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625|回复: 27

孟子的论辩艺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5 19: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孟子的论辩艺术

  论辩,或者辩论,是不同观点的双方,为了各抒己见,所进行的证明与反驳。德国著名诗人兼政论家海涅说过:“合理的与不合理的,两者都必须经过相似的辩驳。”他的话清楚地说明了论辩的基本特征。论辩的背后虽然隐藏着不同的社会利益,但论辩本身却是思想的直接交锋,智慧的反复比较,乃至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长期论争。

  论辩的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历代理论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就在《文心雕龙?论说》中写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论辩的价值,比国宝九鼎还贵重;三寸之舌的力量,比百万雄师还强大。刘勰对论辩的评价,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论辩,特别是历史性的大论辩,往往是社会大变革的号角。

  孟子名轲,大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作为儒家学派杰出的代表人物孟轲,是活跃在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雄辩家。他的民本主义思想,高超的论辩艺术,是我们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这是研究孟子论辩艺术的主要依据。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儒家思想方处于信仰危机阶段。当时的形势正像孟子所说的那样:“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滕文公下》)所以,孟子下决心要“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邪辞”,并把距杨墨作为神圣的使命,“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孟子一向以为仲尼之徒自豪,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他将孔子的“天命论”发展为“天人合一论”;将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思想发展为“人性本善论”将空子的“君子、小人”观发展为“劳辛劳力论”;将孔子的“人本说”发展为“民贵君轻论”;将孔子的中庸思想发展为“执中有权论”;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心仁政论”;等等这些理论以“仁心仁政论”为中心,以“人性本善论”为出发点,以民本主义为线索,形成了颇为协调、并无矛盾的理论系统,这是孟子施展辩才的理论基础。

  孟子熟练地运用了各种论辩手段,成功地达到了他的论辩目的,这就是孟子的论辩艺术。对孟子的论辩艺术,可从四个方面来研究:论辩的逻辑,论辩的语言,论辩的方法,论辩的风格。

  逻辑是雄辩的力量所在,雄辩必须具有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孟子非常重视逻辑推理的作用,他在论辩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推理。类推和喻证用得最多、最好、最巧,其他如归谬、反证、排他法,也用得很熟练、很自然、很恰当。他的论辩有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

  论辩必须善于知类察类,不知类是严重的错误。孟子不但充分利用了孔子的正名学说,而且还运用了墨家“名”的分类知识。“名”可以分为“共名”、“别名”和“私名”。“共名”是外延较大的属概念,“别名”与“私名”是属于“共名”的种概念。“别名”与“别名”、“私名”与“私名”,“别名”与“共名”之间,既有不同的特性,又有相同的共性。孟子在论辩中成功地运用了“共名”、“别名”、“私名”之间的外延关系,尖锐地批评了对方“不知类”的逻辑错误。

  孟子运用“别名”有别的逻辑知识,指出了好小勇不好大勇的错误,独乐乐不与众乐乐的错误,医屈指不收放心的错误。又运用“别名”有共的逻辑知识,指出了以梃杀人、以刃杀人、以政杀人的“无异”,败走五十步与败走一百步的“无异”。孟子认为事情不分轻重、大小、先后,都属于“不知类”的逻辑错误。

  比喻论证(简称喻证)是孟子用得最多的论证方法,也是先秦诸子乐于使用的逻辑手段。它是根据两组类不同而理相通的类比论证,也不同于添加属性的附性推理。喻证因为类不同可以相比,理相通可以相推,它是一种形象化的论证方法。

  男子成家不合礼,则成钻逾之徒;君子出仕不以道,也是钻逾之辈。种庄稼不能拔苗助长,养浩然之气要直养而无害。水往下流是水的本性,人心向善是人的本性。这都是不同类的事物相比,因而相通而推出结论。孟子善于运用这种论证方法,战胜了与之辩论的对手。

  语言是论辩的物质手段,论辩是语言的直接交锋。孟子很重视论辩的语言,他的语言是论理式逻辑语言,又是形象化的文学语言。这既有利于加强论辩的说服力,又有利于增强论辩的感染力。

  他往往用绘形绘色的文学语言,描述所举的具体事例,充当推理的前提和论证的论据,使论辩产生了理喻和情动的效果。他长于使用各种修辞技法,比喻、警策尤其是排比句法,使他的辩辞绚丽多姿,气势磅礴,说理精辟。《孟子》书中确有不少的名句警言。

  方法是通达胜辩的桥梁。孟子很注重论辩的方法,异同比较法、因势利导法、执中有权法,都是他经常使用的方法。其中“执中有权”论,是孟子提出的方法论。他认为“执中无权,亦犹执也。”他运用“执中有权”法,摆脱了辩论中的两难的困境。

  其次,孟子主张王道,就要和霸道比较;主张正义之战,就要和不义之战比较;主张仕以其道,就要和仕非其道比较。比较才能分清是非、好坏、轻重、大小,这是论辩最直接的任务。他还经常采用因势利导的方法,借以激发对方的善端,减少论辩的对抗,宣传、实现自己的主张。

  风格是孟子论辩艺术的总体特点。如果孟子的论辩艺术没有独特的风格,就不成其为孟子的论辩艺术了。旗帜鲜明、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说理痛切,这都是孟子论辩艺术的总体特点。

  孟子在论辩中主张什么,反对什么,立场、观点鲜明,而且感情色彩强烈。他反对不义之战,歌颂正义之战;反对暴政,赞扬仁政;反对杨墨,推崇孔子;反对穷奢极欲的权贵,同情水深火热中的百姓。

  孟子在论辩中长于说理,显示出他雄辩的才华。他往往能针对对方的言论,不急不迫、一步紧似一步地论说开来,最后用精辟的语言概括出自己的思想,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的谬误,确有说理痛切、发人深省、令人信服的效果。

  孟子的论辩艺术自然是为宣传他的思想服务的,研究孟子的论辩艺术势必涉及孟子思想的评价问题。
总之,研究孟子的论辩艺术,必须研究他的思想体系。他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他的历史观是英雄史观。


                        ——摘自《孟子的论辩艺术》

发表于 2004-1-10 14: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的论辩艺术

我个人欣赏这段:
梁惠王章句下·第八章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发表于 2004-2-18 18: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的论辩艺术

请问  私名 何解
发表于 2004-2-19 01: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的论辩艺术

名是指名词概念
达名:外延最大的名
类名:一般的普通名
私名:外延最小的名
发表于 2004-2-19 11: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的论辩艺术

收到,,
发表于 2004-6-16 12: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的论辩艺术

如果时光可以前进的话,如果孟子来到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孟子辩论们不要太强啊!:)
发表于 2004-6-23 17: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的论辩艺术

孟子善于采取灵活多样的辩论手法,揣摩对方的心理,用发问的方式,把握辩论的主动权,使对方心悦诚服。
发表于 2004-7-6 23: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的论辩艺术

辩不是文字艺术,也不是把古人的话拿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辩的根本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别拿孟子,老子,孔子的理论吓唬人,中国的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就是他们的思想再帮助统治者进行的.没有他们的思想做怪,中国早就不是今天的样子了.
如果想辩出点什么来,就用你的眼,你的耳,你的舌,你的心,去感知生命与世界吧,这样的辩才有新意.
凡是拿中国的先哲理论来与我进行辩论的朋友,请靠边站.我觉得你让我觉得没有档次.你的资格已经从最基本上被我否定.请你继续修炼之后再找我来辩.谢谢合作.
发表于 2004-7-10 23: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的论辩艺术

一种思想是可以流芳百世的 就如同资产阶级的起来会用文艺复兴开始一样  竞技性的辩论中固然会有胜负得失,但我们对辩的执著如果只因为这些那不是急功近利还是什么。
我们体会辩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因为那种喜悦与感悟,如果没有这些只是无谓的争吵那还不如泼妇骂街——实在
发表于 2004-7-23 19: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的论辩艺术

我们现在的辩论的实质是一种游戏,有其相应的规则,因而根据相应的规则我们会找出各种方式来帮助我们在游戏中获胜。所以诸如逻辑、语言都是我们进行游戏的方式,其本质是和足球比赛中的队形是一样的。而孟子的论辩则是为了阐述并传播他的政治的观念,最终的目的是说服对方,与我们现在最终目的为获得评委和观众认可的辩论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
发表于 2004-8-21 18: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的论辩艺术

是的啊
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所以啊,
发表于 2004-12-24 11: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的论辩艺术

孟子,儒学正宗!
发表于 2005-2-2 08: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的论辩艺术

下面引用由kingland2004/07/06 11:18pm 发表的内容:
辩不是文字艺术,也不是把古人的话拿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辩的根本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别拿孟子,老子,孔子的理论吓唬人,中国的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就是他们的思想再帮助统治者进行的.没有他们的思想做怪,中国早就不 ...

果然是谁都不服啊!
但你想过没有,中国积累了几千年的文化真的一点优点都没有?
肯定不是的!
你只知道不服,用尖锐的语言去表达你的不服,却不知道去学习先哲的长处……
可惜!
可悲!!
你应该明白过度的自负其实是自卑的表现!!!
发表于 2005-2-2 13:3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的论辩艺术

谁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执中有权法”?
发表于 2005-2-3 09: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的论辩艺术

“执中”是主张中道(中庸之道)的意思,“有权”的理解上有分歧,有人理解为权变,即通权达变,有人理解成权衡。我更倾向于将权理解成权衡,即在明确基本是非判断的基础上的权衡和选择。

执中有权在辩论上的应用主要是孟子来解释圣贤的行为时,回应大家两难的诘难。舜是圣人,是中庸之道的楷模和典范,所以当有人对舜的行为质问和诘难时,孟子就必须进行合理的解释和维护。舜的父亲犯了大罪,舜没有揭发和检举,而是背父而逃;舜的弟弟象进行谋反,舜不仅没有对他绳之以法,反而封象于庳。一面是家庭伦理的血缘维系,一面是社会伦理的道德藩篱。在两难中孟子提出了权衡和选择,维护了圣人的形象,也维护了自己倡导的学说和观点。

发表于 2005-2-3 17: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的论辩艺术

这样解释的话,执中有权法其实是一种诡辩术,类似于“这样的问题不是是或不是能够回答的”,也就是为了对付两难诘问使自己的理论在逻辑上得以不矛盾的技术。我可以这么理解吧?
发表于 2005-2-3 18: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的论辩艺术

呵呵,这个问题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因为孟子没有更多的论述,所以很难判断孟子说的时候到底是理屈词穷,知其不可而辩之还是义正辞严,言为心声。
就我自己的理解而言,我更愿意从积极的层面去想孟子,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在明确基本是非判断的基础上的权衡和选择”。而非管理学上普通意义的决策之间的权衡。那么在两件有价值的事件发生冲突的时候,就必须两利相权取其重。很像法学中的“善意取得”和“专利权的年限”等类似的理念。肯定一个的价值就必须牺牲另一个事情的价值。到底那一个更有价值就是孟子的辩论技巧的问题了。比如有人把舜背父而逃的行为理解成一种自我放逐,呵呵,这个问题实在主观的很。
非要人家在两件有价值的事情之间做出是于不是的选择,孟子可能也认为是诡辩阿。呵呵。

发表于 2005-2-4 05: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的论辩艺术

[这个贴子最后由herolandis在 2005/02/04 05:08am 第 1 次编辑]

谢谢楼上,说明得很清楚。

冒昧问一句,您也是学法律的?

发表于 2005-2-6 10: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的论辩艺术

呵呵,我不是学法律的,我是学管理的。
发表于 2005-7-17 03: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的论辩艺术

孟子参加辩论赛一定很强的,说服大家接受政治主张与我们说服评委和观众接受我们的观点是一样一样一样的啊啊,呵呵,不过,我们所用的时间还比他少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3 20:28 , Processed in 0.08420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