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21|回复: 7

正:知难行易;反:知易行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1 20: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正方把求知的过程理解成知,而反方反驳的很好,求知是行,行有两种,一是探索知识,二是实践知识,正方对此要怎么反驳呢
发表于 2012-5-16 17: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一米 发表于 2008-4-11 20:51
知法犯法,知易行难,感觉很有力

这个问题主要在于如何定义知和行。

先想知行这个关系是什么样的逻辑。

首先我们有了探索的行,然后再曲折的探索中最终总结出了知识。然后又把知识运用于实践。
设:探索和总结是行,运用知识也是行
得:知难行易实则是 行难行易。探索难,实行易而知就成了名词,无法与行比较难易。
故假设不成立。

所以所谓知难行易的知就是探索并获得知识的全过程。而行则是实践和履行自己已有的知。

然后再判断 知其实有两种,除了这种探索的知意外还有一种理论的知,这种知的获得途径就是外部的灌输。
就好比妈妈告诉我打架是错的,我们要遵守法律等等。

现在再回来看这个法律的问题。
要去履行法律这就是理论的知,而理论的知不能产生实践的行。
因为缺少一个实践的知:就是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去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欲望才能做到不去违反法律。
这个实践的知就是在已有理论的知之后,通过自己的生活总结出来的。


所以知法犯法其实是一种知的不足,因为他不知道如何才能控制好自己的行为。
所以知难行易

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回复 正方 1 反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1 20: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反方的知又是什么呢?嗯...虽然这样有些逼人...不过我想还是有办法的。

求知过程被理解成行,可我们也知道,若要广泛“行”的定义,那正方就没后路了。怎么说?求知也是行,实践也是行,连提问都是行(基于对方对所有动词都理解成行的观点),那对方自己对“知”的定义又是什么?只是被动的被灌输某些观念吗?这是很牵强的。

所谓知,也是两种:一,被动式的知识或常识灌输,譬如家里教育的德育。二,主动式的找寻真理或求知,譬如个人在课业以外的知识追求。那“行”又是什么呢?反方自己也提到了,也就是实践个人所吸收的知识,包括学术性,理论性以及操作性,如文学、道德和机械操作等。而“难”和“易”都表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即是一方难则另一方是易。

对正方较有利的说法,可见是“道德”即是理论性知识的实践了。比如说,你知不知道说谎是不好的?那你有没有说过谎?再者,你知不知道宽恕是好的?那当别人得罪你的时候,你是直接宽恕了他吗?正方推翻反方求知为行论的方法,既是明确告诉对方“行”的定义并非概括了所有动词范围,“行”确切的意思乃是指“实践已知”。

*没有辩过这个题目,纯属个人看法,见笑了。:)
回复 正方 1 反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20: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知法犯法,知易行难,感觉很有力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21: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的帖子

可是说求知是知,也有泛化“知”的意思,求知,我认为可以分为两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求知过程有意识的知,实践过程或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知,那所有的都是知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4-13 00: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要一个这样的演讲
  从一句话中自拟题目
  这句话是:你脑海中可能有成千上万的知识,但你却依然无知
  我是想把它套到知易行难上,不过总感觉有点牵强。。。。
发表于 2011-12-20 11: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难行易,知了病理可以对症下药;通了航天上天不难,等等。如知法犯法即是知易行难之说,可能是个初步理解啊,那实际上还是尚未真正知了法的全部意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这就强调了,要知就真知。
发表于 2011-12-20 02: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看的辩论赛依旧是上星期的辩题,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我发现两个上星期没有提出的观点,觉得很妙,从中也发现了自己考虑问题的片面性,以及对相似概念之间的比较和辨析。
其中一个,是知的过程同样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我记得我们在辩论的时候行难的一方,强调行难,总是要说社会阻力等客观阻碍,实际上,知的过程同样也有着社会阻碍的客观因素,比如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的实验。
另一个,是正宁学长提出到的“坚持”,点明对方混淆视听,把中途放弃归结于知之不深。觉得这个类比很绝妙,是我没有想到的。
此外就像点评时说的,对方对两个过程有着不同的划分,所以在看举例子时,总存在对方把己方的例子重新肢解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很狡猾的孩子啊。
哎~每次听完辩论都要自卑。这是肿么个情况,这就是差距啊,差距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6 11:54 , Processed in 0.06798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