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的中产阶层?钱定?人定? (2005年7月29日) 7月,关于阶层的话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月初在成都市召开的“和谐社会论坛”上,社科院有关专家强调指出,当代中国已经形成了由十大阶层组成的社会阶层结构。就结构形态而言,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还只是一个中低层过大,中上层有所发育但还没壮大,最上层和底层都比较小的“洋葱头”型结构。该大的没有大起来,该小的没有小下去。其中“中间阶层”仅占20%左右,“中低阶层”仍占人口的大部分。 在经济学及社会学中,庞大的中产阶层一直被作为现代民主、富裕、发达社会的人群结构特征。学术界一般认为,如果一个社会的结构达到“橄榄型”的理想状态,即富豪与权贵、穷人与弱者都是少数,中产阶层占据主流,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得稳定、理性、建设、务实,有利于推动建立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公平、公正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因此,如何让更多的人加入中产阶层的行列就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之一。 那么,究竟谁是或将是中国的中产阶层?中产阶层的崛起对中国经济有何意义?在目前状况下,拿什么来衡量中产阶层?通过本报记者的一组调查,希望能够给读者一些启示。 几乎没有人怀疑,“中产阶层”这个概念是和一定的经济基础紧密联系的,如享有多少资产、拥有多少房产等等。但是,目前在中国,对于这个阶层的划分,除了物质上的衡量外,似乎更多地加进了一些精神层面的界定。原先划分的惟一标准———“产”,不再是最为重要的,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判断。 别把我当暴发户就好 中产阶层这个概念最初的形成是由于这个特殊阶层的人群在消费水平、购买能力等方面有着明显区别于其他人群的特征。但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人们对于中产阶层的概念主要集中在公司经理、外企白领等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群中,而且一般以在大城市居住生活的人群为主。换句话说,即使一个农户家庭再有钱,吃的用的都很高档,人们也不会认为他们是中产阶层。因为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高地位必然应该与体面的工作、良好的社会背景、高层次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 不仅社会的公认程度是这样,一些中产阶层人士本身也搞不清自己到底应该算是哪个阶层。采访中,记者结识了一位在北京环三环建材城做洁具生意的黄先生。他来北京快十年了,从一开始给别人打工到有了自己的店铺,再到现在成为一家知名洁具品牌的代理,在北京几家大型建材城都有自己的商铺,生活水平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然而,当记者与黄先生提起“中产阶层”这一概念,黄先生却连连摇头:“不行不行,收入是不错,我也很满足。可是干我们这行,工作环境注定我们不是什么中产阶层。有时我也会去一些高档场所消费,缓解一下工作的疲劳。可是我觉得没有人因此会把我当作中产阶层,不把我叫做‘暴发户’就不错了。”追求品牌?为了名牌而名牌在中产阶层中,追求社会认同及周围人的认可,也成为他们的生存目标和一大困惑。 由于中产阶层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相对较高,消费哪些品牌、到什么地方购物,都成为他们比较关注或标榜身份的重心。这种时尚的跟风潮流是中产阶层普遍存在的现象,却也让一些中产阶层人士深感无奈。在中央电视台上班的沈小姐告诉记者:“香奈尔、迪奥,现在这些牌子的标志我闭着眼睛都能够画出来,可是记得刚来这个单位的时候,有一次我当着大家的面认错了一个同事的衣服品牌,惹得大家好一通笑。其实,名牌真得那么重要吗?我觉得也不一定,我们这群人中,有很多也是为了名牌而买名牌。”当中产阶层与“时尚”、“高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个阶层的人也因此陷入了精神的桎梏。仅仅从生活的需要来看,他们的很多消费都属于“浪费”,然而一旦上升到身份的象征,他们的举动则会显得相当气派。即使光鲜的背后有很多艰辛的代价,被贴上“中产”标签的这些人也只能打掉了牙往肚子里咽。 准中产阶层?追求优雅的象征 由于我国对于中产阶层的认同有着浓厚的主观色彩,所以在关于中产阶层的界定问题上,也有着几种不同版本。一些人认为中产阶层就是一个经济概念,所以就应该以经济为衡量标准;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工作性质、社会地位都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抛开这些谈一个阶层也无从谈起。 采访中,记者接触了一些从国外回来的朋友,从他们口中了解到国外对于这一阶层的认识和划分方式。刚从澳大利亚回国的董向阳女士告诉记者,在国外,只要你有经济实力,你就可以被看作是中产阶层。董女士说:“中产阶层也是这几年才兴起来的,以前也没有这个概念,只要在一个行业做得比较好,有一定影响力或者经济基础,都应该算。像一些农场主、养殖大户,以前都被称作‘大亨’,比如养殖大亨、种植大亨。而在国内,种地的、养猪的,即使再有钱,也不会被划到这个阶层。”可以看出,由于标准的不统一,中产阶层在中国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概念,是一种富足、优雅的生活的泛称。 前两天的报纸上有则报道,说是某机构在调查了30多个国家后,发现在被调查的国家中,中国人的幸福感最强,据调查者分析说,主要是中国经济还在快速发展,所以大家对将来有信心,认为经济发展会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早些时候,国内一家机构说是也调查过,结论是中国农民幸福感最强。 因为对整个调查不了解,所以不敢对调查过程及结论提出质疑,但质诸自身和周围人士,总觉得这结论和我们自己的感觉有差距。和过去逐年相比,总体来说国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然而一个简单的调查,就说大家有比较强的幸福感,除了难以有说服力之外,更可能因为在调查中忽略了一些关键要素,使幸福感过分容易“成就”,可信度也就要打点折扣。 这几天“天价医疗费”事件又闹得沸沸扬扬,要说这事本与普通人关系不大,因为大部分普通人不可能遭遇这种富贵事件,你连十万块钱都没有,医院怎么会开出一百万的医疗费单据呢?医院只会在你付不起医药费后,把你踢出去。天价医疗费的真相,最后成为秘密的可能性很大。大家之所以关心,本人分析,也许源自于我们对医院的恐惧,而事件本身,更进一步加深了我们的恐惧。 受恐惧威胁的人,想必是幸福感强不到哪里去的。现实环境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加诸国民的恐惧感,应该不是子虚乌有的。本人周围的大多数朋友,眼前已经衣食无忧,有车有房,存款也至少六位数以上吧,算是传说中的中国中产者,即便如此,恐惧感似乎丝毫未减。 中产者的恐惧感来自哪里呢?据我看,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现实的压迫,一是未来的不确定性。 在一个权力垄断一切的体系里,中产者感受到的现实的压迫,与其他人群基本相同,因为这个世界布满权力陷阱,只要跌入陷阱,中产者和其他群体的人,结局十分相似。比如一场普通车祸,自己如果没有因此送命,却有可能跌入司法的陷阱,最终倾家荡产。中产者不如官员有势,又不如富豪有钱,在强势者面前,自保的能力其实很弱,也因此容易成为被“抢劫”的对象。私有财产虽说已经写进宪法,但私有财产和其他写入宪法的公民权利一样,在权力面前不堪一击。 未来的不确定性带给中产者的恐惧,有人会说是杞人忧天,因为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毕竟还没有发生嘛,不是说谁也不能预知未来吗?事实却不然。 未来确实都是不确定的,也确实没有人能准确预知未来,但如果按目前的现实推演,未来走向负面的可能性很大,那么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必然是恐惧感。比如说,我们的金融体系,瞎子都看得出来,蕴涵着巨大风险,几十年的化解努力,几乎等于零,那么在可见的将来,谁敢说你的存款,六位数也好,七位数也好,不会在一夜之间变成一堆废纸?这一点对中产们来说,该是最大的恐惧,因为中产不象富豪,资产分布世界各地,在国外都有钱有资产,将来怎么折腾,象样的日子还是有得过,也不象穷人,反正是个穷,再穷也不过如此了。 照天价医疗费的案例,中产者就算没有了钱变废纸的恐惧,还会有被宰到脱皮的恐惧。现在我们的食品也好,环境也好,都易于让人致病,全家人只要有一个得个恶疾,走进医院大门的中产者,走出来时,也许就成了贫下中农。甚至不需恶疾,只需遇到一个不良医生的翻云覆雨手,就足以“一觉回到解放前”,而这样的医院和医生决不稀缺,碰到的概率相当大。 不要跟我说,这些仅仅是假设,当假设变成事实的概率已经很大时,最为恐怖。如果假设已经成了事实,恐惧感反而会逐渐消除,因为这时,遭受恐惧压迫的人,已经不再恐惧,而是开始接受无奈的事实。 最后一个恐惧源,来自政治上的可能动*荡,这点不适深说。现在的富豪,基本都持有外国护照。而大中城市的中产们,也在忙于移民。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投资移民,都办得热火朝天,对这些国家来说,目前的中国是投资移民的最佳来源地。本人身边的朋友,很多已经完成了移民任务,很多正在办理。大家的想法出奇地一致,那就是:弄一个别国公民的身份,再回来赚钱,万一有事,立即拍屁股走人,躲起来再说。 研究者说,中产阶级是民主国家的中坚,如果有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社会就容易稳定,民主也更有希望。但象我们这样,中产者都因现实压迫和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怀有深深的恐惧,这个社会,将会如何呢?如果这些带来恐惧感的因素无法消除,即使中产者数量增加,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果真有帮助吗? 把恐惧感先消除了,再来说咱们的幸福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