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05|回复: 9

世辩思考与讨论之二:教练在现场的作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5 12:4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辩归来,两周过去了。可能是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忙碌了,事情太多;也可能是因为比赛输了,选择性遗忘。现在,要我写一篇我们自己队伍在世辩赛上的表现和评述,突然发现具体的场上内容都回忆不起来了。那我就针对教练的部分,写一些赛后的体会吧。

一年前,第一届世辩公布赛制的时候,就觉得好玩,包含可各种环节,尤其新增加了教练上场指导,就好像篮球赛的暂停时间,由教练来现场布置战术。可是,这个教练指导环节究竟能够给场上的形势带来多大变化呢?当时,我们在与上海外贸的一次热身赛中使用过这个赛制,第一次遇到“中场休息”的时候,感觉是缓解了一下场上的情绪,大家可以调整一下,协商之前所遇到的攻击以及后半场的重点。但是,由于那场比赛是交流赛,我自己是辩手,场下没有教练,加之那个辩题准备不充分,所以对于教练环节的体会不深。

今年,我们自己有机会参加世辩,而且我将以教练身份参加。所以,从队内选拔赛开始,我就在捉摸该如何利用好暂停的环节。但是,出发前的一些热身赛,为了鼓励队员们的自主性,赛间暂停的时候,主要还是以老队员为主,场上队员自己讨论。结果是,通过这个环节能够调整出有效的小点反驳,但还是没有那种“重新布置战术”的感觉。

到了世辩的赛场,我们的第一个对手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上海大学的老朋友兼老对手了,辩题是“政治人物的德行/功业更重要”。果然不出所料,对方围绕着政治人物所具有的推动社会进步的职能展开立论,从而铺陈对于功业的论述。这种立论的大方向,在我们赛前预计的范围内。但是,不知道是否是缺乏大赛经验的缘故,前几位辩手都有些紧张,从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发挥,加之新国大在细节上的论述和攻击确实清晰到位,到教练上场的环节,我方已经完全处于被动的局面了。说实话,我在场下坐着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对方的攻击点都在赛前都被预料到——包括克林顿的例子等等,但是论述方式不同而且语言组织得更好,而我知道我们的队员不是不会防守反驳,而是被前半场的被动局面所牵制住了。所以,我上场后主要的任务就是环节大家的情绪,告诉大家这场比赛既然已经如此,那就放松下来,按照之前的准备框架来打。除此之外,我只说了一个具体的“小点”,就是对方反复提到了奥巴马的例子,而这位“候选人”是我们之前没有讨论过的。我当时告诉队员,据我了解的事实,奥巴马议员在参议院中的实事工作量一直是很少的,他是一位以演讲口才突出的政治人物,而他之所以通过演讲口才能够脱颖而出,正是依靠了他所承担的一些符号象征以及演讲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力量,这些都是我方所说的德行的一部分。然而,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自由辩论开始之后,队员们还是没有恢复正常的水准,反而只记住了我所说的这个小点的反驳,但由于临时获取的这个信息而之前缺乏有关阅读,所以竟然把奥巴马的一些基本身份都弄错了,导致这个反驳基本无效,且局面依然落后,最后输比赛也是正常的结果。

第二场比赛对阵台湾大学,前半场的局面恰好跟第一场比赛相反,我方基本占据了优势,尤其是前两辩的老队员完全压制住了对位的对方辩友。那轮到我上场的时候也不需要做什么“重新布置”,简单地鼓励了队员们几句,就下场了。可是,后半场随着那个极具争议的“西藏事件”的出现,以及在自由辩论环节中的配合不默契,我们丧失了前半场的优势。最后的比赛结果——据说评委之间也有相当大的分歧,尤其是围绕那个争议性事例的反应。但由于比赛结果已经不影响小组出线的结果,所以我们队就这样结束了世辩的比赛任务。


比赛结束后,我再来审视该赛之中的教练指导环节,才发现作用其实不大。因为比赛毕竟是要靠场上队员们来完成的,而比赛中的现场表达是需要赛前的阅读、思考和消化的。仅仅依靠暂停的三分钟时间,是无法临时加入新东西的,例如我所提出的“奥巴马反驳”,由于事先的不了解,队员只能强行套搬我的表述方式,但是自由辩论中一两个回合下来,就会露出破绽。当然,决定比赛胜负的还有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对于现场感的把握,下面要重点讲什么,修改原先框架中的哪些部分,这个对于辩手有很高的要求——那些顶尖辩手强也就是强在这个部分。然而,在暂停环节教练是可以去提醒队员,把自己的现场感觉传递给他们。但是同样的,最终这种现场感是需要队员在场上发挥出来,如果队员本身的功力和经验积累不够,那么现场的教练还是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所以,纵观整个世辩的比赛,通过教练指导环节改变比赛进展的情况几乎没有,哪怕世新大学有黄执中、辅仁大学有陈思渊等优秀辩手作教练上场,但是依然改变不了局面。反过来,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和西安交大城市学院等队伍有资格更“老”(请吴天姐姐注意,我说的是资格老而不是年纪大的意思)的教练,反而在暂停环节也不上场的缘故。当然,似乎有一支队伍例外——苏州大学在他们的教练国坤每次上场之后,可以给场上局面带来一些变化,而最后那场决赛尽管赢了,但是国坤不在就可以发现他们前后半场几乎没有变化,还是按照最初的计划在执行。看来,教练在现场指导部分的心得,可能需要跟国坤好好交流一下。


所以,总体而言,我个人认为世辩赛制的中场暂停环节,除了能够缓解辩手的情绪,协调队友间的思路之外,教练上场指导的意义不大。但是,抛开这个现场指导的环节,教练对于辩论赛的作用究竟是如何的呢?可能这是一个更重要更深刻的话题。
在此,受本文话题和个人资历的限制,我不继续展开讨论了。但是,想起了在本次世辩期间,跟几位常驻评委的聊天内容,可能会启发大家的思考。在我就辩论队训练的话题向韩鹏杰老师请教的时候,他说,教练在赛前要起到一个拔高理论和框架的作用,而这个拔高可能就是最后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但是,拔高必须是在队员们自己讨论的基础上,哪怕教练不认同,但是还是要根据队员们已有的准备来拔高。同时,李琦老师在点评的时候,也一再告诫辩手们,在场上要学会倾听,而不要过度拘泥于赛前的讨论。这说明,辩论还是要依靠赛前的思考和现场的反应。

最后,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在评委们对四强队伍进行指导的时候,告诉辩手们在场上要放开。苏州大学的同学接受了评委的建议之后,曾经感慨地说,原来在场上放开了打,才觉得过瘾。所以,辩手们,上场之后请抛开你们的教练吧,放开打就好。

(应《辩论》杂志邀稿,匆匆写于两个小时之内,如有错误,欢迎讨论指正。)

[ 本帖最后由 上大小白 于 2008-8-5 20:42 编辑 ]
发表于 2008-8-5 13: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另外,你能不能不要这样强调我的年龄啊,哎。。。
发表于 2008-8-5 13: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支持老白。我也觉得如果队伍处于上风的时候,应该更多的鼓励队员自我发挥;处于逆风的时候,则需要做一定的调整。其实教练在场下甚至比场上队员更要紧张。
发表于 2008-8-5 13: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 :)
小白哥,稿子已经收到~~谢谢了~~
人有自己的个性,辩手应该培养自己的风格。:)
发表于 2008-8-5 16: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白兄这次的稿费海了去了。
发表于 2008-8-6 19: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直想知道2003年辩论赛,一直游动在萧慧敏她们队后面的,头发油亮的人是谁?
发表于 2008-8-6 19:4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是颜江翰啊。
发表于 2008-8-6 22: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啊!怎么后来的比赛颜怎么看起来越来越年轻了呢?
03年的时候看起来很老的
发表于 2008-8-7 08: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隐隐约约嗅到了马甲王的气息。
发表于 2008-8-7 10: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暂停这种东西,需要的是教练和队员长时间的默契,一句话,醍醐灌顶,心领神会,如果上去讲例子的细节攻防,那大概比赛场面已经救不回来了

某马甲,你不看赛前介绍的吗,墨尔本大学教练,有名有姓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1 07:14 , Processed in 0.05641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