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89|回复: 24

战国史上著名的辩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28 14: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战国史上著名的辩论 编辑:周凤妮
出处:学生大
[2003-11-17 11:1]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提要】

  这是一段在战国史上著名的辩论,张仪虽然贵为连横派的领袖,这次却败在同样滔滔雄辩、有理有力的司马错口下。张仪之败败在谋划失误、急于冒进、野心太大上,可以说犯  
了“左倾”激进主义路线错误。

  【原文】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宝鼎,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伦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以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候,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候。

  【译文】

  司马错跟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战事。司马错主张秦国应该先去攻打蜀国,可是张仪却反对说:“不如先去攻打韩国。”秦惠王说:“我愿听听你的意见。”

  张仪回答说:“我们先跟楚、魏两国结盟,然后再出兵到三川、堵住[]辕和缑氏山的通口,挡住屯留的孤道,这样魏国和南阳就断绝了交通,楚军逼进南郑,秦兵再攻打新城、宜阳,这样我们便兵临东西周的城外,惩罚二周的罪过,并且可以进入楚、魏两国。周王知道自己的危急,一定会交出传国之宝。我们据有传国之宝,再按照地图户籍,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天下又有谁不敢听我们命令呢?这才是霸王之业。至于蜀国,那是一个在西方边远之地,野蛮人当酋长的国家,我们即使劳民伤财发兵前往攻打,也不足以因此而建立霸业;臣常听人说:‘争名的人要在朝廷,争利的人要在市场。’现在三川周室,乃是天下的朝廷和市场,可是大王却不去争,反而争夺戎、狄等蛮夷之邦,这就距离霸王之业实在太远了。”

  司马错说:“事情并不像张仪所说的那样,据我所知:‘要想使国家富强,务必先扩张领土;要想兵强马壮,必须先使人民富足;要想得到天下,一定要先广施仁政。这三件事都做到以后,那么天下自然可以获得。’如今大王地盘小而百姓穷,所以臣渴望大王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因为蜀国是一个偏僻小国,而且是戎狄之邦的首领,并且像夏桀、商纣一样紊乱,如果用秦国的兵力去攻打蜀国,就好像派狼群去驱逐羊群一样简单。秦国得到蜀国的土地可以扩大版图,得到蜀国的财富可以富足百姓;虽是用兵却不伤害一般百姓。并且又让蜀国自动屈服。所以秦虽然灭亡了蜀国,而诸侯不会认为是暴虐;即使秦抢走蜀国的一切财富珍宝,诸侯也不会以秦为贪。可是我们只要做伐蜀一件事,就可以名利双收,甚至还可以得到除暴安良的美名。

  今天如果我们去攻打韩国,就等于是劫持天子了,这是一个千夫所指的恶名,而且也不见得能获得什么利益,反而落得一个不仁不义的坏名。干天下人不愿做的事情,实在是一件危险的事。这其中危险在于: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同时齐是韩与周的友邦,周自己知道要失掉九鼎,韩自己清楚要失去三川,这样两国必然精诚合作,共同联络齐、赵去解楚、魏之围,两国会自动地把九鼎献给楚,把土地割让给魏,这一切大王是不能制止的,这也就是臣所说的危险所在。因此,攻打韩国是失策,先伐蜀才是万全之计。”

  秦惠王说:“好的!寡人听你的。”

  于是秦国就出兵攻打蜀,经过10个月的征讨,终于占领了蜀地,把蜀主的名号改为侯,并且派秦臣陈庄去作蜀的相国。蜀地既已划归秦国的版图,秦国就越发强盛富足,而且更加轻视天下诸侯。

  【评析】

  巩固事业之基础在政治、经济等斗争中居于首要地位。元末朱元璋采纳的“高巩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以及古话“伏久者飞必高”“早秀不如晚成”等格言是各种事业中颠扑不破的真理。虽然看起来一时的目标没有达到,但基础性的行动却为目标的实现积蓄了根本的潜力和能量。伐蜀对秦国崛起和称霸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可以与三国时代“隆中对”相媲美的战略决策。

  我们作事时,行动要求有计划性,一件一件要逐渐升级,如登台阶,低的台阶是高的台阶的必要铺垫。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办事沉稳的人最忌好高鹜远,心浮意躁。强行实现过高的目的是不可能的,所期望的局面不会由于草率的行动马上就来临,“心想事成”只是神话。在政界、商界经营一定要审时度势,权衡得失,考证行动的现实可操作性。政治就是一门把握可能性的艺术,在一个阶段不能干的事就应该不干。

发表于 2003-11-29 18: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史上著名的辩论

精彩!
发表于 2003-12-6 03: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史上著名的辩论

   这场精采的辩论,不能说明是完全是张仪输了。因为张仪是外交家,主要是游说过日子,司马错是个军事家,他的主要任务是战争。他们都为自己的事业寻找足够多的理由,他们论的都非常好,他们的观点没有根本的分歧,可是决策者却是秦王一人。他的感觉就成了这场辩论的结局,它有很有大的偏颇性。
  当臣子的不太能完全把握好主子的心绪,毕竟他们都是受致于秦王的。
再者说张仪也是人,他也不可能次次都是胜利者。偶尔输一次也很正常吗?何况司马错也决非泛泛之辈。
发表于 2003-12-8 15: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史上著名的辩论

好一个为张仪洗冤的人!
历史永远只能证明一种决策是对的,如果秦王听张仪的我们谁又能知道张仪就不对呢?历史无法证明,我们也无法证明。
 楼主| 发表于 2003-12-8 16: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史上著名的辩论

巩固事业之基础在政治、经济等斗争中居于首要地位,司马错正是抓住了这点,能够迎合秦王的利欲,和扩大疆土,军力,民众……的野心,对秦王进行智劝,张仪输是理所当然的!
发表于 2003-12-8 19:3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史上著名的辩论

巩固事业之基础的目的是统一的野心……历史并不能告诉我们张仪的说法有错,说不定尊张仪而统一会更早呢?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0 17: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史上著名的辩论

这就是因为他说话的出发角度选择错误罗!
发表于 2003-12-14 11:2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史上著名的辩论

现在我们讨论的可是张议决策错误与否?而不是他们的出发角度哦!
发表于 2003-12-14 21: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史上著名的辩论

治国,齐家,修身,而后方可平天下

治国要治到什么时候?

什么程度才算齐家?

修生又要修到那种地步?

古人没有说一切都是随机应变之数也。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5 14: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史上著名的辩论

张议决策对的又咋样,没有被他的主上所采用凭什么来证明他的决策是对的,根本没有去验证的机会的决策对了又咋样,这只能证明张议没有使自己决策被采用的能力!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5 14: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史上著名的辩论

“治国,齐家,修身,而后方可平天下 ”
的标准是由他人来给出的判断!
发表于 2003-12-15 19: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史上著名的辩论

打个比喻,今天我听你说了关于张仪的话,可是我并不认为你说的就是对的,我仍然坚持我的观点,那么是不是就能说明你没有说服人的能力呢?

张仪的计谋未被采用因此就如我数天前所说的,历史只能证明一面,而另外的我们永远不会找到答案啊!!!

 楼主| 发表于 2003-12-24 17: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史上著名的辩论

既然张仪有说服人的能力,那为什么不能说服他的主上呢(至少在这次交锋中他输给了司马错)
 楼主| 发表于 2003-12-24 17:3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史上著名的辩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8121242在 2003/12/24 05:48pm 第 1 次编辑]

我们徶开计策的对和错不谈,“历史只能证明一面,而另外的我们永远不会找到答案”,我们只谈辩论,张仪不能说服他的主上只证明了在这次交锋中他输给了司马错,这和计策本身的对错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要讨论张仪和辩论,我们可以从和张仪同一时代的苏秦来探讨一下:
当时苏秦对赵肃说:
……臣尝靠地图。列国之地,过秦万里;诸侯之兵,多秦六倍。设使六国合一,并力西向,何难破秦?今为秦谋者,以秦恐吓诸侯,必须割地求和。夫无过而割地,是自破也。破人与破于人,二者孰愈?依臣愚见,莫如约列君会于恒水,交盟定誓,结为兄弟,联为唇齿,秦攻一国,则五国共救之,如有败盟背誓者,诸侯共伐之。秦虽强暴,岂敢以孤国与天下之众争哉?
这番雄辩,观点鲜明,策略明确,气宇轩昂,大义凛然,难怪六国君王为之动容,封金拜相,尊苏秦为“纵约长”,虽然合纵大计后来也没实现,但苏秦能说法六国的口才不能不让人肯定,其雄辩之力量可见一斑!
发表于 2003-12-24 19: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史上著名的辩论

对于张仪来说,失败并非永远,偶然也不能代表实力,暂时的状态同样不是永远的标志。。。。
 楼主| 发表于 2003-12-24 20: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史上著名的辩论

张仪不能说服他的主上只证明了在这次交锋中他输给了司马错,这和计策本身的对错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发表于 2003-12-24 20: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史上著名的辩论

下面引用由81212422003/12/08 04:56pm 发表的内容:
巩固事业之基础在政治、经济等斗争中居于首要地位,司马错正是抓住了这点,能够迎合秦王的利欲,和扩大疆土,军力,民众……的野心,对秦王进行智劝,张仪输是理所当然的!


^_^  ,,,
前后矛盾咯!

 楼主| 发表于 2003-12-29 17: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史上著名的辩论

我有点儿迷漫了……是那里矛盾了?
发表于 2003-12-30 21: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史上著名的辩论

^_^,,,我们不讨论了。。。下次我们换个话题。。
发表于 2004-1-12 19: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史上著名的辩论

撇开张仪和司马错的对策孰优孰劣不谈(光就所给材料也确实无法比较),张仪的说辞确实是相当精彩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4 00:06 , Processed in 0.07546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