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99|回复: 16

思的太少——析复赛第二场澳大之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5 16: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亚太复赛第二场,澳大负于马来西亚博特拉。论精彩程度,这场比赛比第一场逊了不少,辩题也没啥意思,甚至激不起我每环节逐个分析的欲望。  看完比赛,我印象比较深刻的,除了队员的个人发挥之外,就是澳大的确未能在辩场上解决掉对方的两个主要论点。我认为,这才是澳大输掉比赛的主因。

  第一个论点:任何一个思想,要经过实践的评价,才能知道它是不是对的,是不是成功的。
  对于这个论点,有两种方法可以反驳。
  第一,事实上,我们有很多思想的评价,是根据自己的见识和价值观完成的,这就是所谓的“自省”。你考试时,要作弊的念头一产生,你就知道它是错的,这并不需要你真的作弊了,再被老师逮住处罚来检验一番。对面来了一个美女,你只是看她一眼,可能会有点邪念,但不会上去性侵犯她,是因为你知道“这是不应该的,这是违法的”,你也并不需要真的去尝试一下。也许对方会说,你知道的这些“见识”,还不是通过行为获得的?事实上,我们把它叫做“间接经验”,也许是别人曾做过,我们先通过亲眼所见、口口相传、媒体接受了信息,然后更重要的一步,是要通过我们原有的价值观和信念进行筛选和整理,这也是一个思索的过程。就好比,同样是看到有人偷东西,有人得出结论“偷东西不对”,有人就能得出结论“原来可以这样赚钱”,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因为原有的价值观不一样,用价值观来处理信息的思维方法也不一样。这就是所谓的“思成于思”。
  第二,即使有些思想,我们要用实践来评价成功与否,但请想一想,我们究竟是在用“客观的现实”来评价,还是在用“我对客观现实的看法”来评价呢?例如说,一场考试,小明考了50分,小王考了90分,两个客观结果截然不同,但俩人都满意了,为什么?因为他们都觉得这个分数对自己而言获得了进步。这个评价就跟人对客观现实的思考直接相关了。又比如,这个做实验,10000的样本量跟1000的样本量,有什么实质区别?这个区别是通过试验验证的,还是人们根据统计学的原理推导的?同样是98%的成功率,为什么有人觉得成功了,有人觉得失败了?这些难道不是人们思考的结果吗?如果连你这个“实践检验”都是在思考的指引下进行,并要经过思考才能给出最终判断,你这个“思成于行”的说法就值得商榷了。当然,这个论题上,反方依然有无数种方法来回击,毕竟,这个辩题主要考究双方现场的冷静和纠缠能力。但比赛现场之上,澳大对这个论点上确实始终缺乏有效的回击。

  第二个论点,因为世事复杂,人算不如天算,所以,很多“行”不是由“思”来“成”的,而是多种复杂因素造成的结果。反方还举出了诸葛亮没烧死司马懿、孔子、拉美民主困境的例子。
  事实上,个人观点,反方稍稍偷换了一个概念。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成的是“事”,而不是“行”。“事”是多个人的“行”相互作用的结果,当然复杂难测。但具体到某一个人的“行”的时候,其实只要他把自己能做到的都做出来,就已经算是“行”的“成功”了,否则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话根本就是屁话。就拿场上举过的打辩论赛的例子,我准备了、比赛了、在场上把自己发挥到期望的效果了,“我参加辩论赛”这个“行”就已经成功了。至于说赢比赛,那只能算是我跟对方互动的结果,并不仅仅是我的行为而已。再换个角度讲,即使我今天赢了比赛,却失了风度,那我认为“我参加辩论赛”这个“行”也还是很失败。陈思渊虽然在这个例子上与对方进行了厮杀,但最后似乎让对方抢到了场效。
  如果我们退一步,默认“行”跟“事”是一个概念,那就直接对例子进行反驳。诸葛亮去烧司马懿,没有按照他在“借东风”时的优良传统去做天气预报,这是他思考的不够全面;孔子一意孤行,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观点去迁就社会,这也是他思考的结果;拉美元首推行民主失败,也是他思的不够全面所致。正所谓,行动的成功来源于全面的思考,行动的失败来源于不够全面的思考,这正说明“行成于思”啊。这几个行动失败的例子能说明什么呢?但这个逻辑,澳大在场上并没有强调。
  对方举出的偶然发现火药的例子、牛顿的例子,算是成功的例子。澳大其实也有反驳。你以为发明火药真就是偶然导致了爆炸,然后火药就发明出来了?发明者是以偶然导致的爆炸为契机,经过思考、分析、总结才创造出火药的,否则为什么有人见到爆炸只会逃跑,有人就发明了火药呢?套用一句俗话,“这个世界其实并不缺少新闻,但却缺少发现新闻的眼睛,更缺少发现新闻的大脑”。

  最后,从价值上讲,难道因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一失”,我们就否定“思”对于“行”的重要意义吗?正是因为世事复杂多变,为了使行为获得最大的意义,我们更应该深入思考嘛,既要想自己,更要想他人,想社会,否则我们都用扔硬币的方法来决定做事与否就成了。反之,如果我们强调,思想是对是错,全都要靠实践来检验,那这世界就乱套了。估计我们人人都得进一次监狱,因为我们这一生,谁不曾经产生过什么不好的念头呢?在这一点上,澳大曾经用核试验、希特勒的例子来进行攻击,但我个人认为,需要听者绕几个弯想一想,不够直接,效果不好。

  当然啦,以上论点说归说,现场能不能说得有效果,说得让评委接受,才是最关键的。毕竟,辩论赛不是学术研讨,而是语言加思想的竞技游戏,要考虑能否打动评委。
  另外,我个人认为,正方在这场比赛中,多少还是需要有点“唯心主义”精神和“认知心理学”素养的,否则反驳“思成于行”多少会有点底气不足。谁让我们伟大的中国GCD曾提出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呢?可惜,4人中有3人来自于中国大陆,耳濡目染,难免思维已经形成定式。看来还是“思”得不够多啊。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7-5 17:4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败因其实很多了,不止你所说的这些。
 楼主| 发表于 2008-7-5 18: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lot 于 2008-7-5 17:42 发表
败因其实很多了,不止你所说的这些。


呵呵,这是我觉得比较重要的两个嘛。

当然,深层次的原因还包括,创新能力不够,过于注重资本运作、兼并重组之类的。

今天出去玩了吗?
发表于 2008-7-5 21: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的帖子

你说的这些也正是澳大所准备的立论框架,很奇怪他们所说的居然不能吸引你耐心听下去,这说明澳大队在表述上还是大有问题,他们如果能像你这样清晰表达,也许更能赢得评委的心。顺便说一下,所谓实践云云,是包括思与行两方面的内容的,以此作为反方的论据太霸道,而且反方也没有作出为什么实践就是行的论述,评委和你盲目肯定也是缺乏慎思的表现。
发表于 2008-7-5 21: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ruceliujing 于 2008-7-5 18:19 发表


呵呵,这是我觉得比较重要的两个嘛。

当然,深层次的原因还包括,创新能力不够,过于注重资本运作、兼并重组之类的。

今天出去玩了吗?


这三个都不是问题。教练组有足够的创新。至于过于资本运作,兼并重组也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因为澳大输了,要找理由,10000个都可以找得出。

如果澳大赢了, 一个就够了。
发表于 2008-7-5 22: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崇拜楼主~~
发表于 2008-7-5 22: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输了比赛无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是不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总结意见和建议,也许会成为那10000个理由里最致命的一个!
发表于 2008-7-5 22: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第一个论点是有问题的
反方始终说用实践来验证思想的正确与否,但我觉得这并不是思成于行,而是思被行检验,试问有哪一个思不是需要行来检验的呢?即使是乘法表也要摆个树枝来检验一下吧,这种检验并不是决定思的成败的,而是思本来就有了成败,只是被行所证明。
至于第二个论点
反方说天时地利人和都是成功的要素,所以思并不能必然导致“行成”这一结果。额,如果只要思了就能行成的话,那一件事情的成功也就太简单不过了。其实我觉得这点正方其实不难反驳,行的成功需要考虑到天时地利人和,这正是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也是思嘛。
发表于 2008-7-5 22: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LZ爱之深,责之切。

对楼主也突然很佩服。
发表于 2008-7-6 00: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orissette 于 2008-7-5 22:30 发表
输了比赛无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是不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总结意见和建议,也许会成为那10000个理由里最致命的一个!



非常同意.
所以, 无论输赢,我们都会先检讨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09:5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newman 于 2008-7-5 21:12 发表
而且反方也没有作出为什么实践就是行的论述,评委和你盲目肯定也是缺乏慎思的表现


咳咳,这位朋友,如果你有仔细看过我的帖子。

“即使有些思想,我们要用实践来评价成功与否,但请想一想,我们究竟是在用“客观的现实”来评价,还是在用“我对客观现实的看法”来评价呢?”

“又比如,这个做实验,10000的样本量跟1000的样本量,有什么实质区别?这个区别是通过试验验证的,还是人们根据统计学的原理推导的?同样是98%的成功率,为什么有人觉得成功了,有人觉得失败了?这些难道不是人们思考的结果吗?如果连你这个“实践检验”都是在思考的指引下进行,并要经过思考才能给出最终判断,你这个“思成于行”的说法就值得商榷了。”

这两段指的就是 :“实践”不只是“行”。只不过,在一般人心目中,“实践”等于“行”的心理捷径已经根深蒂固,我们总是要把话说得具体一些才能让评委接受,是不是?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09: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lot 于 2008-7-5 21:17 发表
因为澳大输了,要找理由,10000个都可以找得出。
如果澳大赢了, 一个就够了。


好吧好吧。。。。。。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10: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wh_121 于 2008-7-5 22:47 发表
反方始终说用实践来验证思想的正确与否,但我觉得这并不是思成于行,而是思被行检验,试问有哪一个思不是需要行来检验的呢?


事实上,他们在这里重点打的是那个“成”字,在反方看来,这时候的“成”代表“成功”/“正确”,他们要么说,用不成功的“思”来讨论“思成于行”是不合题的,但要想知道它是否成功,就需要检验;要么说,一个思,只有被验证了是否成功才有自身意义,否则谁敢用这个“思”呢?
至于“试问有哪一个思不是需要行来检验的呢”,我恰恰认为,你最多可以说,检验需要行动的参与,但具体怎么检验的,详见第一楼的帖子。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10: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醉卧庐中 于 2008-7-5 22:54 发表
LZ爱之深,责之切。
对楼主也突然很佩服。


嘿嘿,原来是突然才变得佩服呀。

[ 本帖最后由 bruceliujing 于 2008-7-6 17:13 编辑 ]
发表于 2008-7-6 11: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点找得比较没有意义。“任何思都要靠实践来检验”这个命题本身基本上是正确的,没有反驳的必要,强行反驳反而削弱本方立论的合理性。我没有看到比赛,所以斗胆猜测一下,反方虽然使用了这一命题,但恐怕并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他方证明,因为起码(似乎这也是楼主忽略的)思维也是客观实践的一部分。当然,我本人支持马克思的认识论,楼主却并没有必要赞同。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12: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啊,回复一下楼上。
事实上,就是因为我听了录音,觉得反方一直在用这个论点发起进攻,而澳大缺乏有效的回应,所以现场的气势弱了不少。在这届亚太赛中,现场的气势似乎颇受评委关注,所以,花一些成本来做细节上的对攻是值得的。而评委最后的裁判结果也似乎说明了,他们还真有点吃这套说法。

至于说,“任何思都要靠实践来检验”,我本身也不想完全推翻它,同时我也没有忽略“思维也是客观实践的一部分”,所以我的第一条反驳思路是把“自省”这种“思维”引入“实践检验”;而我的第二条思路,则是强调“实践检验”中就包含了“思”的引导和处理。
发表于 2008-7-6 13: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罗乐2007年的国辩表现非常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1 07:25 , Processed in 0.05593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