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03|回复: 8

一些人眼里的现状(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23 13: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政府似乎总是习惯于以夺取一个或数个阶层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得一个阶段的经济发展,毫不例外的是,国家政策的掠夺目标总是指向那些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缺席的阶层。建国后的前三十年,中国政府以广大工农阶层创造的所有剩余价值为代价,建立了新中国现代工业基础。时间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历史还是惊人的相似,这一次的掠夺对象是整个中下层国民。

1994年,朱镕基总理看到一方面是庞大的居民储蓄额,另一方面是萎靡不振的国内市场。他决心刺激消费,于是就有了教育改革、医疗改革、房地产改革。因为这些都是必要消费,弹性小,所以人民必须买单。消费是刺激上去了,但后果更严重。由于基本生活保障昂贵,人民生存压力巨大,金融保险又没有跟上,使得民间消费和投资反而变少。从中国股市99年大跌可以看出,民间资本大量流出,返回银行。一般来说,工业化过程中,储蓄率下降才对,但由于中央政府政策错误导致储蓄率畸形攀高,一方面,投资萎缩使得工业部门融资困难,利润下降,政府必须调低利率以维持工业生产,导致利率低于通胀率,人民因为没有理想的投资渠道而导致存款白白损失。另一方面,企业利润下降,还款能力低下,由于通胀高于利率,使贷款有利可图。大量贷款以不正当方式流入非工业领域,特别是房地产业,最后由于开放个人住房贷款,使相关产业所占贷款额极高,造成积重难返。由此,中国又一次财富转移开始了,从人民萎缩的存款,从衰败的工业,流入房地产开发商手中。(引自bakebear 回复日期:2005-10-30 21:44:26)

 楼主| 发表于 2006-3-23 13: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些人眼里的现状(转帖)

从上一届政府开始,“甩负”就成了中央政府的主要工作。政府要甩掉国有企业的负,于是不惜单方面撕毁与中国产业工人几十年的默认契约,致使百万国有企业工人下岗。政府要甩掉教育的负,财政对教育的支出大幅度减少,于是学校只好自己想办法,教育收费越来越高,中国教育便向穷人关上了大门。政府要甩掉医疗的负,于是医疗收费越来越高,穷人便越来越看不起病。政府要甩掉住房的负,于是取消福利分房,商品房房价在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的合谋操纵下,渐渐成了老百姓的噩梦。

中央政府甩负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增收。两税制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央政府直接对地方征税,地方税收分开征收,这与过去由地方税收上缴不同。这样,中央财政的口袋迅速鼓起来,而地方税收却大幅度减少,且中央财政对地方的反馈却不成比例。另一项所谓的"改革"是财政下放包干。这包括县级和基层政府一方面必须上缴上级政府定额税收,而县级和基层政府的财政预算必须自己解决,上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是不管的。由於政府规模急速扩大,基层政府为了维持自身运转,就对农民任意征税,残暴压榨农民,这是导致广大农民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急剧贫困的直接原因。内地经济的空心化,农村的荒漠化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质上就是对低收入的一种掠夺,大量的财富被掠夺,使得地方政府根本不足以支持自身的发展,存活都成了一种奢望,事实上就是从那时候起,地方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保障财政收入,把自己放在了社会的对立面。(博浪一锥 回复日期:2005-10-30 23:06:35)

 楼主| 发表于 2006-3-23 13: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些人眼里的现状(转帖)

财政下放包干的另一个后果是,地方政府既然自己解决财政预算,便理所当然地可以自行开征税费。而上级政府既然不管它们的财政,自然对它们的控制能力减弱。政令不行,各自为政。便成了那以后中国各级地方政府的一个特色。

和古代司马光、苏轼等名臣“藏富于民”的思想不同,我们的政府实行的是王安石的“夺富于民”的政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忘记了自己“公共服务机构”的本质,纷纷以创收为目的。把国家当企业来做,把政府当赢利机构,各地政府都市场化运作,才有了卖地这种蠢行,医改毁了一批看不起病的人,房改坑了大部分中国人,教改祸害了百年人。最主要的是,教改堵死了穷人家唯一的出路,中国为何千年来无真正的长期分裂而能保持大面上的一统,这跟穷人家有科举这个改变生活的途径密切难分。而现在,这唯一的出路也被堵死了。(garyxr 回复日期:2005-11-3 17:08:08)

 楼主| 发表于 2006-3-23 13: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些人眼里的现状(转帖)

政府想尽一切办法,从民众并不充裕的腰包里掏钞票,可惜,在中国只有公务员才能全额享受社保医保住房等保障制度时,能指望民众大肆消费吗?一个普通家庭出身的大学生,毕业后家底基本已经被教育产业化掏光了,大部分农村大学生毕业后开始替家庭还债,在本科起薪800元的年代,能指望民众大肆消费吗?在不吃不喝二十年才能买到一套小房的年代,能指望民众大肆消费吗?在一次感冒就要花去半个月工资一场大病足以让一个家庭倾家荡产的年代,能指民众大肆消费吗?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住房改革这些都不够了,政府使出最后一记狠招,水电油气煤全面涨价,彻底刺激消费。当然现在还只是苗头,但是,这是尽早的。(水波浩 回复日期:2005-11-3 17:37:28)
 楼主| 发表于 2006-3-23 13: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些人眼里的现状(转帖)

于是便有了如一个叫“网上行1976”的网友所说的言论:
用房子把你的钱掏空,没钱教育下一代生了儿女还打工!
  用房子把你的钱掏空,没钱治病毁灭人口计划才能成功!
  
  用教育把你的钱掏空,没钱住房子让资本家当你的房东!
  用教育把你的钱掏空,没钱治病让你横尸太平间中!
  
     用医疗把你的钱掏空,没钱住房子让你浪荡不得片刻安宁!
     用医疗把你的钱掏空,没钱治读书让你不懂啥是精英!

对于处于中国社会中层的工薪阶层而言,我们必须准备承受越来越昂贵的住房、教育和医疗,必须承受越来越多的税,必须承受在政府垄断下的水电油气等生活必需品的涨价,必须承受我们的住房公积金和养老金早已被贪官蛀成了空帐户或者转移到了海外,必须承受由于储蓄利率低于物价膨胀率而导致的财富不断缩水。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今天一个上海的白领,当他以十万的年薪,穷毕生的积蓄而买不起一套房子的时候,我们要问一句:我们中国的中产阶级在哪里?

关于中国已经诞生中产阶级的欢呼刚刚开始便偃旗息鼓了。或者也可以说,中国中产阶层刚刚出生便夭折了。而这时,中国社会的荒漠化才刚刚开始。

当一个社会的中下层人民被政府的政策强制赶向社会底层,当这个社会所谓的白领也因为买不起一套房子而不得不荒谬地归入贫困阶层的时候,社会就真正的荒漠化了。整个社会只剩下两种人:受到体制保障的既得利益阶层,体制外的作为掠夺对象的无保障阶层。

煤气要涨价,养老金要全部由个人支付,买个旧房子要交二手房交易税,房贷利率要不断上调,……面对所有的这一切,整个中国沉默不语,因为没有哪个人的声音大到足以让国家机器听见。也许冥冥中有一道冰冷的目光在注视着中国,看着这个国家颁布的一道又一道奇怪的法令,看着它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国已经没有经济上的所谓“中等阶层”,当这个社会的一少部分人公开地掠夺大部分人并且同时奇妙地使大多数保持沉默的时候,甚至有没有“公义”也成了一个问题。对于这种现状,我想我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只好用一个网友的言论来结尾:

十年前,中国是一个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的国度,每一个人,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然而现在去问一下,还有谁对中国有信心?无数的财富,不是被转移到国外,就是消耗在夜总会、豪华酒席上,人们争先恐后地逃离这块大陆,就象抛弃一艘将要沉没的巨轮,逃不掉的每一个人都在做末日的狂欢,拼命压榨和拼命挥霍构成了整个中国,有谁曾想过,中国的明天在那里?(gantleman 回复日期:2005-11-1 06:38:49 )

 楼主| 发表于 2006-3-23 13: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些人眼里的现状(转帖)

写得非常好的文章,许多看法跟我的观点一样,我是学经济学的,研究生毕业时,我终于彻底明白了中国现有的体制。
其实中国这些政策主要源于老诸主政时,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公务员改革,住房改革,西部大开发,国企债转股,养老保险,全部都是将成本转嫁给老百姓,现在普通的工人。农民身上已经炸不出血出来了,所以只有那所谓的白领开刀了。可怜的中国人民,不知道这样的生活何时才是尽头。
我也是学经济学的。我认为都是那帮****的经济学家加上好大喜功的朱造成的。光知道学人家美国积极财政。可是怎么不学人家藏富于民?!看楼主所说藏富于民还都是我们老祖宗留的法宝啊!居然还知道刺激消费!他怎么不去想法改善消费预期?我想问的是zf收税多了,什么都不管了,对老百姓的消费预期会产生什么影响这都不知道吗?我还想问的是那么多税哪去了?需要养那么多三姑六婆的公务员吗?居然还提薪?!难道不知道现在公务员招考的火爆正说明了公务员待遇是相对来说很好的?!刺激消费难道就是让公务员替广大公民花钱吗?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所谓的上层看不懂!
一辈子做牛做马居然只为了可怜的一个窝,我们这不是现代版包身工是什么?
因此,中国所谓数十年的经济增长,实际上是国家用攫取自中下层的财富堆砌而成。而且,这种攫取还在继续,马上就要开征物业税了,我们又将被掠走一部分钱。
严格地说中国大陆目前没有人有财产:房子实际上是70年租期,工业用地是50年,千百万农民2000多年来一直拥有土地所有权,但现在没有,仅仅是承包权。权利是谁的,大家都知道。这种经济基础当然等于没有
第1带,是一群粉青,第2代,是粉青中的经验主义者,第三代是以前运动逆向淘汰下的废品,第4代,宏伟病工农兵大学生,智不及中人。这些人有智慧治理国家?煽动可以,作锈可以。治理国家,让大家安居乐业则老夫不知。

湖南省烟草公司副处以上干部年薪30万以上,省公司主要领导年薪60万以上,工资比胡、温国家领导人应高多了,可他们下基层比温总理少多了。而基层县级烟草公司一线职员的薪水不及他们的零头。基层客户经理平均月薪不到2000元。听说明年还要改革,还要拉大工资分配距离,每次改革的结果是职工的收入相对减少,领导的收入大大提高。好似他们吃垄断的贡献超过了干神六的。

十年前,中国是一个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的国度,每一个人,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然而现在去问一下,还有谁对中国有信心?无数的财富,不是被转移到国外,就是消耗在夜总会、豪华酒席上,人们争先恐后地逃离这块大陆,就象抛弃一艘将要沉没的巨轮,逃不掉的每一个人都在做末日的狂欢,拼命压榨和拼命挥霍构成了整个中国,有谁曾想过,中国的明天在那里?(
16年前这条路就注定了,只是很多人当时还不明白。

这才序章刚过,正戏还没出演呢,等着瞧一场大戏上演吧。
中国政府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主,因为宪法规定所有的土地都是国家所有,而能够支配“国有土地资源”的只有中国政府。所以各地地方政府竞相抬高土地价格,以获取暴利。没办法,土地事实上是政府所有,而且你从它手里用再高的价钱也买不来所有权,房产用地它每七十年就可以再卖一次。

出让土地是中国政府掠夺国民财富的一个主要渠道。
抱歉,说错了,更正如下:

出让土地使用权是中国政府掠夺国民财富的一个主要渠道。

消失的是中层收入阶层,而非什么中产阶级。

中国这样一个前现代国家,根本就没有多少人是真正的中产阶级。

收入处于社会中等不等于就是中产阶级,还个词后面还意味着,必须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与高素质的专业训练,崇尚个人奋斗的价值取向,靠诚实的劳动与经营获取体面生活,社会责任的主要承担者,相对保守的社会价值观的奉行阶层,在公正的社会分配环节中利益有充分保障的一群人。

即使香港这种地方,社会学家统计其中产阶级也不过20%左右,这是一个西方几百年民主法治环境下培养出来阶层和概念。因而才有其特殊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作用,这不是任何中等收入阶层都可以替代的。

什么也不会发生的。力量对比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力量才是一切的根源。
那些人拿的比我们多,不是因为他们聪明努力,而是因为他们,他们的
集团,组织的更好,装备的更好,占领的阵地更好,所以他们比我们强
大,比我们有力量,他们有能力随时剥夺我们的一切,自由,财产,生
命,以及爱情尊严等等其他的东西,而现在大部分时候只是多要了一点
点钱而已,我们已经应该感恩戴德三呼完税了。

实事求是!可是你还没有发现中国的股民是怎么样被掠夺的!现在的政府完全是用所谓股改的政策把中国股民的口袋掏光!把他们减亏的希望彻底打破!真是赤裸裸的洗劫呀!令人寒心!

我国公车消费3000亿人民币、公款吃喝3000亿人民币、领导出国考察2000亿人民币、!!!!!!国外一般是三级政府,少数为四级政府、两个为五级政府,我们国家为7级政府----而且还是党政两套班子并行!!!!?。哎!老百姓能养活他们就不错了?还得养活贪官污吏和他们的一切消费!苦就苦一点吧!要是国家采取马寅出的人口政策你我可能还不能到人间走一回呢?

盛事危言,发人深省!好在这届政府还比较清醒,但我们普通老百姓都感觉到,中央和地方干部中普遍存在着很大的阻力,政府职能的转变,说到底是对政府不该持有的权利的放权,那些已经腐化的“人民公仆”哪里舍得呀,同时也牵涉到庞大的公务员队伍的切身利益,于是想方设法与中央唱对台戏。我们的公务员队伍很大程度上已经变成了利益集团,或与某些阶层共谋成为新的利益集团,这是动摇国家政权的最大危险!

政府自欺欺人的驴粪蛋经济,把不少国民糊弄的晕头转向, 包括他们自己. 而西方的政治人物也成心装傻,嘴上抹蜜是的捧中国, 实际上肚子里看着中国往悬崖下猛栽, 那叫一个乐啊! 我们公司中的外国人私下里都跟我说过: 他们不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还会持续, 统计数字作过手脚; 他们眼神中对我们工厂中600元/月工资的工人的明显的鄙视如出一辙, 他们多次跟我说起: 600~700元/月的工资, 就可以让你们的青壮年劳力疯狂的工作, 他们还不如我们国家的牲口哪. 还有他们从公开渠道得到的大批民工数年得不到工资的事情... 这样的经济怎么会是好呢? 他们说杀了他们都不会相信的, 他们说他们有眼睛. 我还试图举点儿中国发展的例子, 他们说别以为建几个高楼, 整俩别墅就是发展了, 这东西全世界就是最穷的黑非洲都有,哪儿都有那么几个的暴发户, 黑非洲也一样有你们这里那样的巨富, 但并不能挡住那里每年数十万上百万的饥民饿死. 看看你们满大街溜达的衣衫褴褛的青年劳力, 跟黑非洲有多大区别? 怎么说你们经济好呢?
他们几乎每次吃饭闲聊, 都会说起这些.

中央政府甩负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增收。两税制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央政府直接对地方征税,地方税收分开征收,这与过去由地方税收上缴不同。这样,中央财政的口袋迅速鼓起来,而地方税收却大幅度减少,且中央财政对地方的反馈却不成比例。另一项所谓的"改革"是财政下放包干。这包括县级和基层政府一方面必须上缴上级政府定额税收,而县级和基层政府的财政预算必须自己解决,上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是不管的。由於政府规模急速扩大,基层政府为了维持自身运转,就对农民任意征税,残暴压榨农民,这是导致广大农民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急剧贫困的直接原因。内地经济的空心化,农村的荒漠化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质上就是对低收入的一种掠夺,大量的财富被掠夺,使得地方政府根本不足以支持自身的发展,存活都成了一种奢望,事实上就是从那时候起,地方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保障财政收入,把自己放在了社会的对立面。(博浪一锥 回复日期:2005-10-30 23:06:35)

 楼主| 发表于 2006-3-23 13: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些人眼里的现状(转帖)

财政下放包干的另一个后果是,地方政府既然自己解决财政预算,便理所当然地可以自行开征税费。而上级政府既然不管它们的财政,自然对它们的控制能力减弱。政令不行,各自为政。便成了那以后中国各级地方政府的一个特色。


中国工资总额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改革以来,其比例,从最高的1980年的17.1%,几乎是“稳步地”下降到最低的1998年的11.7%。足足下降了5.4个百分点。所以说,统计和数据已经清楚地表明了,在经济学家大肆鼓吹的“经济增长”中,中国人民的“合法的”劳动收入的比重却在下降,这是一个铁的事实。

(引自李志宁的文章《中国工资总额为何“稳步下降‘》)

但就在工资占GDP越来越低的情况下,大部分由普通工薪阶层负担的个人所得税,却从1994年以来成为同比增长最快的税种,平均增幅高达48%,远高于9%的中国经济平均增长率。美国财经双周刊《福布斯》曾发布报告称,在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内地是全球税负第二重的地方,居于法国之后,也是亚洲税负最重的地方。这一报告未必权威,却有参考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高税负并没有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正如中央党校吴忠民教授撰文所述:“中国现在每年用于类似于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基本民生方面的公共投入在GDP当中所占的比例极低,在各个国家当中倒数第一;而用于行政、豪华性公共建设的公共投入在GDP当中所占的过高比例却是世界第一。现在,中国一种常见的、形成明显对比的现象是,每逢涉及基本民生问题时,资金的筹措难乎其难,但是一旦要搞大型豪华型建设时,资金就像呼风唤雨一般会聚起来。比如,东部某发展程度一般的省城在过去的5年花了500亿元进行城市建设,效果一般,又准备在未来的5年当中投入1400亿元继续扩大规模。类似的事例举不胜举。”(8月29日《中国经济时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3 13: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些人眼里的现状(转帖)

谁是中国的中产阶层?钱定?人定?
(2005年7月29日)

   7月,关于阶层的话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月初在成都市召开的“和谐社会论坛”上,社科院有关专家强调指出,当代中国已经形成了由十大阶层组成的社会阶层结构。就结构形态而言,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还只是一个中低层过大,中上层有所发育但还没壮大,最上层和底层都比较小的“洋葱头”型结构。该大的没有大起来,该小的没有小下去。其中“中间阶层”仅占20%左右,“中低阶层”仍占人口的大部分。

   在经济学及社会学中,庞大的中产阶层一直被作为现代民主、富裕、发达社会的人群结构特征。学术界一般认为,如果一个社会的结构达到“橄榄型”的理想状态,即富豪与权贵、穷人与弱者都是少数,中产阶层占据主流,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得稳定、理性、建设、务实,有利于推动建立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公平、公正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因此,如何让更多的人加入中产阶层的行列就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之一。

    那么,究竟谁是或将是中国的中产阶层?中产阶层的崛起对中国经济有何意义?在目前状况下,拿什么来衡量中产阶层?通过本报记者的一组调查,希望能够给读者一些启示。

   几乎没有人怀疑,“中产阶层”这个概念是和一定的经济基础紧密联系的,如享有多少资产、拥有多少房产等等。但是,目前在中国,对于这个阶层的划分,除了物质上的衡量外,似乎更多地加进了一些精神层面的界定。原先划分的惟一标准———“产”,不再是最为重要的,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判断。

   别把我当暴发户就好

   中产阶层这个概念最初的形成是由于这个特殊阶层的人群在消费水平、购买能力等方面有着明显区别于其他人群的特征。但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人们对于中产阶层的概念主要集中在公司经理、外企白领等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群中,而且一般以在大城市居住生活的人群为主。换句话说,即使一个农户家庭再有钱,吃的用的都很高档,人们也不会认为他们是中产阶层。因为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高地位必然应该与体面的工作、良好的社会背景、高层次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

   不仅社会的公认程度是这样,一些中产阶层人士本身也搞不清自己到底应该算是哪个阶层。采访中,记者结识了一位在北京环三环建材城做洁具生意的黄先生。他来北京快十年了,从一开始给别人打工到有了自己的店铺,再到现在成为一家知名洁具品牌的代理,在北京几家大型建材城都有自己的商铺,生活水平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然而,当记者与黄先生提起“中产阶层”这一概念,黄先生却连连摇头:“不行不行,收入是不错,我也很满足。可是干我们这行,工作环境注定我们不是什么中产阶层。有时我也会去一些高档场所消费,缓解一下工作的疲劳。可是我觉得没有人因此会把我当作中产阶层,不把我叫做‘暴发户’就不错了。”追求品牌?为了名牌而名牌在中产阶层中,追求社会认同及周围人的认可,也成为他们的生存目标和一大困惑。

   由于中产阶层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相对较高,消费哪些品牌、到什么地方购物,都成为他们比较关注或标榜身份的重心。这种时尚的跟风潮流是中产阶层普遍存在的现象,却也让一些中产阶层人士深感无奈。在中央电视台上班的沈小姐告诉记者:“香奈尔、迪奥,现在这些牌子的标志我闭着眼睛都能够画出来,可是记得刚来这个单位的时候,有一次我当着大家的面认错了一个同事的衣服品牌,惹得大家好一通笑。其实,名牌真得那么重要吗?我觉得也不一定,我们这群人中,有很多也是为了名牌而买名牌。”当中产阶层与“时尚”、“高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个阶层的人也因此陷入了精神的桎梏。仅仅从生活的需要来看,他们的很多消费都属于“浪费”,然而一旦上升到身份的象征,他们的举动则会显得相当气派。即使光鲜的背后有很多艰辛的代价,被贴上“中产”标签的这些人也只能打掉了牙往肚子里咽。

   准中产阶层?追求优雅的象征

   由于我国对于中产阶层的认同有着浓厚的主观色彩,所以在关于中产阶层的界定问题上,也有着几种不同版本。一些人认为中产阶层就是一个经济概念,所以就应该以经济为衡量标准;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工作性质、社会地位都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抛开这些谈一个阶层也无从谈起。

   采访中,记者接触了一些从国外回来的朋友,从他们口中了解到国外对于这一阶层的认识和划分方式。刚从澳大利亚回国的董向阳女士告诉记者,在国外,只要你有经济实力,你就可以被看作是中产阶层。董女士说:“中产阶层也是这几年才兴起来的,以前也没有这个概念,只要在一个行业做得比较好,有一定影响力或者经济基础,都应该算。像一些农场主、养殖大户,以前都被称作‘大亨’,比如养殖大亨、种植大亨。而在国内,种地的、养猪的,即使再有钱,也不会被划到这个阶层。”可以看出,由于标准的不统一,中产阶层在中国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概念,是一种富足、优雅的生活的泛称。

前两天的报纸上有则报道,说是某机构在调查了30多个国家后,发现在被调查的国家中,中国人的幸福感最强,据调查者分析说,主要是中国经济还在快速发展,所以大家对将来有信心,认为经济发展会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早些时候,国内一家机构说是也调查过,结论是中国农民幸福感最强。

因为对整个调查不了解,所以不敢对调查过程及结论提出质疑,但质诸自身和周围人士,总觉得这结论和我们自己的感觉有差距。和过去逐年相比,总体来说国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然而一个简单的调查,就说大家有比较强的幸福感,除了难以有说服力之外,更可能因为在调查中忽略了一些关键要素,使幸福感过分容易“成就”,可信度也就要打点折扣。

这几天“天价医疗费”事件又闹得沸沸扬扬,要说这事本与普通人关系不大,因为大部分普通人不可能遭遇这种富贵事件,你连十万块钱都没有,医院怎么会开出一百万的医疗费单据呢?医院只会在你付不起医药费后,把你踢出去。天价医疗费的真相,最后成为秘密的可能性很大。大家之所以关心,本人分析,也许源自于我们对医院的恐惧,而事件本身,更进一步加深了我们的恐惧。

受恐惧威胁的人,想必是幸福感强不到哪里去的。现实环境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加诸国民的恐惧感,应该不是子虚乌有的。本人周围的大多数朋友,眼前已经衣食无忧,有车有房,存款也至少六位数以上吧,算是传说中的中国中产者,即便如此,恐惧感似乎丝毫未减。

中产者的恐惧感来自哪里呢?据我看,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现实的压迫,一是未来的不确定性。

在一个权力垄断一切的体系里,中产者感受到的现实的压迫,与其他人群基本相同,因为这个世界布满权力陷阱,只要跌入陷阱,中产者和其他群体的人,结局十分相似。比如一场普通车祸,自己如果没有因此送命,却有可能跌入司法的陷阱,最终倾家荡产。中产者不如官员有势,又不如富豪有钱,在强势者面前,自保的能力其实很弱,也因此容易成为被“抢劫”的对象。私有财产虽说已经写进宪法,但私有财产和其他写入宪法的公民权利一样,在权力面前不堪一击。

未来的不确定性带给中产者的恐惧,有人会说是杞人忧天,因为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毕竟还没有发生嘛,不是说谁也不能预知未来吗?事实却不然。

未来确实都是不确定的,也确实没有人能准确预知未来,但如果按目前的现实推演,未来走向负面的可能性很大,那么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必然是恐惧感。比如说,我们的金融体系,瞎子都看得出来,蕴涵着巨大风险,几十年的化解努力,几乎等于零,那么在可见的将来,谁敢说你的存款,六位数也好,七位数也好,不会在一夜之间变成一堆废纸?这一点对中产们来说,该是最大的恐惧,因为中产不象富豪,资产分布世界各地,在国外都有钱有资产,将来怎么折腾,象样的日子还是有得过,也不象穷人,反正是个穷,再穷也不过如此了。

照天价医疗费的案例,中产者就算没有了钱变废纸的恐惧,还会有被宰到脱皮的恐惧。现在我们的食品也好,环境也好,都易于让人致病,全家人只要有一个得个恶疾,走进医院大门的中产者,走出来时,也许就成了贫下中农。甚至不需恶疾,只需遇到一个不良医生的翻云覆雨手,就足以“一觉回到解放前”,而这样的医院和医生决不稀缺,碰到的概率相当大。

不要跟我说,这些仅仅是假设,当假设变成事实的概率已经很大时,最为恐怖。如果假设已经成了事实,恐惧感反而会逐渐消除,因为这时,遭受恐惧压迫的人,已经不再恐惧,而是开始接受无奈的事实。

最后一个恐惧源,来自政治上的可能动*荡,这点不适深说。现在的富豪,基本都持有外国护照。而大中城市的中产们,也在忙于移民。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投资移民,都办得热火朝天,对这些国家来说,目前的中国是投资移民的最佳来源地。本人身边的朋友,很多已经完成了移民任务,很多正在办理。大家的想法出奇地一致,那就是:弄一个别国公民的身份,再回来赚钱,万一有事,立即拍屁股走人,躲起来再说。

研究者说,中产阶级是民主国家的中坚,如果有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社会就容易稳定,民主也更有希望。但象我们这样,中产者都因现实压迫和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怀有深深的恐惧,这个社会,将会如何呢?如果这些带来恐惧感的因素无法消除,即使中产者数量增加,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果真有帮助吗?

把恐惧感先消除了,再来说咱们的幸福感吧。

 楼主| 发表于 2006-3-23 14: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些人眼里的现状(转帖)

去年在网上摘的,一家之言,诸位见仁见智吧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11 07:44 , Processed in 0.05509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