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辩论的季节。
全国最高水准、最具权威的辩论赛——第十二届全国大专华语辩论赛(全辩)再次到来。全国冠军的至高荣誉,等待20支参赛的大专队伍角逐。
今年的主题是“江山代有人才出,辩醒世耳探真理”。年年都有美丽、好听的主题。可惜,听多了,也真不太晓得上届的主题和这届又有何意义上的分别?
大专生活动总爱放个文绉绉的主题,可能这样看起来比较有大型活动的“款”吧。至于主题的贯彻、内涵、时代意义等,则就不这么重要了。
辩论活动一向受到社会的一定重视。尤其在308政治海啸后,舆论空间进一步扩大,比较能讲的政治人物,常常动不动就“挑战辩论”。可惜办不成的,占大部分;最终能办成的,也不是场场有素质。
全辩在辩坛有今天的江湖历史地位,要感谢筹委会认真的主办,以及参赛队用心的表现。要在全辩初赛中,找一场辩得比“魏家祥vs. 邱家金”更精彩的比赛,一点也不难。
值得一提的是,回首全辩超过20年的历史,每届筹委会准备的辩题,都紧贴社会跳动的脉搏。既前瞻,又有时代意义。
1990年,两线制的呼声响彻云霄,回教党、46精神党、行动党结盟成替阵,为两线制铺路。当年,第二届全辩的决赛辩题,讨论的就是,两党制是否符合我国当时的局势。
1991年,国民团结、教育、经济等课题重新唤起种族本位的思索。当年,第三届全辩的决赛辩题是“族群认同阻碍我国的发展”。
1995年,第5届全辩的决赛辩题,讨论公民社会与国家机关的关系,究竟是互补还是对立。从今天看回去,不得不佩服筹委会当时的前瞻。
2003年,烈火莫熄运动狂吹,曾让华社担忧的回教党强势崛起。当年第九届全辩的决赛题目原本是“种族政治 / 宗教政治是我国当今政治的最大隐忧”,可惜,最后因为电视台尺度问题,筹委会被迫换题。
2006年,世界各地开始掀起改革浪潮。当年第十届全辩原本预定的决赛题目是“我国的政治改革,应由上至下 / 由下至上”。可惜,这个让国人优先思考国家改革问题的辩题,最后也因为电视台尺度的问题,而从决赛题目中抽离。
来到今年,国内政治气氛依然炽热。第十二届全辩也因此以政治题居多,辩题包括我国政治需要的改革是渐进还是激进式的、民联的主要挑战来自于内部或外部、我国实现两线制的关键角色是政党还是人民等。虽然略嫌不如90年代辩题前瞻且忧国忧民,但还是不缺时代意义,紧贴当下局势。
爱好辩论的我对全辩有很高的期待。辩论对社会的意义深远和关键,可惜最近数届全辩的筹办,未臻理想,不进则退。筹办上眼高手低,活动圈子跨不出更大的框框,活动意义找不到新的提升空间,活动定位不明确鲜明,活动包装不够朝气活力,无论如何,筹委会的诚意付出、用心坚持绝对应该给予高度的评价和敬意。
全辩光辉走过二十载,江山代有人才出,辩论员和筹委会成员通过全辩的舞台成长;而全辩这活动是否也随之成长呢?希望全辩未来能开拓新的格局,越办越有共鸣。
(刊登于2/3/2010 《南洋商报》专栏“投石问路”)
转载自陈绍谦《友目共睹》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ThinkingHome/21344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