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36|回复: 14

与岚星商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29 17: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看旧贴的时候,偶尔看到岚星在与南海之子的交锋中,提出了五个观点:

1、根本不存在市场失灵
2、根本不存在合成谬误
3、美国30年代大萧条是政府宏观调控的结果,而不是市场调节的结果
4、如果没有罗斯福新政,美国经济应该会更快地复苏
5、任何商品的需求曲线都有一段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本人刚学了一个月的经济学,也偶尔涉猎了一些经济学的论文,粗粗地懂得一些经济学知识。这五个观点中,第一、三、四个我是同意的,而由于我不懂什么叫合成谬误,无法对第二个观点进行评价;现在主要就第五个观点与岚星进行商榷:
需求定律可以说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定律,其内容是——商品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也就是说,需求曲线无论如何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萨缪尔森说过“需求曲线有各种不同的斜率,但永远没有正的斜率,它永远是向下走的”,弗里得曼也说“需求定律恐怕是经济学中最科学最不能被驳倒的定律了”。不知道岚星为何说“任何商品的需求曲线都有一段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望解答。

发表于 2003-10-29 18: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岚星商榷

这个问题可以参考汪丁丁和张五常辩论时写的几篇论文。在那里面他提出了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是存在的。后来他和叶航、罗卫东一起讨论的时候又提出了那个观点。

从我对他们研究的理解,他们主要是放松了需求定律的一个根本假设:“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独立性。比如必须假设商品为非成瘾性的,如果像吸烟、吸毒或者四川人吃辣椒,恐怕是消费得越多,越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这类时间上的非独立性研究贝克尔是做得最多的。再如对于社会来说(总需求曲线),某些商品使用量越大,人们(即社会)愿意出的价格就越高,典型的是Windows、Office、电话等符合梅特卡夫法则的产品。这是空间上的独立性(即人与人之间消费是互不影响的)。


另外,经济学的合成谬误是指“对于每个人或组织个体都最优的选择,对整体也必然是最优的”。传统的反例是公地悲剧,而不承认合成谬误的代表人物是哈耶克。

发表于 2003-10-29 20: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岚星商榷

哈哈,若寒不错,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懂,但知道似乎有很大争议。

哈耶克自然不承认,否则他的自由主义就要受到干涉了,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03-10-30 17: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岚星商榷

下面引用由岚星2003/10/29 06:58pm 发表的内容:
从我对他们研究的理解,他们主要是放松了需求定律的一个根本假设:“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独立性。比如必须假设商品为非成瘾性的,如果像吸烟、吸毒或者四川人吃辣椒,恐怕是消费得越多,越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这类时间上的非独立性研究贝克尔是做得最多的。再如对于社会来说(总需求曲线),某些商品使用量越大,人们(即社会)愿意出的价格就越高,典型的是Windows、Office、电话等符合梅特卡夫法则的产品。这是空间上的独立性(即人与人之间消费是互不影响的)。

不对啊,“消费得越多,越愿意花钱去购买”“某些商品使用量越大,人们(即社会)愿意出的价格就越高”这两句话并不能证明需求曲线是向上的,因为据我的了解,需求定律的内容是:商品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因此需求曲线图应该是以价格为X轴,需求量为Y轴的,所以“消费得越多,越愿意花钱去购买”“某些商品使用量越大,人们(即社会)愿意出的价格就越高”这两句话不能说明需求曲线的内容。只要我们想想,无论是辣椒也好,Windows也好,如果它的价格越低,是不是有更多的人来买、有更多的需求呢?即使他们使用量大人们愿意出高价,但当他们价格下降的时候是不是会有更多的需求?

发表于 2003-10-30 20: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岚星商榷

呵呵~~水若寒学得不错!!

需求定律有两种解释:马歇尔解释和瓦尔拉斯解释。Q=f(P)是瓦尔拉斯解释。

如果你仔细看看课本上的供求曲线,就会发现图都是以Q为X轴,P为Y轴。但关系式却用的都是Q=f(P)。这是因为供求曲线图最早由马歇尔给出,而他用的是P=f(Q),所以他也就按数学习惯,把Q做为X轴,而P做为Y轴。
马歇尔解释是从边际收益递减给出的。而瓦尔拉斯则换了个角度给出了解释,由于他的解释相对容易理解,所以此后一般书上都沿用了他的解释。
瓦氏解释下,实际上Q是“意愿消费量”,P是“实际价格”;而马氏解释下,Q是“实际消费量”,P是“意愿价格”(或“愿意接受的价格”)。对应两种解释,实际上需求曲线的画法、需求定律的表述都是不同的。而汪老师等人提出的,实际上是基于马歇尔解释下的需求定律和需求曲线。

发表于 2003-10-31 13: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岚星商榷

厉害哦枪林弹雨
 楼主| 发表于 2003-11-1 13: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岚星商榷

呵呵,我还没有学到这么深的地步。我的关于需求曲线的知识是从张五常和薛兆丰的一些文章中得到的。等我学到了再作回应吧!
发表于 2003-11-1 15: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岚星商榷

呵呵~~~

汪丁丁与张五常先生的争辩其实源自两个不同:
1、用了需求定律的两种不同解释;
2、汪对需求定律的假设前提进行了放松,而张没有。
这也是我们和汪老师、张老师讨论时得到的一些思考。

另外,如果特别想了解需求定律的由来,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应该看看的,需求定律、边际报酬递减定律和供给-需求曲线都是在那里最早给出的。

 楼主| 发表于 2003-11-6 19: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岚星商榷

有人说看经济学的书就要看最新的,而且一般来说二十年以前出版的书都可以不看了,不知道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发表于 2003-11-7 00: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岚星商榷

晕……
到博士恐怕也不敢这么说吧。对于本科生来说,更应该先从主流的看起,然后去读各门派的古老经典著作——那里是思想的根源。只有这些搞清楚了,去读现代的那些文献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因为那些多是表层、技术层面的。

PS:
记不得哪位大师说的是:如果一本书出版后20年还有人研究,那我才会去读——否则肯定没什么价值的。

 楼主| 发表于 2003-11-15 19: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岚星商榷

什么是主流,什么是各门派的经典呢?两者有什么不同?
发表于 2003-12-30 09: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岚星商榷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辩论学习转移过来的!

发表于 2003-12-30 20:46: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岚星商榷

这就算不上是辩论了,而是学术上的讨论。
其实还是在辩论学习里比较合适、
发表于 2004-1-3 02: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岚星商榷

一个人用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一种需要时,就可以

发现欲望和劳作之间的均衡的简单例证。当一个小孩采摘黑

莓以供自己食用的时候,采摘工作本身也许暂时觉得有趣,时

间稍长,吃的快乐除补偿采摘工作的辛苦外,而绰绰有余。但

是当他大吃了一顿以后,就不愿多吃了。对采摘工作开始产

生厌倦,它也许是一种单调的而不是疲劳的感觉。最后当他

的玩兴和对采摘工作的厌恶与吃的欲望相抵销时,就达到了

均衡。而他从采摘黑莓所能得到的满足达到了最高限度。因

为,直到那时,每次采摘使他得到的满足多,而失去的满足

少,那时以后,任何一次采摘都使他得到的满足少,而失去

的满足多。

在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偶然交换,例如在两个林中居民

以枪交换小船的时候,所谓真正的供求均衡是极其罕见的。因

为双方也许都有满足不足的情况,头一个人如果不能用别的

方法得到船的时候,除枪外他也许愿意用某种东西交换小船;

而第二个人在必要的时候也许用船以外的其他东西来交换

枪。

在物物交换制下出现真正的均衡,的确是可能的;虽然

物物交换在历史上比买和卖早些,但在某些方面是更加复杂

的;而在较高文明阶段的市场上,可以看到真正均衡价值最

简单的事例。

我们可以把那类曾经引起许多讨论的交易撇开不谈,因

为它们实际上并不重要。它们和名画、古钱与无法“分级”的

其他东西有关。其中各种东西的售价将取决于欣赏它的富人

是否在场,如不在场,它也许被那些指靠它牟利的商人买去。

同一张画在前后售卖时的价格差异虽然很大,但如果没有职

业买主的稳定影响,也许还要大得多。

发表于 2004-1-3 02: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岚星商榷

需求和供给的暂时均衡

欲望和劳作之间的均衡。在偶然的物物交换中

一般不存在真正的均衡。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10 01:45 , Processed in 0.05131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