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62|回复: 10

态度变了的辩论情结(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21 01: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态度变了,男性,1979年生人,未婚。(呵呵,怎么搞得跟征婚启示似的。)金融学(保险方向)专业本科毕业,经济学学士学位。
初识辩论是在1993年,初中一年级的我无意中从电视里看到复旦大学狮城舌战的录象片段,发现原来还有这样一种游戏。不过当时并不太在意,过不久也就淡忘了。
初中这段时间,我们的语文老师要求大家按顺序,每节课前五分钟有一个人做口头作文,后来还采取了现场抽取话题的形式。看到题目,马上侃侃而谈五分钟,对一个初中生来说还是蛮刺激的。除此以外,我们也在课堂上搞过一些讨论会,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在北京一直领先,最后一轮却以2票之差败给悉尼,未能取得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的第二天,整整一堂语文课全都改成了讨论会。这个时候感觉到与不同观点进行交锋是一件蛮有趣的事,但心里还并没有把这些与辩论赛联系到一起。1995年,初三毕业的暑假,国际大专辩论会移师北京,与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成为同一时间段内的两个看点。出于一点懵懂的兴趣,看完了全部比赛。决赛的辩题一共四个字,双方立场只是有两个字对调位置而已,辩场上双方出于各自的立场,对知与行的界限有着不同的划分,一方的知里面含着行,另一方的行里面含着知,搞得我在大部分时间里是在对双方提出的论据是属于知还是属于行做主观判断,每每都搞错了他们双方的立场,一个字——晕!最后主队以微弱优势获胜的结局也让人打不起什么兴趣。
我真正开始痴迷辩论并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恰恰是在辩论在大陆处于最低谷的1997年。高二的政治课上,老师给大家组织课堂辩论,题目就是“人性本善/人性本恶”,全班同学划分了正反两方,并选出几位主力代表。按立场划分阵营之前,我感到自己是跑不掉作代表的,而我对这个辩题又没有什么明确的倾向性,所以就暗自决定,班里那个一向能说会道的语文课代表代表什么立场,我就跟她反着,这样才能得到锻炼。结果她选择了她一直崇拜的蒋老师4年前的观点。疯狂准备了一段时间,其间专门借来同学的《狮城舌战》通读,并发现了很多朋友没有注意到的“附录”,受益匪浅,感觉当时复旦队在半决赛和决赛中如果抽到了相反的立场也一样会获胜,心中暗暗佩服。课堂辩论自然是不很正规的,也不必确定谁胜谁败,但这时我已经感受到了辩论的魅力。
没想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热衷于辩论之道,短时间内收集了很多有关辩论的书籍,后来又收集了音像资料。很快的进入了紧张的高三,稍有闲暇之余还是要翻一翻辩论的书籍,以此作为调剂。文理分班时,那位曾经的“对方辩友”去了文科班,语文老师征求她的意见“你走了谁适合接替你作语文课代表”,这位果然把我“卖”了出去,害得我徒生好大压力,每次模考语文课都要考很高的分数,结果最后的高考却考出了令人诧异的历史最低成绩。这是后话。97年,在紧张的高三复习之余,我还是收看了每晚11点多钟播出的第三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全部比赛,为中国大陆代表队梦断狮城不胜唏嘘。
进了大学(财政金融系),时间充裕了,因此有了更多的时间投身辩论。虽然学校里没有语言类学生社团,但文科院校的人文气息总还不算太差,特别是法律系,总在学校里搞一些辩论赛,我自然是场场必到。只可惜我们学校的法律系不招理科生,而他们又没有任何理科课程,所以总感到他们的比赛逻辑性不强,实属遗憾。这个时候,我参加的第一场正式比赛正悄悄地走近了。
进了大学刚两个多月,班级的一个同学听说我有很多辩论方面的书籍向我借阅,好像是要去参加什么比赛。看来人员已经内部敲定,我也不便多问,把书借给人家了事。没多久,学校研究生学术周举办辩论赛,我校研究生院一二年级各出一队,前届校赛亚军——财政金融系本科生出一队,首师大研究生院出一队。初赛我们系上的都是师哥师姐,我在现场观赛,以局外人的心情叫好,有时也喝几声倒彩。这时我还万万没有想到,仅仅一周之后我就摇身一变成了局内人。第二周周一,那个向我借书的同学来找我,说是上周师哥师姐在研究生学术周辩论赛上获胜,进入决赛,准备让大一新生上场锻炼队伍,可是刚开学时就通过演讲比赛选拔出来的队员中有一人现在突然生病,不能上场了,问我能不能顶一下。我确实有点跃跃欲试,所以就忍住没有去褒贬系里的选人渠道,爽快地答应了。可是一问比赛时间,着实吓了我一跳——后天晚上!加上吃饭睡觉,还有50多个小时。马上开始接受师哥师姐的“熏陶”,新人嘛,很低调,对于个别师哥混乱的思路只能在心里进行抵制,对于一位黄姓师哥清晰的思路、准确的分析、与我不谋而合的判断,敬佩也不便太过表露。最后晕晕忽忽就上了场,想想一周前自己还坐在下面“捣乱”,现在却坐在场上出汗,真是感慨世事多变。我大一参加的第一场比赛就是对研究生,胜负对我来说好像并不重要,借此被周围的人发现,进而今后继续投身辩论才是最大的意义。
大一第二学期,这是我在辩台上小有成就的一个学期。开学不久,我去看我校法律系和民大法律系的辩论赛,辩题是关于新闻监督对司法公正的作用。观众发言时,我先是简要地阐发了我对辩题某些环节的一点个人看法,继而明确指出场上某方辩论中的漏洞:。。。。。其实您所说的那些并不是新闻,那只是“新闻联播”。话音一落,全场响起一片掌声,风头不亚于场上辩手。这次真的是很风光,很久以后还有当时在场的朋友对此事津津乐道。
不久之后,财政金融系新生辩论赛开始筹备,我自然是本专业代表队的成员。经过一段“暗无天日”,浑浑噩噩,带病坚持工作的日子,我们闯过了初赛,并在决赛中战胜了此前以逸待劳的对手,夺得冠军。虽然我并没有拿到最佳辩手的称号,但我心里一直认为真正最懂辩论的那位评委赛后对我说的一句“其实今天的最佳辩手应该是你”已让我毫无遗憾。
这一年的8月。第四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在北京举行。我硬拼硬撞,费尽周折,终于得到了一位在央视工作的朋友的帮助,有幸带同学到现场观看了三场比赛。为了看西安交大的半决赛,已经没有票了的我们在看完前一场比赛后就饿着肚子“赖”在央视大楼里不出来。晚上开赛前,我们不得不求助于交大的辩手和老师,他们欣然应允。而当路一鸣听说我们为了看他们的比赛而从中午就一直待在这里后还送了巧克力给我们。评委之一张霭珠老师当时正在休息,得知我们的处境后,主动与导演组联系,给我们提供帮助。当我们被工作人员从二楼控制室带进观众席时,还是被看门的工作人员“查获”了,结果我们被“扭送”出了大楼。回去的路上,我们一个个都无精打采,垂头丧气,心情很不好。但只要一想起从联系票的第一天到被带进赛场,有那么多同样热爱辩论的老师、朋友向我们伸出了援手,我们的心中就充满了暖意。不过这次却让我们对同行的班长同志一直耿耿于怀,因为他竟然把路一鸣送给我们的巧克力又还了回去!
这次我还特意邀请了高中时代那位“对方辩手”一起到现场看了比赛。
很快到了大二,又一届新生入学了,我又开始忙于筹备他们的新生辩论赛,从选题到组织比赛,从解释规则到安排计时人员,我这个“白丁”完全不计回报地全身心参与。拉起了一支大二队在初赛时与;轮空的师弟师妹进行了一场表演赛,并亲自尝试了刚刚结束的第四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的规则模式。后来的决赛中,我还坐到了主席的位置上。然而不成想,这却是我迄今为止最后一次上辩论场。随着高校合并工作的深入,很多传统项目都被无限期搁置了,原本两年一届的校辩论赛也渐渐地被人们遗忘。校赛没有了,下面院系的活动热情也大减,偶而走走形式而已。一直到毕业离校,我也没有参加过一次校辩论会,这不能不说是大学四年的一大遗憾。
2000年8月,第二届全国大专辩论会在京举行。在一个同学的帮助下,我们有幸到现场观看了全部8场比赛。总决赛中,我给反方同学提出的一个问题获得了评委的通过,得到了辩手的回答。就是在这次比赛期间,我的网站——论辩天灾(http://debating.126.com)开通了。每场比赛后,我都会匆忙赶回宿舍,更新网站,发布最新消息,饭还没来得及吃,又要赶赴赛场,观看下一场比赛。因为网站里的消息大多是来自于现场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吸引了大量关注辩论会的朋友。在没做多少宣传的情况下,几天内的访问量激增。有几位来自外地的网友还与我们一同到现场观看了比赛。不仅如此,就连作为本届赛事赞助商之一的某著名网站都从我这里“借用”了不少素材。这段时间我真是忙得不亦乐乎。总决赛那天,早已经有票的我为了能多带几个人进场,一上午在北京城里东奔西走,拓展票源。下午,看完了总决赛的我才发现自己连午饭都没有来得及吃。从此,论辩天下(http://debating.126.com)开始关注并报道各类辩论赛事,我也获得了与更多同学交流的机会。
2001年4月,我又到现场去观看了由王小丫和撒贝宁主持的首届全国律师电视辩论大赛,席间发言,广受欢迎。由于晚8点以后已没有回京的火车和长途汽车,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考试,只得打“黑车”匆忙反京。为了减少支出,汽车在通往北京的乡间小道上七拐八拐,抹黑疾弛,其间还险些发生事故。直到看见了熟悉而“可爱”的三环路,提到嗓子眼的心才渐渐放下。第一次感受到:原来热爱辩论也可以给人以心惊肉跳的感觉。
2001年8月,第五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在新加坡举行,我虽然无法亲临现场,但仍然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咨询,在论辩天下(http://debating.126.com)里前后发布了36篇报道和转载。
9月,我的两篇文章被中央电视台选中,收录在〈创世纪舌战——2001国际大专辩论会记实与评析〉一书之中。
这次赛事的详细报道及上述两篇文章在http://bianlun.html.533.net/zdss/2001/contents.htm,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游览。
2002年8月,第三届全国大专辩论会在京举行。这时我们已经走出校门,在时间相当紧张的情况下,我把现场报道的大部分工作托付给了最值得信赖的朋友和同好,我自己则负责后台。事实证明了我的眼光,我的朋友不负重托,不辱使命。这次,论辩天下(http://debating.126.com)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完成了改版工作和23篇报道和转载。
12月,我的一篇文章被中央电视台选中,收录在〈大辩论——2002全国大专辩论会纪实与评析〉一书之中。
2003年,由于极为复杂的原因,导致我决定暂停对论辩天下(http://debating.126.com)的更新。后在在华语辩论网(http://www.bianlun.net)创始人吴理的邀请下加盟论坛。后来又一同现场报道了第六届国际大专辩论会。
2004年4月,经长时间磨合仍无法认同单边主义当权者的人格缺失与言行,主动“退出”华语辩论网管理团队。。。
以下是我在大学期间参与过的其他文体类活动以及取得的成绩,很多小事想不起来了,简单罗列了几条:
1999年,参与表演的小品获军训小品比赛优秀奖。
1999年,参与演出配乐诗朗诵获全校比赛三等奖。
2000年,参与表演的短剧“我们的一天”获得全校文艺汇演三等奖。
2001年,曾在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北京市海淀区支公司实习调研,期间曾临时与该公司员工搭档,在内部联欢会上表演以大段贯口为核心的相声——报菜名。初次登台就受到好评。
2002年11月,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银保合同分析〉以专业第二名的成绩荣获2002年度校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奖。
2003年“非典”期间,闭门不敢出,幸好还可以在网络上“大放厥词”。先后有5篇文章入选新加坡〈联合早报〉网(www.zaobao.com)“SARS论坛精华板块”:
1、〈读SARS论坛精华的联想〉:
2、〈北京人的“非典”生活〉:
3、〈谈“大学生回家”应当辩证〉:
4、〈从“非典”的非典型死法谈起〉:
5、〈“非典”热过后的冷反思〉:
其中〈北京人的“非典”生活〉一文片段(允许被读出来的部分)几天后便被全国青联副主席、著名演员冯巩在中央电视台的“我们众志成城”晚会上朗读,后又被北京电视台的王牌栏目“第七日”引用。
我的辩论情结一时间就想到了这么多,先发上来,以后想起什么再补充吧,免得吴理又来催集体征婚启事。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8-8-21 02: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遗失了的文章,我用google都没搜到,现在重新发上来。管中窥豹,多少能联想到当年华语兴盛的样子。
发表于 2008-8-21 09: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收藏  很有價值的說
发表于 2008-8-21 11: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单边主义当权者的人格缺失与言行……

字好大……
发表于 2008-8-21 14: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淳朴啊
发表于 2008-8-21 20: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00: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老的人还在啊
楼上的ID和这帖文章在考古学里可以一视同仁
发表于 2008-8-23 15: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我喜欢,
顶个!
发表于 2009-1-30 10: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心路历程啊!
支持!
发表于 2009-6-19 19: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支持,支持
支持,支持,支持
发表于 2009-6-27 20: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5 15:32 , Processed in 0.04707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