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努力人生 于 2010-2-7 16:53 编辑
) X- D9 u1 J- x! w
- w0 F* M+ |, [9 @http://www.bianlun.net/bianlun/bbs/cgi-bin/topic.cgi?forum=42&topic=28
' j0 j1 p7 b+ _& a- q$ E: Y* ]& g: U. @8 E0 ?: i/ A X
1999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初赛 , {/ R9 d4 }: [& c2 f
% g. o% L& z: q' Z3 K, r
4 n/ _0 P( u( S! {
% p+ y5 e$ q- ~0 C# F
正方:马来亚大学 网络使人更亲近 . t" C# B; V( U# Z( P; d
反方:澳门大学 网络使人更疏远 ( S- U, x$ C1 b
) d9 Q- p) F, `3 u$ y0 c8 M立场:网络使人更亲近" N/ R7 _: T4 m' y- j$ e# x
胜方:马来亚大学
8 H- v. T$ g. ~6 K' X, n7 t8 l$ `) {9 b/ Y! T
# n Z6 x. p& T总结陈词:
% X& J+ P$ }. ?- @. q2 G% W: j& N( j* U( ?8 J+ K
胡渐彪:大家好!首先让我先针对对方辩友所犯下的几个错误加以纠正。* ` _/ z( w$ `% H
* k! C' o- ` s3 d; b第一,对方辩友的第一个论证是说,今天由于网络是人机交流,有了这个人机交流,人们必然忽略人面交流,因此使人更亲近。我想告诉各位,这个论点犯下两个基本错误。一是用网络难道真的忽略了人面交流吗?今天我在家也上网,难道您就能凭此论断说,从此我就隐居在室内,和电脑共在一起,我就不出来与人交往了吗?不,我一样和人交往,但是我从此用网络和全世界各地的人民有更多的交往。二是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今天要非见面不可,人们的关系才会更亲近,那我就很不了解了,今天我写信给我家里人,请问一下我和家里人的关系是不是更疏远了呢?今天我们更知道的是网络是一种非见面的交流法,是一种心对心也可以交流的方法,为什么对方辩友拼命告诉我们只有面对面才叫做有交流呢。
+ L8 ?( ]) d. W3 |8 Y
5 P4 V9 V; z% m- k! l. N第二,对方辩友的第二个论点是说,由于网络上的人用匿名和人交往,因此这个使人们关系更疏远。这个论点我也感到非常奇怪,我和笔友交往,我用的是笔名,难道您就能凭此论断说,我和笔友的交往之间是越来越疏远了吗?第三,对方辩友的第三个论点告诉我们说,用网络者会有一点点的弊病出现,他们提出了xx情网站,他们提出了一些谣言,我方完全承认这一点。但是我想举一个例子请教大家,今天飞机也会有飞机失事,也会有动机这种流弊的出现,但是我们因为飞机有飞机失事,还有劫机事件,我们就论断说,飞机它不会使人更快到达目的地,因为,它有流弊,这样的逻辑推论能够成立吗?(掌声) 我方今天的论点是建立在一个更亲近的观念之上,更亲近是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在质方面,人们从漠不相识到现在相识相交,是更亲近;在量方面,从以前疏于交往到今天平民沟通,也是更亲近。
5 R2 ~& Y+ E; }, c. x0 H Q/ [2 H( n* K2 c8 W. O# F
下面我将从三个论点论证我方立场,第一,网际网络的出现,使人们打破国界隔阂,打破文化的这种樊篱,我们知道网络的遍布是纵横四海,不管你是在亚洲欧洲,你可以通过亚洲人环节,你可以通过欧洲联盟与举人交往,这种打破国界的隔阂是更亲近还是更疏远呢?
& |. S( k, y; y' @6 k0 i( h, D; B9 ?" w+ Y; ]/ Z# _
第二,网络成功地唤起了人们相互援助、相互关心的心灵,印尼华侨惨遭屠宰事件,南斯拉夫科索沃惨遭轰炸事件,在网络上得到众人支持,就是一个铁证。# v# n" K( B8 i) w* u3 {. E
# k- [6 Q/ C( a3 M3 l% H4 S
第三,网络成功地打破了时间隔阂,今天不管你是身在远方,还是在地球的另一端,我可以通过网络和你瞬间交流。从以前疏于沟通到今大通过网络能够频频交往,这种关系如果不叫更亲近,是不是如对方辩友所说的叫做更疏远呢?谢谢!(掌声)
1 T6 y& W# j+ V' a& d3 k- T
- d5 \5 }+ R$ I* N9 }; t5 K
9 g0 l4 m, ^# v--------------------------------------------------------------------- $ [/ P1 K0 | }7 k; E
- m B- s* y( n
) i0 ^1 W1 D3 z: f$ ?: _
http://www.bianlun.net/bianlun/bbs/cgi-bin/topic.cgi?forum=42&topic=33 : x; G: I' b7 n" W8 [7 G/ T
I$ j& h. Y1 ]' ^8 O' t% a
1999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半决赛
' G! I+ u9 T2 m) U) `6 k- O自由人辩论: . a% x5 y7 _1 Q4 U6 D' {
正方:胡渐彪 马来亚大学 都市化有利于人类发展
8 `8 ~- S& K) Q4 W5 s0 |. _1 A反方:吴淳 耶鲁大学 都市化不利于人类发展
+ W& S ^& {0 V% ~4 M: m8 f1 [3 b2 r" R, z: p
胜方:马来亚大学 % N8 _& S3 m) i0 Y$ j5 W9 [0 p, N
" Z1 b ~4 g2 A: C7 W1 T x' l
主 席:下面是自由人的发言时间,我们征求一下双方的自由人是否要在第一次的发言时间发言?好,首先有请反方的自由人吴淳同学发言。
! m# [# t. X7 i- e! |
: x. E6 i% R; x; A# X/ W吴淳:对方洋洋洒洒,可谓对汉语造诣精深,但弄错了一个字“都”字。《汉语大辞典》解释“都”为大城市。大城市和城市是一回事儿吗?都市和大城市和城市是一回事儿吗?对方刚才还暗渡陈仓,认为持续改良等城市。都市优化概念,是都市的题中之意,那么请问对方,都市化是否应该一视同仁地包含都市恶化呢?(掌声)如果都市有利于人类发展,可否借来一用,解决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发展问题。先看都市本身,来到北京说北京,你可曾目睹千万辆自行车汇流成了世界第九大奇观?你可曾体验过公共汽车上1平方米站13个人前胸贴后背的那股亲热劲儿?你可曾感受过人们在当今拥挤的丛林里,在渴望幸福的生涯中寻求梦想和现实的差距,总是莫名其妙地感到一种空虚,这其中的酸楚。困惑、优虑、责任,您体会到了吗?(掌声)
9 ~+ |( g: }" X
: z$ q4 K; ?2 K* I+ Z' d* _主 席:好,吴淳同学在下面的发言时间还剩21秒。下面有请正方的自由人胡渐彪同学发言。 3 W7 Z6 f' N( V* R
# J$ G7 D; [- l' b* g4 {7 c! \4 n
胡渐彪:我希望有足够的时间针对对方自由人和她的立论做出攻击。对方自由人犯下两个错误,第一,概念错误,她把都市化这个字剖开来用错误观点去看,都市化这个词源于西方的学术研究,所以我用英语来说那叫, t+ M4 H+ c: L4 i; e7 d5 _
“organisation:”,(掌声)翻译过来可以叫“城市化”,也叫“都市化”。而对方这种强硬地把这个字分开来用另一个角度去诠释,是不是有点误导概念之嫌呢?(掌声)第二个错误,对方辩友是在说,他用感性的体验说都市化有流弊,我方也承认有流弊,但是有流弊就能证明都市化不利于人类发展吗?法制化在进行的时候,我们也知道有恶法的出现,有恶法出现,就足以说法制化不利于人类发展吗?(掌声)谢谢大家! 4 V4 y/ \- \ G7 Z# C) q
( g, M {+ e( i) k* [8 F$ S, Z
主 席:感谢胡渐彪同学!下面的发言时间还剩44秒,请注意。 。。。。。。。。
+ o1 Y- F& `0 T* [/ d: \7 m& A% u# x* S5 k6 {5 p: d
主 席:感谢郑王佩同学!下面要进行的是自由人的对话,自由人在对话阶段各有累计时二分钟,但是每次发言不得超过30秒。首先有请正方的自由人胡渐彪同学发言。
8 j2 [/ o* f4 e- h: \, E1 B
7 u7 @/ u* K6 p* ]胡渐彪:今天这场辩论赛最关键的一个字眼错误那就是在于都市化和城市化,请问对方辩友,你们是如何试图要把都市和城市化截然分开的呢,你们的根据到底在哪里 呢? 吴淳:对方刚才错误的给我加了一个错误,那就是“organisation”在汉语中称为城市化,而我们说都市化在英语中叫做metropolis。(掌声)就在您在北京轻谈神侃都市化的时候,北京已经很累了,北京的包袱已经很重了,您为什么还要扬汤止沸,推进北京化,北京都市化,让北京吃不了兜着走呢?
; [# H$ v+ a9 j; N9 h9 ~# h" K" U, j; ?. w8 n7 r7 T6 g
胡渐彪:我想给大家纠正一个概念,刚才说的“0rganizaticrn”这个
3 S/ a, }0 n- G+ }都市化的整个概念是指从城镇走向大城市,如果还要走向对方所说的那个所谓的“metroplis”也就是“大都会”这个概念,最城市化基本12ttl就是最都市化的概念了。 而且对方辩友说都市化不利于人类发展,那我想请问对方辩友,都市化使香港从一个渔村变成了一粒东方之珠,这里的东方之珠是不是就不利于人类发展呢?(掌声) % l, S9 h9 r* G4 {' V5 ^
' f* q9 g- }9 }# r- m, D8 t$ Y
吴淳:请对方辩友不要咬文嚼字了,否则我们中国以及人类哪个也发展不了,都市之外还有农村,而中国农村中还有6亿剩余劳动力正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四川的打工仔,浙江的弹花郎,安徽的小保姆,辗转南北,川军、湘军、东北军,挥戈东西,请问对方朋友,当他们涌人都市的时候,您认为他们能找到他们的五彩梦吗?
8 s; T2 I/ g$ D$ Y0 [) J7 N6 B* o) K, x% K
胡渐彪:对方辩友,我方完全承认建都市有过渡期的问题,但是有过渡期问题正如我刚才举的法制化的例子不足以代表说它不利于人类发展,而对方辩友由此不敢回答我们香港由渔村变成东方之珠的例子是不是有一点说不过去呢?(掌声). ^$ O5 x" ]" l3 C2 \0 F) o
- E0 s) H8 A7 k) e2 h9 m+ N
吴淳:我来跟你说,香港的人口不过1000万,而中国的人口13亿,您难道为了1000万人口发展而不谈13亿人口的发展吗?
0 J2 \, o( U( }1 p; e: X( a0 A( @. `6 ^: J
胡渐彪:我方恍然大悟,连对方辩友都错以为都市化就是不顾大部分人的发展力。那我就觉得奇怪了,既然都市化使中国出现了沿海14个发展地区,这是都市化带来的成果,那么请问这14个发展地区为何不利于人类发展,请对方辩友给大家论证吧!(掌声) u$ P7 D& b& D6 f# y9 Q% p1 ?
: p: p9 H' a! {4 L9 {' u1 ^
吴淳:都市化的发展地区都是都市吗?
l7 Y- y( i; O* E, }6 r, ~! N" \
8 |, o' n- `0 O- b: k胡渐彪:当然并不一定代表都市,因为正如我方刚才所说它是一个动态过程,对方辩友问这个问题是不是有点用静态的眼光看动态发展的嫌疑呢?(掌声)
' `( H2 u! j, J/ W4 Y9 y, r5 Z4 q8 {; T" U
吴淳:你这个“动态”二字意味着多少社会的骚动与不安哪!大量的民工进入都市后,发现是都荫例结构,不是他们的教育文化水平所能够承受的,竞争性就业变成了替代性就业,他们所从事的都是脏、累、低重的职业。请问对方,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他们的生活,是否是生活在都市与乡村的心理夹缝中?您能说在这场农村包围城市的运动化中,农村的有志青年得到了有利发展吗?
/ Y7 J3 N) @8 P" k0 M
' O8 S" x9 z: G2 i- G l1 H3 R+ P胡渐彪:这就是所谓的发展背景,请间这些发展背景需不需要用都市化所带来的规划性和生产性去解决 1 l5 s, u0 V0 Z& z+ ^9 B' ]
/ T4 B0 }8 V- ^% x吴淳:解决什么呢?都市的柏油路太硬,踩不出脚印,大多数民工不得不带着失误和迷蒙重返家园。1亿民工用亲身体验为你高歌了一曲都市悲歌,您听见了吗?您还能说都市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正确答案吗? 9 B; j3 g+ [* P# G( D. g
0 H; _ c& M7 z0 z' e2 x7 }8 O& u; W
胡渐彪:我方一而再,再而三地用理性提问了从香港到中国都市化的实例,对方辩友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用感性告诉我们有过渡期的失调问题。正如我方刚才所说,有过渡期的失调难道就可以否认它是不利于人类发展吗?这样的逻辑对方辩友是怎么推论出来的,请对方辩友给大家解释一下好不好?(掌声)总的来看,对方辩友还欠我们两个回答,第一个针对香港的东方之珠的例子;第二是针对中国沿海地区14个发展地区的例子,请对方辩友待会儿在自由辩论和自由人剩下的发言时间给我们解释。
* s% ]! ]- S! z A3 [
& R, i" K. O" f8 ~! J主 席:感谢双方的自由人!他们的对话既温文尔雅又针锋相对,真是让我们看到我们所期待的理想化的辩论。 。。。。。。。。。。 0 I5 U. }$ [' v
" l' h* t4 E& |9 J& {
主 席:再次感谢双方辩手!下面有请双方的自由人利用最后的时间进行第二次发言。首先有请正方的自由人胡渐彪同学,你还有时间是19秒。) i$ U: h. o) i; b5 J- H% N/ S
" W7 k* T4 C& B6 a& M% e7 M
胡渐彪:谢谢主席!先再次提醒对方的自由人和各位辩手、你们还欠我们两个事实的解释,包括我方三辩刚才质疑的都市化形成的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政、经、文、教发展中心,如何不利于我方提出的有利于人类发展。对方辩友还需要给我们详细解释,就是对方辩友的立论有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就是他们的一个论点,说今天由于城市化的过度发展导致城市和乡村的二元化,我方何时说都市化一定要过度发展呢?适当的发展都市化请问还是不是都市化?(掌声)对方辩友的第二个论点就是要告诉我们,说都市化的过度集中导致了环境问题,请问一下,适当的发展还有没有这个问题呢?谢谢!(掌声). q5 I4 [6 G# `2 ^6 i
, d; `) B* V9 g; Z& ]: Y4 K0 b, v
主 席:感谢胡渐彪同学!下面有请反方自由人吴淳同学作最后发言,时间还有19秒。 ; J5 r* {! F$ F3 X
! l. P4 Q( \: d. d; C, o3 N
吴淳:我欠你一个回答,东方之珠是我心中永远的明珠,如果中国的发展只是香港的发展,这位受富巨人早已赢得一份轻松和潇洒,各领风骚。我本不应该拿中国的发展这个棘手的问题问你,但是有个问题你必须回答,发展的警钟即将敲响,允许我再一次问你,如果都市化不能使中国1/5的世界人口得到发展,您能说都市化有利于人类发展吗?如果有利于,人类会抛弃这1/5同胞,继续向前发展吗?( b. z* m1 ^& u
5 q( q! B; S$ q5 f
总结陈词:
% k$ S. c' s. v! {+ x8 B8 g7 U- d5 _: @+ \9 e
(何晓薇的结辩是由胡渐彪在旁指点她的,所以结辩也可以当成胡渐彪的结辩来欣赏)" n" d0 J2 L3 Y( v. Y6 X& O" A" u | U
' z- s9 i+ s2 U* t4 }1 L" r何晓薇:首先我要指出对方犯下了两个错误:第一,对方所犯的定义错误,是把都市化和城市化的定义分开来,如此之下对方又告诉我们有逆都市化、逆城市化。然而与此同时,我想问大家究竟都市和城市是怎么分开来的呢?对方能够说纽约是一个城市而不是一个都市吗?对方能够说马来西亚不是一个城市而是一个都市吗?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方就推论错误了,对方告诉我们,他们的论点只有两个,他们说都市化不利于人类发展,逆都市化发展过度会导致城乡二元化,然而我们今天何尝说过要过度地发展都市呢?我们说都市要适量地发展哪。 第二,对方说生态问题等等是都市化过程当中产生的社会流弊的问题,然而社会流弊是可以克服的呀,在都市化的过程当中我们确实看到了许多问题的发生,但是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我方所说的都市所具有的三个特性即生产性、规划性以及多元包容性来解决。因此,对方只站在一个点上看整个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过程的错误,显然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 g) v% f4 Z, T+ i
2 j c: u0 k f7 |8 a, p下面我将总结我方陈词。第一,今天都市化的生产性、规化性以及多元包容性急速地建设及改良了人类的生活条件。生产性让人类生活从匮乏走向富足。
% q J; O' h' ?& k. e' _0 O8 ^/ p( V9 z+ X, {" l% t" |: T
第二,都市化的规划和管理,让政、经、文、教各个体系越趋完善,让人类社会体系从紊乱走向有序。 第三,都市化的多元和包容性,让文化得以激荡,使文化冲突转变为文化包容,因此得以打破了文化的樊篱,得以让各种文化绽发出灿烂的光芒啊!然而面对这样的历史事实,对方辩友却是熟视无赌,反而以悲观的心态告诉我们种种都市化过程当中产生的流弊,因而告诉我们都市化不利于人类发展。
; w, l" _1 F: Q
3 m. T; z, {* w0 J% A事实上都市化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诚然,过程之中有阶段性的暂时失调的情况出现,但是,任何的暂时性失调都无法比得上都市化的持续的动态的正面的价值啊!否则的话,历史上所有文明的诞生,对方难道说这是对方所倡导的乡村化或者不是都市化所带来的吗?人类文明的建设与突破,都是建基于都市化的人口、智慧和资源的集中之上,古代的长安、雅典是如此,而今天诸多的科学城巴黎,以至于纽约、东京何尝又不是如此呢?都市化过程当中产生的流弊要由都市化来解决,这种循环式的持续性建设与改良及至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回顾2o世纪,我们看到了都市化给北京人民带来了欣欣向荣,因而喜大于忧,而展望21世纪,我们更要知道都市化终将会让全球人类享有灿烂的星光和璀璨的文明!谢谢! e) Q5 O: h7 P5 U
$ G( c% E; k5 \; W+ _ P--------------------------------------------------------------------- - I' k4 c; Z: F, A2 y
! U# m, O+ T5 O
http://www.bianlun.net/bianlun/bbs/cgi-bin/topic.cgi?forum=42&topic=192
: w; S8 c3 f# y0 c" I' |7 g* _) S/ r) z% B7 z
1999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
9 f: G" ~5 G) M9 h# \/ |/ z/ R7 | 辩 题:(正方)美是客观存在
# w; f8 c! u w3 E6 u* Y8 O (反方)美是主观感受1 v# @7 V/ V3 F3 |: R# ?0 i0 m/ U" h
正 方:马来亚大学
3 g: v3 A% t6 X* u0 Y) E5 ? 反 方:西安交通大学 1 H% k3 A# F D$ D n0 n
5 \: h1 Q+ e9 s- }( V3 x# Q$ t/ N/ |/ a
胜方:反 方:西安交通大学 % a9 N1 w1 ]. O' r1 C6 t
" ~1 N6 h# k0 ]3 r6 H1 A
自由人辩论: 5 K7 M1 U* n- `2 v& R- C" D3 p
, }3 l6 ]/ p8 J/ `/ y 主 席:下面是自由人的发言时间。我们首先征询一下双方的自由人是否要利用第一段时间进行发言。正方?反方?好,首先有请反方的自由人谭琦同学发言,请。
- h" Y6 u3 }* t$ f/ N, z, h) {# [
7 ~. c1 \5 O- E+ Z 谭 琦:大家好。《聊斋志异》里面的鬼魂有没有形象呢?有。有没有感染力呢?有。有没有功利性呢?有,可以用来吓唬小孩儿。可是鬼魂是客观存在吗?不是。谢谢。(掌声)
+ }! }% W U7 I' \7 C$ F* @& ]
5 v. g1 d; I. h0 j 胡渐彪:大家好。先针对对方辩友对我们做出的第一个攻击,对方一辩说我方言论是建立在说美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错了,这点对方辩友揣测错误,我方完全没有这个概念,请您澄清这一点。第二,今天对方辩友的立场有一个离题的错误性,对方辩友所谈的不是美,他们说的是美的感觉。举一个例子给大家,我们知道针是尖的,但是这个针尖和刺到我手有尖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我们知道针的尖是存在于客观世界,它的感觉却实是在主观感受里头,两者截然不同。诚如对方辩友刚才所说的一样,今天没有一样东西不美。我方也承认,因为这个美的特性是存在于每一样东西之中。为什么我们会感觉有不同美的感觉呢?很简单,因为美的特性是多样化的,人从什么角度去看美就会得到不同美的感受的结论。但是请注意,美的感受和美本身截然不同。请待会儿对方辩友(时间警示)澄清这一点。谢谢。(掌声)
- b; z2 S$ @% _8 v5 C3 q3 P
; t0 F; ?+ t4 M' i: \( m。。。。。。。。。。。。。。。。。。。。。。。。。。。% o1 h3 B* h) [! @- @
' d1 z& K* U* y0 D9 Q, @& |& {主 席:朋友们,下面要进入的是自由人的对话环节。在此环节当中,双方的自由人各有累计时是2分钟,每一次发言不得超过30秒。首先有请正方的自由人胡渐彪同学发言,请。% v7 ?! N& z& N
1 s# V# e/ s4 h 胡渐彪:谢谢。对方辩友认为说,美是主观感受。那我想请问你了,今天这里一粒珍珠它深藏在海底的一个蚌壳里头,请问一下,这粒珍珠的圆润光滑到底还是不是美的?% l7 e5 I' P: y. q. z8 ^9 o8 u5 r
& Y7 o0 o- x- _* K Q8 i 谭 琦:有人认为珍珠很美,可是有人认为珍珠不美,早在中国古代就发生过买椟还珠的故事。请问您,您能告诉我,这个人买椟还珠他就一定是错了吗?(掌声)
. o& y$ m) P: m y5 r& ~% S7 I( q# M- [, B4 v9 l$ q* }
胡渐彪:对方辩友所说的不外是告诉我们,这粒珍珠它背景有一些不同,但是没有办法否认说这粒珍珠有美的特性。我方承认有人认为珍珠不美。为什么呢?因为珍珠这一物质它本身有美的特性,也有丑的特性。可是人家觉得它美,因为他看到它美的特性;看到它丑,因为他觉得它有丑的特性,只是观点不同了呀!请对方辩友不要把美和美的感受两者混淆在一起。(掌声)/ S4 Q5 W7 b! M5 }$ ^+ u/ a
. [3 `" e, L0 @$ C4 q7 q4 B$ k 谭 琦:您告诉我美有美的特性,可是没有告诉我们这个特性到底是什么。倒是你们的一辩说,美要有形象性才能够称之为美。可是这是评判的标准吗?一个夜叉它也有形象,可是您能告诉大家,夜叉是美的吗?7 X3 \8 c* q3 T1 P4 b( n
# R# H5 F- S% A% G 胡渐彪:对方辩友,今天夜叉和美到底有什么直接关系我方意识不出来。我想请问对方辩友的是,对方辩友刚才一辩很喜欢谈蒙娜丽莎,请教各位,蒙娜丽莎如果我今天觉得它没有什么美感的话,是不是说蒙娜丽莎就不美了呢?
- B; }7 g9 y1 c( O$ r$ @, p% p" S) [* \$ r# M
谭 琦:对方辩友,蒙娜丽莎本身是一幅画,可是我们对这幅画的评判可以有各种各样,各种各样并不代表说一定是错的,这就是我们审美可以有不同的主观感受。对方辩友您还是没有告诉我,你们一辩就告诉我们说,美有评判的不变的规律,就是它有形象性、感染性和功利性。可是这个形象性你要告诉我,为什么任何事物都有形象,是任何事物都是美的吗?
% D$ v8 c3 f6 D7 n
j Y; A# y" r% T 胡渐彪:对方辩友,这个形象性是指美的那一种形象性,请你不要把它混淆了。对方辩友我想请问你,如果美是一个主观感受的话,我想请问大家,今天《唐诗选集》连不懂华语的外国人都知道它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美的著作,照您的说法,这个《唐诗选集》在中国是美的,突然间搬到外国的时候,它又是突然间不美的了吗?6 u9 V- O" U, ^
; d: D4 K/ m$ K+ g6 T* h
谭 琦:如果说我们不去仔细地研究唐诗,我们怎么能够从心里焕发出对唐诗这种文化的美的热爱呢?请问对方辩友一个简单的事实,美人鱼你觉得美不美呀?2 t4 ^5 D; Y& L& G
5 v, C7 a1 r2 l6 r3 o, s
胡渐彪:说得好,今天要研究。但是我想请问大家,对外国人来说,《唐诗》这部特集还是不是美的?
6 I% D# u% v- ~- [. E7 A# F7 c; \8 c" R2 d) F2 R' w& w
谭 琦:您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请问美人鱼美不美?% B5 h! P0 D5 U* Q6 g; d
4 ] b5 H6 Z ]) r 胡渐彪:对方辩友,美人鱼美和丑,是有人有不同的观点。为什么?这个原因是在于观赏的角度不同,不代表美的感受和美可以两者混淆在一起。好了,轮到你回答我唐诗的问题了。(笑声、掌声)
0 q) }$ I ^) p" I A
2 l& E0 {% T1 g; _* T 谭 琦:我已经告诉过您了,我已经告诉过您了,唐诗本身是一种存在。可是我们有的人喜欢唐诗,有的人喜欢宋词,您能告诉我说,这样的喜欢一定有对有错吗?您说美人鱼有人认为美,有人认为丑,可是美人鱼本身就是童话中虚构的人物,美人鱼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吗?" `; J F8 C3 x7 }. l5 x5 b
% o: z) A5 ^* _8 Z) c 胡渐彪:对方辩友离题了。我的问题是,今天唐诗到了外国人手中(时间警示)的时候,唐诗还是不是美。你告诉我宋词美和丑到底和我的问题有什么直接关联呢?(掌声). K: m: N6 p& L/ \1 [2 E
4 Y( O, A- V( `2 I- F 谭 琦:因为有人喜欢宋词,不喜欢唐诗啊!他无法欣赏唐诗,他觉得唐诗不美。可是您能告诉我,他喜欢宋词,它就一定是错的吗?(时间警示)您还没有告诉我,为什么有人他喜欢美人鱼,有人喜欢白雪公主,可是这些童话中的人物,它都是虚构的呀!它是美的,可是它又是虚构的。请问您,美是客观存在从何而来呢?(掌声)
0 t6 r1 o$ i% x8 W7 Q, a
5 O. i- M( J$ }+ E6 C/ l 胡渐彪:对方辩友,今天美人鱼的形象有人画出来,甚至有了雕像在童话的故乡。至于为什么会美会丑嘛,正如我刚才所说的,是因为观赏角度不同。好,我们不谈唐诗了吧,我们看看赵子龙。赵子龙的忠勇就算曹操不认同,它也是一种内在美的表现。难道你告诉我说,在曹操的世界里头,赵子龙他的内在美是不美的吗?
7 B9 H4 T: S2 ?5 x7 ~6 {1 l
9 o' w! h5 M. w, l4 a- |1 \ 谭 琦:赵子龙那种叫作善良。善良是一个人的道德。一个人的道德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主观感受,可不能说你影响了他的主观感受,主观感受就变成客观存在了呀!您还没有告诉我说,有了一个雕像,有了美人鱼的雕像之前,是不是就不存在美人鱼这个形象呢?是不是美人鱼就不美了呢?# q0 H; G$ U8 P3 p
& A. Z6 h q# N* S/ N7 `, l 胡渐彪:对方辩友,(时间到)美人鱼美与…… . `! O2 P/ d) Y& K
2 x, ]0 S \% O 主 席:时间到。
2 z+ _6 E& [4 J2 [ & S* _( v% _" h2 j- f% g
胡渐彪:可以,谢谢。(掌声)
& L! S/ e7 R$ n: z+ ?5 p1 P& c* a3 F2 d+ N m
谭 琦:其实我还有……对方辩友的时间到了,我还有很多的问题,比如说花仙子,比如说百花仙子,比如说田螺姑娘(时间到)……+ U2 G0 ]% z" u& c' G
; M) d0 Q4 e3 |; p 主 席:谢谢。时间到。
8 C/ a; C X: I8 I+ ^/ B: Q
$ g7 ^: _9 \& a h5 N! C, U 谭 琦:这些都是虚幻中的人物呀!谢谢。(掌声): n0 P7 l% [/ t* F, {4 |0 P
- d6 k; d1 J r0 t9 P- O
主 席:真是让我们觉得时间飞逝啊!非常遗憾 。 。。。。。。。。。。。。。。。。。。。。5 O4 s, \, `$ \ {% }
4 A9 ]* N' s) l6 P7 x% c% [2 L) ]: [
主 席:感谢双方辩论员,谢谢。(热烈掌声)下面我们请双方的自由人进行第二次发言。反方还有时间是1分17秒,正方还有时间是29秒。首先有请正方的自由人胡渐彪同学发言,请。" T! |9 e1 R5 m2 F" }& B% L6 o: p" e
A4 Y; c/ S3 L9 P! b# U; V 胡渐彪:谢谢。对方辩友的论点只有两个:第一个,要解释为什么每个人有不同美的感受,惟有说美是主观感受,那才能解释;第二个论点,为什么人觉得那是美,那是丑,惟有认为说是主观感受才能够解释。但是这一切都是离题的,因为这是美的感受,和美基本不同。今天我没有感受得到北极的冷是多冷,但是我能说这个冷就不存在吗?因为冷和冷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对方辩友待会儿要再把冷和冷的感受这种概念混淆在一起的话,(时间到)这是不是有离题之嫌呢?谢谢。(掌声)4 T+ p: I5 }8 o4 v
4 a! X4 r' K; ~& o% Q Y, q. \
主 席:谢谢胡渐彪同学。我们请反方的自由人谭琦同学发言,请。
) t) T W/ Z7 G) S7 f+ b$ L* I4 m0 ]. G, P1 K0 n0 v3 F
谭 琦:如果美和美的感受不是统一起来的话,那么这个感受反映这个客观存在的时候,就必然有真假对错之分。可是我们谈了这么多美的角度、美的欣赏,您能告诉我哪一个是对的,哪一个是错的吗?和对方辩友轻谈主观客观,不如我真的拿出一个具体的客观实例来。请问对方辩友,(举起一枝玫瑰花)您告诉我,在大家的眼中,这是不是同一枝花?但在大家的心中是不是有不同的美的评价?伤心的人会说“感时花溅泪”;而高兴的人会说“花儿对我笑”;憔悴的人会说“人比黄花瘦”;而有的欣喜的人会说“人面桃花相映红”;有人说花是有情的,所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人说花很无情,“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时间警示)桃花逐水流”。原因是什么?“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客观上“花自飘零水自流”,使我们的主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谢谢。(热烈掌声)
* x# S1 D: P8 k8 r: P) W \
! f2 P4 V1 ~. M6 W& Z 主 席:感谢谭琦同学。我们也希望在辩论之后看到谭琦同学要把这束花送给哪位辩友进行主观感受。(笑声)
& B$ Y4 ~; R$ M- A& z6 V+ R
4 ^ O y2 M) J/ F U2 C--------------------------------------------------------------
5 m$ G8 p( Z1 T) y- \+ j7 B& U4 M+ p3 x- Y4 c6 o5 r& T' e0 W
总结陈词:- x2 Q# w4 x( x; o, W2 r
; ]2 s# s& l/ D: q6 L1 V (反方)路一鸣:好一场唇枪舌剑的自由之辩!不过我们仔细分析,在对方的口若悬河之下,对方非但不能自圆其美,而且还有几点非常明显的美中不足。第一,对方的立论基础无非是说:美可以脱离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所以对方自由人才告诉我们,这本儿唐诗拿到了国外,就算这个人没有看过,也会觉得它是美的。如果这本儿唐诗从来就没有人看过,有没有人觉得它是美的?如果对方二辩,没有人去欣赏她的话,有没有人觉得她是美的呢?其实,对方论证的是:美可以脱离一部分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那是因为另一部分人主观上认为它美,我们知道了。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西施、貂蝉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我们现在一提到西施、貂蝉就想到了美呢?那是因为美就是人们主观上流传下来的口碑。这个时候,美是主观的普遍性。第二,对方又把美和善混为一谈,想要论证他们的辩题。对方又说,美和丑其实是可以统一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美可以有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用而存在,因而它对人应该有影响。不过如果我没有感到它的美的话,它对我的影响是什么呢?它的美的作用又在哪里呢?下面我总结我方观点。+ V5 x4 I7 h f! w# W
第一,客观存在的事物只有融人了人的主观想象与情感才会显得美。从山川河流到花鸟鱼虫,从春夏秋冬到风云雨雪,我们看到,客观的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正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而有了人的主观想象,才有了“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
9 f, m+ L c2 Z6 t% ?2 K5 [: Z 第二,我们认为,审美的标准和结果,会因为人们的客观生活经历和他的文化背景而不同。我们看到,很多人喜欢维纳斯的雕像。维纳斯的雕像风靡西方世界,但我们中国的老婆婆却一定要给她缝上坎肩儿才能心安理得。楚王好细腰,唐皇爱丰满。那么在情人眼中,无论如何对方都如西施一般沉鱼落雁。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美其实是源于人们的主观想象和内心情感,是人们借助于客观事物来表达人情冷暖。
1 O+ Q( U# Z- y# I. _ 第三,我们强调美是主观感受,因为这反映了人追求自由的价值信念。人的肉体受制于客观,从而人的精神就追求无限的驰骋空间。我们爱生活,因为生活的故事上(时间警示)下五千年,叫人浮想联翩;我们爱自然,因为“万类霜天竞自由”,那是生命的礼赞!
& \( H0 j' D8 @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美丑无对错,审美无争辩。因而,我们才强调美是自由的象征,我们来自五大洲的辩友才能胸怀宽广地唱一首:一心情似海,感动天地间!谢谢!(热烈掌声)
9 f+ }% z; |6 ^1 V: l% o. o$ ~( }) U' ?* @$ ?6 I1 D# h& |3 t$ `! }
# V- I5 f' H- ~1 K4 p4 v0 g3 M6 G(何晓薇的结辩是由胡渐彪在旁指点她的,所以结辩也可以当成胡渐彪的结辩来欣赏)
. A" |$ y& L9 E/ s8 n (正方)何晓薇:在感谢对方的滔滔陈词之后,我仍然不得不指出对方所犯下的一个错误,就是离题。对方今天告诉我们的种种,始终是人究竟是怎么样去审美,人觉得这个事物美不美。然而这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题目吗?我们今天说,美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存在,说的是美究竟是以怎么样的一种形式存在啊!然而对方今天举出的花,举出的种种事物告诉我们,说的始终还是一种人怎么样地去审美,而不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题目啊!再来,对方告诉我们美和善之间不能够合起来谈。可是我们看到是什么呢?许许多多的人具有内在美,难道对方说这些内在美不是善吗?这些善行不是美吗?再来,对方又说许许多多的人审美角度不同。可是这也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啊!事实上,美,它是一种规律,是一种脱离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O& v% Y* A) Z( k5 u; I" h2 z: ]+ ]
首先,美具有形象性。黑格尔就说了:美能在形象中见出。不管是自然界当中的“江南可采莲”的美,还是社会里舍身救人的美,甚至是艺术当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美,这种种的具体形态,正是美的形象性所在啊!
& Y9 a5 b! r N5 t1 U; ]1 h 第二,美具有感染性。它的感染力量,或者让我们黯然神伤,在“十年生死两茫茫”之中不胜唏嘘,或者是让我们肃然起敬,在“留取丹心照汗青”之中敬仰万分。而这股力量正是让客观存在的美持续徘徊在人的脑海之中的呀!
9 I5 h k7 M2 T* o2 F; e! f% O 第三,美具有功利性。人的本质力量推动人类追求美好的事物,而美正是可以让人感到愉悦啊!“阳春白雪”是美,“下里巴人”也是美,它们都是美,因为它们满足了不同的人的不同需要啊!
! o/ g6 j1 F, a X$ m 而这三种规律处在人的主观感受之外,不受人的主观感受的控制啊!同时规律本身的存在,也正是论证了美是客观存在的啊!实际上,因修养、经历,因社会条件、历史条件的种种不同,所以各人的审美能力有所不同,所以美有相对的美。然而对方不能够因此就把美和审美混为一谈哪!认为美是主观感受,这就完全否定了美的客观实在性,颠倒了美与美感两者之间的关系呀!罗丹就曾经告诉我们:美是到处都有的。而我们的眼睛事实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了发现!谢谢!(热烈掌声) - J' M9 C# C x
# }- c3 `; C8 u& d ]8 s/ ~5 \- S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8-7-28 21:18 编辑 ]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