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640|回复: 30

关于《辩论》杂志的读者的定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3 20: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想谈一点关于《辩论》杂志的读者定位的想法。

杂志终于快要出正刊第一期了,各位编辑都很辛苦吧。不知道诸位心目中,如此辛苦作出的成果究竟是给谁看的。我始终有点隐隐的担忧,担心诸位的愿望过于宏伟,目标受众定的过于广大,以至于勉强了自己,乃至困于众口难调之中,迷惑了前进的方向。

似乎记得群里有位前辈在答应写稿子的时候,担心自己写出的东西读者不感兴趣。但是,读者究竟是些什么人呢。如果读者对于辩词不感兴趣,对于评论不感兴趣,对于关于辩论的目的、意义的思考不感兴趣,那么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这个杂志真的还给的了吗。如果有一天这些读者对辩论也不感兴趣了,杂志又该怎么办呢。

固然无论是玩辩论还是办杂志都不是要闭门造车。辛辛苦苦做很多事情无人理会只好关着门自我陶醉的确是很可悲的事情。但是恐怕要做什么事情还是要讲究个力所能及,也要讲究个轻重缓急吧。如果诸位有把辩论精神发扬光大的愿望,那我自然是佩服的。但是,总要问一句,事,是否真的可为,人,是否真的做的到想做的事情。诸位真的有那个能力吗。

华语辩论如果不去极度意淫地追溯到苏秦张仪的纵横时代,而是从首届亚洲大专辩论赛算起,那么也不过是短短二十多年的历史而已。对于一个人来讲这或许是很长的一段的历史,而对于辩论这样一个事情来讲或许还是太短了一点。市面上讲辩论的书籍还是相当多的,我的浅薄的阅读量固然无法保证一一阅读,但是个人似乎感觉好象关于辩论学的著作,有见地的书籍不少,但是相当缺乏象其他学科一样的权威经典,总结之作。许多没有著作的辩论前辈也有许多深刻的见解,但是就如同市场上的著作一样,各有体系,各成系统。许多重要的问题,比如辩论是什么,辩论的价值和意义何在,优秀的辩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实际上没有得到过回答。纷繁的见解很多,其中不乏有价值的,但是很少让大部分人都能信服的。乃至于让一些打了很久辩论的老辩手都很困惑。这样的情况之下,奢望广泛传播一些东西,比如辩论,比如辩论精神,是否有些过于好高务远以至可笑了呢。因为我们自己,也并非真的了解这些。

就象没有相对论就没办法造出原子弹与核电站。人人都喜欢威力强大的原子弹和能够发电的核电站,没人喜欢枯燥的相对论。但总是要爱因斯坦穷困潦倒一阵,才会有奥本海默主持曼哈顿计划。颠倒过来,一切就是个笑话。

大家玩辩论的生涯中大概都搞过类似辩论协会或者辩论队之类的组织吧。整这样的组织的时候,有时也会看到一样的笑话。做协会做队伍的人总是在想如何让活动规模更大,让比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让更多的人喜欢辩论。然后却发现比赛水平之低根本不可能吸引很多人来看。无论是比赛的辩手,还是点评的评委。这些学校里的高年级的低年级的辩论人们,总是在事情碰了壁撞了墙才愕然发现问题出在自己的水平不高对辩论的理解不透彻上。辩论圈内部的问题不解决,想要去影响外部的环境与氛围,未免搞笑了一些。攘外必先安内放在抗日上未见得妥当,但是在辩论的发展上其实倒是长久被遗忘的一句蛮有道理的话。一个人的大学辩论只有四年,浪费在道路的错误上无疑是可惜的。而华语辩论不知道又有多少年头,辩论杂志又有几个年头。

既然我想谈的是目标受众问题,我想举一个游戏机的例子。任天堂曾经发售过一款游戏机叫做神游机。让诸多玩家失望的是这款机子并非是当时任天堂最新的主机平台NGC,而是落后了国外一代的N64。而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任天堂把销售的目标受众定为了普通的家庭,而不是资深玩家。于是希望限制价格与成本,打入低端市场。但是如果回想一下若干年前社会上普遍指责游戏机是电子海洛因的氛围,我们就知道任天堂畅想的所谓普通的家庭花不多的钱买一台游戏机然后一家人其乐融融地一起享受游戏时多么美好但是扯淡的事情了。而讽刺的是,最后多少照顾了一下神游机销售让任天堂不至于丢尽脸面的,依然是那些在销售策略中被华丽地无视了一下的骨灰玩家们。希望辩论杂志不要重蹈覆辙,面对同样尴尬的局面。

辩手其实本质上是读书人,难免会有些读书人的狂气与傲气。想要思考,想要做些事情,想要改变些什么。但是想要改变世界,先要改变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要从自身做起。一群水平不高的辩手所能做的事情必然有限,所以在向更多的人宣传辩论之前或许让已经在搞辩论人们反思一下辩论本身是必要的。在杂志的目标受众继续扩大,并考虑读者会喜欢什么之前,或许也该思考一下,不论辩论人是否喜欢,都应该正视和反思一下的问题,都有哪些。

呃,我只是一个大三的平凡辩手。上面说了很多,不小心迸发了不少积累下来的牢骚。行文或许因此颇为混乱和罗嗦吧。希望还是说清楚了自己想说的东西。如果有不妥当的言论,请大家指出,恩,牢骚发完了~~谢谢。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9-4 03: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大多数辩手的辩论都没有4年
发表于 2008-9-4 10: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其实现在大家需要更多是建议而非意见,你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在考虑,正因为没有好的办法才需要集思广益哦~~~
发表于 2008-9-4 11: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跟辩论没有关系的人不太会去看辩论的杂志吧,要他去看他也不会看,
,即便是辩手,也不一定会去看
所以很同意楼主的观点.
发表于 2008-9-4 19: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多重要的问题,比如辩论是什么,辩论的价值和意义何在,优秀的辩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实际上没有得到过回答。纷繁的见解很多,其中不乏有价值的,但是很少让大部分人都能信服的。乃至于让一些打了很久辩论的老辩手都很困惑。这样的情况之下,奢望广泛传播一些东西,比如辩论,比如辩论精神,是否有些过于好高务远以至可笑了呢。因为我们自己,也并非真的了解这些。



这个问题提得很犀利,深有同感
发表于 2008-9-5 02: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汪一峰 于 2008-9-4 19:19 发表
许多重要的问题,比如辩论是什么,辩论的价值和意义何在,优秀的辩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实际上没有得到过回答。纷繁的见解很多,其中不乏有价值的,但是很少让大部分人都能信服的。乃至于让一些打了很久辩论的老辩手 ...

确实,之前也有问过类似的问题
真要跟新人说清楚这些问题,还是相当有难度
……
发表于 2008-9-5 08: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都困惑很久了。不过渐渐的一切总是会有改观。

我不否认现在辩论圈子的这些不算利好的环境因素,也不否认辩手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本身所存在的狭隘性,甚至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坦白自己对辩论书籍的认同度很低,但是辩论杂志到底有没必要去弄呢?

也许有人说,与辩论没有关系的人不会来看辩论的杂志,我却不知道这个观点从什么地方得来的,有什么有说服力的依据。诚然,与辩论没有关系的人来看辩论杂志的可能性的确不高,但不能说我与娱乐界无关我就不会去看《流行歌曲》、与政治无关就不能去看人民日报。虽然我们与这里说到的这两个报刊还差很多的人气,但是不去努力的话,人气却永远上不来。

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给了辩论杂志最多支持的,确实都是辩论爱好者。这个在初级阶段也是一个不能打破的尴尬局面。我们不可能像《男人志WO》之类的杂志,图文并茂、声色俱全;我们是学术性的东西,是文字化的产物。我们盯着《读者》的发行量来做的话,最好还是自己躲到墙角里面自己抽嘴巴比较好。做不到的。任何学术性的东西都做不到《读者》的规模。即使是《自然》也做不到。而《演讲与口才》作为我们一个参照的杂志,他们的成功就在于通俗。但是实际上我们的辩论杂志和《演讲与口才》的模式是不同的。我也想通过大家的努力把辩论杂志弄的通俗些,但是这个“通俗些”却也是有限度的。无限度的通俗,有两个结果:一是在初期有个量的上升而中后期量会下降;二是失去人气,砸了自己的招牌。

另外,还有一点必须指出的、让大家很困惑的,就是学术性杂志本身所处的尴尬环境。为什么很多新杂志一炮走红,而很多老杂志始终不温不火?这个东西,说来和大众的文化层次、欣赏水平、整个社会的风气有很大关系。《演讲与口才》,据他们的编辑告诉我,有40万的发行量。这还不是像《流行歌曲》那种娱乐杂志。而很尴尬的一点,很多学术性杂志,正规出版的,却不过是只有区区500份的发行量。500之于40万,乃至更高数目,简直是渺小到了可以忽略的地步……

因此,我个人觉得辩论杂志要想存活,只能内外兼修。一方面留住辩论圈子里面的老读者,一方面争取圈子里面和外面的新读者。而从辩论圈子来看,想留的也迟早会离开辩论圈子,想争取的同样有一天远离辩论。喜欢辩论的人,在大陆,在港澳台,在新马地区,人数都很多,有几个真正能把辩论的爱好坚持下去呢?恐怕在整个辩论爱好者群体当中1%都占不到。仅仅盯着这些人,辩论杂志做了还有什么意义呢?

而今,我最担忧的,也的确是楼主提出的关于学术界权威的问题。辩论界有学术权威吗?很遗憾,所谓的学术权威我一个都不认同。但是呵责这个事情却是有心无力:辩论学术界真的存在吗?从辩论圈子的现状来看,我觉得学术界还远远没有形成。也许,辩论杂志能为学术界的形成、爆发提供一些力量吧。
发表于 2008-9-5 13: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很多东西,也许现在不知道它会起到什么作用,但这并不代表着它真的没有用。只要相信自己的努力会有成果,那就坚持做下去吧,毕竟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一次不容易。当初美国向俄国买阿拉斯加的时候,也没有谁认为这对美国有什么好处,但一百年后,阿拉斯加使美国不用受俄国大批导弹的威胁。

    现在我的观点还是跟以前一样:不看好《辩论》杂志,但支持继续办下去。如果最后发现无法搞下去,每一个参与杂志编写的人,也会在将来的某一天想起来,原来自己还曾经如此地为理想奋斗过……
发表于 2008-9-5 21: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昆德拉在《不朽》中发现:把人一辈子的性快感累加在一块,也顶多不过两小时左右。你会放弃这微不足道的两个小时而转去追求更加饱满的人生吗,还是竭尽全力地想突破这极限?“停一停吧,你真美丽!”从浮士德的叫喊声中,我听见了整个人类的悲哀。
发表于 2008-9-5 21: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安雅雪林 于 2008-9-5 08:16 发表
也许有人说,与辩论没有关系的人不会来看辩论的杂志,我却不知道这个观点从什么地方得来的,有什么有说服力的依据。诚然,与辩论没有关系的人来看辩论杂志的可能性的确不高,但不能说我与娱乐界无关我就不会去看《流行歌曲》、与政治无关就不能去看人民日报。虽然我们与这里说到的这两个报刊还差很多的人气,但是不去努力的话,人气却永远上不来。


不好意思,我的发言引起了前辈的不爽(我可能用词不贴切,敬请拍砖)
观点是我想当然得出来的,我现在是某个高校辩论社的社长,马上要退休了,也认识其他学校的辩手,交际还不算狭窄。招新的时候,我也向新生推荐华语辩论网,推荐杂志,但是情况不好。“与辩论没有关系的人不会来看辩论的杂志”你反驳我的时候第一反应是采取反问我论据、是否有调查这点出发,然后用了类比归谬,而不是采用“马上举出反例”这种直接方法,是不是能认为,采取这种策略反驳本身就是对反驳我观点的一种途径上的让步呢?
我在华语潜水至少3年,也很有感情的,现在没有任何“反驳冲动”和“偏颇的情绪”,就是站在一个不知名的学校辩论社成员的角度来重复我的观点:1与辩论无关的人目前不会看辩论杂志,2一般的辩手在打院比赛的时候也不太会去看辩论杂志,即便他们知道有这么个东西,3希望辩论杂志能再多给一些初次辩论的人一些有益的帮助,希望能通过“应付”第一场辩论赛,找资料的时候无意中看了杂志,然后无意中窥见辩论的博大精深,而不是等他们快离开辩论圈的时候,达到那种火候的时候,才喜欢去选择看辩论杂志。
关于杂志的读者定位,窃以为,一方面要想应该定在哪些读者,另方面要想现在杂志的内容定在哪些读者。
然后,希望杂志能继续办下去,越办越好。个人觉得,辩论,一定会演变发展成一门学科。
谢谢


如果要说点意见,《辩论杂志》通过华语辩论网的传播渠道是否窄了些。
发表于 2008-9-5 23: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LS:
我不是前辈,也没有不爽。呵呵。

其实辩论杂志从第一期试刊开始我就在思考很多关注辩论杂志的人们现在在思考的东西。思索来,思索去,觉得直走高端的话,辩论杂志没有发展的前途。在和演讲与口才杂志的编辑聊天的过程当中,渐渐的觉得这个杂志必须得走中间路线。走低端路线也不行,走高端路线也不行。走中间路线也许是最好的。也就是说,我认为这个杂志必须做到能吸引低端读者,也能维持住高端读者,才能渐渐的兴盛起来。

从杂志的类型来看,辩论杂志受众面不广。从媒体角度来看,可宣传的亮点也很难和目前的各种电子杂志相比。辩论杂志仅仅通过华语辩论网传播确实是渠道太窄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博享网的合作我们已经谈下来了。相比你也看到了,每期杂志都在博享网上有发布。另外几个电子互动媒体平台,如Xplus、摩得互动,我们都还在谈。

尽管如此,我自己目前仍然有很多事情觉得迷惑。有些东西,我会整理一下回头发上来,大家一起帮忙讨论、分析,大家共同解决。也希望LS、LS的LS以及再LS直到LZ,还有中间说了一句玄话的某非法组织头目,大家都多帮忙。

 楼主| 发表于 2008-9-6 19: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楼上安雅哥。

武术作为国术一样现在面临着传播与推广困境,也有很多人热心的为它的复兴奔走。但是当我听到类似有太极拳运动员因为被要求做高难度的后空翻几周半或者转体若干度而退出比赛时不得不遗憾的对一些“奔走”报以苦笑。毕竟没有人希望武术变成体操。

同样的道理,我赞同安雅哥您说的,只走高端是行不通的。您说这个杂志必须做到能吸引低端读者,也能维持住高端读者,才能渐渐的兴盛起来。这也是很有道理的。但是要如何做到这些呢。我认为,坚守一些辩论的信念与原则是至关重要的,对于避免前面提到类似武术变体操的现象比较重要。这样而已。比如观众希望辩论气势磅礴充满感情,这是好的,但是辩论不能因此而变成演讲或是诗歌朗诵会;观众喜欢看幽默的辩论,但是着不意味着辩论弄的象群口相声一样也是好的,诸如此类。

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其实致力于高端还是低端到不见得是问题的实质了。科普与科幻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不见得就比不上核心期刊,虽然起点上科幻栏里的YY小说大部分距离科学精神太遥远了一点。日本人曾经为了做个格斗游戏跑到中国来拜访八极拳师,而中国的国产RPG很多让我们感叹其实瞎编个“九天十地金光霹雳菩萨摇头怕怕掌”确实是挺容易的。大众小众,高端低端其实不是问题实质。只是后者需要更多警惕变成精神上的垃圾食品与容易冷却的快餐罢了。

所以,确实,不能说我与娱乐界无关我就不会去看《流行歌曲》、与政治无关就不能去看人民日报,与辩论无关就不看辩论杂志。但是他们需要一些东西保证让自己的方向不会偏离,保证人民日报不是流行歌曲流行歌曲也不是人民日报。保证不会哪天受到我党的关心之后流行歌曲开始天天充斥着革命歌曲,人民日报也不会应读者要求在头版刊登八卦。照顾一下读者的可读性问题无可厚非,但我想不要本末倒置是一个需要警惕的问题。

然后,关于安雅哥谈到的一个问题,“想留的也迟早会离开辩论圈子,想争取的同样有一天远离辩论。喜欢辩论的人,在大陆,在港澳台,在新马地区,人数都很多,有几个真正能把辩论的爱好坚持下去呢?恐怕在整个辩论爱好者群体当中1%都占不到。仅仅盯着这些人,辩论杂志做了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依然想用一个比喻来说明问题。就好象一个人学了武术之后是去马戏团前后空翻还是去电影里吊着飞都无所谓,但这些花架子绝对不能取代武术本身。辩论也一样,辩手将来可以去当一个领导天天讲话演讲,可以当一个相声演员说相声,可以当一个推销员卖东西,但这不意味着辩论可以象演讲象相声或者辩论组织象传销组织一样。没有人会当一辈子辩手,但是辩手该是什么却该是明确的,稳定的,不会随着某个人或是某些人变化而变化。没有谁是永远的辩手,但辩手却是永远的。

最后是辩论学术界的问题。呵呵可能我这个牢骚很多的家伙把问题说的太悲观了。其实撇开成果如何,很多前辈在这方面还是作了很多令人钦佩的探索的。比如不久前华辩网里销售过潘总和岚星前辈的辩论通论。平心而论一下华语辩论二十年作为一段历史并不长。所以我们也大可对未来更有信心一点。华语辩论总是会成长,会成熟的。问题只是同样的时间对于具体的一个人来说实在久的让他填几次全部辩论生涯都不够~~~所以有些东西看的到看不到就是让人很困绕的问题了。于是就让人不免对现实牢骚多多。恩,其实,对现实的牢骚与对未来的期待与信心并不矛盾,对么。我们大可一边碎碎念,一边依然保有信心与乐观。

好吧我承认其实没事爆发牢骚只是我的恶习,大家并不一定要采取这种牢骚与乐观共存的矛盾态度。完全可以更阳光。我只是祝愿并且希望大家能够找好前进的方向而不会迷惑。无论是在做杂志的各位,还是在各高校坚持着社团的各位。祝愿各位无论在作为最佳辩手享受荣耀的时候,还是独自在艰难中耐着寂寞的时候,都不困惑,都无悔。是的,虽然我们其实心里都明白,如果没有辩论,我们可以有更好的成绩,更多的社会实践经验,我们会有更好的生活与未来,我们付出与投入的一点都不成正比,但是,我们一点也不后悔。虽然或许这原因并不能用语言很清楚的表达出来,但是我们却很确定这一点。

祝大家一切顺利。
发表于 2008-9-13 23: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tting站长已经被拖稿的诸位逼到退出了?

看来一位一流的职业经理人,也对付不了一群能说服自己“我没有做错”的擅长演说者
发表于 2008-9-30 00: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言下之意楼上认为那群编辑杂志的人错了?
发表于 2008-10-12 03: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辩论的主要生存形态仍然是学生辩论,他就没有走远的一天。
发表于 2008-10-12 12: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我们应该建立CUDA?
发表于 2008-10-12 19: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有同样的困惑,杂志确实费了大家不少的心血,慢慢的完善!支持支持
发表于 2008-10-12 23: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meng0628 于 2008-10-12 12:08 发表
所以,我们应该建立CUDA?


组织倒是其次的,主要问题在于人。在中国能够作为辩论发展的稳固的支持者的群体现在一方面在数量上太少,另一方面力量上太过分散。其实搞辩论的人的天然盟友是政治组织,如很多的民运群体,但显然我们是不能碰这一块的。这个就导致辩论的主要支持者、参与者是学生群体,而辩论知识的应用渠道几乎没有。因此辩论就和某些进步思想一样,成为了形而上的,在社会中不具有实践价值的事物。
我们所能做的,一方面是尽可能推动(我们仅可能起催化剂的作用,真正的发展还要靠这个社会本身)更多有较稳定的经济状况、生活状况的人群成为辩论的支持者、参与者,如媒体从业者、律师、大学教师等,另一方面要在国内发展起辩论学的研究,使辩论能够更直接、有效地被应用到实践中。而在这两点中,前一点是更关键的,能不能对“群众基础”有一个很好的定位,决定了今后总的发展路径。
发表于 2008-10-19 11: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的很好 感动中。。。。。。
发表于 2008-10-19 16: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erolandis 于 2008-10-12 03:13 发表
只要辩论的主要生存形态仍然是学生辩论,他就没有走远的一天。




辩论能成为学生的主流活动之一,我觉得就很好。并且我认为,这就是目前辩论作为在中国的应有的存在。
一方面保证最高端的辩论水准不要滑坡,一方面保证一年一年的传承,我觉得要比考虑“让辩论走更远”来的更切合实际,或者这么说,辩论不需要走更远,只要现在脚踏实地的走好,就可以了。
而我认为,即便是如此,目前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10-17 01:56 , Processed in 0.08210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