩友, 2001 年 7 月 13 日《中国教育报》进行了三天的问卷调查, 88.3% 认为高考制度是合理的。 ! Y8 D+ v0 X- M0 t) H0 q f6 a
8 h0 p$ s: x# P/ d正方一辩:对方辩友,高考制度是合理的,可是高考之后的严却是不合理的。大家在高考的指挥棒之下团团转,搞的有人想自杀,您却不承认,那问您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您知道我国教育部最早发出的减负文件是哪一年吗?
, P0 O8 p. t7 z+ N$ u1 o4 V+ D5 P. s. j+ F9 U) U9 i2 A1 e
反方二辩:对方今天无非在说高考不合理,所以得出严进不合理。我们说严进宽出是一种模式,而高考是模式的具体操作,模式操作的具体问题对方不肯承认。对方打击这个问题,那是不是一部好经和尚念歪了,究竟是这个和尚嘴歪,还是这个经歪呢? / ], A6 G, X% G. P
. D9 Y) R1 x- j2 V" N& k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没有回答我方的问题,我国第一次提出减负是在 1950 年,减负已经喊了 50 多年了,可为什么总是“火车进山,吼的响,走的慢”。
7 \# b$ q$ K6 f
8 `$ J* Z0 S4 K# K反方四辩:是减负喊了 50 年了,可是贵校严进宽出的模式办了 50 年,而且被称为中国政法干部的摇篮,这又是为什么呢? ; I) W, L8 |9 k8 b& v3 P' K/ e
, d. I8 R; n' E8 V8 t
正方二辩:我们为什么不把摇篮做大一点,多培养一些政法干部呢?正是因为 50 年的严进才导致喊了 50 年的减负。我父母是背着书包上大学,到了我就是拖着书包上大学,对方辩友于心何忍! 5 u0 g/ m' W% e# q; @& v& k
" P" X2 a7 H: h- ~5 {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今天发展高等教育是我们的前提,读说了你们的学校要不断扩招,可是扩招之后就是严进吗?贵校政法大学在 2001 年研究生扩招 88.8% ,请问你们的研究生究竟是宽进还是严进呢? : Z1 q% Z+ P2 `0 F# y( m6 v* w( [
0 `( F2 P ~1 I6 \5 z& T, a正方一辩:对方辩友,扩招之后当然不是严进,而是宽进,对方辩友自己不要口误。然后请问对方辩友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您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最终是要在培养人才的结果上,还是要在人才选拔的开头阶段来把握呢?
( ?1 S2 l* W9 M/ _6 z d
1 u0 ]+ ~) b/ m, r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说严进的不是我们,是贵校校长徐贤明先生。他告诉我们扩招之后中国政法大学还是严进,把握质量在什么,在人才市场上比一比,在 2001 年本科就业率 92.08% ,是不是体现了我们严进宽出的高质量呢?
- v1 i* L" U- ^4 l& l1 w5 i" h* q! C& a5 z9 @
正方三辩:光靠严进根本不足以满足现在的人才需求。据我所知,中关村的 IT 人才,一年就要 2 万,相当于该专业的整体毕业人数。请问对方辩友,靠您的严进如何满足这一需求呢?
8 F4 e. c' i) n. q) i- F) }) |. E1 G7 j
反方四辩:大家听到了没有,对方辩友告诉我,你这个人才市场光靠严进是没有解决的,那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告诉我们,现在靠严进已经成为了一种更有利、最有利、最主要的一种手段呢?谢谢对方辩友论证我方观点。 " Y, f2 l/ Q! i; @' h+ I% B
! m! ^9 S% M) w正方二辩:这是对方辩友自己理解我方观点,绝不是我方的观点。请问对方辩友,如果允许的话,我们能不能让大多数的高中生接受大学教育呢?
4 _. H4 x; |; y, D) w( g
$ C$ K3 ?: ]. U: `: D反方一辩:对方辩友说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而刚才一辩说我方扩招所以就是宽进严出,那么如果明天贵校没有扩招,是不是就改成了严进宽出了呢?按对方的逻辑,现代中国的大学是不是都变成宽进严出的大学了呢?
% Y* H8 k+ B- G6 U8 N7 h3 y+ I
' v$ L- i+ o/ h' N0 A正方一辩:对方辩友扩招也不能一味地扩,要让资源也跟上来,不过资源的问题,就像您去追求一个姑娘,不要傻傻等待,而要苦苦追求。 . ?8 n# M) ]# W- h
5 A0 R: z3 }+ I4 g `" E反方二辩:确实是这样,因为扩招不能够随便的扩,扩招还是要严把质量关,正如教育部的文件指出:我们扩招的水平,大学生的水平绝不能下降。这是什么,这不正是一种严进吗?对方辩友。我们说了严进宽出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效率,如果你们要严出的话,那这个严究竟是 10 人毕业,还是一个人毕业呢?对方辩友对效率视而不见,让我们看一下宽进严出的例子:布鲁贝克说过美国社区大学的大学生质量还不如德国、法国一些高中生的质量,请问对方辩友如何解释?
& z1 Z+ ` |* z8 c$ u6 q1 @/ o( k+ K+ x5 h
正方四辩:我终于听清对方辩友的立论了,他们所谓的严进就是符合质量标准才能进,那宽进肯定就是不符合质量也能进,那同一个概念,在他们的宽出这里是不是根本就不符合毕业标准也毕业呢?
, i& ^/ ?% Z- P& T; K5 f0 }: [* x# q3 w/ J
反方三辩:这不是我们说的,是对方一辩告诉我们说质量上他要放松。放松是什么,降低质量是一辩立论告诉我们。对方辩友,哈佛大学校长告诉我们说评论大学只能靠质量,您的宽进严出质量何在? ( N7 _5 y' C' V8 j8 t
& b, @/ B0 y# d* S! t$ ~5 ?; |9 w正方二辩:因为激情是不败的,对方说宽在我们这里是不符合要求,在他们那里就是符合要求,一个概念为什么可以变来变去,是不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呢? 4 `6 Y( Y$ d8 L y
) ]2 W+ j3 H0 M0 Q, t/ \8 a9 F& j
反方二辩:正因为我们不仅有激情还有理性,说明了今天宽进严出的模式和严进宽出都有其存在的现实和理性,宽进严出对应的是民办大学和社区大学,严进宽出是现在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北大、清华和武大都是这种模式,我们只是在客观的基础上来现实地比较两种的区别,对方辩友无非是在说这些大学的不好。 & ?9 ~% k, C/ r$ q! A6 i: O+ @
' a4 ~# W. L1 E o0 ~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今天辩论始终采用两个标准,一个标准是将名牌大学与民办大学相比,这公平吗?另外一个标准就是对方辩友的宽进却不能结实对方辩友的严出,这有符合我们的逻辑法则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