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936|回复: 26

[自荐精华] [厦门大学李琦教练]不含辩稿的辩论赛,是否可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9 08: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dminope=南邮之子|mia|威望由 2 增加至 3|谢谢 辛苦了|1186718271][这个贴子最后由吴理在 2007/08/09 10:16am 第 2 次编辑]

[watermark]    对辩论赛中过分依赖于赛前准备的做法(现象)的批评,自1995年的第二届国际大专辩论赛以来,就不曾停止过。持激烈批评者甚至认为辩论赛应该是即兴的,是在辩手和辩论队几乎没有准备的前提下进行的,以此来展现辩手或辩论队更为真实的素质。
   我想我们可以区分两种辩论(赛)。一种我称之为纯粹的校园辩论,另一种则是采取了电视这一种大众传媒形式的校园辩论(我之所以还愿意将由媒体所举办的辩论赛称为“校园辩论”,是因为它是由校园参与的;而我所谓“纯粹的校园辩论”,其含义既指在校园中进行的辩论,又指关于或针对校园的辩论)。我认为纯粹的校园辩论是合适并应该采取即兴的方式,这更接近于辩论的本真,使思想和语言在较少甚至没有包装的情形中交锋,也更有利于对辩手的煅炼。电视辩论(赛)则不太适合即兴进行,实际上也没有必要这样要求。这一差别大抵取决于纯粹的校园辩论与电视辩论(赛)的两点不同。
   第一,电视辩论赛必须考虑可视性,而赛前准备被认为是与可视性成正比的,否则辩论赛所展示的见解就可能显得肤浅,提供给观众的知识就会使单薄的,逻辑严谨和条理清晰的程度一定比较低,语言的美感就要差一些,辩手的机智、从容、大度可能就难以见到,辩论的精彩激烈程度就要降低……因此从电视台主办辩论赛的角度,就不太可能让辩论队显得是仓促上阵。也许,正是出于对电视辩论赛可视性或者说是表演性的考虑,中央电视台的两届全国大专辩论赛为改“论而不辩”所采取的措施也只在于两个方面:一、在赛制上一而再的缩短立论的用时,以突出临场的、也就是即兴的“辩”;二、在辩题立场的确定上将决赛立场的事先给定改为当场抽签。但“即兴的辩论赛”并没有出现。纯粹的校园辩论并不要求表演性,因为它不是节目,因而它可以是即兴的。
   第二,电视这一大众传媒在把辩手或辩论队推向大众的同时,也把辩手背后的大学推向了大众。至少是在国内,辩手的成功也被看作是大学的成功,大学在公众中的声望相当程度的来自于公众在收看作为电视节目的辩论赛时对辩手的认可与赞许。大学从中得到的不仅是声誉,甚至包括好的生源这样的实惠。因此,参赛的大学无不把谋求大学本身的荣誉作为目的,而不仅仅是为了一支辩论队的胜负。这使得一所大学会在辩论赛之前对它的辩论队进行大量的投入,从而形成了充分的赛前准备。从辩手的角度,团体主义的文化传统很容易使作为辩手的学生产生“为学校的荣誉而辩”的心态,他们希望甚至渴求校方的支持与投入,无准备的乃至准备较少的辩论赛是无法接受的。纯粹的校园辩论则不具备这种“外部性”(对一个经济学术语的不恰当借用),无关一所大学的形象与声誉,自然可以由得辩手们信口开河,而或许其智慧与个性正是在这信口开河中得以造就。
   电视辩论赛的特点决定了不论是主办者方面还是参赛者方面,都不会选择即兴的方式。问题显然不在于是否应该有所准备,而在于辩论队是否应该与可能在实际比赛中超越赛前的准备。
   在我看来,一支辩论队应该为自己确立两个目标:一是赢得名次;二是让人们认可这是一支具有美感的辩论队。我认为,后一个目标比前一个目标更重要,最简单的理由是对后一个目标的追求包含了前一个目标在内;我相信具有美感的辩论队必须是充满现场感的辩论队,而只有超越赛前准备才可能使辩论队具备现场感。
   一种具有现场感的辩论,首先应该是直接面对评委和观众的辩论。在直观上,辩论赛是对阵双方的相互说服;实质上,辩论赛是对阵双方在作为第三方的评委和观众面前的说理,辩手的目的是说服评委和观众,让评委和观众承认在自己所设定的论域内命题是成立的,而是否说服了对方并不重要,也可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像辩手不可能被对方说服一样。辩手的话是说给评委和观众听的,他们才是真正的和终极意义上的听者,说给对方听只能说是形式乃至假象或者说是出于礼节(自然,这样的礼节是必须的)。这决定了辩手在辩论赛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十分注重与评委和观众的交流,要做到敏锐而细微的捕捉评委和观众的反应,准确的判定在那些方面已经或还没有说服评委和观众,并在后续的比赛中作相应的处置(我在另一篇文字中提到,评委的中立性决定了评委不应该在比赛进行中表现出他的倾向性。但实际上评委要完全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睿智的见解、幽默的言辞等常会使评委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身体语言而做到无动于衷)。在这个意义上辩论赛带有演讲的成分(据说有人把辩论赛称作“介于演讲和争吵之间的游戏”)。问题也许正出在有的辩手把辩论仅仅当成了演讲,不仅对其体态、手势等身体语言等有过多的设计而且陈词中往往明显的表现出在背诵赛前准备好的辩稿。我主张辩论中的表述应该口语化,辩手应该在说,而不应该仅仅是把辩稿中的文字在赛场上转化为声音。背诵意味着受赛前准备的限制,意味着辩手无法与听者交流,意味着无法针对听者的反应作相应的临场处理。因为这时候只存在辩手与赛前组织的文字——辩稿的关系,根本无法存在辩手与现场、与现场中的听者的关系。如果说赛前的准备是必然的,那么我主张辩手将这样的准备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从而为说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背诵赛前确定的观点提供可能。1995年辅仁大学的林正疆当选最佳辩手,2000年东吴大学的范凯云受到评委和观众的赞赏,能否足够说明融入现场地说要比脱离现场的背更能获得现场的听者?!
   具有现场感的辩论,还应该针对辩论现场的实际情形而进行。通常,辩手对命题所涉及的论据、事实、材料等会有充分的准备,辩论中的证明当然是以所准备的这些论据、事实、材料为根据而展开的。但是这样的准备也往往成为障碍,将辩手限定在既有的论据、事实、材料中,因为辩手或者认为没有必要超出既定的素材进行证明,或者不敢超出经由赛前精心组织的论据、事实、材料。在我看来,在既有的论据、事实、材料中证明是辩手在向听者表明“过去我是怎么证明命题的”,然而,更重要的应该是辩手“现在是怎么证明命题的”或者说是“怎样向听者当场进行证明的”。这就需要尽可能地在辩论现场在辩论现场获取与论题相关的素材,利用这样的素材为自己的证明服务。例如,这次辩论会香港中文大学对东吴大学辩论“现代社会男人比女人更累”时,香港中文大学的辩手在一辩陈词中,针对东吴大学四位辩手全为男生这一现场情形,不无幽默地说,现代社会明明是男人比女人累,可四位男生还得为女人喊累,岂不是累上加累;辩论进行中因为设备故障经过暂停后,香港中文大学的辩手又颇为巧妙的指出,出了故障是由男人解决而不是由女人解决,不是说明南人更累吗?利用现场素材的最有效做法是借力打力,即把对方的实力、材料加以转化,为我所用。这次辩论会决赛一场武汉大学对电子科技大学就设施与管理对解决城市交通和这更重要的辩论,武汉大学先后用了两张图以证明设施的重要,实际上这两张图恰好可以用来证明反方电子科技大学的命题“管理更重要”。对反方辩手来说,这正是借力打力的好机会,可惜被错过了。赛后评议时我提出,如果反方能抓住这个时机大力反击,比赛的结果是有可能改变的。点评嘉宾段里仁教授当时就对我的看法表示同意,并在后来的定评中指出了这一点。
   针对辩论现场的实际情形显然是需要机智的,否则要做出恰当的临场处置就不太可能。依然是在香港中文大学对东吴大学辩论“现代社会男人比女人更累”时正方香港中文大学在第一轮攻辩中选择的是反方东吴大学的三辩范凯云,范同学的应对可谓机智幽默之极(它正是因这一场的出色表现声名鹊起,使观众为之倾倒),因此香港中文大学在第二轮攻辩中应该以避开范凯云为上策,但是香港中文大学还是惹上了这么一个惹不得的对手。如果这不是出于“偏向虎山行”的心态,那就是临场处置上的重大失误了。相反的情形则出现在武汉大学对电子科技大学的决赛上。反方对正方第一轮攻辩中提出了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问题,看来这个问题超出了正方的准备,但是正方的辩手做了很漂亮的处理,他回答说:如果这个问题与辩论有关,请你告诉大家。这个处理的漂亮在于:首先,使他对一个具体问题的无知变得毫无意义,并且避免了在气势上为对方所削弱;其次,有可能将对方引入陷阱中——如果对方真的去解释,那么它就不仅要耗掉时间,还容易漏出破绽。被问到了弱处还能做出防守反击,这不仅是极高超的技巧,更显示出临场的沉着从容。辩论之美莫过于此。在我多年的辩论队教练的经历中,我一直要求我的辩手面对此类问题不要回避,从容化解,我也总是见到辩手不能直面问题,让我觉得辩手无异于纸上谈兵。我相信这将会是一个开端,辩手们将变得勇于和善于面对实际的即赛场上的问题,而不是只会面对赛前的和想象中的问题。
   这几年来,辩论赛的模式屡有变化乃至创新,但是总结这个环节始终存在,甚至日显重要,因为在最后的总结之外,还增加了对攻辩或称盘问的总结。如果说已经或正在进行的赛制求新的表现之一是陈词时间的缩短,那么其二,明显的是总结的分量加重。在辩论的各个环节中,在辩论的各个环节中,最无从准备的显然是总结,因为他必须对比赛的现场状况加以回应,因此总结的现场感是整个辩论的现场感的逻辑的必然。背诵式的陈词或读稿式的陈词,或许让人勉强还能接受,而背诵式的总结或读稿式的总结则会让人忍无可忍,除非对手在赛场上的一切均在预制之中。然而这背诵式的总结或读稿式的总结恰是我们每每会看到的,即使在这次辩论会决赛这样的场景中也不例外。也许,有些时候主办者、辩论队、观众、甚至评委会忽略或者不在意总结的现场性,也认为总结可以完全的经由赛前准备。1997年我作为厦门大学辩论队教练参加上海的中国名校辩论邀请赛,在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进行的“汽车发展取决于道路的发展”的辩论中,我方担任总结的辩手赛前只在两个方面作了准备;一是写了45秒的文字,用以在结束总结之前对辩题的哲学意蕴作简要的提示;二是确定总结的格式,改变被普遍使用的套路,从分析辩论中双方实际存在的分歧的角度,将辩驳和立论结合起来。之后,主办者向我索要三位辩手的辩稿,我给了一辩和二辩的辩稿,而无法给出三辩的总结稿,为此所作的解释主办方似乎不太接受,再而三的索要,而不相信竟然会有不含辩稿的总结。
   我认为,总结不是对己方理论的简单再现,它应该将己方理论加以整体化,尤其是在陈词时间普遍被缩短并越缩越短的背景下。因为辩手在谋求立论简洁的同时也不得不将立论分散化,攻辩(盘问)和自由辩论两个环节都会有新的论据的出现,这需要加以系统化。更为重要的是总结应该清晰并有力的向评委和观众剖析辩论中双边的实际分歧(当然,应选择那些主要的和关键的)之所在,阐明为什么这些分歧的存在并不动摇己方理论,解释这些分歧的存在为什么能够辩驳对方的立论。这样的总结方能体现“对比赛的现场状况的回应”。
   辩论赛不可能没有包装,但显然他不应该仅仅是包装的结果。我希望有更多的较少包装的辩论赛,我希望有超越赛前准备的辩论赛。

   以上是李琦老师作于2000年全国赛之后,觉得其中诸多问题现在仍然没有解决,特委托南邮之子发于此,请大家共同讨论。[/watermark]

 楼主| 发表于 2007-8-9 08: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厦门大学李琦教练]不含辩稿的辩论赛,是否可能

我是代为转发
发表于 2007-8-9 10: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厦门大学李琦教练]不含辩稿的辩论赛,是否可能

感谢厦门大学提供资料,祝厦门大学取得好成绩!

欢迎大家到“学术前沿,辩论理论探讨”版讨论。

发表于 2007-8-9 15: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厦门大学李琦教练]不含辩稿的辩论赛,是否可能

没坐上沙发!
认为有可能需要辩手成长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和内涵……
发表于 2007-8-9 17: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厦门大学李琦教练]不含辩稿的辩论赛,是否可能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能做到的有几个?
发表于 2007-8-9 19: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厦门大学李琦教练]不含辩稿的辩论赛,是否可能

教我辩论的老师说,打比赛最难的一步就是上场的时候要“丢稿”说什么应该把事先准备的全部记在脑子在然后想通过后变成自己的;比赛才能应付自如。可是我看了很多比赛那些场上的学长都拿着小纸条然后照着读。
发表于 2007-8-9 22: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厦门大学李琦教练]不含辩稿的辩论赛,是否可能

下面引用由白澜熊2007/08/09 07:40pm 发表的内容:
教我辩论的老师说,打比赛最难的一步就是上场的时候要“丢稿”说什么应该把事先准备的全部记在脑子在然后想通过后变成自己的;比赛才能应付自如。可是我看了很多比赛那些场上的学长都拿着小纸条然后照着读。

别学那些拿稿的嘛 他们都拿是他们都错了 嘿嘿

发表于 2007-8-10 01: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厦门大学李琦教练]不含辩稿的辩论赛,是否可能

其实我不觉得场上拿卡片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易中天上百家讲坛还带着讲义呢~

关键是,辩手就像老师,要“备课”而不是“背课”。

针对对方某类问题,可能事先设计好了怎么样回答的语言组织才是最好的(易于观众接受,不会被对方强反)。非要现场组织语言,观众看到的只会是一场不够精彩的比赛。

然而,决不应该在场上曲解对方的话,然后强行往外抛自己准备的东西(说实话,今天浙大有一点这种做法了)。而是要“听懂对方的话后,确认是应该用自己2号卡片上第3句话来应对的问题,然后站起来把这句话读给对方听”。

高手也许可以自出机杼,但我们绝大多数人还没到那个境界。在想着独孤九剑“无招胜有招”之前,先学令狐冲把一招“苍松迎客”练到纯熟,以至于可以在任何适用的场合立即发动,这恐怕才是应该做的事。

发表于 2007-8-10 11: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厦门大学李琦教练]不含辩稿的辩论赛,是否可能

下面引用由MIA2007/08/09 08:49am 发表的内容:
我是代为转发

谢谢李兄了~~~~

那天晚上和李琦教练谈了好久  回去以后打开电脑接收教练发过来的邮件

可是那家宾馆上网还需要money  :em06:  :em06:  晕  所以就委托李兄帮助代发了的

辛苦李兄了

发表于 2007-8-10 11: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厦门大学李琦教练]不含辩稿的辩论赛,是否可能

下面引用由MIA2007/08/09 08:42am 发表的内容:
  在我看来,一支辩论队应该为自己确立两个目标:一是赢得名次;二是让人们认可这是一支具有美感的辩论队。我认为,后一个目标比前一个目标更重要,最简单的理由是对后一个目标的追求包含了前一个目标在内;我相信具有美感的辩论队必须是充满现场感的辩论队,而只有超越赛前准备才可能使辩论队具备现场感。


下面引用由MIA2007/08/09 08:42am 发表的内容:
 在直观上,辩论赛是对阵双方的相互说服;实质上,辩论赛是对阵双方在作为第三方的评委和观众面前的说理,辩手的目的是说服评委和观众,让评委和观众承认在自己所设定的论域内命题是成立的,而是否说服了对方并不重要,也可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像辩手不可能被对方说服一样。辩手的话是说给评委和观众听的,他们才是真正的和终极意义上的听者,说给对方听只能说是形式乃至假象或者说是出于礼节(自然,这样的礼节是必须的)。这决定了辩手在辩论赛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十分注重与评委和观众的交流,要做到敏锐而细微的捕捉评委和观众的反应

下面引用由MIA2007/08/09 08:42am 发表的内容:
 我主张辩论中的表述应该口语化,辩手应该在说,而不应该仅仅是把辩稿中的文字在赛场上转化为声音。背诵意味着受赛前准备的限制,意味着辩手无法与听者交流,意味着无法针对听者的反应作相应的临场处理。因为这时候只存在辩手与赛前组织的文字——辩稿的关系,根本无法存在辩手与现场、与现场中的听者的关系。如果说赛前的准备是必然的,那么我主张辩手将这样的准备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从而为说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背诵赛前确定的观点提供可能。

下面引用由MIA2007/08/09 08:42am 发表的内容:
  针对辩论现场的实际情形显然是需要机智的,否则要做出恰当的临场处置就不太可能。依然是在香港中文大学对东吴大学辩论“现代社会男人比女人更累”时正方香港中文大学在第一轮攻辩中选择的是反方东吴大学的三辩范凯云,范同学的应对可谓机智幽默之极(它正是因这一场的出色表现声名鹊起,使观众为之倾倒),因此香港中文大学在第二轮攻辩中应该以避开范凯云为上策,但是香港中文大学还是惹上了这么一个惹不得的对手。如果这不是出于“偏向虎山行”的心态,那就是临场处置上的重大失误了。相反的情形则出现在武汉大学对电子科技大学的决赛上。反方对正方第一轮攻辩中提出了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问题,看来这个问题超出了正方的准备,但是正方的辩手做了很漂亮的处理,他回答说:如果这个问题与辩论有关,请你告诉大家。这个处理的漂亮在于:首先,使他对一个具体问题的无知变得毫无意义,并且避免了在气势上为对方所削弱;其次,有可能将对方引入陷阱中——如果对方真的去解释,那么它就不仅要耗掉时间,还容易漏出破绽。被问到了弱处还能做出防守反击,这不仅是极高超的技巧,更显示出临场的沉着从容。辩论之美莫过于此。在我多年的辩论队教练的经历中,我一直要求我的辩手面对此类问题不要回避,从容化解,我也总是见到辩手不能直面问题,让我觉得辩手无异于纸上谈兵。我相信这将会是一个开端,辩手们将变得勇于和善于面对实际的即赛场上的问题,而不是只会面对赛前的和想象中的问题。

下面引用由MIA2007/08/09 08:42am 发表的内容:
  这几年来,辩论赛的模式屡有变化乃至创新,但是总结这个环节始终存在,甚至日显重要,因为在最后的总结之外,还增加了对攻辩或称盘问的总结。如果说已经或正在进行的赛制求新的表现之一是陈词时间的缩短,那么其二,明显的是总结的分量加重。在辩论的各个环节中,在辩论的各个环节中,最无从准备的显然是总结,因为他必须对比赛的现场状况加以回应,因此总结的现场感是整个辩论的现场感的逻辑的必然。背诵式的陈词或读稿式的陈词,或许让人勉强还能接受,而背诵式的总结或读稿式的总结则会让人忍无可忍,除非对手在赛场上的一切均在预制之中。然而这背诵式的总结或读稿式的总结恰是我们每每会看到的,即使在这次辩论会决赛这样的场景中也不例外。也许,有些时候主办者、辩论队、观众、甚至评委会忽略或者不在意总结的现场性,也认为总结可以完全的经由赛前准备。1997年我作为厦门大学辩论队教练参加上海的中国名校辩论邀请赛,在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进行的“汽车发展取决于道路的发展”的辩论中,我方担任总结的辩手赛前只在两个方面作了准备;一是写了45秒的文字,用以在结束总结之前对辩题的哲学意蕴作简要的提示;二是确定总结的格式,改变被普遍使用的套路,从分析辩论中双方实际存在的分歧的角度,将辩驳和立论结合起来。之后,主办者向我索要三位辩手的辩稿,我给了一辩和二辩的辩稿,而无法给出三辩的总结稿,为此所作的解释主办方似乎不太接受,再而三的索要,而不相信竟然会有不含辩稿的总结。


下面引用由MIA2007/08/09 08:42am 发表的内容:
  我认为,总结不是对己方理论的简单再现,它应该将己方理论加以整体化,尤其是在陈词时间普遍被缩短并越缩越短的背景下。因为辩手在谋求立论简洁的同时也不得不将立论分散化,攻辩(盘问)和自由辩论两个环节都会有新的论据的出现,这需要加以系统化。更为重要的是总结应该清晰并有力的向评委和观众剖析辩论中双边的实际分歧(当然,应选择那些主要的和关键的)之所在,阐明为什么这些分歧的存在并不动摇己方理论,解释这些分歧的存在为什么能够辩驳对方的立论。这样的总结方能体现“对比赛的现场状况的回应”。

这些都是李琦教授文章中的精华 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体会的知识~~~~

发表于 2007-11-1 19:3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上不可能,要不就成了扯淡了,不是吗
发表于 2007-11-3 12: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新手。来参观一下,
吸收经验!
发表于 2007-11-4 15: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学习了,还真得好好学学
发表于 2007-11-4 15: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学习了,还真得好好学学
发表于 2007-11-9 14: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辩手,内涵最重要,不过却是可以培养的。
发表于 2007-12-9 21: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即兴发挥需要很高的水平
貌似很难
发表于 2007-12-10 18: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很有道理~收获不少呢
发表于 2008-1-11 12: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师说的很好。我个人认为,狭义的脱稿,即上场不带辩稿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应当被提倡。但是广义的,完全没有准备的比赛,似乎很难做到,作为训练方式是可以,但是观赏性和实用性大打折扣。
发表于 2008-1-11 12: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学期有时间会去上李琦的辩班课程
发表于 2008-1-11 18: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要准备。这个不用说,胜利只给有准备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7-31 23:18 , Processed in 0.07254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