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33|回复: 6

一群人的辩论和一个人的辩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3 10: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群人的辩论和一个人的辩论
   ——07国际群英辩论决赛场有感
  
   新年的前两天,看到个不错的节目,07国际群英辩论决赛场中南财法vs.澳门大学,辩题为是否赞成送老人进敬老院。正反双方的唇枪舌战给了我一次思想的飨宴。
   诚如评委余秋雨先生在论赛结束后所说,辩论只是一个语言的文字游戏,而非社会道德的导向指引。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这也暗示了正方优势不仅仅是论题的上,还有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由于辩论行为本身的理性和客观,客观基础决定着主观行为,所以辩论的结果经常是“纵有所想而不能为之”。
   中国现代社会乃至全球社会已经可以说是开始进入老龄化,老年人占到社会总人口的40%以上。现实不允许一个家庭的两位经济支柱来奉养四位老人和一个孩子,更不要说是有疾病的老人了。亲眼看到母亲和舅舅他们照顾身患老年病的外婆地艰辛,我更难以想象两个人照顾四位老人的情形。作为家庭这不可能,从社会发展来看也不可行。如果把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都放在供应老人上,那也是短浅和不正常的。
   于是,必然得有一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养老院”可以说是舶来品,是以“养自己”为主导思想的外国人发明的方法。在国外,主要是欧美国家里,人的概念是自由并且自主的。人自出生就是社会的人,父母只是监护者;如果父母没有的监护的能力,社会便来承担。孩子可以打工赚钱,到了16岁便须自力,可以离开父母自己生活,成为独立的行为人。孩子对父母只是感情上的关怀,而非供养的义务,年老的父母会自己选择去养老院或是请保姆照顾。所以说,这同样也是以儒家“百行孝为先,赡养年老父母是子女的义务”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与现代社会全球各民族文化思想的一次交锋。
   但是,养老院在中国的名声并不好。这并不仅仅大家感情上本能的反感,还有的是现在我国养老院的不完善和不人性所致。很多养老院都是盈利的机构,子女没有时间,只好出钱多出钱送父母去养老院,以得到心灵上的救赎。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却只是把侍奉老人作为一项工作,给钱就做,给钱多就做好,没有投入过多感情和时间。而后两者正是老人在夕阳时光最渴望得到的。在这里,我非常喜欢养老制度比较成熟的地方的做法,他们有义工。很多有爱心也有时间的人,他们不为钱,愿意把时间花在帮助别人的工作上,他们中有人会定期去养老院照顾老人,像子女一样照看体贴老人。说到底,养老作为一个社会福利应该是由社会来操作,非盈利性质的行为。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应该有基本的道德素质、从业操守和爱心,以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除此以外,在听辩论的双方论述时,我还认同的观点是可以养老院本土化,套句流行的话就是“做有中国特色的养老院”。我们不仅可以做社区养老院,就近安置老人,也可以养老院灵活化,像工作一样,在养老院待五天,周末双休接回来共享天伦。这样可以避免老人感情的缺失和环境变更带来的心灵伤害。说到底,如果养老院的这些弊端可以解决的话,它也可以成为养老的一种选择。
   当然这不是子女的选择,而是父母的选择。作为论据,父母的选择这个概念,确实是一把双刃剑。正方据引为“尊重父母的选择是为孝”,反方则引深到“父母的选择是考虑到孩子的难处而做出的消极的选择,孝难道是让父母做这样的选择吗?”,但是正方可以立即反驳以“当父母看到孩子为了照顾自己而放弃工作放弃可以升职的加班放弃成就事业的各种机会,这难道不同样是父母的心头痛吗?”父母选择和子女尽孝本身就有一定的矛盾,说实话,这实在是一个“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问题,只能稍带提点,而不能深究,正反双方都不能从中得到多大胜算。最后大概也就只能以秋雨大师的话,父母作为富有经验的完全行为责任人,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勉强作为这个矛盾问题的结果吧。
   回到辩论上来,辩论中反方还有一个支撑点就是家的概念。反方提出“养老院不是家,没有温暖”,可正方立即回答到“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很精彩,也很狡猾!虽然这个说法很牵强而且不合理,并立即被反方给反驳掉,但是气势已经到了正方这边。这句话巧妙的赢得了大家感情上的支持,而这本来是反方一直占优势的地方。
   期间,还有正方提出的照顾老人的专业性、农村老人养老和子女不孝的老人养老的问题,这些都让反方一步步的退向悬崖边。其实这个论题本身就很有倾向,正方在社会这个大舞台给的许多现实论据的支持下,步步为营,而反方则只能据守感情这个在辩论世界没有多大说服力的小小阵地,备受攻击。真的很是为反方捏把汗。
   谈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场辩论本身就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自由辩论时,反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正方辩友会否把自己的父母送去养老院,我也问了自己。我找了很多理由来支持正方论点,但当我问自己的时候,我不知道我会怎样,我的道德观不允许我这样做。仔细想来,这场辩论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感情与理智的斗争,理智再清醒,但我的心对我说不,我又能怎样呢?这终究只是一场语言游戏罢了!
  
   P.S.写完后,发现我对反方的辩论谈的比较少,其实反方的辩论也很精彩。他们提出的:养老院会给老人带来感情上的缺失,见不到子女的老人很容易患抑郁症;生活环境的较大变更会让老人在心理上受到很大的伤害;养老院作为老人的临终之所,很容易让老人会产生有朝无夕的的情绪。这些都给正方的辩论带来不少难度,尤其是最后一点,正方基本上都避而不谈。
  
  
  
   于2007年12月31日16:20
 楼主| 发表于 2008-1-3 10: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外行看热闹!很巧合的看到辩论决赛,并很庆幸看到这次比赛。看完后我总觉得想写点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谁都有很多话想说,不论是正方反方,还是作为看客的我们!
    本来发在天涯影视,可那里的朋友建议这里。到这里一看,:-),想到可能会有些班门弄斧了,不过还是想发,满足下自己小小的倾诉的虚荣,见笑了!
发表于 2008-1-3 11: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也是给显得冷清的论坛增添活力

看来是一要吃饭,二要辩论。赛会过后,大家是该忙什么忙什么去了,辩论可能只是人生的一朵浪花。嘴是用来讲话的,但比讲话重要的是吃饭——是生计,呵。
发表于 2008-1-3 11:39:3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由辩论时,反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正方辩友会否把自己的父母送去养老院,我也问了自己。我找了很多理由来支持正方论点,但当我问自己的时候,我不知道我会怎样,我的道德观不允许我这样做。仔细想来,这场辩论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感情与理智的斗争,理智再清醒,但我的心对我说不,我又能怎样呢?这终究只是一场语言游戏罢了!”

      楼主说的重了,其实如果父母与孩子达成了共识,父母同意去,而孩子把他送去,这在道德观上并没有什么可不妥的。毕竟公正一点说,养老院不是什么可怕的地方;办得好的养老院,也的确有“家”比不上的优势。
      虽然作为一场比赛,反方会追究“老人是不是真心想去”这个问题;但在现实中,对某一个问题做决策时,能不考虑周边人的状态而“真心选择”的又有几人?毕竟人是社会人嘛。而且父母为了子女好,这也是一份真心啊。所以,反方在这一话题上的现实意义,其实不是“不赞成”,而是希望子女在和父母达成共识的时候“谨慎再谨慎”。反方向正方的这一问,其实也是想引出对方为什么会把老人送到养老院,然后加以攻击。
      不过,正方在比赛中(前)的聪明之处,就是迅速绕过了“真心选择”这个“双刃剑”,而把战场带到了“打工者”、“士兵”这些“大势所趋”而又“不得不为”的例子上,然后以“子女的真心爱父母”冲淡了“父母的真心选择”。战略正确,战术有效。
发表于 2008-1-3 13: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就没人提到老人希望时常与孙辈在一起?!?!?!?还有老人也存在自我认同的价值追求~~~~~~~譬如老人与海的结尾处那个梦中的狮子~~~~~~~~~
发表于 2008-1-3 15: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点有提到的,但是不能作为主攻点呀,因为空巢老人、膝下无儿女的老人等等这些就根本无法满足这个愿望,所以我觉得反方当然不能多提。而且这个点很容易就想到,正方也会准备好怎么回击。
第二点老人的自我认同是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这点和送不送养老院的联系不是非常紧密吧,如果能联系上所消耗的论证成本也非常大,对于这次的赛制,是肯定不允许有论述成本太大的观点出现的。
上面仅为个人意见啊,不对的地方还请多多指正。
发表于 2008-1-4 23: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分析很好啊~多听听观众的感受,才能让辩手更好地去做战术分析。因为辩论中的“战术”说到底是“怎么做才能让观众更倾向我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19 06:45 , Processed in 0.04900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