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20|回复: 34

黛玉的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30 13: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黛玉死时说:“宝玉你好……”她是说宝玉你好狠心呢,还是说宝玉你好好照顾自己,或是其他呢?
发表于 2003-12-30 17: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黛玉的心

呵呵,有意思。
我想应该是“你好狠心”。
唉,黛玉也是被爱困扰了一生的人,最后了,她不管是不是看透了生命的终结是她的归宿,我想她都是带着恨去的。
为林妹妹默哀10分钟表示敬意。
发表于 2003-12-30 18: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黛玉的心

 看了这题目真的是很兴奋。能找到一样对红学感兴趣的朋友真的是不容易。
我认为她会说“你好狠心。”
 首先从黛玉的性格分析,黛玉的性格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的心中先是自己然后才是宝玉。她年轻的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宝二奶奶”,然而当一切都以逝去,痴情附诸流水。她心中能想到的是“宝玉负我!”
 其次,黛玉对宝玉的爱是索取的爱,是占有的爱。她需要的是宝玉永远配在自己身边,给自己讲“香芋”的故事,听自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感慨。所以当她伤心欲绝的时候,想到的不会是自己走后,宝玉的生活,而是被抛弃的痛苦。也就是说黛玉远没有达到“因为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的境界。也没有“爱他就给他自由”的胸怀。
总之,我的看法就是她最后说的会是“宝玉你好狠心!”
 加一句,与此相对比的是,要是袭人的话,那就应该是“宝玉你好好照顾自己”
 
发表于 2004-1-1 10: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黛玉的心

唉!红颜薄命。自古如此!!
发表于 2004-1-1 13: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黛玉的心

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不知道如果曹雪芹写,会怎样写这里
好想知道啊~~~~~~~~~~~~~~~~~~~~~~~~~~~~~~~~~~~~~~

发表于 2004-1-1 13: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黛玉的心

黛玉去世是第98回。大家知道后40回不是曹雪芹的作品。
按照周汝昌老先生的观点,后40回是乾隆和和绅找人续的。为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愚弄世人。他认为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阴谋。
发表于 2004-1-1 14: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黛玉的心

我不同意"黛玉因恨而死"。举书中场景证之:
书中第一回已将宝黛的木石前盟说的很清楚:
“只因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离于离恨天外,……,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恩,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舒之意。……(神瑛侍者下凡,向警幻仙子挂号)警幻亦问起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以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这就是作者所设的故事的起因和背景。绛珠的目的只有一个:为酬灌溉之恩,甘露之惠,甘愿将一生之泪作为偿还之物。即如此,有几点就十分清楚:
第一, 这绝对不同于那种"一见钟情"随即"以身相许"的"爱情关系",而系"缠绵不舒"的复杂感情。
第二, 从动机到目的,都只为偿泪相酬。即言"还泪"早已确定了彼此之间的关系的悲剧性质,而且是"自我注定"的命运,自然对它是心甘情愿的,自己的一生,就是为此而始终的。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第三, "(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这句沉甸甸的话是说黛玉"泪尽而亡"是为"万不不怨"的"万苦"。黛玉的"万苦"源于何?父母早亡、孤身无靠、寄人篱下、仰仗外家、身弱多病、善感工愁……?其实不是!因为黛玉的苦为"不怨之苦",--"为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知(不肯)自惜,遂不得已千方百计代其人惜之!"这方是万苦之源。黛玉千方百计惜宝玉,而宝玉对这些神情至意的苦心原语,"总未听见",所以才有第八回"也亏你到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她说了你就依她,比圣旨还遵些!"的嗔怪,也才有的三十四回哽咽了半日方抽抽噎噎的一句"你从此刻都改了罢!",这才是黛玉的"苦",全是"不怨之苦"。

至于“好好照顾自己”也总觉得有些别扭
所以才想请教曹老前辈

发表于 2004-1-1 17:2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黛玉的心

我不同意蒹葭的这种说法,以为迷信又不近情理。
发表于 2004-1-1 18: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黛玉的心

其实我到是认为 蒹葭 说的不无道理。
但是仅仅是单纯从小说的固定情节入手了。
至于绛珠还泪不过是为林黛玉的不幸遭遇找一个理由。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允许其深入的分析根源。在或是就联作者自己也不知道“佳人如此薄命”的原因。所以就只能假托天意了。
这也许是中国文人惯用的手法。《水浒传》中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等都显现作者的无奈与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可以想像,在作者的构思中自然是先有黛玉于宝玉的爱情故事,之后在会有“绛珠还泪”的前世因缘。
究竟最后黛玉是怎么样用眼泪还宝玉,是红颜薄命的魂归恨离天,还是真正的判成了“宝二奶奶”。只有曹雪芹自己有答案吧。但能肯定的一点就是他们一定是一个悲剧的结局。
还有就是黛玉的死因。应该是死于肺阴虚不足(也就是今天的肺结合)。具体的我没有考证,假期一定考证具体。
希望蒹葭 能继续参加讨论
发表于 2004-1-5 19: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黛玉的心

不好意思,忙着考试,几天没来了
以下是我的观点:
1.就书言书,既然要讨论的是书中的情节,自然不能忽视了作者的原意
 先有黛玉于宝玉的爱情故事,之后在会有“绛珠还泪”的前世因缘。这并不代表书中就会前后矛盾。但是由于前后作者不同,思想方面存在差异也造成了读者的迷惑。尽管如此,从曹的本意来看,我相信那些情节对于判断黛玉要说的话是有用的。
2.黛玉是否真的恨宝玉呢?答案是否定的。
以黛玉的聪慧早就应该知道自己在与宝钗的斗争中是处于弱势的。她有狠,也是对于这个封建大家族的,对于当时社会的仇恨,而不是对宝玉的。
本人生物白痴,对于黛玉的死因也未从医学角度进行分析
这也说明了我的一个最大缺点,缺乏科学头脑!理性分析的能力不够!
以后加油改进
谢谢2位的指点,希望可以继续交流
发表于 2004-1-6 15: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黛玉的心

不太同意,你说黛玉恨的是封建社会大家庭。我认为黛玉远不会认识到这样的高度,这是后人(无产阶级)按自己的世界观与目的加上去的。
同样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一个人要站在她的时代去分析。黛玉所处的环境与认识来看:
她首先会恨的是自己的“佳人命薄”父母双亡,了无依靠。
 其次他也会恨宝玉,明明是板上钉钉的婚事,明明说着“什么金玉良言,我偏说是木石姻缘”的承诺。他恨宝玉为什么不奋起反抗,简直把自己当做金钏,晴雯一般。(自然这时她不知道宝玉已经神志不清)
 最后他才会怨到老祖宗,凤姐,为什么最最宠爱的两个“最可恶的玉儿不能长相厮守。
发表于 2004-1-6 19: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黛玉的心

如果黛玉果真见识如此浅薄的话,林黛玉无非千百痴情未遂少女中之一员,也就了无特色了。
黛玉在前80回就已经对自己的病有所了解了,凭黛玉的聪明她不会不理解为什么最后宝玉娶了宝钗,因为在前80回中已讲到黛玉只道自己孤苦伶仃,没有了父母不能了却自己心愿,而且她也知道自己多病,就连她自己也曾经叹息过自己的病。更何况她生在封建社会,从小就受到封建的教育这一点在前几回中提到过,她当然知道婚姻大事是父母说了算的,因此宝玉娶了宝钗这一事她因该理解,所以她并不恨宝玉


发表于 2004-1-7 16: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黛玉的心

黛玉会如此的同情打理?那才真正的是泯然众矣了。这不符合她的性格,也不符合当时的环境。
引用:“更何况她生在封建社会,从小就受到封建的教育这一点在前几回中提到过,她当然知道婚姻大事是父母说了算的,因此宝玉娶了宝钗这一事她因该理解,所以她并不恨宝玉”
 试想一个被爱人抛弃,多年的希望破灭,又即将去世的人会如此的理性吗?尤其那个人又是林黛玉时。
 林黛玉的魅力最主要的就是他的任性与不讲道理。假如联这都没了,她就真的不能和宝钗相比了。
 请问,为什么黛玉在临死之际烧掉那“任它点点与斑斑”的手帕?
发表于 2004-1-8 09: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黛玉的心

可惜的是我对红楼梦的理解太浅了!!恨!!!!
发表于 2004-1-12 19: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黛玉的心

[这个贴子最后由蒹葭在 2004/04/10 03:22am 第 1 次编辑]

1.黛玉刚进贾府时,贾母问她读了些什么书,黛玉答:“只刚念了<四书>.”,就此〈四书〉而言,黛玉所受的封建教育已经相当深了,黛玉就不可能不知道婚姻大事由父母做主。后来宝玉挨打时,她哭肿了眼睛,说:你从此都改了吧!可见,黛玉虽然试图反抗,最终却不得不让步。她也知道个人的力量的渺小。因此,在宝玉另娶时,她纵使恨,也是恨当时的现实逼着她和宝玉分离
2.引用:试想一个被爱人抛弃,多年的希望破灭,又即将去世的人会如此的理性吗?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啊
3.引用:林黛玉的魅力最主要的就是他的“任性”与不讲“道理”。假如连这都没了,她就真的不能和宝钗相比了。
一提黛玉总是不免和宝钗相比较,并不是就此将黛玉归为“好人”,而宝钗就是“坏人”,假如宝钗成了曹雪芹自己说的才子佳人小说戏文中拨弄其间的跳梁小丑,哪显得出宝玉选择的可贵。宝钗的花签是艳冠群芳的牡丹,诗云:“任是无情也动人”,宝钗容貌一般看来实在黛玉之上,文采风流也不逊黛玉(曹雪芹写起来总是让她们“双峰并立,二水分流”)若论为人处世的艺术技巧黛玉更是望尘莫及。她是儒家理想的典范化身,记得有清代人的评语,原句忘了,大约是说宝钗含蓄而黛玉之慧凤姐之黠探春之敏等等无不在其包罗之中,若使立于朝廷之上,必为良臣贤相,岂单争胜于闺阁。以一般标准来看,她实在无处不“动人”,可惜单单只有一个缺点,就是“无情”。她哪还像个十五六岁的年轻女孩子?我觉得宝钗最可爱的时候,一是被薛蟠揭破“金玉良缘”时气哭了,一是在潇湘馆和薛姨妈撒娇。那时她还有正常人的感情
发表于 2004-1-12 22: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黛玉的心

回复蒹葭 的观点:
1.不知道你怎么能从人家读《四书》就推出受封建毒害深了。那我要是读圣经就一定要信基督教了?其实《四书》是当时的启蒙教材之一,岂有不读之理?后来她还不是怀着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读着《西厢记》若真如你所说,仅受封建礼教。如此“毒书”避之为恐不及,有怎会“一目十行”到行令时都带出了“良辰美景奈何天”之大逆不道之语??
黛玉当然知道婚姻要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还是那句话,站在黛玉的角度考虑。弥留之际爱人结婚了,新娘不是我。我们要站在一个失恋人的立场,想她所想的,那时候想到的绝不会是向你所说的如此理性。
2.你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不就是说黛玉喊“宝玉,你好好照顾自己”更合理吗?
3.引用:“假如宝钗成了曹雪芹自己说的才子佳人小说戏文中拨弄其间的跳梁小丑,哪显得出宝玉选择的可贵。”
这从何说起?宝钗与宝玉的婚姻是他自己选的吗?
再说宝钗,她确实是集众多优点于一身的人。我不讨厌宝钗,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到是认为她更适合宝玉。至于你所说的无情与年龄。这是作者做此书的最大矛盾之处,--人物忽大忽小。要不这样,人物的年龄对不上婚龄,但同时要是那个年龄又不可能有那样的文采,见识,处世。
在第第七十九回,宝玉把祭晴雯的诔词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时,黛玉的命运就已经注定。
黛玉的任性决定了她的魅力,也同时决定了她悲剧的一生,也决定了他弥留之际对宝玉的算不上是恨的怨。

 
发表于 2004-1-13 10: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黛玉的心

 海格里斯  

服!!!!!!
  蒹葭               ================崇拜
牛!!!!!!
发表于 2004-1-23 16: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黛玉的心

惨了,我都快被海子同学说服了
发表于 2004-1-23 22: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黛玉的心

其实,我也快被你说服了,那就不在往下讨论了,要不没准咱俩的观点就颠倒了,但要是有机会,合作写文章还是不错的。
发表于 2004-1-25 14: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黛玉的心

可惜我的红楼梦被人拿走了
要不然可以再翻翻
我正在读金庸
有机会切磋切磋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5 15:31 , Processed in 0.05554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