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评论) 在第一届系际联赛中,这是最精彩的一场比赛,一位师兄也说这是我们学校有史以来最精彩的一场校内辩论赛。把这场比赛作为我点评的对象之一并列入讲义中,并不是说这场比赛的水平已经可以媲美我评析的其他国辩、全辩比赛。而是因为它更贴近我们的水平——他们的优点我们更容易学习、他们的弊病我们也会有——更有利于我们去借鉴、甄别。同时,这场比赛也可以说是代表了我校的辩论水平了。 正方一辩的立论不可谓不精彩,概念清晰、论述条理、逻辑井然。有志于做一辩的同学都应该好好研读一下这篇辩稿。正方把“和平”诠释成“各方力量达到均势、相互妥协的一种状态”。这个定义把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其它各种国家关系形态都归入了“和平”的范畴了,即“和平”=“非战争”。按照正方的定义,象印巴之间、南北韩之间那种长期对峙但并没有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的状态都可以归为和平,甚至连冷战都是和平的一种表现——因为冷战的大部分时期北约和华约的力量都是在均势之下相互妥协的。的确这个定义不能说没有根据,正方所引的“国际关系理论”(不知道是哪一家哪一派的)就是根据,甚至我查的《现代汉语词典》都说“和平”是“没有战争的状态”;但是,象刚才举的那些虽没有开火但双方已经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状态究竟算不算和平,实在是大大地值得商榷。而“换取”的定义同样有点浑水摸鱼的嫌疑,说“在特殊语境之下换取是达到的意思”,然而却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但是反方也有点莫名其妙的居然没有对辩题的关键词进行解释(可能觉得武力、能、和平的定义不会引起争议)。反方舍“和平”而对正方“换取”的定义大加鞭挞,虽然不算是捡芝麻丢西瓜,但起码是捡小西瓜而放弃大西瓜了——因为即使正方“换取”的定义不成立,其论证也只是部分不成立(静态的国防力量只是维持和平而不是换取和平);但如果正方“和平”的定义不成立的话,其论证就几乎全盘不成立了。然后正方的逻辑也论述得非常漂亮,指出“能”字是或然性,也就是说,只要能找到一个例子,那么正方的命题就能成立。这条界线一划,正方的论证就处于了逻辑上的绝对强势,因为反方举出再多的例子也没有用。但是正方这个论证也并非无懈可击。举个例子,我们规定“牙刷和牙膏共同作用才能把牙刷干净”的话,那么说“牙刷能把牙刷干净”从逻辑上说就是错的。同理,如果反方能够论证“武力和别的东西(例如反方所说的建立政权、实施和平政策)共同作用才能换取和平”,那么正方说“武力能换取和平”就是错的。正方从逻辑上论证,却只说其一不说其二,有点瞒天过海之嫌(当然在辩论赛中这样做是必然的而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如果我们在比赛中看到对手这样做,就要直指他们瞒天过海了)。但是反方还是放过了这一点。我敢说正方在“和平”和“能”的两个战场上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抵抗是他们取得胜利的最大的原因。放弃这两个战场,反方即使场面上没有输,也败势已定了。反方的理论有点偏,感觉上其立论和自由辩论有点脱节。反方的几个论点都不能充分论证己方的立场:1、使用武力的目的都是争权夺利而不是换取和平——且不论这个论点本身对不对,但明显地,没有换取和平的目的也不一定达不到换取和平的客观效果。2、使用武力的过程不会出现和平——这已经近乎废话了,反方对“换取”的定义是“以己所有易己所无”,那么既然武力还存在,何平当然就不存在了,这一点和“武力能换取和平”根本不矛盾,也就是它并没有论证反方立场。3、政权和政策才可以换取和平——这不能论证“武力不能换取和平”,正如我们不能通过“喝果汁能解渴”而论证“喝水不能解渴”一样(除非你论证“只有喝果汁才能解渴”)。本来如果反方解释为“武力和政权政策一起作用才能换取和平”的话,这对反方来说会是一个绝佳论点(我上面已有论述)。袁丁曾说如果两队“老油条”碰到一起的话,谁的理论框架更稳,谁就能赢。政法和人文都属于我校“三大辩论队”(第三支是我们经管),自然都是经验丰富、实力相若的“老油条”,从立论上看政法占了很大优势,在这里判断胜负已经不成问题了(当然了,这只是我事后诸葛亮的看法,在现场看也感觉不到双方立论的稳固程度有这样的差距。我在赛后听了无数遍录音,想了很久,再一字一句亲自把辩词敲到电脑上看着想,才得出上面的分析)。 然后是攻辩阶段。正方二辩的攻辩围绕的是国防力量在一个国家中的作用。反方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离题的。正方问的是有没有一个国家既没有武力保障又拥有和平,反方则只说有甘地用“非暴力不合作”来赢得和平(且不说这个例子本身有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正方问的是本身独立和平的国家如何保障和平。对第三个问题,反方则点出政权才能换和平,其实这里已经包含“武力+政权”才能换和平的意思,但是反方最终把它强化成“只有政权才能换和平”,过犹不及。正方三辩的攻辩则围绕联合国维和部队用武力维持(换取)和平而展开。可惜问出第一个问题就被准备充足的反方当头棒喝,指出联合国维和部队使用的是“非武力”的手段维持和平,对正方这组问题来了个釜底抽薪。一般这种情况下问问题的那一方是应该迅速转换问题的,因为这组问题的根本意图——证明联合国部队用武力换取和平——已经从定义上被否定了,但不知道是因为准备不充足还是因为没有反应过来,正方还是接着问了下去,而她问最后一个问题“维和部队为何不叫换和部队”的意图我也没有看出来(在攻辩小结中也没有体现),似乎还给了反方借题发挥的机会,但是反方接下来并没有抓住这一点继续说,否则或许还能更好地让观众分清“维持”和“换取”的区别。而正方的攻辩小结大部分是写好的,有些准备好的东西即使比赛中没有涉及也甩了出来,例如梵蒂冈,而对维和部队的问题也没有很好地进行补防。 反方二辩的攻辩也存在同样问题。前两个问题是伊拉克和巴以冲突使用武力的例子,第三个问题似乎是当正方认为上述两个地方都用武力换来和平的时候再抛出来的,谁知道正方二辩对前两个问题直认不讳,并借此进一步阐明了他们的逻辑——他们只需要论证武力有的时候能换取和平,立场就能成立。因此反方二辩再问第三个问题的时候,就有点莫名其妙了。反方三辩的攻辩的核心是武力和和谈的关系。对反方三辩的第一个问题,正方的回答也是离题的(应该是没有听清楚)。面对这种情况,反方三辩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学习了,她并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问下去,而是巧妙地先把第一个问题的答案说出来,然后再接着问。因为加入攻辩中的问题是递进的而不是平行的,那么当提问的意图被打乱的时候,就要随机应变想办法把攻辩进程控制在自己的意图之中。当然反方三辩提的问题也是有问题的,美国为什么要放弃武力攻朝才能进行谈判,其中一个原因正是朝鲜的核威慑力。这正是武力作用的体现。 正方的自由辩论第一问让我恍然大悟,正方其实是有意无意地在论证武力是换取和平的必要条件。但是论证必要条件并不能论证正方的立场。一个人成为足球守门员的必要条件是他有手,但是这能不能论证“有手的人能成为守门员”?显然是不能的——有手没脚的人就不能成为守门员。然后正方又反驳和谈可以换取和平,这实在没有必要,上面也分析过了,而他反问的“对于靖国神社这样的分歧,难道用和谈去解决吗?”更是莫名其妙,难道我们用武力解决这个分歧,搞一次东京大屠杀吗?接下来双方开始在“换取”的定义上纠缠。为了解释“换取”,正方提出了“从更高的价值判断去理解”,怎样“从更高的价值判断去理解”呢?正方提出了“解放军战士守卫边疆,用青春热血换取我们的和平”,反方则认为这仍然是维持,换取只能在原本不和平的情况下去讨论。这里孰是孰非还是要看怎样理解“和平”:如果把和平理解为一个静态的结果的吧,那么的确应该在原本没有和平的前提下讨论武力能否换取和平;但如果把和平理解为一个动态的过程的话,那不管前提如何都可以讨论——因为一个动态的状态是需要不断有投入进去以“换取”其发展的,这种情况下维持与换取是等同的。例如,一台蒸汽锅炉要不断运转把热能转化为动能,不断投进去的热能,既可以说是维持锅炉的运转,也可以说是不断换取动能,意思一样。同样,如果把和平看作静态结果,那么边疆战士只是用青春维持和平;如果把和平看作动态的状态,那么他们就是用青春不断地换取和平了。考虑到思维中宏观压微观、动态压静态的定势,我是倾向于正方对和平的理解的,自然也倾向于维持和换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等同起来。后来说到911事件的时候,正方说911只是恐怖袭击而已,反方反问:“恐怖袭击不是使用武力吗?”这里我也有点清楚反方立论背后的内容了(纯粹我个人理解,很可能是错的)——武力是和平的破坏者,因此不能换取和平。这个论证也是不大成立的,反方就好像在说:“因为一个人是杀人犯,所以他不可能救人。”自由辩论中双方的交锋主要在上面这几点。其中正方一辩的表现是值得我们称道的,我们可以看到每次回答对方的问题以后,她都会抛一个问题回去给对方,试图组织起本方的进攻,可惜队友都没有跟进,这里也可以看出正方配合不够。反方在自由辩的配合相比之下要好很多,可能自由辩论中他们出于强势,可以比较从容的组织起来吧。而正方虽处于气势上的劣势却始终没有被打倒,恐怕与反方在立论时对两个重要阵地的拱手相让有很大关系,这让正方在比赛中有险可守,虽遭到猛烈冲击却依然屹立不倒。 总结陈词双方都比较平淡,再没有出彩之处。反方的总结陈词说了四点,还用其他三位辩手的配合来说强化“武力不能换和平,政权政策才能换和平”的论点,结尾也对“武力是和平的破坏者”大肆渲染,然而在我看来这两点正是反方的败笔。正方的相对较好一些,一开始反驳了对方的一些观点和事例,但都有点牵强。最后煽情的成分也太多了一点,我是不大赞同四辩在最后煽情的,不过这要视辩手本身特点以及整场比赛的具体情况而定,有的时候以情感人是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