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谢主席评委各位好!( m% ]- L. ^# x/ {
/ H$ j5 k$ L, C6 ^. [曹操在《唯才是举令》中说道“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这就告诉我们不能用一纸文凭来评定复合多元的文化水平。
. S# \, _ K9 y0 R) I, _8 {) W4 l- M6 N5 C8 b5 m, t$ L: ^
今天,对方辩友的错误开始于他们偷换了辩题中的多个概念。首先,扩大文凭的外延,将各种证书以及资格证明都包含在内,按照这样的观点,岂不是说结婚证也算是文凭吗?其次,对方将“能够”和“可以”混淆。但事实上“能够”表示的是能力,而“可以”表示的是条件。比如,某个人“不能”说话,是指他语言机能不完整,而在座各位现在“不可以”说话是指现在规则条件暂时不允许。两者的区别显而易见。再次,曲解“代表”的含义,将代表偷换为体现。最后,将文化水平等同于知识水平。
4 V4 Y6 V# _5 W0 ]2 ]0 C5 w3 t$ k从逻辑上看,对方认为只要有一例能证明文凭和文化水平相对应,就叫做能够代表,而我方举出再多的反例,也不叫做不能够代表,这是不是叫做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呢?对方同学还告诉大家,因为文凭是国家授予的,具有权威效力,因此就能够代表文化水平。那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境界,一定要有机构来证明吗?但这些是不是文化水平呢?相反,在今天的辩题中,对方在逻辑上必须要证明“高文凭的人具有高文化水平,低文凭的人具有低文化水平”这种对应关系,对方观点才能成立,但对方辩友显然没有做到。( e/ m9 U6 a* G" ~
- d5 G" n% u$ v4 \5 j# h! j
我方之所以说“文凭不能够代表文化水平”是因为我方认识到文凭在文化发展进程中有几大问题无法解决
$ J5 f; t, z# y7 h Z其一,文凭的局限性和文化水平发展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矛盾。从时间上看,文凭仅代表特定时期的学习状况,而文化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状态上看,作为对考试及格与否进行认定的单一的静态的文凭不可能代表复杂的多元的动态的文化水平。
" R& V3 C0 Z1 F! B0 |其二,文凭的含金量在不断下降。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盲目扩招和教育产业化风潮正使原本高质量高水准高门槛的深造之路不再需要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拼搏精神,多少大学生遗忘了唐诗宋词,多少硕士生漠视了汉赋元曲,普遍提高的国民文化修养到底有多少的水分还待各位深思。4 v* E8 \" G+ W) U1 r; a
其三,文凭崇拜对人价值观的误导。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很多人对文凭的盲目追求,使得卑鄙成为卑鄙者的通行证,而高尚只能成为高尚者的墓志铭。工具理性膨胀,人文精神衰微,让无数仁人志士湮没在历史长河里。但我们回首百年,仍有许多文才精英大放异彩,一代史学大师柏杨没有文凭却铸就《中国人史纲》,国画大家齐白石小学未半却以画闻名,还有万人景仰的周恩来总理也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谁又能否认他们的文化水平呢?可见文化若以文凭论,就会导致伪人才大行其道,真人才纷纷落马。
: i5 n+ A2 B8 p: U0 y
( Z& ?& A5 ]9 x2 M- h: W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是不能没有文化,一个人可以没有学位但是不能没有素养,如果文凭能够代表文化水平,那未入学堂的作画奇才齐白石要怎样鱼跃龙门;如果文凭能够代表文化水平,那因愚被逐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应怎样实现梦愿;如果文凭能够代表文化水平,那文凭羞涩的著名导演张艺谋又如何平步青云?庆幸的是,这一切的如果都不存在,所以我们才有了更多机会与希望。
4 g6 f( S* [* w# `
2 C; w1 G& X& w3 E1 J正如文化大师余秋雨所言:当人们的文化水平在文凭的重压下渐渐褪去光彩时,人们才不再喧哗,开始回忆,开始追悔,开始纪念,开始等待。' R( v: c# F+ j1 k6 f
$ N4 `0 ]! y; M' T, \5 I J谢谢各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