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蛇比长的论辩 是战国时的名辩(围绕“名”展开的辩论和关于“辩”的研究)命题,出自《庄子·天下》,探讨龟与蛇谁长的问题。其间认为就体形而言,蛇长于龟,就寿命而言,龟长于蛇。这说明“长”一词具有歧义性,可作不同的概念使用,所作的判断也因此而不同。 探讨:在佛法中,如果要说明一个问题,可以首先将某些概念进行解释,也就是首先进行定义,这样再解释或者说明就方便了,而且逻辑性会很强,这种方法使修行者在回答问题或论辩过程中增长信心,处惊不乱,称为释名字三昧(三昧为入定之意)。比如,在回答龟蛇谁长的问题上,可以先把“长”进行定义解释,固定为寿命长或体形长,或将“龟”、“蛇”进行定义,说“一般龟”、“一般蛇”,“某些龟”、“某些蛇”,所以就龟蛇谁长的问题,可以这样回答:一般情况下,就形体而言,蛇比龟长;就寿命而言,龟比蛇长。但也有特殊的情况,就形体而言,某些龟比某些蛇长;就寿命而言,某些蛇比某些龟长。 就一个名词而言,有许多种不同的内涵,比如:“长”有形体长、寿命长、时间长、擅长、长处、长度等含义。还有很多名词,有许许多多的含义,这称为一名无量意(义)。掌握一名无量意,自由地使用名词,就会根据众生的不同情况而宣讲佛法。 另外,如果用同一词的不同内涵进行辩论(即偷换概念),这属于诡辩。关于诡辩,在佛法中视之为不正当而且无益的议论,被斥之为戏论。正当的议论应以理服人、以德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