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鱼 于 2009-10-24 17:38 编辑 7 g& E; n5 L% q. g w
8 Q0 v8 h" x. e5 h反方一辩陈词及反驳为原创,其余为听写
" b8 n% ^2 q; C6 n% M& e/ c; F2 F% Q0 y" x$ M: t
【正一立论】! _6 m% ~! b. [1 I% g0 M2 B1 B: M- v
谢谢主席! a* E, F0 V! m' V; T# l C0 P
辩题当中衣食足和知荣辱都不是一个简单具体的状态,而是一个泛指的意义。衣食足指一个社会能稳定有效地满足人们生活、发展的各项需求。知荣辱指的是知道什么是荣什么是辱,是意识上的认知,能否实践出来成为行荣辱还得看偶然机会和物质条件,毕竟知易行难,做到知行合一更是难。1 N& I/ b2 S) I4 q( U$ o, d. r
大家很清楚,人有千千万,衣食足和知荣辱的标准也是一人心里一个样。有衣食足却不知荣辱的贪官污吏,当然也有衣食不足却知荣辱的寒门子弟,所以今天这个辩题就必须跳出个人层面的机械解读,不应该只看某一个人或者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而应当从动态的社会发展层面来论证当中深刻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意义。4 n; S7 e7 {9 E) s- ]- y1 S. o" t
当然,衣食足和知荣辱不是简单的并列,而是一种衣食意识层面对物质的依附关系,是一种先行后续。
- E P' _* c& \0 m" A; P 接下来我方将从三点从动态社会层面论证我方观点% f# M, j3 W( y) I4 H% c% R
1.社会经济和物质发展程度决定了社会道德观的发展程度,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史也就是一部思想发展史。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应着寡妇应立贞洁牌坊的荣辱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出现了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的荣辱观念了。
" b C4 O o: e7 c O: ? 2.衣食足为知荣辱的贯彻提供更好的条件和保障。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论证了人的五个需要层次中生理生存需求是第一位,很清楚的表明了,主体只有在某一层需要到达一定的满足后,才能为之后更高层次的价值实现提供条件。所以对个人衣食足是第一位,对国家来说,人民温饱,经济建设,更始终是我们实现一切最坚实的物质保障啊。+ o7 e, O4 p6 M! w
3.知荣辱作为社会道德观的抽象概念,本身并不能直接作用于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知,本是一个了解内化的过程,而做到知行合一却受到生产力,国家政策以及自然的环境等物质条件或者机会的限制,因此,知荣辱了不一定就有条件直接推动经济的建设或者对个人物质富足产生影响,这个环节是个随机事件。且听待会您方如何论证。
) K- ~7 \$ a* {. r1 @" }考量今天的辩题,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建设一个衣食足而且知荣辱的和谐社会,而我方通过以上三点论证了这样我们最后就有了双赢的社会。因此,我方坚持认为:衣食足而知荣辱。# ^7 T% [( i$ k: e" w* L G3 x
谢谢!* U0 N- t3 A# A7 @0 R
% j, y9 q: h0 X, b, H4 X% \9 v' T
【反一驳论】
- u1 r( V6 U; C5 b! e' t好的,谢谢主席。在场各位,大家好!, k! W0 b: ~6 Z* |7 \0 P) e
今天对方辩友他告诉我们说要达到一个双赢的结果,但是我们看他整篇的立论并没有告诉我们到底要如何双赢。当然这也是我们待会儿要论证的一个部分。
& a* P2 n7 ?7 r4 s) O; C& \ 好,我们先来看一下对方辩友今天的逻辑是告诉我们说意识上要依附于经济,意识要依附于物质,好的,其实这个很简单,我们每个辩手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我们忽略的是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会产生矛盾,同时,上层建筑会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这个时候就会形成新的经济基础和新的上层建筑。当这样一个过程形成的时候,对方辩友所说的衣食足而知荣辱之后再衣食足再知荣辱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因此由这样一个过程根本没办法到底是衣食足而知荣辱还是知荣辱而衣食足。就像蛋生鸡和鸡生蛋一样,它没有办法合理有效地论证。0 U. e' N5 \) l+ Y0 V
对方辩友今天要论证的并不是告诉我们说衣食足能够达到点知荣辱的效果,然后能够达到一个双赢。但对方辩友你要搞清楚,衣食足他不一定能知荣辱,今天有人为了衣食足而不择手段,而去犯法,这样的人他衣食足了之后能够知荣辱吗?相反我们今天看知荣辱了能不能衣食足呢,显然也是不能的嘛,因为知荣辱了之后有些人吃不饱穿不暖,但是他还坚守着……这样的人能够衣食足吗?显然不能。所以通过简单的条件的先后,通过一者和一者的关系的比较根本没有办法论证出到底衣食足而知荣辱还是知荣辱而衣食足。所以 今天我们讨论的前提是什么,我们应该讨论当这个“而”作为一个连词,表达的是何者能够作为一个价值上的指引,能够作为价值第一性,能够……我们应该如何来取舍。
3 P* h6 }: v2 Z- I% j" _ 好的,谢谢大家。& j3 C$ `- F+ L& n2 V& |8 m) }& e
' H) `' w' u( J9 S1 X& I
【反一立论】
3 J4 m `9 @ _, H1 V5 {, O8 y 那么再让我们审视下这样一个辩题,其实我们今天讨论的并非何者更为重要,何者是何者的条件与前提,而应该站在一个普遍的角度去看,以谁作为价值第一性才能更好的达到两者的兼得,也是对方辩友所说到的那个双赢。7 g. H0 _, k e$ i% I6 Y
回顾定义,衣食足是指物质越来越丰足,知荣辱则是指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荣辱观。
# S y% X5 x$ X9 h7 C 我方今天认为(知荣辱而)衣食足,理由如下,
) ] y( [6 h( s& e+ \8 i6 O. _ 第一,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荣辱观能够指引我们达到双赢。八荣八耻就提到,“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就是希望我们从精神中去克服人性的懒惰,勤于思考钻研并加以实际行动,才能有正确价值观的同时达到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而不是单纯的只是一者的发展。在这样一种态度下你或许不能腰缠万贯,不能富甲一方,但至少会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戒骄戒躁、迎难而上。这样的双赢才是我们想看到的。, M& z- J# u, u' T9 K: ^
其次,以知荣辱作为精神价值指引才能更合理的追求衣食足。衣食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新的环境中就会有新的欲望,但是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不择手段的去谋取利益,是对自己的侮辱,也是对他人的不公.商业欺诈,高智商犯罪,兴奋剂丑闻为什么屡禁不绝,对方辩友能坦率的告诉我他们衣食足了之后就能幡然悔悟,投案自首吗?因此,正是在这样一种正确荣辱观的价值指引下我们才能抱着一颗怀柔之心去谋取正当的利益,去可持续的进行经济发展,达到双赢。而如果单纯的相信衣食足而知荣辱,只能使得卑鄙成为卑鄙者的通行证,而高尚沦为高尚者的墓志铭- m; \) h6 Z6 ?5 s# j
第三,知荣辱的精神贯彻到每个人心中时才能使得这个社会承担起他应有的责任..当富人看到那群生活在最底层的受难着的百姓时,当他们看着电视里的非洲难民吃不饱穿不暖而潸然泪下的时候,他们不会再无动于衷,不会再麻木不仁.而当穷人不知所措呐喊彷徨的时候,他们有理由相信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们也不会只能相视一笑而感到惆怅无助,受到他人感染之后心中所坏的勇气一定会使得他们摆脱困境,走向丰足.
% t1 R3 z! |5 l 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整个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面对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不可能随时保持清醒,有多少人陷入了欲望的漩涡,又有多少人忘记了去建筑心灵的家园.所以,当我们有了精神的指引之后,才有底气告诉自己我做的种种都属于我的人生的意义,才不会让过度的欲望成为我们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 h6 Q% Z `% p* Y7 q) { 好的,谢谢各位。3 n. o. z$ r9 {
& c1 b8 D6 E4 n( `
【正三驳论】
O, v5 o; z( k0 F$ G谢谢主席。: {, _6 n r. e% \% N/ h( y! J# r
听完对方一辩的开篇陈词我算是明白了,对方今天整个开篇立论其实都是立足在个人层面。不是您方刚刚在驳论的时候明明说过了,在个人层面双方的辩题都无法成立嘛,对方辩友今天讲了那么多,可是一直都缺了一个“而”的解释。对方辩友只是告诉我们说,今天您方的辩题是要论证何者更为重要,可是我方也很奇怪,知荣辱和衣食足双方一个作为基于物质层面一个作为基于精神层面,两者哪有更为重要?领导人不是也说过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嘛。
3 N/ H0 I3 ~. Y5 y4 ]* |2 v( q 然后对方辩友今天其实展开的三条立论都是基于您说精神指引,没错,精神是要指引,可是对方辩友您是否想过您这个以谁为荣以什么为耻究竟是怎么来的?这难道一个人坐在那里苦思冥想半天我就知道,哦,要以那个为荣,要以那个为耻吗?当然不是,是我们的前人在不断地尝试下才有的方法带来人类的衣食足而有的方法没有带来人类的衣食足,所谓的荣辱根本就是看我们的衣食足来评判它的标准嘛。然后我们就知道了,哦,要以那个为荣,因为它可以给我们带来衣食足,要以那个为耻,因为他不能带来衣食足。这不正 是我方的衣食足而知荣辱嘛!- b- N9 ^! m1 }+ m+ N$ f
对方辩友又谈到了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风气要不要?要!可是它究竟何来对方辩友您好像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您现在高谈阔论,您在那边说我们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可是那些挣扎在饥饱线上的人内心不是这样想的,毛主席说过,“填报了肚子才能讲道理”,对方辩友难道不知道吗?
2 D8 F/ f2 g+ F' a% H, a& C( T 因此我方坚持认为衣食足而知荣辱,谢谢!
1 D s: E4 r7 A. t# d+ i0 E9 K' d( R" B. H; |7 W- w
【正二攻辩】! M* l! H) @( M" B+ d. ~
正二:好,谢谢对方辩友。对方辩友今天告诉我们,知荣辱而衣食足,那反过来说是不是如果不能知荣辱就难以达到衣食足的水平呢?! p2 q; ?+ Q1 @) ?0 {
; C c% E: o D) @9 s% }反二:对方辩友您方这个栽赃有点不道德,我方一辩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今天不是要谈两者谁是条件,也不是要谈谁更为重要,而是要谈以谁为先能够达到两者兼得。6 b% T9 y( J4 u0 g8 t- }! q8 C
( V8 _; |) f. c! \; R* g+ [
正二:好的,请对方辩友给我一个标准,到底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才能叫做是知荣辱呢?
4 K3 b9 T# R. M* b0 z
: E' ]0 R1 c& |" \) ?反二:所谓知荣辱就应该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说我们知道树立八荣八耻的价值观,这就是一个人知荣辱的一个过程嘛!, r! H% T! p+ |/ v" V3 H/ q7 W9 B3 ]+ d
! N9 A J9 C' Z; S7 K
正二:好的,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八荣八耻观,那我从来不随地吐痰,这是不是达到您限定的知荣辱的标准呢?如果我没有能达到您方知荣辱的标准,那是不是说我就不能衣食足了呢?/ q2 _) g9 D4 a9 U2 S5 Y
+ A7 r; p6 r2 ]反二:我方从来没有说一者怎样还有一者才能怎样,没有说只有A才能B、只要A就能B,而是说在两者取舍当中我们先追求知荣辱,在正确荣辱观的指引下,我们知道要去艰苦奋斗,知道要去辛勤劳动,于是我们通过我们的努力获得我们的成果。一方面我们有了之前的荣辱观的形成,一方面有了后面的物质财富……9 Y" }- k6 P& k6 {0 G
. W1 r: {4 Y) \正二:好的,谢谢对方辩友!再请问对方辩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真的是并列的关系吗?
) u1 P8 o+ N {( A# J6 U9 Z
4 a- W' ^+ {& i9 S反二:对方辩友我方一开始就解释了“而”的含义,作为一个连词应该表示承接的关系。我也从来没有说要做一个取舍,而是要选择以谁作为价值优先性的追求目标嘛,我们不可能一下子两个同时追求,是不是呢?
) u- Q* \; G7 I+ y% A. H, a: b" c5 Q/ ]- C: y
正二:好的,对方辩友~512大地震发生之后,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里是去让灾区群众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呢还是送上食物和衣服的呢?
, R' m3 ^: c- T% ]" ?$ t4 J( C, K* v
反二:为什么我们会送上衣服呢?就是因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荣辱观,知道我们要……谢谢
! h5 A+ s3 h0 K/ a2 ?
+ [% }5 r) G, B9 o( A2 H, s& Q【反二攻辩】2 A) R E7 L2 ]/ k% r, q; y
反二:好,谢谢。我想请问一下,您方是不是也赞成让我们看到既衣食足又知荣辱这么一个局面?
% s, K/ V/ x) k& X8 Q
5 ^0 v1 Y0 `$ e: g( _# S* M正二:我还想提醒对方辩友,我们并不是说一定要这两者成为一个并列的关系。5 T! V/ `0 d. J0 D7 T
p+ W, U( p/ ]+ X反二:谢谢,请回答我的问题,您方是不是希望达到既衣食足又知荣辱这样一个局面?( M3 y4 Y1 t' L5 X' v/ U
4 V9 k3 F, T$ |, d% M
正二:这是大家都希望看到的。6 V; e1 |* Q- C5 ~/ h. O
7 z5 U- t$ J+ R- S$ s反二:好,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要比较的就应该是站在您方的立场还是我方推崇的价值观这两种价值观谁更有利于达到这两者兼备,是不是?
) D, ?( b( w% m3 Q' c( @! c0 D! S4 s! f) a7 O- P
正二:是的。
- k# u5 f( Q9 Q/ B; _* C
. d5 T- K' n: A* D+ d* c' x; `反二:好,我方一辩已经在论述中强调过,我们可以通过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帮助创造财富,现在请您论证一下有钱怎样让人有德?% W5 G' q/ f7 Y+ U7 P: P8 }1 g, O
: T+ Q0 ^( p/ \6 e6 ~7 B: }+ M, |正二:对方辩友或者说用“钱”这个字能让我们感觉我们的这个……
8 V9 E1 O7 e, C& M/ R
9 @- [% r4 }+ c: Y6 ]$ n反二:好,对方辩友,您给我们论证一下如何用有钱让人有德,好吗?
2 @9 M7 {! y3 d7 W
/ O l" H! d2 S正二:好的,对方辩友我来跟你论证一下,什么样的情况下有钱让人有德呢?当我每天都平平凡凡地工作之后,我每个人得到的都是我应得的,于是我对这个世界产生正确的价值观……
4 o) _9 f/ H, @: f1 I! |$ r2 B. E4 I/ U. }
反二:好,对方辩友,我想请问,您有没有听过一句话叫作“为富不仁”?有没有听过“金钱使人腐化”?我们什么时候听过钱能养德?5 S0 K% ?. Q4 `! s2 }
% f2 |, t6 _7 s' {3 w
正二:对方辩友不要只停留在个人层面,我们看一下整个社会,要看一下社会的大趋势是怎样。
, ^1 n1 y2 p6 r3 X& i5 @9 k9 q5 P5 h# ]7 I4 |8 _$ H W+ H! M1 x
反二:好,对方辩友您喜欢谈国家我们就跟你谈。我们今天要谈衣食足不足,这个“足不足”是一个经济实力财富状况还是一个经济体制的设计?) I. P: ^0 `: W8 T" x/ V1 ~
. B8 D8 h/ ?1 l* x: ~* u
正二:对方辩友我告诉你,这个“足”我们没有一个固定的评判标准……
; M6 B6 x0 t7 \+ g
9 c- z& X' q9 v3 ~( r& t反二:好,对方辩友,您是不是有点贪心呢,不愿意做取舍,既想吃大蒜又想吃大葱,两个一下子吃下去会腹泻的。今天我们这个“足不足”究竟是一个经济实力财富状况还是一个经济体制的设计你可以告诉我一下吗?* y" v4 H. u+ v( C8 j
" f [8 S. U& j) m0 ?5 P3 p4 q& R
正二:对方辩友我告诉你,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9 K; x5 D; W- ]8 p" Z. c6 W0 ~0 o' x$ r3 ~4 q+ \
【正一攻辩小结】1 f: m* |2 s9 U( Y+ ]; Q
对方辩友您好!
6 n* O5 o; Y! k1 G2 g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前提是我们并没有提经济基础也没有提上层建筑,请对方不要给我们扣帽子。而且我们不是取舍、不是并列,我们是讨论两者关系。- H( W" l8 V$ C8 j1 v
对方问我们足的标准是什么,足的标准是一个社会能稳定有效地满足人们生活、发展的各项需求。可是您注意,社会是发展的,人们的需求也是不断提升的,所以说,只有更好的没有最好的,衣食足实则为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对方说我们没有给出标准,可是您方的足的标准又在哪里?我们始终不知道随地吐痰却尊老爱幼的人到底是知还是不知荣辱,您知荣辱的判断标准啊有在哪呢?# z6 i4 _! @ N& G' Z# u% S
再者,对方提到了“为富不仁”,我就感觉非常奇怪了,难道是因为为富所以不仁吗?因为有钱所以不仁吗?我们不能这样说,因为不仁并不是钱的错误,如果一个人不仁或者本性不好的话,那么,即使他没钱,他也依然不仁。所以不能说因为为富所以不仁哪!" Q) V$ I5 B/ Q7 n2 b
第三点我想告诉对方辩友的是,您方一直在强调,强调一些价值观的东西,我就想问啦,您把您的荣辱观放到了价值观道德观里面,把它放宽了很多,那我请问对方辩友,我们做任何事不是都有价值观指导的嘛,那是不是人人都知荣辱了呢?您的荣辱实在是包天包地包万象呀!就算这样,我也想问对方辩友了,人是在有理性的前提下,并不是理性下才活下来的,根据马斯诺的需求定律,第一层是要生存呀。
7 i+ a8 \9 G5 f" ~; L$ ^! j; [) j2 P 第四点,想要告诉对方辩友的是,您说价值观、荣辱观具有指导性,可您要知道啊,我意识上想要一个鸡蛋难道就有一个鸡蛋了吗?我还得下楼去买啊!所以说意识上的东西怎样去转为物质上,对物质产生影响,还是要行为嘛!所以知荣辱和行荣辱是两码事。您方怎么直接跳过了行荣辱,就能对经济产生影响了呢?想告诉对方辩友的是,如果想行荣辱,还要有条件啊!0 C$ G+ J9 k" ]6 g: z; x
8 j; y% R" p3 \" c
【反二攻辩小结】9 F* g3 K1 ?: Z# W: B- O
好,谢谢主席,再次问候在场各位!
/ N6 z1 {6 ^/ Z$ i8 N- s$ p 首先啊,对对方辩友的观点我是非常的赞同,他们说这个足呢,不是说##@¥就好,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我方也非常赞同;对方告诉我们呀,我们今天要谈的不是取舍,我们也非常赞同;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他们想要谋求两者的共赢,我方依然非常赞同。对方辩友这些观点我们都赞同,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辩题好不好呢。
) z, \+ O2 K! p( s& I 对方辩友在攻辩中呀告诉我们,说他们不是在做取舍,可是他们却把我方的观点强加的说成是一者有了就没有还有一者,有了(没有)这一者就没有还有一者。而对方辩友说想要两者共赢却自始至终没有告诉我们怎样让两者共赢。/ B9 j" X7 n( f+ u; S; U+ J
我方告诉大家啦,今天我们先要追求知荣辱,那是因为我们都知道,“八荣八耻”里告诉我们,以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艰苦奋斗为荣嘛~对方辩友说这是一个“鸡蛋”的问题,你想呀不一定会有,所以说嘛,我们要先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当你树立起了这种正确的荣辱观之后,你去相应地付出,你去辛勤劳动去团结互助去艰苦奋斗去用科学的方法来追求得到物质财富。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你事先树立了这种正确的荣辱观,另一方面你在这种荣辱观的指引下你去做出你相应的努力来获得物质财富,这不是一个促进的效果吗?而反观对方辩友却自始至终无法给我们证明你已经衣食足的情况下如何来为我们的知荣辱来培养呢?还是我刚刚说的那个问题,金钱不能养德啊!钱能买化妆品但不能买漂亮,钱能买药,但不能买健康,你能买别的也不能买来我们的道德修养嘛!如果说连钱都能买道德修养,那这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岂不是太可怕了吗?+ X4 \- x. h1 `. S$ H0 h, d4 s
对方辩友说啊,我们不要谈个人、不要谈个人,我们不能只看个人,但也不能完全不看个人啊。我们答应对方辩友先看看集体好了。我们谈衣食足不足,这当然是一个经济实力财富状况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经济体制设计的问题。对方辩友说啊,我们今天道德要适应经济,那么它适应的是经济体制还是经济实力呢?……谢谢。! Y7 a: B% W: z0 z/ {4 z" y9 F
% x( ]4 k# s& Y2 Z+ G
【自由辩】
) H3 t" w' I# N. y8 I) t# Q正三:今天对方辩友的逻辑真的很混乱,对方一辩首先告诉我们,这不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那您就否认了这是一个顺序问题。可是今天对方二辩在回答我方攻辩的时候又说这个“而”表示承接,又是一个顺序问题,您方不是自相矛盾吗?请教您一个历史知识,请问对方辩友您知道“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口号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吗?
. U* C) Y; ?. q1 Q% o8 y" r& r' d4 x+ D" e+ j) _2 n
反三:我可以告诉对方辩友的是,这句话出现在大跃进时期,但是请问对方辩友了,您所说的这句话跟意识和对物质的作用完全没有关系。; g5 G4 B& n9 L
# v; h7 Z) x" B/ F正三:好,对方辩友您也知道这句话出现在大跃进时期,可是为什么大跃进时期会有这么荒谬的口号,现在就不会有呢?对方辩友这不正从反面论证了我方的观点吗?
) {, q% A I- N) G" Z2 H- b5 P- T! D7 s8 W$ r3 w7 G5 B3 x
反二:所以说呀,我们先要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只有在正确的荣辱观下行事,我们才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这种错误的荣辱观指引下我们怎么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呢?
5 b6 Q0 e9 W3 ~
7 |' W# b' x A3 D' R# K/ j正二:好,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请教对方辩友,您知道“八荣八耻”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吗?
8 C/ D% a( y8 }! {8 c& w6 [6 T4 {, T& W# F
反二:对方辩友呀,按照您这种观点也就是前人衣食足后人才能知荣辱,是不是呢?3 J- h: }2 d! O5 H/ ] k6 w
- J7 L7 ]4 p; U! z2 c6 q+ E正三:对方辩友,没有前人的尝试你怎么知道要以崇尚科学为荣、要以团结互助为荣呢?! J& B5 c) o4 k
, q% v: `' e4 f2 G
反二:当然要啊。可是我们今天比较以谁为先的时候难道不应该是一个主体吗?我们今天比较以谁为先难道可以说前面针对前人,后面针对后人?这样偷换一个比较的主体是不是有点不合适呢?, U; D( p% o% U, h
7 ^4 ~0 `; {) a. X) Y/ [! `. Y正三:所以说我们今天不能割裂来看嘛!您方今天一直讲衣食足和知荣辱双方割裂来看是不是有些偏颇呢?
7 Q2 P5 _& ~6 y; u W5 h
' \- y! y( J3 S1 v反三:今天我们今天说我们把衣食足和知荣辱割裂开来,我感觉对方辩友是说错了。相反,我们正是说,衣食足之后知荣辱是错误的,相反,我们知荣辱之后才能促进衣食足,才能达到二者的共赢。难道对方辩友告诉我说衣食足之后就一定能促进知荣辱吗?2 s3 z2 L k* Q" a$ ?. u) W; l/ c
1 x: [+ u. x- S) R7 Q7 V
正一:不好意思对方辩友,对方辩友一直在强调道德指引,可是难道您的前提不就是人性本恶,人性本恶才需要价值观道德观的指引。对方一直在强调的是这点,请您论证一下。第二,你要知道指引和行为是两码事。知和行是两码事,知荣辱是意识上的,做不做出来还要物质保障呢。 F. ^& k% X9 z& v2 Y3 x: D7 u
% o7 m$ O& i+ J! u' s
反二:对方辩友我方从来没有说要建立在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前提上来看这个辩题嘛,倒是您方一辩就告诉我们,是要追求衣食足、知荣辱两者的共赢,可是您方始终没有告诉我们怎样通过衣食足来达到知荣辱呢?我方已经多次论证给您看怎么通过知荣辱达到衣食足了呀。3 ] Y! u5 w" N
3 G) E0 K7 T1 e4 g8 f$ S g正二:那请教对方辩友,衣食足就真的是钱能买什么?对方辩友一定要告诉我们说人性必须道德性(?)我就不明白了,我平平凡凡每天工作我换来的是我的辛苦钱,这有什么错呢?这难道就不是我们知荣辱吗?+ N' Q& i/ g8 W- e6 z. y
; v6 y* \, D: M3 R反一:对方辩友,人性有善有恶,您说得非常好,您刚刚说我们平平凡凡过日子,是因为我们有了一个正确的荣辱观,有了一个正确的道德观。再请问您了,今天我们人衣食足不一定能达到知荣辱这样一个条件,请问您同意这样一个观点吗?
- e1 k" @& }8 \5 r. C. X* V
! x+ J F" t/ W3 D% E8 `正三?:对方辩友我方在一辩稿中就已经明确地告诉您,在个人层面你我双方的辩题都无法成立嘛,既然八荣八耻的问题您回答不了,那我就来问您这样一个问题,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在某一层次达到满足之后才能为更高层次实现提供条件,您方这种先满足高层次再实现低层次的做法既违法客观规律,又缺乏人性关怀,您方究竟何故?. y) I/ s; A* I8 w
3 l! E' V" J- k7 m: h
反二:对方辩友八荣八耻的问题您还没有提出来怎么知道我方不能回答呢?您倒是提一下嘛。倒是您方现在为止还没有回答我们你们是怎么通过衣食足来达到知荣辱的,我方可是已经多次强调过如何通过知荣辱来谋求衣食足了哦。
+ _5 Y# n" w& d- {: \ R; [$ J9 Z' s. _& D6 t
正一:嗯,我方就是认为,衣食足就是是一个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然后就从三方面论证了呀。社会经济发展绝对是决定了社会道德的发展,第二,衣食足为知荣辱提供了物质保障,因为意识上的东西结果要通过行为来表达,从而对事物产生影响,而这行为就需要有物质保障呀!第三点我方认为知荣辱作为抽象概念并不能直接作用于生产力的。% S: p! R" s( [; A( a0 D5 d& |
! ?2 K" z: h6 j! e* C5 ?
反一:对方辩友您刚刚说的非常好啊,我记得您刚刚说我乱扣您帽子,说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你现在这样说其实还是这个意思。对方辩友还是请问您刚刚那个问题了,衣食足它一定必然会导致知荣辱吗?- _4 m0 Q' @6 V1 R- \
1 ^( |, Y7 @! f0 f7 F. O正二:那我不得不反问一句了,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知荣辱能够带来衣食足的结果,请教对方辩友,知荣辱到底是如何通过精神引导就一定能带来衣食足的结果的呢?
+ p' B0 e# g- g0 Q& L+ U c( R }- W8 O
反二:首先对方辩友回避了我方问题,不过没关系,我可以正面回答您的问题。我们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我才有可能去做正确的事情。如果我今天以偷以盗为荣,以认真工作为耻,那我就不可能去认真工作,我就会去偷、会去抢,这个时侯怎么能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怎么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衣食足呢?9 t5 w1 ^& i7 p# r# N( {
* A' O/ L6 x% |正一:我来回答反方的问题。我们很清楚地告诉大家,有衣食足却不知荣辱的贪官污吏,当然也有衣食不足却知荣辱的寒门子弟,所以我们才跳出了个人层面来看这个辩题。所以大家还是不要纠缠于个人的百般不一样的标准了。
; |, J, ?( u3 E& X$ n4 s
8 p* C' H! M9 D3 a" p7 {1 \ b+ R反三:对方辩友一直在跟我们讨论说马斯洛的需求,好我们就来跟你谈谈马斯洛好不好?马斯洛的确告诉我们先要吃先要吃先要吃,我们吃最重要,吃完之后再看其他。但是我们今天这个社会里我们吃什么就有利于我们想吗?我们想还能让我们想到一个正确的东西嘛!相反,我们想得正确了,我们知道如何才能吃,如何吃饱,如何才能吃出健康的东西。只有想才能在今天这个社会里促进我们的衣食足啊。对方辩友,相反倒是你们呢,用马斯洛的这个理论告诉我们说,衣食足之后才能知荣辱,但是这个足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知荣辱呢,请对方论证。 R; [1 i2 {7 m! u, I7 A
2 n# ^' T+ E2 R' w# ]
正二:我先来告诉对方辩友,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我想我想我想”,我想完才能够@¥#@%请教对方辩友,我天天在想,我日日在想,但我不认真工作,效果是什么?2 {) i# l! D ?' V
& A! D3 Z6 ~; a$ {8 a9 L( V# f7 d/ e反一:对方辩友我们今天说过衣食足和知荣辱是两个循环的过程,我们说的“而”是要看哪者作为价值的第一性,对方辩友我也承认衣食足很重要,但是您告诉我知行要合一,知行是要合一,但是您知道不知道如何来行呢?对方辩友?* o9 C2 _6 I8 ]: w5 |) }, Y
) p, o* z0 J& r/ C( I% ?6 d正三:对方辩友,您方一直说只有真正知道了荣辱才能衣食足,可是请问对方辩友您这个荣辱观究竟是哪儿来,是你坐在那儿凭空想出来的吗?/ ]4 M1 i' b- n: ?4 E) s
. [& }3 p: K# f6 z7 T
反二:对方辩友还是在告诉我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你还是在偷换一个比较主体。今天我先树立起荣辱观,我知道艰苦奋斗为荣,我知道辛勤劳动为荣,所以我会去做我应该做的事情,而不会去偷、去盗、去抢。同样我可以辛勤劳动,劳动致富嘛!达到两者两全啊!
( [( o2 e6 }- N$ i) U' d( @8 z) p& V; y+ G
正三:那请对方辩友正面回答我这个问题,您是如何知道要以艰苦奋斗为荣,请您正面回答。
. m$ f6 y, f6 E; k2 p7 g8 X5 A4 D5 L" ?9 f% D( n
反二:方法可以有很多啊,社会的熏陶,父母的言传身教,等等等等,给我们解释一下不要再回避了好不好呢,究竟是怎么通过你们的衣食足来谋求知荣辱的。你们说啊,要谈整体谈整体呀,可是你没有告诉我们,今天这个“足”,究竟要谈一个体制问题还是一个经济的实力财富状况问题呢?
5 O$ z' k( O% I x0 [
5 m& q! H! s/ v) T" i1 c; R! H8 Z: d正一:告诉对方辩友,我们会回答对方辩友前一个问题,说您要通过思想来考虑想吃什么或怎么吃,那想告诉您的是,它的前提是我们要有的吃呀!% d, f6 }' J2 j' i# e; ]2 `
! x/ e/ d% }$ X1 ^
反三: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今天我们想的时候一定要做对不对?那么我们要讨论做哪一个事情为先,我们才能达到二者的共赢,而不是做完一件事情就不做另一件事情,想完之后就不去做了,这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共赢问题。而相反的是,对方所说的先去吃,而后再想,先去吃而后再想我们怎么样吃出健康吃出品位呢?% b+ d% p9 d; p# u6 R
2 _) U. Q2 G# f; O6 E正二:对方辩友#@¥%想就一定要做,请教对方辩友,这个做何想到底哪个更难做呢? \: j: c% g6 R: U. o D
8 R) H. n: E1 W; g) h* C
反二:对方辩友,我们今天谈的不是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而是在说,我们今天想要有吃的,的确想要有吃的,那你怎么才能有吃的,你要不要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你要不要想一想,我今天通过勤劳致富获得自己想吃的,还是说我今天去偷去抢呢?如果你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你如何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进行两者的兼得呢?0 y# b$ @6 V- G. n" V) [
4 l+ _0 z) D2 P# A+ @ ^
正三:对方辩友您刚刚也承认了,说您知道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辱是通过一个社会的熏陶,可是我请问您,刚刚我方已经说过了,个人层面双方都不成立,作为一个民族而言,谁去给他熏陶呢?+ f; B/ P& x/ V1 n# v3 x4 y
- K7 _; x" v9 d* z反三:在社会上我们可以发现,今天不管是衣食足的人还是衣食不足的人,他都知道我们胡锦涛提出了一个八荣八耻,即使农村最穷的那个孩子他也知道八荣八耻。难道对方要告诉我们说,因为他衣食不足了,所以不知道胡锦涛说的八荣八耻吗?
7 Y! U# P$ z. D, Q1 s6 H0 f) Z4 a4 M" v9 E! D! `
正三:好对方辩友您又扯到八荣八耻,我就和您谈八荣八耻。请问为什么八荣八耻为什么要在全国总体进入小康之后才提出,而不在二十年三十年提出,按照您方观点,知荣辱才能更好衣食足嘛。* K& H* q0 M% S4 n
7 m8 {9 C* Z6 q0 f反二:所以对方辩友推崇什么观点呢,那就是永远的“救火”,您要等问题出现了,才去东一枪西一棒去@¥%…¥为什么我们不能再问题出现之前防患于未然呢?先防再治不是比马后炮更好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这种行为下再去做后面的这些事情吗? e6 |. ?% l% v# K( ~% F6 J- ?
; ?& U# d# S4 a. D. D' a正一:我方认为衣食足的程度决定了知荣辱的程度,就好像我们原来¥#@¥%是存在于小农经济,三妻四妾这样的程度,而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阶段,所以我们现在知道“八荣八耻”呀,所以说衣食足的程度决定知荣辱的程度。同时衣食足为知荣辱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呀。
/ m9 Y: F7 N* K7 g* d8 O) N; D" E5 ^1 G) G4 a! t
正一:我想我们的马斯洛理论是您无法回驳的,因为生存永远是第一的呀,不吃不喝又怎么去想呢?去想吃什么之前,一定要知道……* L+ T( C b; i# W8 f" D
" @% ]. |) C) y【反三结辩】
7 F$ e1 c6 c! D6 ^# x 今天听了这场辩论,我想在做的各位心情一定都不好受,至少有一个人心情一定不会很好受,邓小平同志,为什么我会在这里突然提出邓小平?因为在刚才的比赛过程中,我突然感到,我们这样一个走过5000年文明里程的泱泱大国,这样一个在新世纪改革开放三十年,世界发展最快,人民财富积累最快的东方的雄狮,在谨记邓小平那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00面不动摇”的时候,我们富了,有钱了,能吃饱,能穿暖,甚至有钱买房买车买了电脑坐在家里打辩论赛,但是我们是否多少缺失了一些本来我们内心中有的东西。
( a* m% ^0 R% b$ T. R* T5 _# P的确,改革开放让人民富起来,但是改革开放在让我们衣食足达到的同时也带来了黄赌毒,打破了以往一直奉行的社会主义集体观,带来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极端自私的个人主义。邓小平在深圳画了个圈,在中国的东部画了一堆圈,因此那些地方富起来了。自此以后,地方保护主义极端盛行,官官看业绩,人人看资产,资产一千万的瞧不起资产一百万的,资产一百万的瞧不起耕地吃饭的。在衣食足之后,在有了钱之后,我们想到的第一句话不是毛主席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是八荣八耻,勤俭节约,而是我们怎么把这笔钱花出去。. ]6 a, k$ a8 t4 C: j
就从我们日常生活来说,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而这种浪费现象正式最大的“耻”。从服装来看,现在是没有穿坏的衣服,只有“过时”了的衣服。不是为了穿暖而是为了穿好,讲时尚,赶潮流。就好象是一次性餐具,用过就扔,因为它马上会被新的流行款式所淘汰。在吃的方面,中国人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讲究。吃本来是天经地义无可非议的,我们不能强逼着大家衣食足之后吃窝窝头,然而在座的各位可能都是大学生或是大学毕业生,但是有谁会在没有吃完的时候把饭打包带走或是把剩下的馒头带走。让人接受不了的是,很多富豪达官贵人在吃腻了山珍海味后将目标转向了国家保护动物,什么猴啊虎啊的,他们会千方百计地吃到,住的方面,一方面是耕地面积紧张的国情,而另一方面却是豪华别墅,高级高尔夫球场。而娱乐休闲活动也从昔日简单的游游山玩玩水进化到了不花钱不足以显示其高贵与阔绰……“不买最好,只买最贵!”成了衣食足之后我们响亮的富人口号。
* ^' B! V1 I% P4 x 此外,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发现更衍生出了一类人,这类人打着衣食不足的口号公然的不知荣辱,可能大家会产生疑问。现在还存在这样的人?当然存在,不仅存在,而且我们似乎也在为这类人找到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哎呀,他们穷,谅解他们吧”之后我们便把所有的责任推到国家,推到社会上。其实真正的问题在我们自身,所以在辩题以外,我们也的确应当深刻的思考。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假设我们把正确的荣辱观作为自己做一切事情的准则,官员会因为知荣辱而清正廉洁,商人会因为知荣辱而诚信经营,公平竞争,当我们人人都这么做了之后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不知不觉中已经达到二者的兼得。
; ?4 E/ C0 I( S, e: ~+ |( r) F* F
% S$ |0 A1 W/ X5 H3 T* o9 r0 J+ @【正三结辩】$ J$ g. |" h4 H9 ~' d9 ?$ F3 Y
纵观今天的比赛,很多时候都停留在无休止的概念之争和对定义的解释中,对此我很遗憾。没错,一场好的辩论需要有定义,有逻辑,但为什么在这些纠缠中失去了一些更加重要的东西呢?& v- F) e1 K- k' u
今天对方辩友总是把衣食足和知荣辱割裂出来然后大家解释,可您为什么不好好思索一下,从管仲到司马迁,他们说这句话是出于怎样的本意和特定历史环境呢?失去了这一点的考量,您的讨论是不是有断章取义之嫌呢?( F1 v( u+ F7 G0 Q3 Q; b4 R3 X. _
对方,对方三辩刚才提到了邓小平爷爷,这也是我很欣赏的一个人物,你说邓小平爷爷说要坚持道德,可是我很奇怪,邓小平为什么说要坚持经济建设一百年不动摇而不是您方所说的道德,不是坚持道德建设一百年不动摇?这个问题您想过吗?您方今天举了很多例子还论证您方的观点,可是您方是不是忽略了您方所举出的这些荣辱观,是前人不断尝试才让后人知道的。如果原始人没有看到团结才能带来氏族的繁荣,他怎么知道要以团结为荣。如果古人没有看到科技能提高生产力,他怎么知道原来科技不是奇迹而是光荣之上呢?这个不断尝试不断探索的过程您方也把它作为知荣辱,还真是管天管地管空气,包天包地包辩题。* l8 d2 Y* S- Z
对方辩友今天一直纠缠在个人层面上。可是我方一开始就跟您说过了。现实之中衣食不足的人也能知荣辱比如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亡,同时不知荣辱的人也能衣食足比如为富不仁也屡见不鲜。所以您我双方纠缠在个人层面根本没有意义。我们必须要上升到社会层面来进行一个更为理性的讨论。% N, l' U9 d# E1 `* C0 S
即使我们今天抛开这些都不看。好,即使我们今天抛开这些都不看,您方今天用这些例子说明了您方今天唯一的一条论就是“知荣辱可以指引生产力的发展然后推动生产力更好的发展。”可是我方在自由辩是也多次问您,知荣辱和您方知后的实践有什么关系,您方一直没有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还是在您方看来这两者都是知荣辱的体现呢?那我就更不明白了,一个明明是知,一个明明是行,两者怎么会等同呢?按照您方观点是不是知行合一其实就是知知合一,对方辩友,是不是这样子呢?对方辩友一直,对方辩友还一直问我们“究竟您方要如何如何才能知荣辱”,对方辩友,上升到社会问题,这本来就是一个国策性的问题啊,当然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您又纠缠于我们这个是不是必然,我方已经说过了这是一个必要条件啊!难道您方就是必然的吗?我想恐怕也不是吧?# h y, j$ m, m D. }" D9 o
对方辩友,豪言壮语辩论场上可以说,可是生活是要我们实实在在去呀的啊!您方描绘的蓝图的确看似很美好,可是那些挣扎在饥饱线上的人们不是这样想的,当您方在高呼着知荣辱而衣食足的时候,或许您应该回头转身那些贫民窟的人民,我方说“衣食足而知荣辱”,没有你那些最基本的衣食来保障你的各项需求,你谈什么你的上层建筑,当我吃不饱肚子的时候,对方辩友是不是还要告诉我以科学发展为荣,以团结互助为荣,我想您方所说的这些荣辱恐怕只是空谈道德吧?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