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摘自优异教育网站: 三贤之辩 【分析】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西塞罗都是古希腊时期最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其中苏格拉底还是柏拉图的老师,三人都善于辩论,而且在辩论中不顾情面,敢于坚持真理。他们对形式逻辑这门科学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苏格拉底在西方逻辑史上第一个提出:你要表达,你就必须尊重逻辑。亚里士多德说:两件大事尽可归功于苏格拉底——归纳思辨与普遍定义,两则均为有关一切学术的基础,苏格拉底的归纳法不是后来归纳推理意义上的归纳法,而是一种为伦理概念寻求定义的方法。苏格拉底常用这种方法帮助人们发现真理。下面苏格拉底同欧德谟斯的论辩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苏:什么是不道德的行为? 欧:欺骗和盗窃。 苏:要是欺骗敌人或盗窃敌人的东西也能说是不道德的行为吗? 欧:不能,但对待自己人,欺骗和盗窃就是不道德的了。 苏:那好,现在如果有一个将领面临敌众我寡的形势,他突然向士兵撒谎:勇士们,冲啊,援军到了!结果以少胜多,你能说着不道德?此外,假设一个孩子病了,嫌药苦而不吃,父亲尝了一下说:药好甜呀!小孩便一口把药吞下,病也好了……能说这是不道德吗? 欧:你说的这些例子当然不能说是不道德的,而这是我所未能估计到的,请允许我承认我原来的看法片面,不严密。 苏:好。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判断一个事物的善恶不在于形式和表面,而要根据它的内容和实质。 苏格拉底的逻辑思想为他的高足柏拉图所继承和发展。柏拉图出身名门贵族,20岁时成为苏格拉底的学生。他一生著“对话”40余篇,阐述了许多重要的逻辑思想。 西塞罗是罗马著名的大雄辩家,曾写过《雄辩家》、《自问自答雄辩术教范》等著作,展示了古代雄辩家的风貌。他对修辞学、逻辑学都有所贡献。 “三贤之辩”的悖论,其实也是“说谎者悖论”的一种变形。由于“三贤”的三句话都涉及了真假问题,所以它们都是用抽象语言写出的。按照“语言层次理论”的要求,如果要讨论有关抽象语言的真假性,那么,就必须用更高一级的抽象语言,否则就会产生悖论。而本题中的三句话是在同一层次上讨论相互间的真假性,这就犯了混淆不同层次语言的错误,所以出现了悖论。 这个故事是根据中世纪逻辑学家说提出的悖论例子改写的,中世纪逻辑学家曾提出十几种解决悖论的方法,它们又可以归结为三种: (1)排斥法:认为这类悖论毫无意义,应予以排斥。 (2)限制法:认为这类命题的谓词仅仅是命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用它来指称整个命题。用我们前面的话来说,就是不许“自我指称”。 (3)解析法:通过区分悖论命题的普遍地涵义和精当地涵义达到解决。 这些解悖论的方法,对现代逻辑学家也有一定的影响,后来罗素和塔斯基等人提出的“类型论”和“语言层次论”,实际上就是“限制法”和“解析法”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