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96|回复: 0

大家看看你有亲密的能力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9 09: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成功者是充满能量的人,这样的人虽然真实,却无法与人亲密。他们并非真正与人同在,但没有放弃自己的价值感或道德感。他们全心投入活动,表示内心深处害怕失败、无法接纳自己。许多企业的经理人、执行长即属于这种类型,他们隐藏真实的自己,但还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价值感。

真实的人是与人同在的,可以与人亲密。他们没有放弃自己或原则,所以能与人有真诚的对话。

 
亲密意味着分享自我

摘自《懂得爱》(麦基卓&黄焕祥/著 易之新/译)

亲密的定义
亲密是通过自我揭露而呈现的脆弱和了解状态,不是经由一般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和义务而达到的状态。。
“亲密”(intimacy)这个词的意义和使用常有许多混淆。一般的用法中,亲密是性关系的委婉说法,其实性关系常常完全与亲密无关。
我们在这里指的亲密,是指最初的意义:亲近和了解。“亲密”这个字来自拉丁文的intimus,意指最内在、最深层、最深邃、最私密。亲密是一种存有的状态,把自我最深处的部分向他人也向自己展现,没有任何伪装或防卫。所以,亲密是通过自我揭露而呈现的脆弱和了解状态,不是经由一般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和义务而达到的状态。根据这个定义,一个人可能是亲密的(也就是坦露和脆弱的),而另一方可能并不是以亲密回报。但在亲密关系中,这种坦露和脆弱是双向的。
“亲密”这个词会用在性关系上,是因为误解了“亲密”的动词(to intimate)意义:强加、驱使或催促、宣布。这个词来自另一个拉丁文字根intimare,其意思和性交中的插入有关,以至于“处在亲密状态”的意思被用来指发生性关系。
“亲密”的动词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模糊或间接的提议、暗示,被认为与性交时的遮掩、私密和暗示有关,造成更多的混淆。
在本书中,我们把亲密的意义还原成亲近和了解,所以,亲密与性行为无关。

孤独与分离
人类经验的核心有一种根本焦虑,称为“存在性焦虑”(existential anxiety)或“忧惧”(dread)。人类活动大部分是为了适应这种基本感受,许多人试图埋藏或否认这种感受,于是忙于各种琐事,以得到与他人连接的错觉。
人类的存在处境是孤独而分离的,人活在自身的皮囊之内,永远不可能完全了解别人,只能了解自己对他人的经验。人通过方便的社会和物化的世界来适应分离;但人与人之间永远是分离的。亲密包括承认和接受这种存在的分离,但因为知道彼此相连而有站稳的力量,因为分享孤独而有亲密的连接。
人类经验的核心有一种根本焦虑,称为“存在性焦虑”(existential anxiety)或“忧惧”(dread)。人类活动大部分是为了适应这种基本感受,许多人试图埋藏或否认这种感受,于是忙于各种琐事,以得到与他人连接的错觉。
其实大部分人寻找关系都是为了克服这种根本焦虑,他们常常试图满足扭曲的需求而找人照顾自己,希望别人能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他们通常把伴侣当成自己的财产,从控制别人得到虚幻的安全感,就如同婴儿想拥有父母,希望由充足的控制得到安全感,确保父母的陪伴。
安全和控制的错觉会妨碍亲密,一旦把心力用来控制被物化的伴侣形象,就会限制自己亲密和爱的能力。
照顾或关怀
一般说来,人较愿意照顾别人,将对方婴儿化,以试图纾解自己的痛苦或焦虑。照顾者在心坎里其实想得到被照顾者的重视,这种拟似父母照顾小孩的情形,常常是为了处理照顾者心底的焦虑。
关怀别人是接纳自己和别人,照顾别人则是企图控制别人和别人的经验。
照顾别人和关怀别人是不同的。照顾别人通常会忽略对方的感受,并没有试图帮助或梳理他们。一般说来,人较愿意照顾别人,将对方婴儿化,以试图纾解自己的痛苦或焦虑。照顾者在心坎里其实想得到被照顾者的重视,这种拟似父母照顾小孩的情形,常常是为了处理照顾者心底的焦虑。
真诚关怀别人时,即使会因此感到痛苦,也不会忽视对方的感受或经验。关怀包含分享对方的感受,不会企图排除感受。照顾别人时,会低估对方的经验,贬抑感受的重要,试图将之摆脱;他们其实不是照顾别人,而是抗拒自己的存在焦虑。关怀别人是接纳自己和别人,照顾别人则是企图控制别人和别人的经验。
大部分人都有未解决的童年问题,通常归因为“内在小孩”,人生的热情大多与这个小孩的满足有关:自发的玩乐、受到照顾、被人视为特殊、可以不负责任,甚至乱发脾气。任何亲密关系都必须包含表达这种热情的可能性,可是必须在一开始就承认这些是不成熟、不负责任的行为,只能在限定的时间中表现,以减少借此控制对方的危险。
同在才有共鸣

同在是亲密的必要条件,要以亲密的方式建立关系,双方就必须在互动的当下同在。在童年最早期,会发现同在具有控制他人的力量,因而感到满足,先是控制父母,然后是整个世界。借由与人同在,就有可能在自我与他人的鸿沟间架起桥梁,提供一种相互给予和接受的方法。

可是,人生经验会使人发现外在世界是不安全的,较极端的情形是肢体暴力或性侵害,较轻微的方式则是父母的不一致表现或不够体贴。不论是哪一种情形,大多数人学会退缩而变得不与人同在,这原本是为了保护自己,有时甚至是为了活下去;对无助的小孩来说,不与人同在可能是逃避痛苦的保护机制。

但学会不与人同在后,却可能借此达到其他目的,例如,不与人同在可以引发自己想要在伴侣身上得到的效果(比如引起对方的关心),于是这种方法就成为操纵、控制的工具。当一个人完全同在时,伴侣的不同在常常引起同在者受伤和失望的感觉。

不与人同在的情形达到极端时,就是分裂的前奏,那时自我会与身体分裂。这种机制对受到攻击的无助小孩可能是有益的,但对试图建立亲密关系、能够自我负责的成人,却是一种障碍。如果当事人对现在的事件没有准备好用负责、成熟的方式处理(或心里顽强抗拒),会引发“往事重现”(自发地退化到过去的创伤经验),而使自己成为往事的受害者。

退缩和分裂虽然在幼时是有效的行为,现在却成为妨碍亲密发展的防卫机制。当然了,就像所有已形成的坏习惯一样,光是知道还不足以让自己停止这么做,但改变的第一步就是在发生这种情形时,向亲密伴侣承认这个过程,以减少用这些机制控制对方的可能。

在分裂的极端形式中,不同在的那一方可能无法立刻承认,这时另一方可以握住对方的手,澄清彼此的情形,以找回彼此的同在。有时甚至需要大声喊叫才能唤回分裂的人。每一个人终究要为自己的同在负责,从分裂回到同在。关系的发展中,各人要为自己负起责任,并牢记分裂不代表“坏”;虽然每个人要为自己负责,但没有人是错的。分裂或不与人同在都是关系花园中的杂草,需要一起处理。

许多人误以为强烈投入就是同在,当他们充满能量或极度投入某个人或活动时,就以为自己是同在的。沉迷的状态是强烈的投入,却没有同在;沉迷的人强烈执著于自己对别人的看法,却没有真实参与的同在。沉迷的恋人特别执著于自己对爱情的看法,而不是与自以为深爱的对方产生亲密,他们陷在自以为的浪漫之中,反而妨碍与对方真正同在的能力;在强烈的欲望中感到苦恼,却误以为是爱或同在。

同在不一定需要意识的觉察,甚至可能在睡眠中与人同在。睡觉的母亲可以整夜与小宝宝同在,小孩只要有一点不安,就足以唤醒母亲。关系中的人可以在忙碌时,仍然保持彼此的同在。距离并不重要,彼此亲密的人即使是身体的分离或死亡,仍然可以持续感觉到伴侣的同在。有人可能会辩称这只是良好“内心恒久对象”的迹象,把对方的形象内化到自我里面,成为持续的记忆。我们相信内心恒久对象的发展要依据双方高度的同在,在亲密关系中,伴侣会通过彼此持续的同在而有共鸣。
  
空虚和不与人同在

同在表示注意和投入当时的情境,与人同在时,就会呈现出自己。空虚则是放弃自我,空虚时,就没有真诚对待自己的真实本质。人可以同在而不空虚,或是同在却空虚,也可以不与人同在而不空虚,或是不与人同在而且空虚。表一描述出这些情形:

艺妓(照顾者)虽然同在,却是空虚的,他们想讨好别人,无法为自己负责。这种情形也可见于“母亲症候群”:为人母者放弃自己的兴趣,以讨好和照顾家庭。重点在于放弃自我以讨好周围的人。艺妓的顺从姿态,常常是害怕被抛弃。

战士就像艺妓(照顾者)一样,同在却空虚,他们为了和敌人搏斗而丧失自我。战士的姿态是拒绝如实接受情境,为了“更崇高”的政治目的而放弃自我。他们是斗士,但其攻击姿态的背后,其实是害怕生气或破坏的冲动。

歇斯底里既不同在,又是空虚的,这样的人已失去自我,常有潜在的恐惧,害怕而不愿体验热情。他们害怕体验身体中的情欲冲动,借由让自己空虚而放弃自我。着迷和成瘾则是以其他方法放弃身体的感官,成为麻木的人。这些情形都是既不同在而又空虚的状态。

成功者是充满能量的人,这样的人虽然真实,却无法与人亲密。他们并非真正与人同在,但没有放弃自己的价值感或道德感。他们全心投入活动,表示内心深处害怕失败、无法接纳自己。许多企业的经理人、执行长即属于这种类型,他们隐藏真实的自己,但还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价值感。

真实的人是与人同在的,可以与人亲密。他们没有放弃自己或原则,所以能与人有真诚的对话。

在关系中,人会倾向寻找某种类型的对象,也就是他们的“缩影”(microdot)。例如,一个不同在也不空虚的人可能与歇斯底里的人建立关系。各种组合都有可能,从互动的位置中产生各种不同的关系。在此需要注意,亲密关系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双方都同在而不空虚,所有其他组合都会产生控制和隐瞒,而限制了亲密。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11 06:38 , Processed in 0.05106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